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高级中学 苏 静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明确提出:我国的中学地理教育教学应以培养学生四大核心素养为目的,即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要求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采取新的符合地理学科素养培养的教学方法。因此,本文基于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以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自然地理基础》中的第四章第二节“洋流”一课为例,探讨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建构。
地理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地理学科的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地理核心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所具有的独特的育人价值。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出是从地理学科的本质出发,不仅体现了地理学科自身所具有的特性,而且体现了它所具有的跨学科性,比如生物、物理、数学、化学等学科。总的来说,地理核心素养包含四个要素: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如图1所示。
图1 地理核心素养
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是一种认识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地球表面具有复杂性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地理核心素养提出的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目的在于要求学生从空间——区域的视角出发分析、解决、评价区域的现状和发展。培养综合思维能力是因为地理环境是由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要素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可以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观念,多角度、综合分析解决身边出现的地理现象。
地理实践力是在地理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面的属性、特征,大多数的图片、数据等资料来自野外直接观察。因此,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积极主动地通过考察、实验、调查等方式来获取地理信息,探索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人地协调观是现代地理学和现代地理教育的核心,最能反映地理观念,其内容包含人类社会生产生活与自然环境要素的多个方面,比如自然环境、资源、经济、文化、社会等。地理学科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目的在于让学生意识到人类社会要想更好地发展就要遵循自然规律,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是不可以违背自然规律,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地球表面具有复杂性、多样性,认识复杂多变的地理事物、地理规律,需要学生具有区域认知能力,能从空间——区域的视角探寻复杂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规律。地理在所有学科中是一门非常有趣的学科。因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将地理的魅力充分展现在学生面前,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将学生充分带入课堂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知识的兴趣,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教师可以多使用多媒体设备在新授课的导入环节,选择新颖且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视频、文字材料、图片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新的地理知识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洋流”一课时,笔者利用“小黄鸭漂流记”的视频导入新课。在组织学生观看有关“洋流”的视频资料的同时让学生思考问题:小黄鸭是如何横跨了三大洋,从掉落位置到达苏格兰西海岸的?是谁给了它们前进的动力?学生看到“可爱的小黄鸭”以及有趣的“小黄鸭漂流记”的视频顿时来了兴趣,特别配合地观看并积极思考问题。在观看视频的环节中,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判断太平洋、大西洋、北冰洋三大洋及美国的阿拉斯加和苏格兰西海岸所处的位置,并对海陆轮廓有了初步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地理实践力的培养需要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实验、野外观察、考察等方式进行,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在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注重贯彻落实培养地理核心素养中的地理实践能力。学生对地理理论知识的学习,离不开科学实践的验证。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模拟实验的方式,达到验证某种现象、规律的目的,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
例如,在教学“洋流”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洋流规律模拟实验的方法来验证洋流分布规律。教师课前组织学生准备洋流分布规律实验的器具,如水盆(标记刻度0°、30°N/S、60°N/S、90°N/S)、吸管、木屑等(如图2)。
图2 洋流模拟实验示意
实验活动具体安排如下,全班分成六个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三名学生负责用吸管吹风,两到三名学生负责观察实验现象,一名学生负责记录实验结果(如表1)。这样的小组实验活动可以让班级的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课堂实验的机会,学生之间分工合作进行洋流规律的模拟实验。
表1 洋流分布规律模拟实验
在模拟实验活动中,教师提醒使用吸管吹风的学生所模拟的风的类型以及站位并四处巡视、观察学生的实验过程是否存在问题,有问题可加以引导。最后汇总模拟实验结果发现,洋流分布规律的模拟实验结果大致符合学生通过小组探究活动总结出的“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接着,教师提问学生本次洋流分布规律模拟实验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是否可以解决,如何加以解决。比如,模拟实验中南半球中高纬海区的洋流运动规律是否和实际运动规律一致?为什么?学生由此可以进行相关的讨论,教师在下一次课堂教学中展示改良后的实验结果等。
英国作家萧伯纳曾有一句名言: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每人可拥有两种思想。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思想是有限的,两个人的思想相互交流就会收获两种思想,课堂上那么多学生,相互交流就会产生很多的思想。因此,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探究活动,让学生之间不仅可以进行思想交流,还可以高效解决问题并提升综合思维能力。
例如,教师在讲解“洋流”一课中“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这一知识点时,可采用小组探究的方式进行。全班共分为4个小组,第一小组根据“世界洋流分布图”总结中低纬度海区的大洋环流分布规律;第二小组总结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的大洋环流分布规律;第三小组总结南半球40°以南海区的大洋环流分布规律;第四小组总结北印度洋海区的大洋环流分布规律。小组探究活动3分钟结束,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发言说出小组探究的结果。最后全班学生得出,“中低纬度海区: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顺南逆,东寒西暖;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以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逆时针,东暖西寒;南纬40°以南海区:西风漂流——顺时针、南极环流——逆时针,都是寒流;北印度洋海区的季风环流——冬逆夏顺”。
著名人民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地理是一门有用的学科,源于生活、指导生活。地理学科知识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在地理课堂教学融入社会生活案例可以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自己所学的地理知识不是纸上谈兵和无用的,而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通过对地理知识的学习,还可以将其应用于社会生活实际,如解释相关的现象以及解决相关的地理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人地协调观念。
例如,在学习“洋流”一课中“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一知识点的过程中,教师并不是直接说出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哪些,而是通过呈现现实生活案例的方式,由学生阅读、分析材料得出结论。例如,针对“洋流对海洋污染的影响”的分析,教师可以展示一段材料:2011年日本福岛发生9级大地震并引发强烈海啸,此后大量的房屋、汽车和各种残骸被卷入太平洋,形成了一个长约111公里的2000万吨“垃圾岛”。研究人员发现,这个漂浮在海上的“垃圾岛”两年内漂至夏威夷,这几年漂移到了美国西岸。为什么?洋流起到了什么作用?学生根据世界洋流分布规律画出涉及的洋流名称并分析、总结出洋流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
在江苏新一轮的高考改革下,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对高中地理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地理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积极探索核心素养所要求的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综合思维、地理实践能力和人地协调观。在“洋流”一课的教学中,笔者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区域认知能力,组织课堂活动,培养地理实践能力,开展小组合作,提升学生综合思维,融入生活案例,培养人地协调观念等方式开展课堂教学,以期提高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当然,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实践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有待提高,在“世界洋流分布规律”的模拟实验中,学生显得手足无措,浪费了大量课堂教学时间;二是准备的实验器材不够完备,比如,洋流规律的模拟无法和现实中的世界洋流规律完全一致;三是学生之间缺乏团队合作精神,不能默契配合成功完成实验模拟等。因此,教师在贯彻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过程中需要积累更多的课堂教学实践经验,反复探索课堂设计。这对一个教师来说,是一个艰巨、漫长又有趣的过程。教师通过将地理核心素养渗透到地理课堂教学实践中,可以使学生通过对地理学科的学习,成为一名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