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形成机理及培育路径研究

2022-04-14 06:39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

赵 奎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 国际商务与旅游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2)

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领域,集资本、技术、知识、人才于一体,代表新一轮产业科技革命的前沿方向,关乎国家经济发展。自2010年国务院提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来,经过十多年的产业孵化和实践,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十二五”初期的不足5%提高到“十三五”期末的15%,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1]。“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着眼于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培育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7%[2],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从“培育成长”逐步向“发展壮大”阶段迈进。

中美贸易摩擦的实质是产业核心技术的竞争与较量,我国既要摆脱发达国家高精尖技术封锁和产业链挤压,更要增强产业发展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提质增效,推动新兴产业和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发展瓶颈,着力构建新产业体系,抢占经济竞争制高点,实现经济增长新旧动能转换。在高质量发展思想引领下,稳步推进新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新兴产业发展通常会面临“死亡之谷”的困境,要成功跨越发展鸿沟,除了遵循产业发展一般规律,还要依靠政府、市场、企业等多方主体的支持,发挥组合拳作用[3]58,探索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概述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及特征

国外学者认为新兴产业对应于产业生命周期的前期,具有与突破性创新相关联、潜在发展的核心能力和高度不确定性等基本特征[4]176,能够对国家和地区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战略产业”或者“主导产业”,可以被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5]。国内最早在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阐述为“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6]。也有学者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只是特定产业在成长期的一种说法,当产业进入成熟期后就会演变为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从广义上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应该是全球范围内因突破性技术创新催生的具备构成国家产业竞争优势的成长期产业,因而具有全球性、创新性和成长性[7]229。依据学科划分,产业经济学属于经济学范畴,但从经济学专业术语界定,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是一个标准的经济学概念,而是战略产业和新兴产业的有机组合,是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殊背景以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战略需要的新提法,以此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产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二)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效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主要经历了“十二五”和“十三五”两个阶段,“十二五”时期,按照“市场主导、政府调控、创新驱动、开放发展、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基本原则,积极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以企业为主体,以工程为依托,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和稳步提升阶段。这一时期产业规模保持稳定增长,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8%,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重点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收入达16.9万亿元,占工业总体收入的15.3%,较2010年提升3.4%,2011—2015年重点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收入年均增长17.8%,生物、绿色低碳、高端装备以及新材料等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超过20%,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12.5%的增速。“十二五”期末,航空、航天器制造业主营收入达1227.9亿元,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通信设备制造、医药制造、光伏设备及元器件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均实现两位数增长[8],我国自主研发的天河、神威系列超级计算机、981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国产C919大型客机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科技成果相继问世,形成产业发展速度快、行业运行效益好、科技创新成果多的良好局面。“十三五”时期,我国坚持“供给创新、需求引领、产业集聚、人才兴业、开放融合”的发展战略,战略性新兴产业进入壮大发展和跨界整合阶段,产业规模持续增长,2016—2018年产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分别为10.5%、11%、8.7%,2018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超过10%,网络经济、生物经济、高端制造、绿色低碳及数字创意等五大领域的重点行业主营业务收入累计达到14.9万亿元[9]。行业创新平台建设及技术研发专利成果显著增加,2011—2017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申请数平均增长超过10%,2018年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有1480家,授权专利数达244.7万件,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生物产业创新密集度最高[10]44。“十四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应深入贯彻高质量发展理念,坚持技术创新和企业兼并重组,按照产业集群发展思路健全组织管理和推进机制,提升产业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向提质培优和示范融合阶段发展。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

1. 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市场环境不乐观

纵观国际市场发展形势,欧美等发达国家为维护自身产业竞争地位,抢夺产业技术创新制高点,都致力于推动本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或未来支柱产业的谋划布局,美国提出“再工业化”战略,德国发布“工业4.0”方案,日本实施“第四次工业革命”计划等。无一例外,发达国家一方面会利用已有产业链、价值链、人才链和创新链的优势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会加大核心技术封锁和贸易壁垒,抬高行业进入门槛,干扰、破坏国际市场竞争秩序,继续维护其产业竞争中的相对垄断地位。作为新兴经济体和后崛起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与发达国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竞争态势已经从侧面走向正面,正面交锋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西方国家的打压甚至联合制裁,如美国政府利用各种手段以芯片为由企图打压华为就是典型佐证,“实体清单”折射出发达国家制裁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领域的发展进程。在现有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我们多数领域落后于人,生物技术产业美国占据全球市场主导地位,精密数控及人工智能机器人领域日本独占鳌头,节能环保及光伏产业我们也不敌欧美发达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想实现弯道超车和后发制人,高质量发展道路曲折坎坷,国际市场竞争形势异常严峻。

