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成本与企业绩效关系:来自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的证据

2022-04-13 07:06:32郭玲玲
管理学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相关者成本环境

郭玲玲,石 玮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管理与经济学院,河南郑州 450046)

一、引言

在经济与科技高速发展的同时,人与自然的矛盾愈演愈烈。“霾伏”、垃圾围城、极端自然天气灾害等环境问题已影响到了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利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1]。为了在经济与环境之间取得平衡,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是目前我们亟需考虑的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国家“十四五”规划建议以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倡导绿色生产发展,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公众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提升环境治理能力,将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确立为“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建设目标之一[2-3]。作为社会生产活动的主要载体,企业既是环境资源消耗的主体,也是环境污染产生的主要源头,其活动对生态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近年来,国家政策的大力倡导以及社会公众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使得企业环境管理行为更加受到关注,企业生态环境保护之路任重而道远。企业若能在承担环境责任的同时提高企业绩效,将会刺激企业主动保护环境的积极性,并形成正向循环,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实际上,企业往往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由于企业因环境保护所付出的环境成本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并不明朗,企业没有意识到环境成本投入所能带来的潜在收益,容易诱发企业为降低成本或应付政策而规避责任的环境违法行为。如北京艾尔有限公司违规排放污染物案(2021)、河南宏达利镍业有限公司废气严重超标排放案(2019)等环境违法事件屡次发生,以上行为不利于实现环保、经济双赢目标。因此,对二者关系进行研究便具有了更大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企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坚力量。为保护环境与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企业会综合考虑国家政策、社会环境、企业战略等因素,并采取一定的环境管理措施。现有研究指出,企业环境管理行为更强调企业的管理行动,是为了实现长远环境效益及经济效益所采取的一系列举措[4],包括但不限于清洁生产、节能降耗、三废回收、绿色技术创新、污染防治等[5-9]。企业实施环境管理行为不仅有利于实现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7],还有利于实现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然而企业在实施时会面对来自政府、投资者、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的环保压力,如何实施环境管理行为将会对企业声誉造成直接影响,进而影响企业整体绩效[10]。传统观念认为,企业实施环境管理行为会消耗企业大量资源,使得企业成本增加,对企业绩效造成负向影响[4]。但现在学者们通过研究发现,企业实施环境管理行为可以将企业面对的环境压力转化为企业环境成本,可通过良好的声誉及企业创新机制进行补偿[9]。积极良好的环境管理有利于企业优化生产流程,减少能源消耗,整合资源并充分利用,激发企业创新潜力,从而为企业带来正向的财务回报,提升企业价值[4,11-12]。因此,企业应当建立长远的环境战略目标,避免只着眼于短期环境风险规避及污染治理,如此才能做到环境与经济两者兼顾[6]。

企业实施环境管理行为时必会付出一定成本,即环境成本。关于环境成本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回顾文献,有关环境成本、企业绩效二者关系的直接研究为数不多,且相关研究结论尚存分歧,未能统一。一部分学者认为,环境成本投入可能会抑制企业绩效。企业在环保压力下,需要为环境保护付出额外成本,这会削弱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13]。如迟铮研究了A 股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发现其资本性环保支出与财务绩效互相抑制,企业缺乏提高资本性环保支出的内驱动力[14]。而企业环保投入之所以难在短期内实现经济效益,是因为其环境成本高,投资周期长,打压了企业进行环保投入的积极性[15]。另一部分学者则持相反的观点,认为环境成本投入对企业绩效有促进作用。当企业面临环境监管等外部环境压力时,履行环境社会责任,主动减少碳排放,增加环境研发投资等,可以带来新的竞争力,提升企业声誉,刺激创新和盈利能力,提高企业环境成本投入换来的财务回报并促进企业绩效,反之则可能对企业价值造成不利影响[13,16-18]。相关文献中如Esfahbodi 等采集了伊朗、中国12 个行业大型工业企业数据,认为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应适当增加环境成本投资,以加强绿色资源能力及长期获利能力,从而提升财务绩效[19]。Francesca 等指出,意大利企业废弃物管理投入(排污处理投入)对企业财务绩效及发展可持续性具有正向影响[20]。李青原等发现重污染行业上市企业排污收费“倒逼”企业绿色创新,有助于企业形成绿色竞争力,并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率双赢[21]。此外,有学者认为环境成本对企业绩效的影响需考虑时间效应。王正军等在实证分析煤炭业上市企业样本后指出,环境成本的强化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有利于企业当期财务绩效的提高,还有助于其长期价值的实现[22]。陶晨璐等研究发现,提高造纸业企业当期内部化环境成本会增加企业现金流出,并显著抑制当期财务绩效,但长期则有助于企业优化资源利用,树立绿色形象,促进财务绩效提升[23]。李百兴等认为,污染型企业在当期及短期内无法看到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所带来的反馈信息,其社会责任履行投入无法收回,但长期来看,企业会调整自身发展战略以减少社会责任履行成本,同时可能获得意外的品牌效应,最终对财务绩效有显著促进作用[24]。

