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国际工程管理高质量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2022-04-15 01:03琚倩茜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2年3期
关键词:国际工程工程管理人才培养

琚倩茜

摘  要: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大型建筑企业对国际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然而,当前国际工程项目具有复杂性、不确定性等典型特征,项目管理难度巨大,能够高质量服务于“一带一路”国际工程项目的国际工程管理人才严重短缺。基于对国际工程管理人才能力需求的分析,文章深入探索了面向“一带一路”倡议背景的国际工程管理高质量人才培养路径。

关键词:一带一路;国际工程;工程管理;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07-0149-04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简称“一带一路”),截至2021年6月,中国已同140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6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于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以及技术标准体系的对接,共同推进国际骨干通道建设及相关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国际工程建筑企业“走出去”承建国际工程项目带来了极大的机遇[1],我国大型建筑企业在国际建筑市场营业额稳步上涨,企业规模逐渐扩大,实现了多元化、深入化发展[2]。

在“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我国大型建筑企业对国际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传统的国际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难以满足新时代国际建筑市场对高质量人才的迫切需求[3]。当前,能够高质量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工程管理人才较为缺乏。全国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本科层次)约为470所, 多数高校仅面向国内工程建设领域培养服务于特定工程类型(如土木工程、交通工程、水利工程等)的工程管理人才,只有个别高校专门开设了国际工程管理方向,且国内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普遍缺乏科学、系统的国际工程管理人才培养体系,难以适应国内大型建筑企业参与国际建筑市场竞争的需求[4]。

一、国际工程管理高质量人才能力需求分析

从全球范围来看,已有多个国家从不同视角提出工程人才能力框架[5]:国际CDIO联盟发布的《CDIO能力大纲》提出工程师应具备基础知识、个人能力、团队能力以及全过程能力;美国工程院“2020工程师”研究计划报告指出工程师能力结构应涵盖基本能力、关键能力和顶尖能力(三个层次),在知识、能力和人格三个维度进行了深入阐释;美国工程学会(AAES)等机构联合开发了工程师核心能力模型(ECM),该模型将工程师能力划分为五个等级,其中前三层构成了人才的基础能力(普遍适用于各个行业),包括个人效能能力(如诚实可靠、人际交往、灵活性和终身学习能力等)、学术能力(包括认知能力和批判式思维等)和职场能力(包括团队合作能力、决策能力、组织协同能力等),该模型后两层主要用于描述支撑行业资质所需要的技术能力,包括全行业技术能力和产业部门功能区。国际工程管理是在不同的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和技术环境下,多国参与方组成的项目团队遵循国际惯例和严格的合同管理规范进行的一系列复杂、系统、科学的工程管理活动,技术规范、标准庞杂,由于国际工程受到政治、经济等复杂外部风险因素影响更大。与之对应,在常规工程人才能力需求的基础上,国际建筑市场对国际工程管理专门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国际工程管理人才应是具有国际视野和中国情结的复合型、外向型、开拓性、创新型的高级管理人才。本文试图构建国际工程管理高质量人才能力“四维需求框架”,将国际工程管理高质量人才能力需求划分为四个维度:知识储备、个人效能、组织协同和开拓创新。

(一)知识储备

知识是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客观世界(包括人类自身)的成果,包括事实、信息的描述以及在教育和实践中获得的技能。当前,全球建筑业处于从传统建造模式向“数字建造”乃至于“智慧建造”转型的关键发展时期,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新兴信息技术共同影响着工程建筑行业,如何从海量数据中及时、高效、准确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并进一步形成科学、系统化的知识储备,已经成为当前国际建造市场对高质量工程管理人才的要求。具体而言,国际工程管理人才需要形成复合型的动态知识库。人才的原始知识储备来自学校教育阶段,应具备技术、经济、管理、法律以及信息化相关复合型知识结构。技术知识储备指的是应在某一个对口专业领域具有专业工程师具备的基本技术基础,如土建、水利、交通等;经济知识储备指的是能够掌握国际建筑市场基本运行规律和相关经济原理,包括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工程保险等基础知识;管理知识储备指的是能够掌握管理学、项目管理、系统科学、运筹学等基本管理原理;法律知识储备指的是能够掌握国际工程法律法规相关知识架构,熟悉工程所在国所在法系的工程法律规则和运行原理;信息化知识储备是指在当前信息革命时代背景的数字建造新模式下,工程管理模式、项目组织架构、工程信息管理等关键知识。