2. 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顶层设计不完善

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必然离不开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有力扶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产业战略规划的顶层设计者、运作协调者和市场监督人,既要统筹考虑产业宏观战略布局和资源分配,又要集中优势重点谋划,兼顾全局性与区域性、协调性与平衡性,然而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存在制度缺位、管理越位和措施偏位的现象。面对新一轮产业革命浪潮,我国正处在产业调整和升级的加速阶段,国际竞争更是激烈焦灼,政府战略规划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客观压力,加之地方政府政绩考核中的利益趋向,容易产生一哄而上、盲目跟随的心理,影响产业制度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导致区域产业布局趋同,出现聚而不集、集而不强的现象,一定程度上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要素的浪费。政府在运用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具体措施上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使得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激励作用不明显甚至存在负面效应[11-12],需要在尊重市场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妥善处理好治理过程中政府的缺位、越位和偏位的问题。

3. 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明显

我国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位于科技创新强、技术含量高、人才集聚密和资金积累多的产业,其高质量发展需要精准识别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虽已建立了齐全的工业体系和完整的产业链,但产业基础整体薄弱,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关键领域科技人才依旧短缺,“掐脖子”技术实体清单较多,产业领军企业凤毛麟角,在国际舞台的话语权有限。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高端产业核心技术对外依赖程度达到50%,科技成果转化率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一半,2019年我国芯片自给率只有30%,原油、铁矿石等进口量均超过70%[13]43,人力资本成本上升、战略性资源相对匮乏、产业链偏中低端化已经严重制约战略性新兴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产业自主创新内生动力急需提升。

4. 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格局体系尚未形成

受地域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集中于长三角、京津冀和粤港澳等经济发达地区。在第一批公布的66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名单中,北京、上海、武汉、深圳等经济富裕省市和一线城市企业数量占据绝对优势,而中西部地区及中小型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落地生根空缺比较严重[14]45。从企业类型看,大型国企数量居多,民营企业及中小企业较少。不可否认,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产业等受地理区位、技术、人才条件的客观限制,初期集聚在少数经济发达或优势明显的地区具有合理性。按照经济学家马歇尔的观点,产业集聚有“内部经济”效应,也会产生“外部经济”效应,要警惕过度集聚产生同质化竞争造成生产资源的重复投入,还要认识到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区域协调和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不能成为进一步拉大东、中、西部地区发展差距的推手。中央政府要统筹协调,树立“一盘棋”发展思想,在金融信贷、产业政策等方面鼓励中西部地区和有潜力的民营企业参与竞争,地方政府要借助优势资源,因地制宜打造具有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树立错位发展、非均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打破不合理的产业发展格局。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机理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生命周期理论

国外学者最早提出以产业生命周期模型来研究产业发展的动态过程,依据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对各阶段产业特征进行分析,为后续学者研究提供了一个基本范式[15]。回顾欧美主导产业演变历史,伴随着产业规模、技术增长和产业组织等变化,一般会经历产业发展的初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四个阶段[16]1633。在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框架下,基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情境因素,有学者从政府扶持视角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划分为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调整期四个阶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概括性[17]105。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遵循基本的产业生命周期规律,进入成熟期后,战略性新兴产业会演变成国家的主导产业或战略产业,而进入产业调整期或衰退期后,有可能转变成国民经济中的常规产业或一般产业。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机理