通过研究上述文献可以看出,学者们研究结论并不统一。究其原因,一是不同学者在研究企业环境管理行为时选取的衡量变量不同。学者们分别从环境绩效、环境成本内部化、排污处理投入、资本性环保支出等角度进行研究,直接从环境成本视角研究的文献较少。二是不同学者选取的研究样本有所差异,多侧重于针对某一行业大类如工业、制造业等[17],或某一具体行业如煤炭业、造纸业等进行研究,而综合考虑重污染行业环境成本的文献较少。本文试图另辟角度,从环境会计中环境成本的角度入手,综合行业考虑,选取重污染行业,进一步对环境成本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进行探究,其间还探究了企业产权性质差异、区域差异及规模差异带来的影响,以期丰富环境会计领域中环境成本相关的研究内容,拓宽环境成本研究视角,完善相关理论,为政府与企业科学制定环境管理策略提出合理性建议。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环境成本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随着2014年颁布的中国新《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相继实施及不断完善,国家对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等愈发重视。企业为应对环境规制,必然会采取环境管理行为,在这个过程中势必会产生相应的环境成本,如因技术革新和更换环保设备等所进行的环保投资、因排污所产生的排污费及因环境治理所付出的治理成本等。在政府愈加严格的环境规制下,企业面临的环境保护风险增加,尤其是重污染行业往往面临着更高的环境保护要求。为此,企业需要实施更多的环境管理行为,并支付更高的环境成本。根据外部性理论及成本收益原则,环境是一种公共产品,具有典型的外部性特征,为达到环保要求,企业履行环境社会责任时所发生的环境成本投入,其直接受益者是社会公众而非企业自身[25]。李百兴等也指出,社会责任履行投入属于企业隐性投资,在发生的当期必然会引起企业总成本的增加,但是当期企业未必能获得明显回报[24]。

依据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股东、债权人、社会公众等。作为资源承载者以及各利益相关者的契约集合体,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应当以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为重,包括其环保需求[6]。依据波特假说,适当的环境规制能够给企业带来适当的压力,迫使企业整合优化资源,刺激企业技术创新,从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企业绩效[26]。依据声誉理论,良好的声誉会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社会认可,帮助企业获得资源支持,促进企业价值增长。因此企业将会更有意愿增加环境成本投入,树立企业绿色形象,从而形成良好的企业声誉,实现价值增值[4,27-29]。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在生态与资源承载力的双重约束下,经济发展应与环境良性发展相协调[17,30-31],企业需采取相应的环境管理行为,提高可持续发展水平,以提升企业价值。

根据上述理论可知,从长远来看,企业主动履行环境社会责任,积极增加环境成本投入,向利益相关者传递履行环境责任信息,有利于企业获得更多支持[6,32],并刺激企业技术创新,提高企业声誉,增强企业竞争力,进而提高企业绩效,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可以认为,企业环境成本投入对企业绩效有促进作用,但其具有滞后性。据此本文提出第一个假设:

H1:环境成本对企业绩效有显著促进作用,为正向影响,但该影响具有滞后性。

(二)不同产权性质下环境成本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产权性质对企业的自我定位及发展战略决策影响举足轻重。根据最终控制方来判断,企业可分为由国家拥有对其资本控制权或所有权的国有企业以及除此之外的非国有企业,其获得资源的能力以及所需承担的社会责任因产权性质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对于不同产权性质的企业,政府、投资者、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看法、要求及期望值也有所不同[33]。

