刘玥
[摘 要]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结合“Story time”板块教学中深受学生喜爱的表演环节,通过深耕表演主题、表演前深挖板块内容、表演中明确表演礼仪、表演后针对性设问,强化学生知识素质、提高学生人文修养、引导学生行为取向,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关键词]Story time板块;表演;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2)06-0081-03
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就人文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苏教译林版牛津小学英语“Story time”板块教学中的表演环节深受学生喜爱,也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好时机。
一、深耕表演主题,强化学生知识素质
苏教译林版牛津小学英语每个单元都有明确的话题。“Story time”内容编排紧紧围绕每单元话题,也具有明确的主题。表演环节是“Story time”板块教学的一部分,即学生通过学习内化后,结合已有知识经验,再加工“Story time”板块内容,以可视化的形式将“Story time”的主题呈现出来。
教師通过深耕表演主题,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上,结合中西方文化,延伸主题内容,补充相关知识,能够扩充学生的知识范畴;整合表演主题,能够深化学生的知识理解,强化学生的知识素质。
1.延伸表演主题,扩充学生知识范畴
通过延伸表演主题,补充相关人文知识,能够让学生在表演情境下更好地理解内化相关知识,扩充学生的知识范畴。
例如,3A Unit 8 Happy New Year这一单元,话题为庆祝新年。课文主题为Uncle John给Mike、Helen、Jim分别带来了礼物庆祝新年。笔者将这一主题进行延伸,让学生谈一谈为什么生活中要送礼物。学生经过一番思考和讨论,认为送礼物是make others happy, make life happy, make me happy,即送礼物是让得到礼物的人开心,让生活有幸福感,而送礼物的人自己也开心。紧接着,笔者引导学生仔细思考Mike和Helen收到礼物后的行为,和我们相比有什么异同。学生很快发现,Mike、 Helen收到礼物后,都及时向Uncle John道谢,这一点与我们相同。不同点是,Mike和Helen立即拆开了礼物,表达自己收到这样的礼物后非常喜欢、特别开心的心情,在西方国家这样的行为也被视为一种礼节;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当面拆开礼物是不礼貌的行为。由此,学生初步了解了中西方关于接受礼物的文化知识,感受了文化差异。
以上案例通过延伸表演主题,补充送礼物的意义、中西方收礼物的行为差异等相关知识,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扩充了学生的知识范畴。以此为基础,在表演环节中,赠送礼物、当面拆开礼物时,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人物台词、动作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差异、人文知识。
2.整合表演主题,深化学生知识理解
教师可以将相似或相关联的表演主题整合在一起,使学生在提取各主题相关人文知识的同时,能自然将相关知识建立联系、融汇贯通、强化运用,从而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3B Unit 7 Would you like a pie?表演主题为招待朋友,Yang Ling、 Su Hai等人招待新来的朋友Helen。4A Unit 6 At the snack bar表演主题为点餐,Mr Green带领Mike、Helen在小吃店点餐,服务员招待他们。这两个表演主题都涉及怎样招待客人。于是,在At the snack bar表演前,笔者提醒学生仔细回忆Would you like a pie?表演环节中的礼貌用语,如“Nice to meet you. ”“Thank you. ”“Would you like...?”“...please.”等,引导学生自行感知判断相关用语在该表演环节中能否使用、如何使用。在表演中,学生联系旧知和已有生活经验,给服务员的角色加上了“Nice to meet you”这样的语句作为问候语,并用“Would you like...?”的句式给客人点餐提建议,客人的角色也及时以“Nice to meet you.”“Thank you. ”“Please...”等用语作为礼貌回应。
将这两个相关主题整合在一起,能够及时唤起学生旧知,使学生能将自身储备的人文素养与新知相结合,在新的表演主题所创设的情境中融合运用,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在实际生活情境中,表现出更高的人文素养。
二、表演前深挖板块内容,提高学生人文修养
