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按摩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护理中的应用

2022-04-13 13:59:36彭冬梅
智慧健康 2022年34期
关键词:胎龄早产儿胃肠

彭冬梅

广东省陆河县人民医院,广东 汕尾 516700

0 引言

早产儿指胎龄≤37周分娩的新生儿,根据流行病学研究报告显示,全球早产儿发生率10.6%,我国早产儿发生率6.9%[1]。小儿生理及机体发育不全,早产儿与足月儿的差异较大,特别是喂养耐受方面,由于早产儿具有特殊的生理特点,其器官及功能尚未成熟,包括胃肠消化吸收功能不成熟,吸吮和吞咽功能低下,胃容量极小、胃肠蠕动功能极弱,极易出现胃潴留、呕吐、返流、腹胀、等现象,该现象也称为早产儿喂养不耐受[2]。患儿一旦发生喂养不耐受,会延长治疗时间,影响其预后,且会增加患儿的病死率。有研究[3]表明,胎龄<34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率高达33.84%,胎龄>34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率达到13.95%,体重≤1500g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率高达到68.51%,体重>1500g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率达到11.73%,早产儿的喂养不耐受发生情况在临床极为多见。胃肠功能与喂养不耐受发生情况紧密相关,喂养不耐受不仅影响全胃肠喂养,对早产儿的生长发育也造成极大影响,消化系统的成熟情况对早产儿的存活率和生长发育至关重要,应注意改善早产儿胃肠动力,促进早产儿早日达到全肠内营养[4]。早产儿经口喂养能力弱,需给予长期静脉营养或管饲喂养补充所需营养,但极易发生肠外喂养的并发症,需要改善早产儿胃肠功能,增加机体需要量,减轻静脉营养造成的皮肤黏膜损害及机体影响等问题[5]。近年来有学者研究报道,腹部按摩有效改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情况。研究该课题具备较高的现实意义,本文对此展开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本院58例喂养不耐受早产儿,以护理方法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将29例接受常规护理纳入参照组,29例接受常规护理+腹部按摩纳入干预组。参照组男18例,女11例;胎龄30~35周,平均(32.51±1.43)周。干预组男20例,女9例;胎龄31~36周,平均(33.54±1.52)周。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基本一致(P>0.05)。以上患儿家属知情并签署同意书,并通过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

纳入标准:①未使用促胃肠动力药物;②患儿基础信息完整,参与整个研究环节;③胎龄≤37周,体重<2500g。

排除标准:①合并两种或两种以上先天性疾病;②伴有口腔或消化道畸形;③合并出血性疾病。

1.2 方法

两组均严格遵守无菌原则及手卫生,在与患儿接触、操作及护理过程中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参照组开展常规护理,根据患儿实际情况,包括胃肠功能耐受情况、体重等对奶量进行动态调整,静脉营养联合经肠道早产儿专用液体配方乳喂养,每隔3h进行一次喂养,必要时予以体位支持等,记录详细病情变化,预防并发症并积极处理,保证住院环境的舒适程度。

干预组在上述基础上予以腹部按摩,具体如下:

(1)病房湿度保持50%~60%,温度控制在26℃,在喂奶后1~2h内安静状态下进行腹部按摩,避免吸入呕吐物造成窒息。

(2)护理人员注意避免双手粗糙触碰患儿,禁止佩戴任何首饰,双手搓至保暖温度,协助患儿取舒适体位,避免强迫患儿保持固定的卧位姿势,护理人员按摩前先双手涂抹婴儿润肤油,避免摩擦伤害患儿皮肤。

(3)以顺时针方向进行按摩,与肠蠕动方向保持一致,四指并拢,沿腹部向下按摩,从患儿前正中线的任脉向两侧腋前线分推,用指腹紧贴患儿腹部,按环形或U形按摩,以脐部为中心,脐周以划圈的方式进行按摩,先右至左,先下后上的顺序按顺时针方向做环形抚摸动作而不带动皮下组织,由内向外以脐轮为中心点螺旋式展开,避开未脱落的脐痂及膀胱区,按摩过程中密切观察患儿的反应,判断其耐受程度,出现哭闹、肤色改变、肌张力改变应暂停,手法轻缓柔和,力度轻柔适中,用力平稳均匀,不可按压。5次/d,10min/次。

(4)建立意见箱,每周汇总患儿家属提出的反馈意见及建议,及时做出调整,构建更和谐的医患关系。

1.3 观察指标

本文主要观察指标为患儿胎便排泄情况、相关指标、喂养不耐受率及护理满意度,具体见下。

(1)胎便排泄情况:首次排胎便时间、胎便排尽时间、排便次数。

(2)相关指标:患儿恢复至出生体重、全胃肠道喂养时间、住院治疗时间。

(3)喂养不耐受率:包括但不限于胃潴留、呕吐、返流、腹胀等。

(4)满意度:采用自制的满意度调查问卷开展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满意度=(满意+较满意)人数/总人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胎便排泄情况对比

