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or留:旅游大类招生背景下学生转专业意愿的驱动因素及内在差异*

2022-04-14 09:33尹寿兵王韬慧顾明旭
旅游研究与实践 2022年1期

尹寿兵,王韬慧,顾明旭

(安徽师范大学 地理与旅游学院,安徽 芜湖241000)

0 引言

大学的专业处在学科体系与社会职业需求的交叉点上。高考后的专业选择和填报至关重要,不仅关系到高校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与学科体系建设,也关系到学生个人学业顺利完成及未来职业发展。但由于年纪较小,缺乏辨识力,且对各专业课程设置、前景等方面了解较少,部分参加高考的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存在较大的他主性和盲目性,导致其在日后的专业学习中因极不适应或缺乏专业兴趣而出现成绩低下、消极度日的现象。为此,国内不断改革教育制度,开放转专业政策、探索专业大类招生等培养模式,给予学生在充分了解专业的基础上重新选择的机会,改善“一考定终身”的状况,使学生更具有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发挥专长,发展个性,也有利于学校后续集中力量培养专业人才。

然而,转专业政策的实行不仅拥有积极意义,相关的负面问题也逐渐受到关注。过于频繁、普遍的转专业行为导致国家教育资源浪费,扰乱学校教学管理秩序、影响高校专业平衡和稳定发展,甚至造成“冷门”专业生存危机等。对学生来说,也很容易出现转入新专业后难以适应,跟不上进度,不能融入新环境,孤独压抑等一系列问题。而且在大类招生模式下,各细分专业之间也存在“冷”“热”差异现象,部分专业报考志愿率低且转专业率居高不下,专业大类内部各细分专业发展也不平衡。因此,本文拟以实施大类招生的旅游管理专业为切入点,探究志愿录取和调剂录取学生对专业的认知程度、满意度及其转专业意愿,以及专业大类下各细分专业之间的差异,客观分析和判断大学生转专业(指从大类转出,不包括大类专业内部流动)意愿的驱动因素及其内在关系,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1 文献综述

在国外,尤其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代表,高等教育遵循自主选择、“宽进严出”的教育制度,与国内高等教育有所差别。因此,本文的文献选择主要聚焦于国内高等教育中对转专业的相关研究。通过梳理发现,相关成果聚焦于4个方面。

1.1 转专业现状研究

裴钰鑫将国内高校按转专业要求的松紧程度划分为禁止型、限制型和开放型3 种。其中,目前完全不允许转专业的学校极少甚至没有;大部分学校属于第二种类型,即设置一定的门槛,对转专业的时间、人数比例、次数等进行宏观限制,实施“定额择优转专业”“高考高分转专业”等管理办法。如要求转专业学生第一学期的绩点排名在专业前30%,或高考录取分数排在该校该省录取学生的前5%;有学校规定在绩点的基础上,还需通过学校专门组织的笔试和面试,也有部分学校基本没有条件限制,甚至做到“零门槛”且不限制转专业次数。杜立平等在梳理转专业的条件后发现,大部分院校将原专业的成绩作为转专业的重要条件之一,并且将其划分为较严格、严格、宽松和不设限4个层级。然而高成绩的转专业要求本身就存在矛盾之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绩点高、成绩优异的学生更适合现专业,能力与兴趣与专业更为匹配,而很多因缺乏兴趣、专业能力而导致成绩较差,确实不适合在该专业学习的真正需要转专业的学生深受限制。任亚楠等学者指出目前国内很多大学仍然存在转专业难的问题,转专业演变成为选拔性质,且院系之间为维护自身利益,存在“内部壁垒”现象,限制了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从学生层面来看,很多学生出于就业考虑,倾向离开理论性较强或相对“冷门”的专业,转入实用性较强、社会需求较大的“热门”专业,且存在较明显的从众行为。因此,如果对学生转专业行为毫无限制,必定会带来一系列负面问题。如何平衡两者之间的矛盾,在保证学校、专业平稳发展的基础上,充分满足学生追逐自我兴趣的需求,尊重学生选择、学习和发展的权利,是目前高等院校管理工作面对的一大难题。