我国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在2016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强调要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驱动发展质量,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18]。2018年中国工程院启动了“新兴产业发展战略研究(2035)”咨询项目,系统阐述了当时我国战略性新产业发展环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优化政府顶层设计、激发市场活力、发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等方面提出推动新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措施[19]6,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通过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涵以及产业生命周期特征的分析,结合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内外部条件,不难发现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发挥政府、市场、企业等行为主体的作用,其高质量发展的机理在于:遵循产业生命周期规律,准确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明确各主体在产业不同发展时期的重点任务和工作方向,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地采取针对性发展举措,形成相互配合、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有效发挥多方主体的合力作用,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通过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机理,拟从宏观层面(政府)、中观层面(市场)和微观层面(企业)三个维度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如图1所示。

图1 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一)政府层面

市场经济中的竞争淘汰机制使得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创造一个相对开放、包容和公平的市场环境,但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市场失灵等现象的存在,政府在产业发展中的宏观调控职能不可或缺,研究表明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20-21]。另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成长源于国家战略发展需要,政府起建设性作用,关注的是在产业不同发展阶段如何运用好政策措施[22]81。对于产业导入期和成长期,企业技术研发和资金投入是关键,政府要依据产业发展前景科学研判市场,重点激励企业核心技术的R&D投入和研发投入,必要时通过签订政企合作开发协议,帮助企业解决资金问题,增强企业应对市场风险和外部不确定性的信心。当跨越前期产业孵化进入成熟期后,政府要发挥税收的杠杆作用,调整优惠、减免税收比例,提高产品市场盈利能力和竞争力,激励企业持续做大做强,发挥产业规模经济效应,注重培育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形成自身竞争优势。当产业发展进入调整期后,市场竞争趋于饱和使得行业整体盈利水平下降,发展空间不足,政府要适时调整财税政策,避免企业过度依赖财政资金造成技术创新的挤出效应,更加精准有效地运用行政手段进行定向调控。一方面要支持有实力的企业重组兼并,形成产业资源整合优势,聚焦行业发展前沿,做好“二次”创新资金配套;另一方面要淘汰产业中竞争力低下的企业,完善产业退出机制,鼓励其进入新的市场。

(二)市场层面

战略性新兴产业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是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共同作用的结果,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助力其发展。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产业政策的培育以及“政策窗口”的触发机制显得尤为重要[23]。“政策窗口”强调要在产业技术环境演变的关键时期实施开启或关闭举措,以此发挥政策的最佳效力[24]143。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发展和成熟都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挥产业政策在不同市场需求中的动态匹配功能,对于公共需求,产业政策自始至终都要围绕技术创新和供应链服务,提高政府采购能力和公共项目规划能力,加大市场需求的有效供给,必要时可适当降低私人资本或民营企业的进入门槛,但国家必须掌握产业发展主动权和话语权,避免出现新兴产业高精尖技术源头上受制于人。对于私人需求,前期产业政策的重点是积极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建立规范的行业准入机制,明确产业标准,维护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秩序,积极引导相关产业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鼓励产业集群化发展,形成技术优势和成本优势,加快促进产业向成熟阶段演变,提升产业链竞争能力。当产业发展趋于饱和或进入调整期后,部分企业面临生存危机,产业政策调控的重点应转为定向监管和相机决断。首先要防止私人企业恶性竞争破坏产业环境,及时发挥市场机制淘汰“僵尸”型企业,其次要加强产业政策的统筹协调,以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跨界融合为动力催生新的产业创新需求。

金融资本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稳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获得银行资金重点支持的比例高达80%,贷款金额达2.2万亿元[25]57。作为新兴产业,企业发展受资金束缚时有发生,金融资本的介入会在规模、结构以及效率等方面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发展前景产生深刻影响[26-27],发挥金融资本的激励作用对于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产业发展初期,银行要加大资金放贷力度,优先投向基础实力较强、人才队伍素质高和技术潜力大的行业及企业,在保证资金使用效率的前提下满足企业技术研发资金需求,缩短从资金投入到技术研发再到产品产出的周期,着力解决前期融资成本问题。当产业进入快速成长和发展时期,金融资本要继续强化对科技创新的激励,针对企业主体的异质性,优化金融资本的支持结构。对于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经营发展专项基金和研发创新专项基金,合理分配资金放款比例,强化过程监管;对于科创板企业,构建信息共享平台,分阶段实施并购基金、产业基金和股权投资基金贷款,探索银行与企业多元合作模式,建立金融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当产业进入调整期后,银行不仅要在资金的“量”上严格把关,更要在资金的“质”上有所行动,要以企业信贷违约预警机制作为重要管控手段,完善风险投资法律体系,同时对有技术升级优势和具备“二次创业”条件的企业实施新一轮资金支持计划,确保金融资本政策连续性与产业发展生命周期的动态匹配性,发挥金融资本的激励与约束作用。