(二)个人效能

时代在不断进步发展,由于国际工程环境要素、政治要素、经济要素、法律要素等多要素的共同影响,国际工程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也愈发突出,静态知识储备无法满足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因此,国际工程管理高质量人才需要多维度的个人效能来有效应对国际工程情境,具体包括工程伦理效能、知识管理效能、风险感知效能、多维决策效能。具体而言,工程伦理效能是指工程管理人才在工程活动中,在工程技术设计、项目持续改进、工程绩效提升的目标驱动下,面对项目目标与公众利益冲突,应提高道德敏感性,担负起社会责任。知识管理效能是指国际工程管理人才能够基于知识获取、知识存储、知识共享和知识更新四阶段知识管理流程,在动态工程情境中高效实现自身知识管理与知识更新,从而构建出不断完善的自適应知识体系,以实现对新知识的自我学习。国际工程是一类高风险与高回报并存的典型工程项目类型,存在政治风险、经济风险(通货膨胀、外汇、延迟付款等)、技术风险(自然风险、技术规范、工程变更等)、管理风险(公共关系、合同管理、财务管理等),国际工程管理人才应有能力对国际工程各类系统性及非系统性风险进行高效识别、分析、管理,即风险感知效能。在工程伦理效能、知识管理效能和风险感知效能的基础上,国际工程管理情境要求工程管理人才具有全局的、可持续的、系统的战略发展眼光,构建科学的工程目标体系,动态分析多维度复杂项目管理要素,面对瞬息万变的复杂国际工程情境,能够高效合理地做出科学决策,即具备多维决策效能。

(三)组织协同

国际工程项目参与方来自全球,项目团队具有传统工程项目“临时性”的特征。在参与项目之前,项目成员具有不同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背景,工程项目活动行为习惯存在很大的内在差异,因此,国际工程项目是一类极易在项目界面上出现多参与方冲突和矛盾的项目类型。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国际工程管理人才需要具备跨文化组织协同能力,有效发挥多元文化的组织协同效能。国际工程管理团队项目参与方包括业主方、监理方、工程所在国政府及相关管理机构、工程承包商、工程分包商、供货商等,首先需要构建能够包容项目参与方多元文化的工程组织框架,明确各方职责以及界面冲突沟通协同机制。国际工程管理人才需要在必要的知识储备和个人效能基础上,有效组织多方力量,适时激发不同工程角色的主动沟通意愿,在团队内部打造一个良性循环的跨文化信息沟通协同路径,把握并兼容不同文化群体的项目沟通原则,实现多元文化在同一个团队内部的有效融合,并各自发挥出自身的优势,从而组建好一支高质量沟通协同的国际化项目团队。

(四)开拓创新

国际工程项目自身的复杂性、动态性以及国际工程政治经济环境的瞬息万变,决定了国际工程管理人才的必备能力需求——开拓创新能力。开拓创新能力主要针对的是应对国际工程项目管理中出现的意想不到的新问题,其实质是上述三类能力需求的综合拓展与提升,也是国际工程管理人才能力需求的最高层级。在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强大的个人效能以及高效的跨文化组织协同的基础上,面对难以用现有国际工程项目手段有效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突发新问题时,国际工程管理人才需要适时转变思路,汲取新知识、新思想、新技术,融会贯通、大胆创新,制定新方案、新思路、新制度,并不断随着项目应用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和修正,实现知识的进化、方法的创新、能力的提升以至于项目最终目标的实现。

二、“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国际工程管理高质量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一)知识储备维度:工程管理专业模块化创新课程体系构建

国际工程管理人才有针对性强的、明确的培养目标,在现有工程管理传统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可借鉴英国高校的模块化教学理念,采用从国际工程需求出发的“逆向设计思维”, 重新梳理与分析当前传统工程管理课程体系,将传统课程体系中的技术、管理、经济、法律四大维度主干课程之间的知识流动与融合思路重新整合,形成模块化创新课程体系。底层模块体系由传统工程管理通识类专业基础知识构成,夯实工程管理系统化底层基础知识体系;中层模块体系将传统课程体系中的“专业选修课”课程资源进行整合与扩充,在此基础上,将专业选修课环节中的若干专业课程打包对应不同的专业方向,实现对工程管理人才的深度精细化培养,而后基于细分的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方向进一步精准划分知识模块,将技术、管理、经济、法律四大维度对应的“专业选修课”与细分的培养模块对应起来。针对国际工程管理这一专业方向,增设国际工程管理、工程管理专业英语、国际贸易、商务谈判等涉外工程领域必要的知识储备课程,将其作为中层模块体系的备选课程,以不同的专业方向为创新驱动力,重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顶层模块体系旨在融合与升华底层知识和中层知识,以不同专业方向为基本实践单元,进行分层级、分阶段、系统化的专业综合课程设计与实习实践,该模块的重点是基于实际建筑市场需求与不同专业方向人才培养要求设计模拟工程情境与工程管理目标,实现在模拟工程情境中融合和提升不同层次的专业知识。