1.2 转专业政策、制度及对策探析

为平衡和维护社会、高校管理、冷热门专业及学生等各方的利益需求,主管部门不断推动教育制度改革,健全转专业制度体系,不断放开转专业条件。1960年要求“如无特殊困难如生理问题、疾病等,一般不要转专业、转学”;到了2005年规定学生可以按学校规定申请转专业,只需通过学校批准,并在2017年补充完善了一系列转专业相关规定,从宏观层面完善了转专业政策,鼓励放开转专业条件。学校层面,2002年北京大学有将近百名学生成功转了专业。同年,复旦大学244名学生也改换到了新的专业。其他高校也按照直属部门要求和自身条件,制定本校的转专业管理办法,且随着时代发展,转专业规定在不断改进和放宽。例如安徽师范大学转专业政策从最开始的允许一年级学生申请转专业,转变为大学本科期间,有3次转专业的机会,充分考虑了学生需求。

相关学者不断深化对专业模式和制度创新的研究。苏强等探究了学生对院校转专业制度的感知,认为推进学生转专业政策改革是必然趋势,不能因实施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就质疑其合理性,而要在综合考虑学校教学资源、专业布局及学生合理需求的基础上,推进转专业制度改革。张应强提出要平衡学习自由和学习制度之间的关系,完善院校教学资源体系以及学生学习的组织制度体系,为实现学生学习自由和自主权创造和谐制度环境。孙作俤从学生角度出发,认为科学合理的转专业制度可以降低学生转专业风险,提出学校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帮助拟转学生了解目标专业等,在转专业过程中做到公平公正、转后设置“试听期”等,降低学生转专业风险。

1.3 学生转专业动机和影响因素研究

现阶段关于转专业影响因素的研究比较丰富,主要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有家庭因素、个人学习能力、个人适应能力、兴趣、生理疾病等。刘雄等在对高校大学生转专业现象的研究中提出,对本专业不感兴趣是转专业的重要因素。因专业名额限制,考不进感兴趣的专业以及在大学期间兴趣、能力的转变发现自己不适合本专业均会导致大学生转专业意向。学生对专业的适应力是个人能力的重要体现,是学生考虑转专业时的重要因素。家庭因素提及较为普遍,父母是否同意会影响学生的专业选择,但冯伟光关于转专业适应力的研究显示,选择转专业的学生自主性更高,更多思考专业前景,父母的影响力较低。外部因素主要有前景感知、教学因素两部分。社会上划分的“热门”和“冷门”专业,是基于大众对专业前景的感知。20世纪90年代,大学生毕业工作包分配制度的废止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专业选择。社会对专业的认知,未来的就业前景、长远发展的考虑等影响学生的专业选择。专业设置、教学方法、师资力量、课程设置等教学因素的欠缺很大程度上推动学生申请转专业的意向。郑永贤提出专业发展中“有条件上,无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现象导致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和教学质量等问题,反而与人才市场需求脱节。

1.4 转专业后的适应性研究

转专业生对新转入的专业接触时间短、熟悉程度低,基础也较原专业同学薄弱,很容易出现不适应等问题,甚至影响学习和心理健康。冯伟光等以“人际交往”“学习成就”“活动参与”3个维度对转专业生的适应状况进行研究,得出大部分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适应性较好,但在学习成绩方面,存在成绩提升难的问题,且参与学校或社团活动的时间大大缩减。方蓬研究发现在人际交往上,这部分学生更愿意与其他转专业生和室友交往,形成转专业小集体。周春平提出不同的转专业动机对转专业后的成绩和适应性影响不同,例如兴趣爱好动机,学生转专业后的学习积极性、适应性受到就业前景动机的显著作用。

