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茜,马秋芳,史科田田
(江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西 南昌330022)
近年来,地震、海啸、洪涝、森林大火、战争、恐怖袭击等人为或自然因素引起的“黑天鹅”事件频频发生,外部环境的不稳定给全球旅游业和旅游发展带来了沉重打击。“黑天鹅”事件(“Black Swan”Events)特指完全颠覆历史经验,极端罕见,一旦爆发会产生重大影响,且难以事先预测的事件。该定义最早由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N.N.Taleb) 提出,并于2007年发表在:上, “黑天鹅”事件与“灰犀牛”事件相关联,一般来说,“黑天鹅”事件满足以下3个条件:第一,意外性;第二,产生重大影响;第三,人的本性会促使人们为事件的发生编造理由认为事件的爆发多多少少是可以预测和解释的。Brown 等认为,实际触发的“黑天鹅”事件并不被受灾群体所控制,即“黑天鹅”何时爆发基本无法预测。“黑天鹅”事件所带来的灾难和危机已经被众多学者在旅游业中验证,在宏观层面达成了共识。受全球化影响,这些“黑天鹅”事件不仅对全球旅游业造成直接或间接的损失,也会对国家整个经济体系产生影响,特别是国内生产总值严重依赖旅游业的国家。Blackman等研究表明,与许多发达国家相比,旅游业的“黑天鹅”事件给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损失更大。
国外旅游危机和灾难研究的早期阶段成果表明,旅游业和灾难风险研究之间的对话是有益的,利于分享应对知识和信息,确认各个国家旅游组织和经营者面对危机防控和灾害恢复之间的差距。旅游业并不比其他任何领域更容易发生灾害,然而,这个行业从危机中恢复的过程比其他行业要复杂得多。不少学者在灾后旅游业的弹性恢复机制模型、风险防控和危机处理效应等领域的研究中做出了贡献。本次评述系统归纳整理了国外旅游业“黑天鹅”事件相关文献,通过对文献中“黑天鹅”事件的追溯和总结,以期为旅游研究拓展理论框架,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实践指导。
笔 者 于2020 年2 月10 日 以“Black swan”incidents作为关键词在外文资源数据库Web of science(简称WOS)进行引文索引,导出318条文献数据,通过对导出文献的进一步阅读发现,研究主题涉及金融、投资、企业等领域,而旅游研究涉及较少。后经讨论筛选出相近关键词“Dark tourism”继续在WOS数据库搜索,导出文献116篇,研究主题包括战争、大屠杀、地震等死伤率较大的灾难事件,较“黑天鹅事件”所含范围小。在对导出的文献信息进行逐篇阅读遴选后,笔者发现以上关键词不足以包罗旅游业所遭受的众多灾难和危机事件,因此辅助以 “crisis travel”“disaster&tourism”“crisis management”“natural disaster&tourism” 再 次 在WOS搜索,同时对检索文章的参考文献进行延伸阅读补充,并以Sci-Hub和Science Direct数据库作为补充检索平台。截至2020年2月15日共获取有效期刊文献193篇,具体文献数量如图1所示。上述文献收集的每个阶段,笔者都对文章的标题、摘要和关键词进行了罗列、整理和讨论,保留了与“黑天鹅”事件&旅游业研究内容相关的文献,剔除没有涉及旅游业或仅提及而并未深入研究的文献。1980年Avner等首次提出了应对旅游危机的规划模型。近30年发展过程中,相关主题研究文章逐年攀升,且增长比率呈日益加大趋势(见图1)。一方面源于近年来全球灾害事件的频发,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学者们对这些“黑天鹅”事件的关注和研究不断加强。
