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问题链是指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设置的一系列具有相互性、顺序性、转折性的问题,并使这些问题形成逻辑链条。问题链课堂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也有助于对学生“四能”的培养。文章基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最近发展区等展开研究,讨论问题链设计的原则和过程,以使问题链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梯度性、启发性。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设计;问题链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2)06-0054-02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在全国推行,其在课程实施方面的主要内容为: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这就要求课堂教学更加注重“教”与“学”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新课标也指出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问题链教学模式是有必要的,能够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思考,使学生更快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课堂参与感,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提高课堂质量和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方法[1]。
1 研究价值
随着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学生和教师的青睐。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问题链设计的研究就显得极为重要。其研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问题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设计应用,能够帮助教师完善课堂提问方法,从而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
第二,有助于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问题链教学模式强调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为主体设计问题,有利于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推动高中数学教学改革。
第三,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问题链是一问接一问,由浅入深,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能够丰富课堂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2]。
2 问题链设计的原则
2.1 参与性原则
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任何知识、学习技巧的掌握以及思维的发展都需要个人的参与,不能由他人代替,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链时遵循参与性原则是必要的。这样可以培养学生乐于参与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也能收获更多,另外还能在班级中形成良好的氛围,为课堂的教学创造有利条件。
2.2 最近发展区原则
学生的認知水平分为两种,一种是指现有的知识水平,一种是通过学习探索所能达到的最近知识水平,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所以说最近发展区是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是学生现在所能最快接收的新知识和技能。问题链设计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设计难度适宜的问题,调动其探求新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习潜力。学生在不断探索学习新知的过程中,能够快速进入到下一个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
2.3 目的性原则
问题链设计的目的在于更高效地促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因此问题链设计应该以课本内容为载体,借助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设计相关问题,使问题链有机地联系本节课的知识点,启发学生思考、探究。
2.4 层次性原则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在设计问题链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遵循层次性原则,使问题的设计由浅入深,由简到难,由具体到抽象。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也不会觉得学习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3]。
3 问题链的设计过程
3.1 课前准备
3.1.1 分析学情
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所以设计问题链时需要关注学生真正的需求,了解高中生整体已有的经验水平和认知结构,注意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差异。这样才能合理设计问题,使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在课堂中探索新知。
3.1.2 分析教材
教材前后的知识编排是具有逻辑关系的,所以在针对某具体章节设计问题链时,需要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既要注重对于旧知的回顾,利用已有的知识水平,按照最近发展区原则传授新知识,也要注意本节知识对下一章节的启示作用。
3.2 问题主链的设计
问题主链是指从创设情境、学习新知、应用新知、课堂小结四个模块所总结出的大方向问题。问题主链的设计需要考虑课堂中的所有环节,注意课堂的整体性和连接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4]。
第一,创设问题情境。联系已学知识,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以生活为实例,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PPT或者小故事进行导入,提出与本节课相关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发散思维,自然而然地进入本节课的问题情境。
第二,学习新知。讲授新知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从本节课的重难点着手,提出相关问题,加深学生对于本节课重难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此外,在设计问题主链时要联系学习过的旧知识,设计具有辩证关系的问题,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第三,应用新知。首先,这一环节应该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易错点,提出具有检验性的问题,再次明确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其次,要注意让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新知解决实际的问题。
3.3 问题支链的设计
问题支链是指大方向问题下所生成的预设问题或是根据课堂新变化产生的更加精细的问题。
在问题的难易程度方面,首先,大体上要设置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并且“跳一跳”就能够到的问题。其次,在问题稍难的情况下,应该注意学生的课堂反应,向课堂反应好的学生提问,即使学生回答不出来也应该使用鼓励性或者引导性的话语;在问题简单的情况下,可鼓励所有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并对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进行表扬。教师要尽量照顾到所有层次的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上都能获得良好的体验。
在提问方面,首先,教师需要掌握提问的艺术,尽量用简洁完整的语言、柔和的语气去发问,如“这位同学例题做得很对,证明你本节课的知识掌握得不错!”“那你能不能试着说出本节课学习中的难点呢?”其次,教师应该注意提问的节奏,问题不能太集中,应当使学生有适当放松的时间,而不是整节课紧绷神经。此外,提问的时候,如果学生答不上来,可以使用连续发问的引导方式,但是要注意每个问题之间的时间间隔,不能仅仅停留几秒就开始接着问下一个问题,这样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起不到引导的效果[5]。
综上所述,本文以问题链设计为视角,从问题链设计的原则和过程等方面进行理论分析,并以相关案例分析实践教学。在理论和实践上,笔者的研究都还不够完善,有待优化,只是在此作粗浅的探讨,还有更多关于问题链的问题有待研究。
【参考文献】
[1]曾东平.高中数列教学中“问题链”设计研究[D].赣州:赣南师范学院,2015.
[2]袁志强.高中数学“问题链”设计“三基点”[J].中学数学,2019(19).
[3]施炜.高中数学“问题链”的设计策略[J].中学数学,2019(7).
[4]卞红菊.例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设计问题链[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2).
[5]张春华.基于构建问题链的高中数学高效课堂[J].数学教学通讯,2017(6).
【作者简介】
王众杰(1978~),男,内蒙古呼和浩特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数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