分析发现,虽然我国高等教育转专业研究成果丰硕,但对于志愿生与调剂生的差异研究以及对大类招生背景下各细分专业学生的感知差异、影响因素探析等方面研究较少,因此本文以大类招生的旅游管理专业为例,设计了研究方案并进行分析,试图补充和完善现有研究。

2 研究对象选择和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选择

教育部最新数据显示,至2019 年6 月15日,全国共有2 956所高等学校。其中,普通本科高等学校1 265所。除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外,全国大部分院校由地方创立或管理,院校的运营、管理直接受地方领导,是全国高校的主体,且处于同一行政单元内的高校在生源、政策、资金、管理及其他方面相近,可比性较高。同时考虑调研可进入性和数据获取便利性,本文选择以安徽省为调查对象,旅游管理专业为研究对象(主要是基于该专业招生录取现实情况,以及专业教育与行业需求的突出矛盾)。2009 年,国务院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充分认同旅游业的发展前景和重要地位。然而,作为培养旅游人才的重要阵地,多数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存在招生困难,学生志愿报考率低、入学后转专业率高等突出矛盾。以安徽省某高校为例,2018年安徽省文科生报考旅游管理专业第一志愿率仅有4.55%、第二志愿率36.36%,均低于50%。这与当前快速发展、亟须大量旅游人才的产业发展实际明显不匹配。这种矛盾的现象对专业教育和产业发展都不利。

另外一方面,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符合目前提倡的大类招生教育模式。2012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管理学科门类分为9类,分别是: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农业经济管理、公共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物流管理与工程、工业工程、电子商务、旅游管理。其中,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和会展经济与管理3个专业是旅游管理大类下的细分专业(以下3个专业简称为旅管、酒管、会展,旅游管理指旅游管理大类)。各高校将旅管、酒管、会展等相近本科专业合并招生,学生在大学期间先进行1~2年的专业基础培养,在此基础上,依据双选原则进行专业分流。在本文研究中,既可以将旅游管理作为一个专业门类来分析,也可以比较大类下各细分专业之间的差异,更具有代表性和现实意义。

2.2 研究设计

学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体,学生对专业认知、评价和对行业感知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最直接的体现。而转专业意向是学生综合行业现状和专业学习情况对专业的整体态度。对此,本文依据已有研究成果并结合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现实,设计了调查问卷。旨在从专业建设的角度提出改进措施,提高学生专业感知,使学生不盲目转专业,达到学科建设的目标。基于此,本文选择影响转专业的外部因素——前景感知和教学感知。另一方面,旅游管理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特点,需要学生具有较好的实践经验和实操能力。李景初认为旅游专业教育必须重视实践教学,关注学生就业,重新定位人才培养方针,改革教学模式,使校内学生具有充分的实习实践机会。因此,研究增加了专业实践感知维度。最后,通过专业认可度直观了解学生对专业的感知以及教学和实践对专业认可度的作用。

将转专业意向作为分析对象,考察行业前景感知、专业教学感知、专业实践感知、专业认可度感知等维度变量对其影响程度,以及学生对大类专业下各细分专业的感知差异。问卷采用李克特量表设计,其中“1”表示“非常低、非常不满意、非常不同意、非常不认可”,“5”表示“非常高、非常满意、非常同意、非常认可”。具体指标设计及赋值见表1。

表1 问卷设计及指标赋值

2.3 数据收集及处理

基于2020年1月安徽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管理专业合作委员会出具的专业评估结果,安徽省共有31家开设旅游管理下设三个细分专业的院校。剔除1家以更大口径招生(管理学)和1家外省高校在安徽设立的独立学院,选取了另外29家院校,通过相关专业老师,借助问卷星软件将问卷线上发放至学校2019级旅游管理下3个细分专业的学生班级群收集数据,调查其对一学期专业学习的感受,以及在面临转专业时的选择。问卷发放时间选取在2020 年2 月25-27 日期间,处于2019级学生第一学期学习结束、面临转专业的时间。最终共收回问卷992份,其中有效问卷889 份,问卷回收率为89.6%,通过SPSS 24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问卷的Cronbach’s系数值为0.904,说明内部一致性信度较高。