相较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有着国家作为资本后盾,在企业规模以及实力上更占优势,享有更高的社会声誉,更容易获得政府资源保障以及金融机构贷款。由于国有企业产权性质的特殊性,其环境污染治理可能会率先受到政府管控,如国家重点排污监控企业中就含有大量国有企业[34]。随着环保标准的提升,国有企业更可能会在低碳、环保等方面率先响应国家政策。基于此,社会公众普遍对国有企业承担环境社会责任抱有较高的期待,利益相关者可能更看好国有企业,企业履行环境责任也就有利于企业绩效提高。而一旦国有企业没有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造成了环境污染等环境损失,势必会影响其在利益相关者心中的形象,这会导致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信心缺失,进而影响企业绩效。出于对国有企业声誉的维护,政府一般会严加监管,极力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因此,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对国有企业实施环境管理行为的信心相对稳定,国有企业的企业绩效对环境成本投入的敏感程度可能相对较小。

相较于“先天”具有政治关联性的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与政府之间的联系程度不如国有企业那么紧密,属于“后天获得型”,即企业需要做出更多的行动以获得更多的政府支持。非国有企业所拥有的资源相对有限,往往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更加关注自身的长期发展[35]。因此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企业主动承担环境责任,如增加环境成本投入,披露完整的环境信息,主动减少排污等,若能取得一定成效,不仅可以向外界传递积极信号,还可能会提升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的期望值,甚至会超出公众预期,更易获得社会关注以及良好的社会声誉,争取政府的认可与资源支持,大幅增加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的信心,从而给企业带来正面反馈,提升企业绩效。由此可以认为,利益相关者对非国有企业实施环境管理行为更加敏感,非国有企业的企业绩效对环境成本的敏感程度相对更大。

综合上述分析,本文提出第二个假设:

H2:较之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的企业绩效对环境成本投入更为敏感,即环境成本对企业绩效有着更为显著的影响。

四、研究设计

(一)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中国A 股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为研究主体,选取样本期间为2013—2019年[36]。参照潘爱玲的做法[37],根据《上市公司环保核查行业分类管理名录》(环办函〔2008〕373 号),将重污染行业划分为煤炭、化工、造纸等15 个行业①。剔除ST 公司、*ST 公司、上市不满6年的公司及主要变量数据缺失、不连贯的公司样本,最终筛选出155 家上市公司,取得含1085 个样本的平衡面板数据②。为增强数据稳定性,本文对主要连续变量在1%及99%分位数上进行Winsorize 缩尾处理。

(二)变量定义及说明

1.解释变量:环境成本

环境成本在国外研究相对较早。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ISAR)在公告中指出,环境成本为在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时,以对环境负责为原则,企业主动实施或被要求实施相应环境保护措施所付出的成本,还包括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产生的其他成本[38]。关于环境成本的分类及核算,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如Sueyoshi 等在研究社会可持续发展投资战略时,将环境成本的投入分为与资本资产相关的投入以及与生产活动相关的投入[39]。Shifrin 等指出,一般环境成本可分为企业为满足法律法规要求即运营合规性所付出的成本,以及因应对环境清理、资源保护与恢复等采取措施所付出的成本[40]。谢东明等认为,企业环境总成本是事前控制成本及事后处理损害成本的总和[41]。田冬花指出,环境成本是企业日常经营中出于预防或应对环境污染的目的所需支付的各项支出[42]。可以看出,大部分学者对环境成本的描述有着相似之处,即企业为保护环境,实施环境管理行为时所付出的成本总和。而关于环境成本核算,本文参照王立彦有关研究,将环境成本界定为因环境因素引起的相关费用,如排污费、绿化费、污染治理费及相关环保投资支出等,这部分费用已明确由企业承担和支付[43]。因此,本文环境成本指标主要由企业发生的上述环保投资支出费用总和衡量,不同企业具体科目明细有所不同。本文将对环境成本各明细数据求和后取自然对数,以保证数据量级统一。