图1 1980-2020年相关文献数量分布(搜索时间截至2020年2月15日)
“黑天鹅”事件涵盖了灾害、危机、风险等相对较为模糊的概念,有别于黑色旅游将死亡、灾难等较为负面的悲剧事件作为旅游“凝视”的对象,利用禁忌的主题和对恐怖的商业利用,而“黑天鹅”的意外性、重大影响和可解释性纯粹是对事件本身及其影响的囊括,较黑色旅游所涵盖的地震、战争等死伤率较大的事件范围更广泛。“黑天鹅”事件与旅游的交叉研究涉及多学科多领域,引用的学术期刊不仅限于旅游领域如、、、、等,还涉及、、、、等非旅游领域的学术期刊,主要期刊分布如表1所示。从期刊的收录和分布上看,此次评述收录的期刊种类共47种,分布跨度大且不均匀。这些文章大多发表在旅游相关期刊上,载文量排名前八的皆是旅游和休闲领域的期刊。已发表相关文献21篇,雄踞榜首,更多文章则零散分布于多个期刊,且每个期刊发文量约1~3篇,由此可见旅游业“黑天鹅”事件的相关研究并未成为各大期刊的关注重点,集中度不高,研究成果分布较为分散。
表1 文献来源期刊分布
“黑天鹅”事件的出现会对各个国家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产生极大影响。受全球化影响,许多国家受灾损失急剧扩大,受损趋势也不断上升,不是灾难中心也无法幸免。因此,针对不同类型的“黑天鹅”事件,制定有效的应对方法,对于减少受灾损失十分必要和关键。通过整理相关文献,旅游业“黑天鹅”事件主要类型如下:
第一种:自然灾害。由自然变异或人为影响给人类生活环境或生存状态带来极大损害的自然现象,如印度洋海啸、汶川地震、“非典”等。
第二种:军事战争。一种利益集团(国家、民族、政府、组织等)敌对双方为实现经济、政治、国土的完整性而进行的攻击、武装、杀戮的行为,如阿富汗战争、海湾战争等。
第三种:恐怖袭击。不同的国家、政府和部门采用了不同的定义模式,综合来说,恐怖主义是指极端宗教主义、极端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对民众和公共设施实施反人类、反社会、反道德标准的无差别攻击,包括“9·11”恐怖袭击、印度孟买恐怖袭击、巴厘岛爆炸案、961号航班事故等。
第四种:国际关系冲突。不同国际行为主体关于政治、经济、领土、能源、民族、宗教等之间的互动关系的总和。如萨德事件、巴以冲突、印巴冲突等。
除上述4种外,还有包括社会动荡、旅游舆情等未被提及。这些“黑天鹅”事件会对发生地和受灾国家旅游业的发展造成巨大的负面作用,事后产生的“记忆浪潮”和“记忆热潮”深刻影响着个体的心理层面,通过对“黑天鹅”事件信息的遴选、表述和复苏,大量纪念馆、博物馆应运而生,并成功培育成目的地新的旅游品牌。灾难符号化的过程,能激起人们对生命的敬畏情绪,帮助人们哀悼、纪念和缅怀死者。通过教育、新的纪念方式和社会记忆形式描绘事件的整个过程,使人们更易理解事件的象征意义,并根据过去的经验预防和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危机。
根据已有文献整理,研究对象涉及具体地理地域的有155 篇。从大的地域板块来看,“黑天鹅”事件研究的地域分布为:亚洲(55 篇,占 比28.8%)、欧 洲(50 篇,占 比26.2%)、大洋洲(28篇,占比14.7%)、北美洲(20篇,占比10.5%)、南美洲(2 篇,占比1.1%)。文献案例主要集中在目前已发生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黑天鹅”事件,包括“黑色星期六”森林大火、海啸、“9·11”“非典”,以及地震、气旋活动等自然灾害和恐怖主义、政治冲突及战争等人为灾害。有关具体研究的地域分布情况如表2所示。这种地域分布特点原因可能如下:第一,研究文献数量的分布与该地区相关自然灾害等危机事件发生数量和频率有关;第二,与该地区的研究中心、机构和相关领域学者数量多少相关;第三,本文搜索文献主要来自外文期刊。
