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飞
摘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创建高校伤害防控机制,对于减少各类校园伤害事件、为大学生创造优质的学习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研究了本科高校校园伤害事件的内容及特征,而后从主观影响因素和客观影响因素两方面分析了本科高校校园伤害事件问题出现的成因,最后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本科高校伤害防控机制的构建策略。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本科高校 校园伤害 防控机制
引言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在校园伤害发生后采取应对措施,竭力降低伤害事故发生后的纠纷,避免因事故纠纷而引发的二次伤害,更要从思政的角度深入思考大学生伤害事故频发的真实原因,从而在伤害发生之前做好大学生伤害事故的预防工作,降低大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概率[ 1 ]。为此,本文重点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本科高校伤害防控机制构建策略。
一、本科高校校园伤害事件界定及特征
1.本科高校校园伤害事件界定
高校校园伤害事件是指,由高校的在校大学生或者教师充当攻击者,对于自身或他人进行言语或行为上的伤害事件。高校校园伤害事件的主体包括大学生及教师等,他们都有可能是造成校园伤害事件的发起者[ 2 ]。具体而言,本校高校校园伤害事件可以分成以下具体四类:
第一,由于意外所导致的学生学习生活出现事故。比如由于学生运动不当、违法学校规定而导致的危险行为,这类事故的加害人和受害人都是在校的大学生;第二,由于学校没有履行相关义务所导致的校园伤害问题。比如学校安全设施建设不足、后勤卫生环境恶劣、学校安全消防工作不到位等;第三,由于教师工作疏忽所导致的学生人身伤害事故。比如对于有特异体质的学生没有采取必要的安全举措导致后果严重的;第四,由于意外事故所导致的人身伤害,这类校园伤害事件具有不可预测性和突发性,因此必须要加强防范和控制,以降低这类校园伤害事件的发生概率。
2.本科高校校园伤害事件的特征
本科高校校园伤害事件的特征总结为三点:感染性、扩散性、不可控性。感染性。对于校园伤害事件来说,经常处于校园伤害环境中的大学生,他们在语言和行为上会不自觉地进行模仿,这种基于对“环境”的适应,往往能够让他们被感染,成为校园伤害事件“新的攻击者”;扩散性。事物的传播往往会呈现出“S”形的扩散模式,对于校园伤害事件的传播和扩散而言,一旦其超过临界值,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失控局面;不可控性。校园伤害事件具有突发性、意外性等特点,因此它的出现和发生往往难以用公式判定和推断,必须要借助于经验和敏锐观察来对之进行有效的洞察,从而降低了发生概率[ 3 ]。
二、本科高校校园伤害事件问题出现的成因探讨
1.客观影响因素
首先,从家庭因素来看,众多的高校伤害事件问题的出现都无法脱离不健康的家庭环境的影响,比如不完整的家庭结构、不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不和谐的家庭关系、不良的家庭成员氛围等,这些要素的存在让学生缺乏爱与归属,一旦受到外界环境的刺激,就很可能会通过校园伤害等方式来维护自身的安全[ 4 ]。
其次,从社会因素来看,在社会高速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一面享受社会飞速发展所带来的便利经济条件,同时也不得不面对各类不良社会现象。比如,在媒体的驱动下,各类“爆眼球”的新闻层出不穷,其新闻内容质量差、品味低,无法促进大学生正向價值观的形成,这在潜移默化中为其今后校园伤害事件的出现埋下了伏笔[ 5 ]。
最后,从高校因素来看,过于注重学生成绩和就业率,忽视对学生的心灵教育和品德塑造,导致很多大学生的价值观扭曲。文化消费主义、娱乐主义思潮迭起,校园周围以追求经济最大化的商业文化扭曲了大学生的思想和意识,使之丧失了自我判断力,影响了自身的发展和进步;另一方面,攀比文化不断熏习大学生,他们的内心缺乏定力,很容易误入消费主义的怪圈,这对其价值观的形成造成了极大影响。
2.主观影响因素
首先,从心理层面来看,很多大学生之所以会出现各类的校园伤害事件,其本质原因在于其心理承受能力较差,面对高压环境和学习生活中的各类挫折,使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悲观情绪,往往很难以健康阳光的心态面对周围的一切;此外,不少大学生独立性较差,依赖心理严重,在面对各类学习和生活问题的时候,他们往往感到孤立无援,这进一步导致其心理抑郁、焦虑不安等问题的出现。
其次,从生理层面来看,大学生处于不断发展并成熟的人生重要阶段,其精力充沛、年轻气盛,往往需要进行心理和生理层面的宣泄,所以他们遇事容易冲动,不计后果,这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各类校园伤害事件的出现。
最后,从思想意识层面来看,高校校园伤害事件的出现成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大学生存在认知上的失衡。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形势,很多大学生由于认知欠缺,对于事情的分析不够具体、客观,所以在遇到问题的时候难以用理性的思维进行辩证看待;另一方面,大部分大学生缺乏足够的法律知识,对于校园伤害事件的后果认识不深刻,所以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不善于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而是通过暴力等方式加以解决。
三、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本科高校伤害防控机制的构建策略
1.从思想源头上,采取多种介入方式
(1)一般介入,注重实现危害识别及趋避