2.被解释变量:企业绩效

企业绩效通常是企业在一段时间内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反映。在以往的研究中,大部分学者采用财务会计指标来衡量企业绩效,如总资产收益率(ROA)、每股收益(EPS)、净资产收益率(ROE)等,也有学者采用市场指标如TOBINQ 值和经济增加值指标(EVA)等[33]。由于目前中国资本市场尚不成熟,价值发现能力欠缺[44],市场指标尚不能准确有效地反映企业绩效,故本文参照大多数学者的做法,选择ROA 为企业绩效衡量指标。

3.控制变量

为了控制其他可能对企业绩效产生的影响,本文在控制变量的选择上参照了已有研究成果,从企业经营难度、融资能力、企业治理结构、企业成长性角度入手[45],选择指标如下:(1)企业规模(LNSIZE)。本文以企业规模衡量企业经营难度。一般而言,企业规模越大,其经营能力与环境治理能力相对越强,企业的经营绩效也就越好。(2)财务杠杆(LEV)。本文以财务杠杆衡量企业的融资能力,用资产负债率来表示。一般认为企业财务杠杆越高,其外部融资能力越强,企业绩效越优。(3)产权性质(GOV)。本文以产权性质衡量企业属性,拟定为虚拟变量。不同性质的企业面临着不同的政策规定,其所能获取的国家资源越多,企业的经营业绩越好。(4)独立董事比例(ID)。本文以独立董事比例代表企业外部监督的强弱。企业独立董事比例越高,其外部监督力量越强,意味着企业管理更加规范,企业绩效也就越好。(5)营业收入增长率(SGROWTH)。本文以营业收入增长率衡量企业的成长能力。企业营业收入增长率越高,表明其成长能力越强,意味着企业有着较大的发展潜力,企业绩效越好。

本文各变量定义及说明如表1所示。

表1 变量定义表

(三)构建模型

根据上文理论分析,企业当期环境成本投入未必在当期就能收回,企业环境成本投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具有一定滞后性。据此本文将在探讨当期环境成本影响的同时,将解释变量环境成本滞后一期,构建模型如下:

式中各变量具体定义描述见表1,其中环境成本lnEC 的滞后项下文表中用L_lnEC 来表示,α0为常数项,α1-6为回归系数,μ 为企业层面的个体效应,ε 为随机误差。上述模型皆控制了个体固定效应及时间固定效应,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基于2013—2019年的平衡面板数据,使用稳健标准误对数据进行面板回归。

五、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2为总体样本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从总体样本来看,平均环境成本支出为2 476.38 万元。表中环境成本指标lnEC 的均值为15.676,标准差为1.784;企业总资产收益率ROA 均值为0.034,标准差为0.065。说明在总体样本之间无论是企业的盈利能力还是环境成本的投入均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个体差异。其他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详见表2,此处不再细述。

表2 总体样本描述性统计

依据企业的产权性质,本文将样本划分为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两组,并对其分别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及均值差异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由表3可以看出,二者在主要变量ROA 以及环境成本指标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在企业绩效方面,非国有企业ROA 指标显著较优,其均值为0.052,国有企业则是0.021。而在环境成本支出指标上,国有企业平均环境成本支出为3 212.82 万元,表中环境成本指标lnEC 均值为15.945;非国有企业平均环境成本支出为1 429.25 万元,表中指标lnEC 均值为15.293。可以看出国有企业环境成本投入更多。后续本文将继续以此探究不同产权性质影响下的企业环境成本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差异性。此外,本文经过豪斯曼检验,结果显示应选择固定效应模型;经过VIF 多重共线性检验,结果显示VIF 值皆在2.0 以下,表明模型变量无严重多重共线性。

表3 依据产权性质分组描述性统计及T 检验表

(二)相关性分析

针对主要变量,本文进行了Pearson 相关性分析。依据表4,企业绩效与当期环境成本及滞后一期环境成本之间的大致关系皆为显著正相关,表明在未考虑相关控制变量的情况下,环境成本投入越多,企业绩效就越高,但具体关系还需在控制被解释变量后进一步检验。