表2 主要研究的地域分布情况
国外研究旅游业“黑天鹅”事件的基本术语和定义缺乏共识,常用风险、危害、灾难、灾害等术语定义受人为或自然因素引发的旅游危机。本文采用心理学家塔勒布的概念进行界定。根据文献梳理,部分学者对旅游业“黑天鹅”事件进行了相关评述。Aliperti等分析2001-2017年灾难旅游相关文献,总结出这段时间灾难旅游主题包括:地理扩散、跨学科研究方法、灾难管理生命周期模型、资源管制、专业术语、环境公害。Cohen等从旅游的性质变化及社会学角度分析了旅游和当代社会交叉的7个研究领域,包括社会正义、环境可持续性、自然灾害、恐怖主义、遗产旅游、旅游体验和影响机制以及媒介化。Mair等比较了2000-2012年旅游期刊上发表的64篇灾难旅游文献,总结了沟通、媒体、营销战略和信息、灾害管理和未来准备、目的地形象和声誉、旅游者行为研究等6个主题。面对突然爆发的“黑天鹅”事件,Prideaux等认为现有预测方法并不能快速有效地应对危机,提出研究情景、政治风险和混沌理论的应用,并对每种预测工具提出相应建议。此外,几篇旅游危机与风险管理的文章也值得关注。
为更清晰梳理国际旅游业“黑天鹅”事件的相关研究,本文将从“黑天鹅”事件对旅游业影响、“黑天鹅”事件与目的地可持续发展、游客出游决策、旅游业危机管理与弹性、媒体等5个方面展开评述。
旅游业助力就业,提高国民收入,改善国际收支平衡,是国家经济增长和繁荣的重要驱动力。而自然灾害、流行病和经济状况变化等“黑天鹅”事件,时常将旅游业暴露在极其脆弱的环境之下。国外学者对“黑天鹅”事件的影响研究,主要体现在旅游需求、旅游经济2个方面。
(1)旅游需求
旅游业受外部环境因素作用,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的“黑天鹅”都会对旅游需求产生一定影响。目前越来越多的需求影响研究正在展开,以应对特殊的旅游外部环境,如极端天气、社会动荡、恐怖活动等,这种相当大的需求波动是旅游业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之一。Cró等运用Bai和Perron的结构突变检验测试了25个国家和马德拉岛的旅游秩序,发现旅游业危机和风险发生日期往往与节假日期一致。此外,石油峰值也是预测和确定旅游需求的系数指标。有研究表明旅游需求的减少还与“黑天鹅”事件的类型和周期有关。因此,准确了解旅游需求的结构性断裂或激增,有助于旅游业及其从业者预测危机,并制定适当的计划和措施应对需求波动。
(2)旅游经济
经济浮动已经成为衡量旅游业影响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学者们大多从旅游宏观经济层面研究“黑天鹅”事件的影响。旅游业与经济增长有明显的因果关系,特别是以旅游为支柱行业的地区。根据经验证据似乎支持该结论,但Li等提出旅游业的积极经济影响可能不成立,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可能因国家而异。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旅游业占国民经济比重不断上升,收入、汇率、物价、运输成本的波动都会降低旅游的经济效应,但旅游经济截面数据的时效性问题凸显,宏观层面的旅游经济研究可能会逐步向微观层面过渡。
综合来看,国外学者研究“黑天鹅”事件对旅游业的影响多聚焦于宏观层面,探讨旅游需求波动、影响系数指标,以及着眼于国家层面,关注宏观经济浮动对旅游经济的影响,而对中微观视角下的影响研究相对较少。此外,“黑天鹅”事件对旅游业产生巨大危机的同时可能蕴含着转机,如果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也会转危为机,如推进企业转型、激发旅游从业人员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加强品牌塑造和管理等。笔者系统整理了旅游业“黑天鹅”事件的正负面影响,归纳如表3所示。虽然关于旅游企业、旅游资源供应侧等主题存在少许“边缘化”研究,但这些主题并未构成规模化的研究主体或发表具有针对性的研究文章。同时旅游政府部门、旅游行业协会、旅游从业人员如何应对突发性“黑天鹅”事件的研究尚为缺乏。