在表演前深挖板块内容,以板块内容为支点,引导学生梳理故事脉络,观察图片细节,细究语言细节,并对表演内容进行补充,在提高表演丰富性、层次性与观赏性的同时,也让学生理解在相应情境下,什么样的行为、语言、动作是恰当的,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
1.梳理故事脉络,增加人文情节
在表演前引导学生梳理故事脉络,激发想象能力,增加故事情节,能使整个表演更具人文性和丰富性。
例如,4A Unit 3 How many?“Story time”板块中,故事情景为Liu Tao 和Yang Ling在Mike、 Helen家做客,Mike和Helen分别向他们展示自己的收藏。故事的开端是四个人在房间里,Mike向Liu Tao介绍自己的小汽车。在学习完课文,了解整个故事基本情节的基础上,笔者向学生提问:“What can they do before talking about cars?”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认为,在文本内容开始之前,Mike 和Helen可能在欢迎Liu Tao 和Yang Ling到家里做客,并在实际表演中,扮演Mike和Helen的学生联系已学过的内容,运用“Welcome to...”句型增加了欢迎的场景,使整个表演脉络更加清晰,也更加有人情味。
梳理故事脉络,增加人文情节,能够使表演更加丰富,更具有人文性,让学生在激发自己想象能力和表演能力的同时,沉浸入故事情境中,切身体验在相应情境下应该怎样做,从而增强学生接人待物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
2.观察图片细节,补充恰当台词
苏教译林版牛津小学英语“Story time”板块语篇中都配有相应场景的图片。图片中的信息,对表演具有指导意义。在表演前仔细观察图片细节,能够帮助学生判断补充的台词是否恰当。
以4A Unit 3 How many?为例,文中Helen向Yang Ling展示了自己的贴纸,Yang Ling非常喜欢,便问Helen:“Can I have one?”于是在表演前教师就引导学生探讨可以增加哪些台词。有学生提出可以在第一幅图片场景中,Mike回答完小汽车的数量是Thirteen之后,增加Liu Tao和Mike的对话,如Liu Tao问:“Can I have one?”Mike说:“Sure.”这样的台词补充,有的学生十分赞同,但也有不同意见。有的学生认为,Liu Tao让Mike送一辆玩具小汽车给自己, 不太恰当。于是,笔者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文中图片,可以发现第一幅图中,Mike的13辆玩具小汽车整齐排列在橱柜中,而橱柜上还挂着带有汽车图片的日历,旁边的墙上也挂着小汽车的图画。这些图片中的细节都表明,Mike非常喜欢小汽车,而他收藏的小汽车都是他的心爱物品。学生认为,去做客,让主人赠送自己心爱的物品,这样的行为语言有些不符合情境,显得没有礼貌。经过探讨,可以补充台词为Liu Tao:“Can I play with a car?” Mike:“Sure.”这样更符合情境。
经过教师引导细究图片细节,学生能够得出以上观点,表明学生学会了换位思考,在相关情境下能够考虑他人感受,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可见,在表演前仔细观察图片细节,引导学生补充恰当的台词,能够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和人文修养。
3.细究语言细节,设计合适动作
语言不但能传递信息,也是文化的载体。因此,语言也蕴含着相关人文素养。细究“Story time”中文本细节,挖掘其中蕴含的人文信息,再结合“Story time”表演环节,通过引导学生设计合适的动作将其直观显现出来,在丰富表演的观赏性、层次性、逻辑性的同时,更能让学生深切体会相关人文气息,提高学生人文修养。
同样以4A Unit 3 How many?“Story time”板块的教学为例,Yang Ling得知Helen有一些贴纸后,询问Helen:“Can I have a look?”笔者询问学生,在表演此处时,设计的动作是仅仅俯身观赏放在桌上的贴纸,还是将其中一些贴纸拿起来观赏更为合适?并引导学生细究文本中的语言“Can I have a look?”。经过笔者引导,学生认为设计俯身观赏的动作更为合适。因为Yang Ling询问时,问的是“Can I have a look?”我能不能看一看,并得到了Helen的同意,Helen将贴纸都放在桌子上展示,但是并不表示可以随便触碰。因此,设计俯身观赏的动作更为合适。
引导学生细究文本语言细节,挖掘其中的人文信息并设计合适动作,也是一个获取人文信息,将其内化后再外显的过程。通过这樣的过程,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使学生明白在生活中类似情境下怎样的举止才是合适的,从而深化学生的人文修养。
三、表演中明确表演礼仪,遵守演绎规则
“Story time”表演环节情节生动,深受学生喜爱,也是学生特别容易“激动”的环节。学生一激动,就容易造成课堂嘈杂,表演效果和观赏体验大打折扣。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表演礼仪,遵守演绎规则,以实际的行动表现来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