表4 相关性分析

(三)多元回归分析

1.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环境成本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本文为解决模型异方差性,使用聚类稳健标准误对模型(1)和模型(2)进行平衡面板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表中列(1)研究的是企业当期环境成本对当期企业绩效的影响,结果显示,当期环境成本与当期企业绩效之间回归系数为正但不显著,表明当期环境成本对当期企业绩效无显著影响;列(2)研究的是环境成本滞后一期对当期企业绩效的影响,可以看出,二者回归系数为0.007,在1%的水平下显著正相关,表明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条件下,环境成本对企业绩效有着促进作用,但具有滞后性,假设H1 成立。出现上述结果可能的原因在于,一些具有长期性质的投资支出如环保技术更新、绿色产品研发等,在短期内难以收回,无法给企业带来“立竿见影”的效益。此外,企业从实施环境管理行为到相关环境成本信息披露,再到企业获得认可,都需要一定时间。企业在实施环境管理行为与增加环境成本投入之后,短时间内可能有一部分利益相关者通过一些渠道提前获知信息,引起小范围关注,从而为企业带来正面反馈信息,企业绩效对此有所反应,但反应较小,环境成本对企业绩效影响有限。但从长时间来看,通过企业年报、社会责任报告等定期报告披露,或是媒体报道,大部分利益相关者从中获知企业环境管理信息,企业环境成本投入得到较大范围关注,企业为环境保护付出的努力得到大部分利益相关者的认可,企业声誉及企业社会形象得以提升,市场反应增强,从而形成了“环境成本投入—环境成本信息披露—企业绩效提升”的正反馈,企业绩效对此反应强烈。而先前的一些环保投资等也开始为企业带来回报,因此企业环境成本对企业绩效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表5 环境成本对企业绩效的回归结果

2.不同产权性质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环境成本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不同产权性质意味着企业的定位不同。依据企业的产权性质不同,对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两组样本分别进行当期与滞后一期的回归,结果见表6。表中列(1)(2)为国有企业组,列(3)(4)为非国有企业组。从表6可以看出,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当期环境成本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系数均为正,但不显著,说明无论企业产权性质如何,当期环境成本投入对当期企业绩效无显著影响;而从滞后一期来看,两组回归系数均为正,且均在1%的水平下显著,说明环境成本对企业绩效有着正向影响,但具有滞后性。从回归系数上来看,非国有企业数值较大,说明非国有企业环境成本支出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超过了国有企业,假设H2 得到支持。可能的原因在于,国有企业在政府背景的支持下,更容易获得社会资源,也更容易获得投资者青睐,但这也使得利益相关者在达到一定程度的期望值后,对国有企业承担环境保护、环境治理等社会责任的行为感到理所应当,从而对国有企业进行环境成本投入时的反应较为平淡,环境成本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小。而非国有企业不具备天然的政治关联性,因此其更有动机履行环境责任并表现出良好的环境管理行为以增强政企关系[46]。非国有企业往往面临着更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企业声誉相对较低,加之企业资源有限,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履行环境责任并未抱有较高期望,因此在企业积极主动履行环境责任后,利益相关者对其反应较大,使得企业声誉提高,市场反应增强,进一步刺激企业加大环境成本投入,整合更多的资源,从而促进企业绩效提高。因此相较之下非国有企业环境成本投入对企业绩效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

表6 基于产权性质分组回归

(四)稳健性检验

本文针对上述模型采取了多种方式进行稳健性检验。首先,针对被解释变量,本文分别将净资产收益率(ROE)及每股收益(EPS)作为替代变量[32];其次,将企业环境成本与营业收入的比值作为解释变量的替代变量[5];再次,将控制变量中企业成长潜力衡量指标营业收入增长率替换为净资产增长率,或将企业治理结构衡量指标独立董事比例替换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或增加其他可能影响企业绩效的变量作为控制变量,如企业年龄、前10 大股东持股比例等[28];最后,采用PSM 倾向得分匹配法对样本数据进行处理后再进行回归[47]。采用上述方法分别代入模型(1)(2)进行检验,面板稳健回归得到的结果除系数有所差异外,结论与前文基本一致,说明模型有较好的稳健性。囿于篇幅,本文仅列示第一种方法下的回归结果,详见表7。

表7 稳健性检验回归

(五)进一步研究分析

1.不同地区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环境成本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的发展定位、发展水平、承载的功能及环境规制等存在差异,企业的环境管理及环境成本投入也随之受到影响。根据崔广惠等的做法[15],依据企业注册地所在省份(自治区、直辖市),以东部、中西部对样本进行区域划分③,并以此对上述模型再次进行分组回归。结果详见表8,其中列(1)(2)为东部地区样本组,列(3)(4)为中西部地区样本组。