3 分析发现

3.1 描述性统计和差异分析

被调查对象中,男生占28.68%,女生占71.32%,基本符合旅游管理专业女多男少的现实情况。从细分专业来看,旅管学生占60.85%,酒管学生占34.42%,会展学生占4.72%。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见表2。

表2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转专业意向方面,242人选择“想转”,占27.3%;370人选择“一般”,占比41.6%;277人选择“不想转”,占比28.1%。独立样本检验结果显示,志愿生和调剂生在转专业意向上存在显著不同(=5.768,<0.001),旅游管理下3个细分专业的学生在转专业意向上也同样存在显著差异(=8.422,<0.001),且通过事后多重检验得出,旅管与酒管学生转专业意愿没有显著差异,但两专业与会展之间的差异非常显著。具体表现为:志愿生“想转”的比例显著低于调剂生,“不想转”的比例也高于调剂生。在专业类别方面,会展“不想转”学生的比例达47.2%,明显高于旅管、酒管。会展学生“想转”的比例只有4.8%,远低于旅管和酒管(表3)。

表3 录取类别因素和各细分专业转专业意愿占比情况

除人口统计特征外,专业前景感知、专业教学感知、专业实践感知以及专业认可度感知4个维度变量的统计结果显示,旅游管理学生对专业前景感知评价较低,其中对“行业社会地位”的评价最低,均值仅有2.73,表明学生对该专业前景的感知并不乐观。学生在专业教学、专业实践2个方面的满意度较高。其中,教师教学水平满意度均值达3.67。专业认可度感知的3个选项表明学生对专业总体较为满意,对教学和实践的作用表示认可(表4)。独立样本检验的结果显示,志愿生和调剂生在专业前景感知、专业教学感知、专业实践感知和专业认可度等13个变量上均达到显著水平。志愿生的所有均值都大于调剂生,即志愿生更看好未来前景,对专业学习实践的满意度更高,对专业更加认同(表5)。

表4 自变量描述性统计

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就业薪酬水平、专业就业前景、职业社会地位、课程安排和设置,以及实践增进专业了解、实践增进企业了解和实践增进行业了解7个变量上的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即3个专业在这7个变量的均值具有明显不同。通过事后多重检验结果可知,3个专业的差别主要是会展与旅管、酒管之间的差异。会展在7个变量的得分均高于其他2个专业,而旅管、酒管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这说明会展的学生对专业总体感知优于旅管、酒管,特别在专业前景感知和专业实习感知方面(表5)。

表5 自变量的独立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

3.2 转专业影响因素分析

Logistic回归分析用于研究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其中,可以是定类数据也可以是定量数据,必须为定类数据。由于转专业意向的选择是多元有序变量,因此在分析行业前景感知、专业教学感知、专业实践感知和专业认可度感知对转专业意向的影响时,可以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的统计方法。Logistic 回归模型的数学表述如下:

Logit()ln(/),

式中,为选择第种满意程度的概率;为选择第种满意程度的概率;ln(/)指相对于第种满意程度而言,第种满意程度被选择概率的优势概率。在本研究中,0(0为不满意)作为基准项,1为一般,2为满意。式中,0 为常数项,β为各种因素的回归系数。

基于分析的需要,在Logistic分析之前,对因变量进行重新定义赋值;同时整合转专业意向的指标,将“非常想转专业”和“比较想转”合并为“想转专业”,“非常不想转专业”和“比较不想转专业”合并为“不想转专业”,“一般”单独作为一类。最终将因变量转换为三分变量。

表6为模型参数估计值,专业总体满意度的置信度达到99%以上,平行志愿、专业类别、就业前景、专业总体认可度的置信度为95%,表明这些要素对大学生转专业意愿具有显著的作用。其他选项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被自动剔除。