表3 “黑天鹅”事件对旅游业的影响效应
“黑天鹅”事件发生地的可持续性发展是个重要问题,既要在伦理、社会和文化上适应,生态上可行,经济上合理,同时要符合发展要求。虽然恢复消费者信心和到访人次2个指标可以被认为是旅游业成功复苏的象征,但在减少灾害风险的前提下,全面、综合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更长远和良性发展前景52-53。
(1)目的地形象管理
目的地的吸引力很大程度受其形象的影响,战争、疾病、海啸、飓风、政治因素或恐怖袭击等“黑天鹅”事件均会导致目的地形象受损,从而引发旅游收入降低、游客减少、旅游企业危机、旅游资源破坏等问题。因此,对灾难地形象的维护和管理至关重要。在目的地形象维度的层面,Deng等分为认知形象、情感形象和意动形象3个维度,“黑天鹅”事件的爆发往往会对这3个维度产生一定的影响。Chew 等进一步分析了这3个维度的影响层面,发现感知社会心理和财务风险会影响目的地的认知形象和情感形象,而感知物理风险(如地震、台风、疾病等)则会影响目的地的意动形象。同时灾难教育、公民认同和文化变革,能给目的地形象恢复带来正面影响。“黑天鹅”事件的严重程度以及受灾地灾难符号化的影响,可以通过商业和非商业形式重塑目的地形象,完善基础设施,增强游客体验价值。
(2)目的地治理
有效治理是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由于旅游产品的捆绑性质和强烈的资源依赖性,目的地治理涉及多个不同主体,如私营企业、公共机构、当地政府、游客和社区居民等。从有效治理主体的角度,目的地各个利益主体之间应开展积极有效合作,实现知识共享,而地方和区域层面的合作治理体系也将是促进灾难地成功应对危机的有效手段。各种利益相关者群体的积极参与和协作是目的地适应性动态治理的基础,不仅可以促进当地更有效地应对危机、重整旗鼓,同时也能为区域与目的地经济恢复和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从有效治理因素的角度,Cakar提出了响应能力、共享角色、战略形成、合作与协调等4 个因素。从有效治理模式的角度,Adie等认为应充分考虑国家治理结构,利用、发挥政策优势和文化背景,加强与政府间的信息交流,提高各主体之间的沟通效率,增强目的地应对灾难的治理手段,促进灾后可持续性发展。总而言之,目的地治理过程中需要不断加强动态监测,在必要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调控措施,确保在遭受“黑天鹅”事件后依然能维系目的地发展的可持续性。
综上所述,国外学者主要从目的地形象和治理的多个角度对目的地可持续发展展开了相关研究,许多相关领域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尤其需加大微观层面两大主体(游客和当地居民)的“在地”性研究。同时“黑天鹅”事件自带的符号特性如何影响目的地后续的发展和转型,“黑天鹅”事件具有的现实和教育意义如何作用于目的地的可持续性发展,仍待持续跟踪研究。
(1)风险感知