表8 基于企业所在区域角度的分组回归

从表中结果来看,无论是东部地区或中西部地区,回归结果均不显著,说明企业当期环境成本投入对企业绩效均无显著影响;而从滞后一期角度来看,东部地区样本组的结果并不显著,中西部地区样本组的结果在1%的水平下显著为正,说明较之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的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滞后一期环境成本对企业绩效的促进作用更大。产生这一结果可能的原因在于,东部地区作为全国的经济重心,是资源的优先聚集区域,在环境管理方面该地区企业更容易获得资金、技术等资源支持,环境管理模式更加成熟,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实施环保行为的期望值波动不大。且根据国家“十二五”“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东部地区需加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方面做好“领头人”;中西部地区则被要求要在生态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的基础上,承接产业转移,合理开发资源,推动经济带建设。而若以排污费作为简易衡量地区环境规制的指标[21],经过统计可知,东部地区排污费的均值高于中西部地区。综上所述,可以认为东部地区环境规制更加严格,企业面临着更大的环境治理压力。为了应对环境规制,降低环境风险损失,维护发达地区企业在利益相关者心中的良好形象,再加上东部地区产业发展重心向高质量化转移,东部地区企业很可能在环境治理的压力下采取消极措施应对,如暂停或取消对环境有损害的生产经营活动等[15],企业主动投入环境成本的意愿可能不够强烈,利益相关者对东部地区企业实施环境管理的行为也不够敏感,如此以来企业绩效对滞后一期环境成本反应平淡可以理解。相较之下,中西部地区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尚处于寻求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且因相比东部地区承载了更多生态环境保护的功能④,用于发展的资源相对有限,面临的环境规制相对较弱,企业环境治理压力相对较小。为了利用好地区发展红利,在有限的资源里争取更多利益,获得更多来自社会及政府的认可,中西部地区企业可能会更加积极主动投入环境成本,实施环境管理行为。这更可能会超过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的期望值,大幅提升企业形象,增加利益相关者的信心,使得环境成本对企业绩效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

2.不同企业规模下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环境成本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不同规模的企业环境治理能力不同,企业环境成本的作用效果也存在不确定性。依据陈艳利等的做法[48],以企业年末总资产自然对数的中位数为划分标准,其上(包括中位数)为大规模企业,其下为小规模企业⑤。以此分组回归,结果详见表9,表中列(1)(2)为大规模企业组,列(3)(4)为小规模企业组。

从表9来看,列(1)与列(3)系数均不显著,说明当期环境成本对企业绩效无显著影响。而从滞后一期来看,大规模企业组的回归系数为正,但并不显著;小规模企业组在10%的水平下显著为正,说明小规模企业滞后一期环境成本对企业绩效的促进效果更为明显。出现差异可能的原因如下。首先,大规模的企业往往处于成长期或持续发展期,发展时间较长,环境管理行为模式更加成熟,环境治理模式也相对固定,使得环境成本投入更加“固化”。且根据规模经济理论,企业规模扩大,收入随之增加,企业实施环境管理行为所付出的环境成本被分散开来[49]。因此在面临相同的环境规制时,大规模企业单位收入所分摊的环境成本较少,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也就较小。一般认为,大规模企业声誉较高,因此其通过投入环境成本提高企业声誉及企业价值的空间有限[32],使得企业绩效对环境成本投入的反应不够明显。相对而言,小规模企业通常处于企业初创期或成长期,加上规模经济影响以及平均成本效应的存在,企业应对环境风险能力相对较弱,单位收入所承担的环境成本也相对较多。经统计发现,大规模企业组环境成本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0.2%,而小规模企业组该项比例为0.4%。在此条件下,小规模企业更可能会采取积极环境管理行为以应对环境规制,弥补环境成本,争取来自政府、社会等利益相关者的认可,从而提高企业声誉,增强市场反应,获得尽可能多的发展资源。这也就使得小规模企业的环境成本对企业绩效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