干预组首次排胎便时间、胎便排尽时间、排便次数较参照组更短、更少(P<0.05),见表1。

表1 两组胎便排泄情况对比()

表1 两组胎便排泄情况对比()

2.2 两组相关指标对比

干预组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全胃肠道喂养时间、住院时间较参照组更短(P<0.05),见表2。

表2 两组相关指标对比()

表2 两组相关指标对比()

2.3 两组喂养不耐受率对比

干预组喂养不耐受率为10.34%,参照组喂养不耐受率为34.48%,干预组较参照组更低(P<0.05),见表3。

表3 两组喂养不耐受率对比[n(%)]

2.4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

干预组满意度为96.55%,参照组满意度为68.96%,干预组较参照组更高(P<0.05),见表4。

表4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n(%)]

3 讨论

由于早产儿出生尚未足月,胎龄小、体重低,自身发育尚未完全,抵抗力与免疫力较差,胃肠道功能发育尚不健全,胃肠蠕动功能差,无法满足患儿体内吸收和消化的能力,吸吮和口腔吞咽功能较差,影响肠道热量摄取,导致营养物质的摄入不足[6]。静脉营养为目前临床上改善早产儿的注意措施,但在治疗过程中极易出现并发症,喂养不耐受是早产儿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对早产儿的存活率及正常生长发育造成恶性影响[7]。改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情况和保证营养物质的供应是国内外学者研究重点领域,有效、准确地护理喂养不耐受早产儿受到了医学界重点关注[8]。外在因素及早产儿生理特点均为喂养不耐受的重要因素,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干预,给予优质、高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对改善患儿胃肠消化吸收功能及其生存率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9]。陈玲娇[10]研究报道称,腹部按摩后患儿发生喂养不耐受率为31.25%,静脉营养患儿发生喂养不耐受率为47.91%;采用腹部按摩进行护理总有效率为92.50%,采用静脉营养患儿护理总有效率为75.00%;全肠道喂养时间较静脉营养时间更短;腹部按摩应用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情况下,有效预防及改善患儿不耐受情况,临床效果确切,可提高喂养效果,减少喂养不耐受的发生。本次研究中,干预组首次排胎便时间、胎便排尽时间、排便次数较参照组更短、更少;干预组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全胃肠道喂养时间、住院时间较参照组更短;干预组喂养不耐受率低于参照组喂养不耐受率,干预组满意度高于参照组满意度为。早产儿因自身生理病理特殊性,胃肠蠕动功能低下,无法摄入足够营养而难以形成胎便,肠蠕动功能受限及生理协调能力弱,从而导致胃潴留、胎便滞留、延迟排除。腹部按摩能够通过手部的直接作用力,给予胃肠机械性刺激,对神经系统外感受器产生刺激,促进肠蠕动,刺激通过对腹部触觉感受器及压力感受器沿着脊髓传至大脑,有效提升新生儿排便次数及排便量,减少腹胀、便秘的发生率,神经反馈机制刺激胃肠道的迷走神经反射,一定程度上加大胃肠道平滑肌的血流量,刺激膈肌发育,最大化增加胃肠壁肌肉张力,促使胃肠管腔发生形态改变,使其内容物运动,间接促进胃排空,促进胎便及时排出,减轻腹胀,降低喂养不耐受的发生。护理人员严格执行无菌原则、手卫生制度,对环境温度、湿度,按摩的手法、顺序、力度、时间各方面进行规范性、合理化规定,把控院感的发生率,保证了新生儿护理干预的安全性,更简便、可操作性强。在既往研究中,周燕梅等[11]研究表明,腹部按摩有效改善早产儿喂养耐受性及胃肠功能,腹部按摩患儿喂养不耐受率为11.67%,体位喂养患儿喂养不耐受率35.00%;患儿的胎便排出时间、胎便排尽时间、足量喂养时间及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均较体位喂养患儿更短,腹部按摩促进了早产儿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及利用。进一步证实腹部按摩有效改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情况[12]。但本研究仍存在较多的缺陷:①本次研究的样本量较少,数据并未具有代表性;②未对患儿进行随访。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加大样本量,增加研究时间,进一步证实腹部按摩对早产儿喂养耐受情况在临床中作用。

综上所述,腹部按摩予以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护理效果显著,可明显降低患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提高患儿胃肠道功能,提高护理质量及患儿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也随之上升,值得广泛应用。

猜你喜欢
胎龄早产儿胃肠
不同胎龄、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的首次肝功能指标的差异性
早期综合干预对小于胎龄儿生长发育、体格发育和智能发育等影响观察
你的心情决定胃肠的健康
基层中医药(2020年4期)2020-09-11 06:30:30
早产儿长途转诊的护理管理
医学新知(2019年4期)2020-01-02 11:04:06
晚期早产儿轻松哺喂全攻略
药膳调治胃肠型感冒
基层中医药(2018年9期)2018-11-09 01:20:42
护理干预在无痛胃肠镜术中的作用
不同胎龄胎鼠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特性比较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及诊治进展
早产儿胎龄和体重对儿童糖尿病的预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