总体满意度系数为-0.659,说明专业总体满意度对转专业态度是负面影响。从数据分析结果来看,“专业总体满意度”对转专业意向影响最大,表明专业总体满意度是影响转专业最重要的因素。专业认可度系数为-0.304,说明学生对专业认可度越高,转专业意向就越低。

表6 影响转专业的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

平行志愿的系数为0.349,数据值表明,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调剂生转专业意向高于志愿生。这说明志愿录取或调剂录取是影响转专业意向的重要因素,被动调剂的学生可能会对该专业不适应或抱有负面情绪。

就业前景因素的系数为-0.355,是影响转专业意向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学生对专业就业前景满意度的增加,转专业的几率随之降低。郭玲霞等指出就业压力是学生最主要的忧虑之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各种渠道提早了解专业就业形势,进而影响对所学专业的总体满意度,影响转专业意愿。因此,促进学生就业前景的正面感知,会提高学生留在本专业的意向。

在细分专业方面,旅管、酒管相对于会展的系数分别为0.751和1.095。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旅管、酒管的转专业意向均高于会展专业。说明会展学生对专业的认可度较高,而旅管、酒管学生对专业感知一般,转专业意愿高。

4 结论与启示

本文通过对安徽省部分高校旅游管理的学生进行调查,探究了志愿生和调剂生的专业认知、满意度及其转专业意愿,比较了旅游管理3 个细分专业相关差异,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探究大学生转专业意向的影响因素及其程度,对转专业现有研究做了补充和发展,主要得到了以下结论:

(1)学生对专业的总体满意度感知对转专业意向作用的程度最大。同时,专业总体认可度对转专业意向也存在显著作用。具体来说,学校教师教学水平、课程安排、学校管理以及学生自身对所读专业的兴趣爱好、专业前景等各方面感知,均会对专业总体认可度和满意度产生影响,并且呈负相关关系。

(2)志愿录取或调剂录取是转专业意愿的重要影响因素。王敏等也发现,学生所学专业非第一志愿是影响其转专业的重要因素。部分学生由于对被调剂到的专业缺乏兴趣和认可,在专业学习时可能抱有消极态度,或仍然渴望进入中意的专业或热门专业学习,表现出强烈的转专业意愿。在本次调研中,被调剂到旅游管理的学生中,有过半的学生明确表示“想转专业”,是“不想转”人数的2倍多,且相对于志愿录取的学生来说,调剂生在专业就业前景、专业满意度及专业认同等方面态度较为消极。

(3)就业前景感知是作用于学生转专业意愿的另一个重要元素。学生对就业前景的预估和感知会极大地影响其专业满意度和转专业意愿,感知水平越高,转专业意愿越低。

(4)细分专业的差异对转专业影响较大。从旅游管理大类下的细分专业来看,会展学生对未来薪酬水平、就业前景、职业社会地位等方面的感知要远高于旅管、酒管学生,且对学校课程、实践教学的满意度得分也普遍较高,总体感知较好。相对应地,旅管、酒管学生对专业各方面的感知水平差异并不显著,态度较为悲观,且转专业意愿高于会展专业学生。进一步证明了在大类招生下,学生对各细分专业的感知和态度存在较大差异,值得深入挖掘和研究。

(5)专业教学、专业实践对转专业意向影响较小。从各项均值可知,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水平、实践教学经验均值较高,学生对其态度满意。可以推测,转专业意向的原因聚焦于发展前景,学生更多从就业和职业发展的角度决定去留。

综上,通过调查分析,本研究对于降低考生志愿填报盲目性、提高在校学生专业认同感、降低转专业率等方面的启示如下:

(1)扩大专业宣传,改变学生对专业不全面的认识。这是一项应该从学生高考志愿填报前就开始并延续到高校学习期间的长期工作。高中教育中很少有机会涉及本科各专业的科普,大部分学生由于缺乏目标和了解途径,仅仅是在临近填志愿时才去了解相关专业信息,但是很难在短时间内深入了解众多专业。因此,加强学生对各专业的了解,扭转社会片面认知是降低学生志愿填报盲目性、提高专业填报率的必然要求。各行业、高校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不仅在专业招生时临时宣讲,还要在长时段里潜移默化地加深学生、家长对专业的认识,特别是那些相对较“冷门”的专业。例如在中学教育阶段,就树立学生的专业意识,让学生提前了解大学的各个专业,培养学习兴趣。同时,可以针对各自专业的特点,在新闻媒体、自媒体等方面宣传专业的特色、优势、前景及发展空间等,展现各专业的特色课程和实践活动、职业机会和工作环境等,加深学生、家长和社会对专业的全面了解,提升兴趣,提高专业吸引力。学生入学后,在课程或实践方面可以鼓励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增加学生与优秀毕业生、行业优秀人才的交流,有利于学生保持专业憧憬和专业自信,降低转专业率,也有利于学生找到未来的就业方向。要强化有关专业优势、专业特色、专业前景等方面的引导和宣传。通过加强高校和行业的合作,让学生看到前景,促进旅游管理本科教学为旅游业输送中高端人才。旅游业虽然门槛低,但就业机会丰富,高端人才缺乏,应加强校企深入合作,为本科生提供持续发展机会,提高对专业的感知。

(2)改进课程设置,深化学生对不同专业的认识。学生入学后,高校的培养和教育模式、管理方法、教师的教诲指导等各方面对学生的影响都重要且深远。2018年,教育部明确提出一流本科建设要健全专业建设、课程安排、教师素质和质量保证体系。合适的课程设置有利于学生提高对本专业的认识和对交叉学科的了解,有助于减少学生盲目转专业。一是,需要改进专业课程设置和课程管理。课程学习是学生了解一个专业最重要的渠道,不合理的课程设置会直接影响学生对专业的感知。高校应不断改进专业课程,做到课程精简、效果明显,以学生为本,积极引导学生更好发展。二是,扩大公共学科和选修课的范围。有研究表明,学生在转专业后存在不适应问题,甚至部分学生对新专业仍不满意,盲目转专业会对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学术生涯带来极大的消极影响。鼓励院校设立范围更广的公共课程,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发掘学生的兴趣点,并且能够让学生深入了解不同的学科,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能力和兴趣,正确选择是否转专业,减少盲目转专业所造成的资源浪费。

(3)提升学生志愿报考的合理性。降低学生志愿填报和二次选择的盲目性,降低转专业率,提高高校专业稳定性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全行业、各高校以及学生群体的共同努力,健康可持续的办法是从源头上分析学生转专业意愿和行为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去解决,而不是通过各种转专业条件、门槛来限制。改善行业的就业环境、提高社会地位,是扭转学生及其家长刻板观念的内在要求和必由之路,良好的专业氛围、广阔的就业前景,是吸引人才的重要窗口。同时需要学生自身在选择专业前,要多方面深入了解,避免盲目。学习中保持积极、平和、乐观的心态,养成自主学习意识,培养专业热情和专业素养。遇到问题,积极寻找解决办法,深刻了解自身情况,慎重地做出最适合、恰当的选择。

(4)增加大类专业内部课程的流通。此次研究显示,大类学科中的细分专业存在学生感知差异较大的情况。在旅游管理大类下,会展是一个较为新兴的专业,学生感知良好,但设置该专业的学校较少。高校应重视该现象,深入了解会展专业的优势和学生满意度高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及时调整专业学科,助力优势专业,改善弱势专业,提高旅游管理大类的内部流通。该措施有助于扩大学生的专业选择范围,提高总体满意度,降低转专业意向。

本研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和局限。其一,调查样本中会展专业总量较少,分析结果可能存在偏差,这与该省专业招生单位和招生计划有关。其二,本文选取旅游管理类专业作为分析切入点,在往后的研究中还需要加强其他理科、工科专业的分析对比,进一步挖掘和更新数据,更全面、深入地分析影响学生转专业意愿的因素。此外,专业教学对转专业影响较低是由于旅游管理专业的特殊性还是普遍的现象,需要进一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