“黑天鹅”事件给旅游目的地造成了种种风险,而这些风险感知是决定旅游者出游的重要因素。对目的地来说,居民对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3个维度的风险感知,可作为衡量地方情感社区依恋水平的指标体系。Carballo等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得出国际游客风险感知主要受健康风险、犯罪和违法行为风险、事故风险、环境风险和灾害风险等五个维度影响。有学者指出,旅游者的风险感知和风险预判会影响目的地的形象和声誉,他们通过游客风险认知信息调查,强调建立合作体系知识传播和防灾教育,以增强游客旅行防灾意识的重要性,便于更好地促进目的地传播者和游客之间有效的风险沟通。对于高风险地区来说,需根据不同的细分市场,调研各自的风险感知因素,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
(2)游客类型
不同的“黑天鹅”事件会对不同类型的旅游者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Chang 等学者利用台湾的政治、灾害和事故事件研究了3种类型(团体旅游、个人旅游、医疗美容)的大陆赴台游客的数量变化,得出团体型游客对政治事件最为敏感,个人型和医疗型游客受政治事件影响较弱,而灾难和事故(如高雄石化煤气爆炸、航班坠机等)则会导致团体型和个人型游客数量急剧下降。Wu等以日本地震为例,提出灾后准备前往受灾目的地旅游的群体,对目的地的安全性和可达性持有积极态度,属于高收入的商务旅行者和五年内经常多次赶往目的地的人群;相反休闲的中低收入者和没有(或很少)目的地旅游经验的人群则会取消、更换或推迟出游计划。不同类型游客的文化背景、消费模式、停留时间、旅游经验及目的地受灾信息的透明度和预防措施都会影响游客的行为决策。目的地营销组织需根据游客群体的类型和出游决策的先行因素划定细分市场,从访问频率和个人从属关系预测游客出游意愿并鼓励那些不愿访问目的地的人群出游74。
(3)出游动机
“黑天鹅”事件发生后,出游动机对于理解游客为什么旅行至关重要,出游动机是多要素构成的复杂综合体。Biran等研究四川地震后灾难地游客的行为动机,发现一般潜在游客受逃离、好奇、社会互动和放松等推动因素的影响,而涉及大量伤亡的灾害事件游客会出于对灾难规模的好奇心、纪念受害者和帮助目的地恢复等因素扮演着“安慰者”和“关爱者”角色,同时媒体和营销中的灾难地形象同样具有拉动和刺激作用。这些外部和内部因素推动游客前往灾难地,通过旅游的形式解读和纪念过去的黑暗时刻、祭奠牺牲的同胞,创造了一个直面死亡和悲剧的机会,让人们反思人与自然之间的共处模式与来之不易的和平、美好生活,也激发出人们对生命的敬畏情绪。发生灾害事件时旅游者对灾害信息的信任程度将会对其消费决策和旅游体验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恢复游客信心和重新激发游客前往灾难地或受灾国的旅游兴趣就至关重要。由上述研究的出游动机可以得知,部分游客希望能亲身体验和理解灾难,公众和学术界也都表明了这种文化愿望,提供了将灾难事件符号化和商品化的机会。
“黑天鹅”事件所构成的特殊状态和时空限制阻碍了旅游者的空间位移、消费行为和对惯常环境的逃离,旅游者受物理风险、外部风险和财务风险等3个维度的影响,制定出游决策更加谨慎,但旅游业的恢复必须首先恢复游客信心,激发旅游需求。受研究情景、文化、社会背景的影响,国外学者大多聚焦于中微观层面探究游客出游决策的影响因素,而宏观国家政策对游客出游决策影响的研究较为缺乏。除上述风险感知、游客类型、出游动机外还可以结合消费者收入变化、性格、资金储蓄、工作压力、社会关系、家庭关系等维度,探究不同游客之间的共性和差异。
(1)旅游危机和灾难管理模式
过去20年左右的时间里,“黑天鹅”事件频繁爆发,包括“9·11”事件、SARS病毒、阿富汗战争、英国口蹄疫、巴厘岛爆炸事件、印度洋海啸等,都是旅游危机和灾难管理的重点。国外学术界以这些事件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大量旅游危机和灾害管理的实证研究,产生了大量理论模型。早在1980年,Avner和Jone就开发了旅游业危机管理的规划模型,随后多位学者对该理论模型展开研究,其中Faulkner的旅游灾害管理框架受到广泛的关注和运用。本文根据文献梳理出国外主要的旅游危机和灾害管理模式,如表4所示。