(三)企业层面

产业发展企业是关键,企业发展技术和人才又是关键,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代表性指标是行业中有若干个“灯塔式”企业。“灯塔式”企业的培育和形成必须以技术和人才两大核心要素为支撑,根据创新动力的来源和技术通用性一般可以将技术创新分为原始自主创新、引进集成创新和模仿创新三种类型,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企业会根据自身综合条件以及内外部市场环境做出技术创新模式的理性选择,总体上技术创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正向促进作用[28]55。当产业处在孵化培育期,核心技术的研发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如果自身不具备原始技术创新的客观条件,企业通常会主动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技术合作伙伴。但由于前期资金投入大、技术攻关周期长,若不能及时对引进技术进行吸收和成功转化,技术外部依赖性和风险性较高,容易陷入被别人牵住鼻子走的困境。企业要遵循技术共生规律,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行业龙头企业的紧密合作,建立技术创新联盟,注重技术引进吸收,在协同创新基础上获得技术规模化优势。相反,如果企业具备一定的技术创新条件,则要建立完整的研发团队,制定技术发展战略规划,整合创新价值链功能,以技术创新引领发展。当产业处于成熟期,技术研发的稳定性和成熟度相对较高,企业要注重技术向应用成果的转化。当产业处于调整期,伴随技术成果的外溢和扩散,技术创新的边际收益趋于下降,原有技术优势会被市场上众多企业所模仿甚至替代,企业要重塑技术创新的革命性思维,利用已有技术优势,提升产业链创新水平,寻找新的技术创新源,拓展企业在产业链中的价值创造空间。

人才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力量,科技人才集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新动能,产业创新平台优势可以吸引更多人才资源,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才集聚和产业集聚具有显著双向促进作用[29]72。企业应视人才为第一战略资源。首先,在人才政策方面,企业要加强与经济发达区域人才市场的合作,探索构建高校、科研机构和标杆性企业人才资源共享渠道,采用灵活多样的用人模式,实现人才的柔性化管理和服务;其次,在管理制度方面,企业要完善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发展人才的机制,在落实国家和区域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人才的各项激励政策基础上,根据企业个体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提高人才福利待遇,形成制度留人的良好氛围;最后,在薪酬结构方面,要建立富有市场竞争力的弹性薪酬结构体系,通过建立研发基金、个人持股、专利技术入股等方式,为高端人才打造职业发展和企业发展的命运共同体,在员工和组织之间形成稳定可靠的心理契约关系,激发人才创新创业的内在动力,强化内部人才资源的培育,增强科技人才对企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通过梳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效及存在的问题,指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以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分析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理和阶段性特征,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维度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表明,政府要运用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手段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加以引导和扶持,市场要适时发挥产业政策的“政策窗口”触发机制,提高市场需求对产业发展的动态适应性;金融资本通过规模、结构和效率能够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起到激励和约束作用,是产业发展的市场“晴雨表”;技术创新和人才资源是培育“灯塔式”企业的内生动力要素,一方面要注重技术创新效率的演变在产业生命周期中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发挥政策、制度和薪酬等因素对人才资源的激励作用。

(二)展望

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是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和学术研究关注的热点,其本身值得研究的内容非常多,本文从产业生命周期视角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路径做了一般性的学理探究,在具体问题的分析阐述上还有一些不足,比如有关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影响因素的研究,可能需要相应时段的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支撑,运用理论模型和方法进行实证分析,这也是本研究后续可以进一步拓展的方向。

猜你喜欢
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我国将24种矿产确定为战略性矿产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大国崛起
回望“十二五”:中国的战略性转换与评估
新兴产业市场绩效提升的现状及建议
党内民主:战略性的正能量
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