1.教师以身作则,尊重学生的演绎成果
教师尊重学生的演绎成果,首先应允许学生在表演中犯错,这样的错误包括语言错误、动作表情不恰当等。学生在表演期间,教师应以包容的心态,静静观看学生的表演,即使学生犯错也尽量不要打断他们,而是在表演后再提醒总结。当学生忘词或场面僵着,表演无法继续进行时再做出必要提醒。教师以自身的态度,影响学生明确演绎礼仪和规则,能收到良好的课堂演绎效果。
2.内化演绎规则,付诸实际行动
表演进行中,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示范和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堂具体的情境中内化演绎规则,明确相关情境下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以具体的行为方式,让学生体验相关情境下自己应表现出的行为素质。如,教师作为表演者与学生共同表演时,以清晰的语言、生动的表情动作向学生展示一个表演者应具备的演绎素质;作为观众时,则引导学生认真观看,仔细聆听,在精彩处给予掌声等。
明确表演礼仪,遵守演绎规则,是让学生在课堂表演展示这样具体的情境中,明确自身不管是作为表演者还是观众,都应具备的行为素养,并在实际生活中付诸行动,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表演后针对性设问,引导学生行为取向
表演过程中,无论是表演者还是台下观众,注意力都相对集中,而表演结束后,在表演者和观众都记忆犹新之时,教师若能及时针对表演中的“惊喜”或“状况”设问,就更能激发学生的讨论兴趣,引导学生的行为取向。
1.针对表演生成设问,肯定学生行为取向
表演环节中的“惊喜”,实际上是学生经过学习内化后的课堂生成。教师适时针对这样的生成提问并给予肯定,能够强化学生对正确行为取向的趋向性。
例如,3B Unit 8 We are twins中,故事情节为学校开放日,Mike将Su Hai的双胞胎妹妹Su Yang错认为Su Hai。 在实际表演时,笔者发现扮演Mike的学生向Su Hai询问:“Su Hai, who is she?”这句话时,用手掩住嘴,头偏向Su Hai的扮演者,降低音量悄悄问。表演结束后,针对这一细节笔者及时设问:“这样的细节动作好不好?为什么?”学生一致认为这样的细节动作十分生动形象。经过笔者追问:“为什么Mike要这样悄悄问,而不是当着Su Yang的面大声问?”学生终于意识到,在社交礼仪中,当着别人的面大声问这是谁,是不太礼貌的做法,而像表演时这样悄悄询问,则体现了个人涵养。因此,这样的行为是表演中的“惊喜”,也是课堂的生成,在实际生活中也很有可取之处。
对表演环节中的生成设问并给予肯定,就是肯定学生在表演环节中的行为取向。这样的肯定是正向的强化,是将表演环节中表演者的行为取向以放大、强调的形式再次呈现给作为观众的学生,甚至是表演者自己,使学生更加趋向于正确的行为取向。
2.针对表演疏漏设问,纠正学生行为取向
表演后针对表演中的疏漏设问,是给学生空间和余地探讨,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判断能力,纠正不恰当的行为取向,明确正确的行为取向。
例如,4A Unit 6 At the snack bar中Mr Green带Mike和Helen在小吃店点餐。表演过程中,扮演Mr Green的学生在点餐时,为了追求表演的生动性,动作幅度较大地用手一边指服务员,一边指菜单,惹得台下同学频频发笑。表演结束后,笔者重复了这样的动作。在学生再次发出的一片笑声中笔者提问:“这样的动作是否恰当,为什么?”很快就有学生提出了否定意见,认为点餐过程中动作幅度过于夸张是不礼貌的行为。仔细观察文中图片,图片中Mr Green伸出手指斜指向上方,是一个示意的动作,而不是直接指向服务员。而如果用手指直接指向别人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这样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是不可取的。
在表演过程中捕捉相关人文细节,表演结束后进行针对性设问,能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互相讨论,明确可取与不可取之处,从而引导学生正确的行为取向。
将苏教版牛津小学英语“Story time”表演环节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相结合,通过深耕表演主题、表演前深挖板块内容、表演中明确表演礼仪、表演后针对性设问,引导学生学习、分析、体会、探讨相关文化现象,并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强化学生的知识素质、人文修养,内化良好的行为取向,能够帮助学生在信息化的现代社会中提高自身人文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责编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