(2)旅游组织及决策
旅游组织是旅游危机管理的主体之一,是灾难治理和危机管理决策的执行者。从发展角度来看,旅游组织应大力支持跨学科合作,使行业内利益相关者之间实现知识共享,以便促进灾难期间跨边界合作有效开展;旅游组织跨行业的积极合作能有效应对未来“黑天鹅”事件造成的危机,特别是经济严重依赖旅游业的区域,帮助区域规划者预防有关的问题,更有效地为未来危机做好准备。这种动态互助使旅游组织能通过常规转换、资源配置、过程利用等方式减少突发事件的破坏性。有研究表明,面对突发的“黑天鹅”事件旅游组织会以一种更直观、更便捷、更集权的方法做出战略决策,而部分旅游组织“一刀切”的危机管理方法太过片面,尤其是规模较小的企业,相比可以技术预防和科学减灾的自然灾害,传染病、战争和政治因素等时效性较长的“黑天鹅”事件所产生的应急计划需要更持久地参与、跟踪和对话。
(3)旅游系统弹性
弹性(resilience)被理解为一个系统在受到不可预见的突发事件影响时展现的动态学习能力、自组织能力和适应性能力。旅游业所承载的各个主体,形成了典型的社会-生态系统,受“黑天鹅”事件的影响,旅游系统弹性阈值会呈现不同的状态。国外学者开展了大量与旅游系统弹性相关的个案研究,为旅游弹性观提供了更加全面的新框架。从弹性指标模型层面,Lew 根据问题、方法、环境、准备、响应、恢复等6个维度,形成了四维指标模型。从弹性恢复影响层面,Pyke等发现旅游危机规划和利益相关者的有效沟通最有利于旅游弹性的恢复。但受研究情景、社会环境、案例地特质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以及研究人员文化背景、科研能力和社会地位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得出的研究结果可能在限定的环境和情境下有限真实,最终的旅游系统弹性仍需要不断地跟进、检测、评估和验证。
表4 国外旅游危机和灾难管理模式
综上所述,旅游业危机管理一直是国外学者和组织管理者关注的重点,但不少旅游企业的运营框架仍然缺乏正式的危机和应急管理,或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的探讨而无法结合实际,解决现实问题。因此,未来如何改善这种缺乏规划的状况和落地实际的现象,将是旅游研究者和管理者的使命和责任。而旅游系统弹性主要运用于预测、描述和检验旅游业各个主体面对突发“黑天鹅”的恢复能力,结合危机管理、组织决策共同贯穿旅游管理的整个过程,既可用于描述整个宏观行业的弹性,也可检验旅游业中微观主体的恢复能力。国外学者研究旅游系统弹性大多运用定量研究的方法,且偏向于从自然灾害的层面探究旅游资源和旅游行业的恢复弹性,而对战争、经济危机、恐怖袭击等“黑天鹅”事件的旅游系统弹性研究较少,未来的研究应探究多种类型的“黑天鹅”事件,为旅游系统弹性拓展理论框架和实证方法。
媒体在传播“黑天鹅”事件相关信息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传播信息的中介,媒体是“黑天鹅”事件发生后与旅游市场沟通的有效途径,灾难信息的传播在某种意义上对目的地有着正向的商业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灾难地符号,即任何宣传都是“良好”的宣传。Walters等提出利用知名人士进行媒体营销是鼓励游客灾后重返目的地的有效手段。Thomas认为媒体对灾难地的结构-重构,会让观众和游客获得真实的灾难感受和体验,进而引起热烈的讨论和关注,使灾难地重新焕发生机。此外,在各种社交平台和公共网络空间上提供灾难地的灾害信息、灾害感知原因、灾害疏散窗口、灾害防护措施以及游客可以参与的预防风险行为信息和知识,不仅可降低游客在旅行中的风险,同时还能有效展示目的地的安全状态。