首先,从理论维度进行指导,引导大学生认识到校园伤害事件的几种类型,对于每一类的伤害事件进行特征总结和归纳,以便于更好地引导学生认清事件本质,在真实生活中一旦遇到这类事件,能够第一时间采取有效举措;其次,从实践维度加以训练,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防范技巧,能够巧妙识别各类伤害事件的出现原因和发展趋势,以便于有效地化险为夷;最后,还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在与人沟通和交流的时候,讲究方式方法,采取最佳的解决思路,以理性、科学的思维进行问题讨论和解决,只有这样才能够减少伤害事件的发生概率。
(2)重点介入,与学生进行思想沟通和干预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必须要采取重点介入的方式与学生进行深度的思想沟通和干预。一方面,教师要与学生展开深度的对话和交流,找准他们心灵、精神层面遇到的问题,并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荣辱观、重塑自信,从而避免自暴自弃、伤害他人等问题的出现;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得失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树立心平气和、不计得失的良好心态。在高校学习过程中,对于大学生来说,只有练就宽容、开放的交往心态,才能够更好地收获友谊和信任,从而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走向人生路。通过重点接入的方式,无疑能够实现校园伤害事件的有效化解和规避。
2.从实践范式上,实现多种教育模式
(1)普及教育,实现常规安全教育思想灌输
第一,要加强大学生的生命意识教育。生命意识教育的本质是引导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一方面,要引导大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宝贵性,只有拥有生命,才能够更好地行使自身的一切权利,大学生不仅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同时还要珍惜别人的生命;另一方面,要引导大学生不断进步,为了自身的价值理想而奋斗,而不是将宝贵的时间浪费到对自身无益的琐事上。第二,要强化对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教育。首先,将促进安全教育进课堂,形成规范化、标准化的安全教育体系。其次,充分运用校园网站、官媒等平台进行安全教育宣传,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来实现安全教育宣传,提升大学生的防御意识和自控能力;最后,应积极开展多样化的高校安全实践活动,通过必要的实践演习,来有效地减少校园伤害事件发生,提升校园的文明指数,为大学生健康快乐学习营造良好的环境。
(2)渗透教育,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
首先,充分利用高校的广播台、新闻媒体、网站等平台进行法律宣传,通过开设相关法制栏目、讲解法律事件等方式,来有效地提升师生的法律素养[ 8 ];其次,构建系统化的法制类课程教育体系。可以邀请法律界优秀专家和学者到本校进行授课,将枯燥的法律知识绘声绘色地讲述给学生,以便于使之在这种真实化的情境中掌握法律知识,加深印象,从而指导实践;另外,还应推进“法律+专业课”教学,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可以学到专业知识,同时还能够掌握更多的专业法律知识,实现个人成长和进步。最后,積极开展多样化的校园法律知识竞赛活动,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进一步提升对法律的熟知度,实现法律知识的有效内化。
四、结语
在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实现对本科高校伤害防控机制的构建,有助于打造健康良性的高校校园文化生态、为师生学习生活营造健康的空间、最大化地发挥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在高校校园伤害问题日趋严重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实现多角度、多方面切入,来有效地规避及防控校园伤害事件出现。本文重点从普及教育、一般介入、重点介入、渗透教育等几个维度提出了具体化的措施,以便于更好地为构建本科高校伤害防控机制创造有效的条件。
(本文系2019年度贵州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贵阳市本科高校伤害防控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9fdy D019。)
【参?考?文?献】
[1]高梅梅.高校在责任型校园伤害事故中的法律责任分析[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7,34(02):172-174.
[2]李研.论我国高校在校园学生伤害事故中的侵权责任[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6.
[3]吴利东,张瑞峰.高校校园伤害案件的侵权责任认定及其类型化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5,(14):69-70.
[4]李一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校园伤害问题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5.
[5]张会,李庆亮,王庆材.从校园伤害反思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J].今日中国论坛,2013,(21):321-323.
(责任编辑:刘占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