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志愿服务为载体提升高校基层团支部活力的路径探析

2022-04-14 22:03索榕
公关世界 2022年5期
关键词:志愿服务

摘要:高校团建工作的主线和基础是基层团支部建设。加强和提升高校基层团支部活力,不断增强团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是高校共青团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志愿服务为载体,促使青年团员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好地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使基层团支部吸引力、凝聚力不断增强,使基层团支部焕发蓬勃向上的生机活力。

关键词:基层团支部,青年团员,志愿服务

高校共青团组织是思想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是培养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和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领地,在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高校共青团组织在广大青年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想要进一步提升团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就要提升高校基层团支部的活力和战斗力。本文旨在以志愿服务为载体,引导大学生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增强高校共青团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

一、高校基层团支部缺乏活力的原因

1.团员意识淡薄,团员活动参与度低

目前,绝大多数大学生在入学前已经是共青团员了。大部分的团员都是初高中发展的,受刻板的学习环境的影响,团的活动开展较少,以及对共青团员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和思想教育,使得部分学生对团组织的认知较低,认为共青团员就是群众,共青团员的先进性意识很难在成长中体现出来。进入大学以后,有些团员因不愿意缴纳团费萌生退团的想法,有些毕业生因转接团关系手续复杂而不愿意办理团关系转接。同时,班级团支部开展的活动形式单一,缺乏活力,青年团员参与度不高,团员意识淡薄,团组织在学生群体中缺失了说服力和公信力,导致团组织建设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2.基层团组织构建不完善,对学生团干部角色定位模糊

当前,大部分高校基层团支部都是与班级融合,形成班团一体化模式,团支部建设和班委会建设发生重叠,团支部的许多工作围绕着班级工作来开展,在开展过程中组织领导不明确,团支部书记成为了班长的助手,角色定为模糊。高校在对班级的管理和考核中更多是以班集体为单位,这就相对弱化了团支部的意义;学院团委在对团支部的考核的主要精力放在了活动的开展情况上,这就使得部分学生将生活文化活动误解为团支部活动,对“三会两课一制”不明确,对团支部的建设和宣傳产生不良影响。

3.团支部建设活动形式陈旧,创新思维不足

团日活动是高校基层团支部建设的主要活动形式之一。团日活动的主题和内容由学院二级学院团委具体组织和实施,多数是结合支部会议或者集中理论学习来开展相关教育,活动形式单一,学习效果不佳,无法吸引团员积极参与其中,大部分参与学习的团员采取“应付”的学习态度,这就导致了共青团的思想教育功能没有有效发挥,这就阻碍了新时代背景下活力团支部多元建设的发展需要。另外,团日活动缺少文化内涵,创新思维不足,也会导致青年团员集体意识薄弱、认同感不强等问题。

二、高校基层团支部缺乏活力的问题分析

1.高校基层团支部政治功能发挥不充分

高校共青团组织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团员青年受多元文化思潮的影响,政治意识不强,价值观不明确。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方式的不断更新,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从传统的纸质媒体转变为互联网媒体。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腐败现象、不公平待遇,极端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错误思想,冲击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年团员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基层团支部功能的发挥。

2.基层团支部制度建设不健全,组织动员方式陈旧僵化

高校基层团支部相关工作制度老套,评比和考核等支部制度也没有得到及时修订。部分团支部没有明确的工作计划和活动目的,仅为了应付上级团组织而“摆拍活动”,支部活动可有可无。高校团委虽会下达每期的团日活动主题,但活动形式多以班级为单位的理论学习为主,组织动员方式陈旧僵化,缺乏创新,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基层团支部的先进性、群众性。

三、以志愿服务为载体高校基层团支部活力提升的路径

1.抓住关键时间节点,在志愿服务中体现自我价值

大学时代是青年学生三观建立的关键时期,对自我价值的认识与思考,促使他们寻找在社会中如何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道路。依托于我国的传统节日,组织基层团支部开展不同主题,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使青年团员们进入到丰富的社会生活中,他们能够利用自身的文化知识和专长,承担公益责任,在志愿服务中培养青年团员的公民意识、奉献精神和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大学生团员的综合素质,使大学生团员能够认识社会、服务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高校基层团支部要使志愿服务成为团员活动的常态化方式,引导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以志愿服务为载体,建立规范的管理机制

建立完善的基层团支部志愿者管理机制,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团干部和激发青年团员积极性。当前我国高校中,青年志愿者协会主要负责志愿服务的招募、培训、信息发布等工作。青年学生获取志愿服务的渠道单一,信息不畅通,不能满足较多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把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放在基层团支部进行,能够有效解决以上问题,不仅提高了学生团员的积极性,还扩大了参与面。把团员志愿服务的时长与活动评价与团支部的考核相结合,让志愿服务成为基层团支部的一项常态化活动,加强了团支部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使广大青年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达到自我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

3.打造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的团日活动常态化

团支活动是基层团支部建设的主要活动形式之一,打造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的团日活动常态化方式,可以有效促使大学生团员在服务社会中提升个人能力,在社会生活中突显先进性。以团支部为单位,利用第二课堂时间,以志愿服务为社会实践途径,深入学校周边社区、养老院、小学等,通过青年团员的实际行动帮助群众解决难题,实现团日活动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学校和社会相衔接,引导其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厚植家国情怀,进而提升团支部活力。

4.改进组织运行机制,建立表彰激励制度

团支部应在思想引领、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工作中占据主导地位,这就需要持续开展基层团组织规范化建设。建立表彰激励机制,以团的基本工作为基础,对基层团支部进行团务考核,并将其效果量化。加强团干部考核制度,引导团干部发挥主观能动性,突出青年学生干部的先进性。进一步做好青年典型培育选树工作,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对优秀团员,典型事迹展示,打造“爆款”正能量微视频,以榜样力量带动全体青年团员,彰显新时代大学生团员的先进性鲜明特征。

四、结语

从实践来看,志愿服务是大学生团员在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磨练个性和锻造人格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志愿服务有效提高了团员意识,使青年团员走向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同时也使团组织生活延伸到校外,极大提高了基层团支部活力,使基层团支部焕发蓬勃向上的生机活力。 PR

本文系河南科技大学基层党建理论和实践创新研究项目“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员党性教育实效性研究”(项目编号:2021DJMXA13)。

参考文献:

[1]李霞.《浅析如何加强高校的基层团组织建设》[J].快乐阅读(上旬刊),2015(5):2.

[2] 辛显华,孙绍然.《基于志愿服务的高校基层团组织影响力分析——以沈阳工业大学文法学院团委为例》[J].公共管理,2015(35):64.

[3] 伍慷.《论志愿服务与高校基层团支部吸引力的提升》[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3):23-26.

[4] 李丹,毛思凝,韩东全,刘睿琪.《以志愿服务为载体提升高校基层团组织活力路径研究》[J] .现代职业教育, 2021(9):106-107.

(作者简介:索榕,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姜秀靓)

猜你喜欢
志愿服务
大学生金融知识进社区志愿活动实践思考
推进农村志愿服务组织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推进农村志愿服务组织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推进志愿服务品牌建设 构建志愿服务新常态
高职学生志愿服务城市社区常态化机制实证研究
新媒体时代的高校红十字建设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
高职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