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婧
山西医科大学 汾阳学院,山西 汾阳 032200
亚健康是一种身体和心理处在疾病和健康中间的一种低质量的健康状况[1],主要表现是器官有无器质性的功能性改变,并且长期处于一种低健康水平,生命质量较差[2],是一种非健康、非患病的中间状态[3]。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压力越来越大,普遍存在各种亚健康生活方式,导致亚健康状态,从而降低人群整体的健康水平,影响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亚健康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杀手,尤其对于正当青春的大学生们[4]。有调查[5]显示,大学生中健康群体占29.79%,亚健康群体占61.74%,疾病群体占8.47%,由此可见大学生亚健康问题日益严重。本文通过对某医学院校学生亚健康现状调查,找出不同维度影响因素在亚健康中的占比情况,为预防大学生亚健康状态,寻求健康管理对策,提高大学生身体及心理健康提供参考依据。
本研究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于2019年10~12月抽取某医学院在校本科学生976名作为研究对象。排除患有重大疾病(高血压、心脏病等)和易患慢性疲劳疾病的学生。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调查大学生基本情况,采用亚健康状态评定量表(SHMSV1.0)。以班级为单位,告知学生调查内容并取得调查对象同意后,在课间统一发放问卷,现场填写且无记名调查,当场回收。采用单维度评分方法,共39项指标,其中根据不同选项,以健康,轻度亚健康,中度亚健康,重度亚健康,不健康(疾病)进行评分。生理、心理、社会、每个维度出现中度选项的频率不超过30%,且不出现偏重及严重程度选项者为健康,否则为亚健康。只要有一个维度为亚健康则评为亚健康。得分越高亚健康状态越严重。
数据以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描述,采用t检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描述,采用χ2检验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共发出问卷976份,收回976份,其中合格问卷950份,合格率97.33%。有效调查者中,男540人,女410人;平均(20.46±1.34)岁;其中大一220人,大二360人,大三370人;汉族学生790人,回族学生90人,其他少数民族学生70人;独生子女人285人,非独生子女665人;来自农村学生450人,来自城镇学生500人;父母离异学生80人,父母非离异学生870人。
经统计,本次调查的学生人数为950人,亚健康总现患率为75.78%(720/950)。通过三个维度中不同方面亚健康状况频率直方图可知(见图1),各个方面的亚健康学生人数排序为:生活方式(150人)、生理(180人)、应对方式(130人)、社会适应(140人)、心理(120人)。其中生理亚健康,心理亚健康,社会亚健康,三个维度中只有一个维度评为亚健康的学生人数占多数(21.0%);不同维度亚健康发病率不同,经统计学检验,不同维度亚健康的构成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经卡方检验,大学生亚健康状况在不同年龄、不同民族、父母是否离异、家庭月收入情况等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不同性别、是否独生、来自城市或农村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见表1。
表1 影响不同人口学特征亚健康的单因素分析
研究大学生亚健康的发生水平,对于有针对性地开展高等学校亚健康状态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人的行为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已成为影响人群健康的重要因素,并且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这些影响因素都有加重的趋势。换句话说,目前绝大多数人处于或将会处于亚健康状态[6]。因此在2019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国发〔2019〕13号)其中明确提出[7]:要通过普及健康知识、参与健康行动、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实现促进全民健康的目标。尤其是对于当代大学生,适宜的健康管理和健康促进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8]。
本研究发现,该医学院校学生亚健康检出率为75.78%,研究结果与刘芳露等人的基本一致[9-10]。通过对大学生主要社会人口学特征比较发现,年龄较大学生亚健康检出率较高(F=5.086,P=0.000),这主要是因为医学院校高年级学生进入临床实习,繁重的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影响其健康状况。此外,生活费用较低的大学生,势必影响其营养摄取、社交功能以及自信心建立等生活状态,从而影响其健康状态,这与王可等[11-12]研究结果一致。因此高校在做好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还应在学生心理疏导、社会交往以及良好生活方式与习惯的建立上多下功夫。另外,加强大学生亚健康研究、进一步寻找其发生发展的规律,对于有效预防亚健康是极为必要的[13]。从整体来看,大学生亚健康发病率男女之间的比例相差不大,男生略低于女生,由此说明大学生亚健康问题是当今社会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相关部门应予以重视,找出改善大学生亚健康状况的措施和方法,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杨惠等[14-15]研究发现,导致大学生亚健康状态原因较多,其中心理环境、学业负担重、就业形势严峻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影响;营养不全面、噪声以及环境污染等都会引起学生的精神压力,是大学生亚健康的重要原因。通过大学生亚健康在不同人口学特征的比较可知,年龄小于或者等于20岁的大学生亚健康发病率高于年龄大于20岁的大学生,少数民族大学生亚健康发病率高于非少数民族(汉族)大学生;父母无离异大学生亚健康发病率高于父母离异大学生;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大学生从小受父母溺爱、养成不良生活习惯、不注重个人整体健康等造成[16]。家庭月收入越少的大学生亚健康的发病率越高,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家庭条件差的大学生其父母忙于生计,父母文化水平较低,没时间没精力培养其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大学生亚健康发病率在城乡分布、独生与否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亚健康分布广泛。对生理、心理、社会适应三个维度进行亚健康发病率比较,生理维度亚健康发病率(18.94%)最高,其中紧张的时候容易颤抖、出汗,经常感到体力差,睡眠质量差等问题较突出,可能原因是缺乏体育锻炼,身体素质较差[17]。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恢复身心健康,同时为防止学生形成亚健康状态,应该积极宣传亚健康防治措施,定期对学生进行健康指导,讲述吸烟、酗酒、熬夜等不良嗜好对于身体的影响,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指导学生开展科学饮食、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同时学校要为学生提供健康咨询服务,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要进行详细耐心的解答,告知其日常生活中的保健措施,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了确保学生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以及心理素质,应该大力开展文体活动,让学生感到放松,通过文体活动的多样性以及教育性,缓解学生负面情绪。适当的锻炼可以让人在完成肌肉的收缩或者荷尔蒙的释放时得到松弛。锻炼并不会使身体产生应激反应,并且在锻炼之前面临的压力和紧张,锻炼可以将压力暂时分散,并且把有害的物质从身体中清除掉[18-19]。另外,对于大学生来说,多样化饮食至关重要,饮食应以谷物为主,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鱼等水产品,适当增加牛奶、蛋、豆制品、鱼、肉等动物性食品,充分提供身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20-21]。同时还要注意不要偏食或过度饮食,暴饮暴食会造成消化道器质病变,偏食会导致因为缺乏某种营养物质而诱发“亚健康”状态[22-23]。
综上所述,经过本次调查研究,该医学院校学生的亚健康状态相对比较普遍,这与医学生的学习压力、工作压力及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因此要把培养大学生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作为高校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作为医学院校更应该结合自身优势,发挥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作用,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心理状态,同时增强其运动能力,提高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