(二)个人效能维度:面向科教融合的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

国际工程管理高质量人才多维度个人效能包括工程伦理效能、知识管理效能、风险感知效能、多维决策效能。科教融合在国际工程管理人才个人效能提升的维度而言是一个关键驱动力。科研能力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思辨能力,因此,将科研融入传统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促进多维度个人效能的全面提升。依托高水平师资团队,鼓励将教师的科研方向与所教授课程有效衔接,鼓励形成专业课程研发团队,团队阶段性如(2—3年)更新课程内容,课程更新内容包括对现有知识的纠偏以及学科前沿知识的引入,学科前沿知识来源于教师团队的科研积累,支持教师团队每年定期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会议,追踪学科最新前沿成果,最终实现将学科前沿知识引入常规课程体系,深化专业课程知识体系,实现知识的流动与更新;在授课方式上有所创新,逐渐增加专业课教授过程中启发式研学模式的学时,引导学生面向特定主题,在课下进行大量专业相关资料的自主阅读与自主思考,课堂重点转为成果的验收与思想的碰撞与交流,激发深入的思考与研究,而后进行下一轮的自主式阅读与调研,课堂授课模式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工程前沿专题讨论、国际工程案例研究、学术文献阅读分享、创新小组研究报告、学术辩论会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模式创新,从而在知识管理效能与工程伦理效能的基础上,综合激发学生的风险感知效能和多维决策效能。

(三)组织协同维度:国际工程管理人才输送与反馈机制

构建中外合作国际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平台,形成国际工程管理人才输送与反馈机制。高质量国际工程管理人才培养需要基于学校知识训练与基础效能搭建,在真实的工程情境下实现国际工程管理能力与素质的提升,校企合作是一个关键环节,即高校提供理论知识环境,企业提供国际工程实践环境。校企合作平台的搭建能够实现知识环境和实践环境的良性科学交互,在人才输送与反馈的过程中,实现国际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的一个螺旋式提升机制。与承建海外工程的国内大型建筑企业合作,搭建国际工程实训基地, 定期选派优秀学生赴国际工程实训基地进行相关实践学习与交流活动,使学生在真实国际工程情境中实现国际工程管理多个维度能力的同步提升;积极拓展产学研项目合作,结合海外工程承包商在国际建筑市场实践中存在的实际工程问题,运用国际工程管理相关理论与方法,凝练、提取其中的科学问题,进行校企深度合作,在解决科学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系列科研成果,应用、反哺实际海外工程项目,提升国际工程管理绩效;尝试打造订单式培训或定向就业等校企合作渠道,在现有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基于企业用人需求,精准打造定向人才培养方案,系统化培养企业亟须的国际工程管理人才,实现学生在校学习和入职企业服务于国际工程的无缝衔接,切实提升国际工程人才培养效能。国际工程管理人才输送和反馈机制的核心是构建高效、精准的信息反馈机制,工程问题与市场需求来自实际国际工程情境,高校同步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与策略,精准匹配国际建筑市场的最新需求,从而实现高校人才培养和建筑市场人才需求的同步更新与提升。

(四)开拓创新维度:导师制推动下的创新创业训练平台搭建

开拓多渠道创新能力培养机制,搭建基于导师制的创新创业训练平台,形成系列创新成果的多层次联动体系。选拔低年级优秀学生加入创新创业训练班,配备本科生学术与创新训练导师;在常规专业课程的基础上,优选科研能力突出的优秀师资开设学术与创新能力提升培训系列课程,如外文文献检索、国际工程管理学科前沿展望、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等,与传统专业基础课程同步进行,为科研能力强、对学术创新兴趣浓厚的学生提供一个高水平的创新能力提升平台;依托高水平教师团队承担的科研项目和课题,分解出若干创新研究子课题,精准指引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并与毕业论文选题进行有效搭接,将学生的科研与创新能力培养齐头并进;积极响应国家相关政策号召,指导学生组建团队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尤其倡导与非本学科学生组建创新团队,在跨学科学术交流活动中实现知识创新,有助于进一步培养提升学生的开拓创新能力;依托高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组织学生赴海外高校、建筑企业、国际工程项目进行实地学习与学术交流,合作开展创新类实践活动,开阔学生的国际化视野,综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昌明. 從中国竞争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历程谈外向型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J]. 高等建筑教育,2008,17(03):31-34.

[2] 何伯森. 国际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J].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04):4.

[3] 张水波,康飞. 论国际工程管理人才的职业素养[J]. 国际工程与劳务,2019(12):15-17.

[4] 徐爱萍,张芬,柴光文. 国际化工程人才胜任力特征模型构建研究[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20,42(02):94-100.

[5] 孟卫军,梁晓宇,晏永刚. 校企合作培养后备国际工程管理人才模式构建[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05):122-125.

(荐稿人:姜红丙,郑州大学管理工程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胡甜甜)

猜你喜欢
国际工程工程管理人才培养
国际EPC水电工程项目管理研究
浅析新形势下国际工程项目人事调配管理的重要作用
国际工程与法律风险关系研究
由GS地产服务质量事件反思电力工程管理
浅析电力工程中的技改大修工程管理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做好国际工程总承包工作的关键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