媒体在传播灾害信息、推进灾难符号化的过程中也会存在大量扭曲和污名化的负面解读。在过去几年里媒体对恐怖袭击、自然灾害、政治动荡、战争爆发、经济衰退、生物安全、疾病威胁等众所周知(或不太知名)的“黑天鹅”事件的负面报道,使得旅游业或灾难地形象遭受严重影响。有研究表明,媒体对灾难事件的歪曲报道可能会导致灾难地遭受超1亿美元的损失,旅游业与社交媒体的互动性,可能潜在地创造或破坏了旅游业的发展,特别是经济严重依赖旅游业的地区,灾难地的负面报道可能会产生长期消极的不利影响。部分学者还研究了“黑天鹅”事件发生期间游客作为高危人群求助媒体的驱动因素。总而言之,旅游业应该利用大众媒体的传播效应积极地沟通和交流,对“黑天鹅”事件进行实时的跟进和适当的情感营销,吸引游客的参与和关注,从而为目的地增加流量。
总体来说,国外学者更倾向于聚焦具体案例分析媒体对旅游业的影响,未来还需要在较大范围的“黑天鹅”事件下探讨媒体的作用,以获得验证性和比较性的结果。此外,社交媒体组织、媒体监管员和公众等的参与让媒体监控更加复杂,这是个尚未展开实证研究的领域,为今后提供了大量研究机会。同时未来应该聚焦媒体的舆情监测,涉及大数据及文本分析技术,对灾难中、灾难后进行实时监控、甄别遴选、预警、传播真实有效的舆情事件,聚焦对事件的信息处理能力、传播途径、社会认同和参与、信息反馈等课题。
本次评述以多个数据库为平台检索文献,系统地整理和评述国际相关文献,发现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黑天鹅”事件对旅游业的影响、“黑天鹅”事件与目的地可持续发展、游客出游决策、旅游业危机管理与弹性、媒体等5 个主题,并取得了系列显著成果。可以发现国外灾难旅游研究主题脉络和贡献:(1)引起人们对旅游业“黑天鹅”事件概念以及旅游危机常态化的关注;(2)剖析了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研究涉及多个领域,包括经济、地理、企业、政治和生态等;(3)从宏观层面研究日益转入微观层面的旅游者心理和行为,制订灾难地恢复弹性机制指标和评估方法;(4)探讨旅游业作为环境脆弱型产业制定有效危机管理和预防体系的重要性。但同时在如下方面有待深入研究和拓展。
第一,理论概念的运用缺乏多元化。大多数理论在西方背景下诞生,具有文化上的偶然性,对旅游“黑天鹅”事件的基本术语和定义缺乏共识。检索的193篇文献中111篇(57.51%)采用了“自然灾害”(natural disaster)这一具有争议的表述,自20 世纪70 年代末以来,这一概念一直受到灾害风险界的批评。大部分文献聚焦于现有理论,用于拓展和解释研究主体,在新理论的使用和构建上建树甚微。旅游领域的多学科性质和丰富的研究情景为理论的跨学科共享和建构创造了良好的契机,目前对旅游灾难的研究偏向于定量的实证主义可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理论的创新,可以从质性研究方法中溯因推理的逻辑出发重新解读多元现象,丰富理论体系。
第二,国外研究旅游业“黑天鹅”事件呈现出危害程度评估不足和侧重于经济研究两个特征。虽然已经有相当数量的出版物研究了旅游“黑天鹅”事件以及如何预防和处理它,但针对这些事件所造成的灾难和危机程度评估不足,缺乏细分的评估体系和指标。由于事件发生的背景和情景有所不同,评估指标的普适性也存在一定限制性。从研究侧重点来看,检索文献中关于旅游危机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宏观经济层面,这可能与经济恢复是衡量旅游业弹性的重要指标相关。今后应基于中微观层面对灾后旅游业利益相关者展开持续跟踪,包括灾后旅游者行为变化、媒体信息监测、目的地及旅游企业恢复力弹性检测等。