表9 基于企业规模角度的分组回归

六、结论与政策启示

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厘清环境成本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基于中国A 股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2013—2019年面板数据,对环境成本对企业绩效的当期影响及滞后一期影响进行了一系列实证研究。同时依据产权性质对样本进行了分组回归,进一步从企业所处区域及企业规模角度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结果显示:企业当期环境成本对当期企业绩效无显著影响,而滞后一期环境成本对企业绩效有着显著正向影响;相比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滞后一期环境成本投入对企业绩效有着更为明显的促进作用;相比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结果更为显著;相比大规模企业,小规模企业促进效果更为明显。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下列建议,以期充实环境会计领域相关内容,为政府、企业环境政策的制定实施提供相关建议,为利益相关者做出有关决策提供参考。

首先,企业作为环境污染的主要“制造者”应加快绿色转型,主动承担环境社会责任,尤其是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更应起带头模范作用。根据上述结论,环境成本的促进作用具有时滞性,故企业在实施环境管理行为时应具有前瞻性,避免盲目追求短期利益而因小失大。此外,不同性质的企业其环境成本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效果不同。企业应根据自身性质,在发展过程中审时度势,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重视企业环境行为管理,制定相适应的环境策略。企业应利用好环境成本对企业绩效的促进作用,将环境保护与企业发展战略相结合,积极投入环境成本,树立绿色形象,增强环境信息披露意识。这将有利于企业获取声誉与资源优势,实现绿色创新,获得利益相关者的认可,实现可持续发展,并获得长远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

其次,政府作为环境保护的牵头人,在企业实施环境管理行为的过程中应发挥政策指导及监督作用。根据上述结论分析,企业性质差异对环境成本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影响。政府应充分考虑企业产权性质、地区、规模等异质性对环境成本作用效果带来的影响,有针对性地制定、完善环保政策,加大对企业的资源支持,从而更好地发挥环境成本的促进作用。此外,政府还应意识到企业付出环境成本,实施环境管理行为,要获得正面反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加强环保宣传,增加对企业当期环境成本的补偿,如增加环保补助,降低企业绿色信贷融资的门槛或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同时要持续引导企业形成绿色发展模式,由末端污染治理转向前端污染预防,鼓励企业环保创新,激发企业保护环境的内生性动力,提高其增加环境成本投入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企业绩效,实现正向循环,真正做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同并进。

本文研究也具有一定局限性。第一,部分企业没有披露环境成本相关内容的具体数据,或者企业没有连续披露,造成了样本数据缺失,减少了样本量。第二,不同企业环境成本数据内容涉及不同的明细分类,企业披露尚未有统一的标准,且部分企业未披露具体项目,不利于数据统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回归结果的准确性。第三,本文只针对重污染行业进行研究,对数据只进行了滞后一期处理,未对环境成本及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做进一步研究,在研究范围上具有一定局限性。后续研究将针对上述问题进行完善。

注释:

①本文所指重污染行业指的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原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发布的 《上市公司环保核查行业分类管理名录》(环办函〔2008〕373 号),参考潘爱玲等的做法,选择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造纸和纸制品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金属制品业,纺织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共计16 个行业。其中因数据缺失问题本文所用数据暂无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数据,故合计15 个行业。其中行业划分参考了2012年中国证监会修订发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

②本文所需环境成本数据由手工搜集计算得出,主要来源于上市公司年报;其他变量数据来自国泰安数据库,并与企业年报核对。

③根据崔广惠等的做法,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内蒙古、广西,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④根据2020年统计年鉴,我国474 个国家级保护区中,有372 个分布于中西部地区,占比约78.48%;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而言,仅西部地区就占全国的84.98%左右,中西部地区合计约占97.28%。

⑤根据国家统计局2017年发布的《统计上大中小微型企业划分标准》,本文样本企业所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大于等于40 000 万元为大型企业,大于等于2 000 万元而小于40 000 万元为中型企业。本文所选重污染行业上市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均在9 000 万元以上,皆为大中型企业,因此本文所指大小规模企业为相对概念。

猜你喜欢
相关者成本环境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2021年最新酒驾成本清单
河南电力(2021年5期)2021-05-29 02:10:00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利益相关者视角的高校绩效评价
环境
温子仁,你还是适合拍小成本
电影(2018年12期)2018-12-23 02:18:48
利益相关者逻辑下相互作用大学共同治理机制研究
XBRL的传播对利益相关者参与程度的影响研究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