第三,国外研究旅游“黑天鹅”事件常用技术理性的术语来框定,缺乏政策和议程制定的意识。这导致旅游业中的危机事件处理和预防方案可能重复使用,缺乏灵活性。研究发现,旅游高管往往只有在“黑天鹅”事件发生后才开始为危机做计划,随着情况恶化,才会进一步做出特别决定。这种状况反映了当前备灾意识结构固化,缺乏对事件的长期追踪或制定适应性的预防路径。国家灾害管理方案应充分纳入企业赞助和检测,以便减少旅游企业应对灾害风险造成的损失,有针对性的信息传播和必要时的技术援助,可以帮助旅游企业进一步提升抗灾能力。
第四,从研究方法上看国外研究主要以定量分析为主。在检索的193篇文献中采用定量研究方法的有129篇(占比66.8%),但综合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的文献逐年增多。实证研究较多使用调研问卷和半结构化访谈法,定量数据分析方法中主要以回归分析、BP 结构断裂法、整体评估和贝叶斯网络技术、控制变量法和结构方程模型为主。这个特点与上文提及实证研究的盛行不谋而合,今后研究宜加大案例分析法或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国内管理学科学者尤其是旅游学者需“躬身入局”,为旅游业提炼出切实、有效的“黑天鹅”事件案例,发展出能作用于实际的应对理论,为应对未来的危机做好筹备。
旅游业一直都是拉动经济、保障就业的朝阳产业,虽然受环境脆弱性的影响旅游业容易遭受“黑天鹅”事件,但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居民的旅游需求侧来说,旅游的复原力弹性也是很高的。面对危机,旅游业相关从业人员和研究学者应持有乐观态度,走过黑暗最终会迎来曙光。基于上述国外旅游业“黑天鹅”事件的综合评述,结合我国旅游发展提出几点建议,以期为旅游业应对“黑天鹅”事件及全面复苏提供理论指导和实际参考。
(1)有效发挥政府及旅游部门的积极作用。由于“黑天鹅”事件的意外性及重大影响性,在灾难危机发生中及“黑天鹅”事件结束初始阶段,应突出政府主导作用,统筹规划,有准备、有步骤、有措施地引导,激励各景区、各部门构建安全目的地形象,增强大众出游的信心。同时“黑天鹅”事件后,死亡、灾难和悲剧可能会激发人们对生命的敬畏和反思,社会价值观念发生转变,健康生活、安全环境可能会成为主流追求。旅游业及其他相关产业应把握消费者的消费态度和消费需求变化,提供有态度、思路、特色、个性、安全的新型旅游产品,实行创新的品牌营销和管理。
(2)加强媒体与科技赋能运用。“黑天鹅”事件爆发初期,公众对事件的认知大多来自媒体的舆情报道,信息的不对称、文化差异、先入为主等因素可能对受灾地区、国家和人民产生大量负面的解读和污蔑,以至于受灾地和国家形象遭受负面影响。可通过媒体营销和科技的运用为污名化正名,拓展旅游业的商业模式、重塑目的地形象、增加线上产品营销等来提高核心竞争力,如智能化(VR全息影像、线上旅游等)升级、“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数字+体验内容创新、资本融合、人工智能等。
(3)制定未来的危机管理计划,支持跨学科合作。注重不同部门之间的资源协调,提高旅游业利用现有资源(利益相关者网络)管理危机和灾害的能力,加强行业与学术界之间对话,制定更全面的未来危机管理模式。文旅产业的异业性具有强势的联合效应,整合统计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和信息科学等学科有助于加强备灾工作,突出跨学科合作的作用,确认“黑天鹅”发展各个阶段的实际情况。
“黑天鹅”事件给旅游业带来了危机,同时也带来了转机。尽管部分事件影响深远,损失惨重,但客观认识灾难,提升旅游品质补足短板,增强竞争力,才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