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苓散合当归补血汤治疗骨折四肢肿胀的效果

2022-04-13 02:17王大光
中国当代医药 2022年7期
关键词:五苓散活动度四肢

王大光

武汉市蔡甸区中医医院骨科,湖北武汉 430100

肿胀是四肢骨折后的常见并发症,肿胀是骨折部位因骨膜、骨髓或周围软组织内血管破裂出血造成的血肿或水肿现象,若不及时采取措施,严重时可能出现张力性水疱,肿胀组织还可能对其他部位产生压迫作用,使神经缺血缺氧,加重疼痛[1-2]。临床实践表明四肢骨折后无论采用石膏外固定治疗或手术复位治疗,多数患者会出现四肢肿胀且长时间难以消失,骨折部位肿胀会影响复位和固定效果,不利于静脉回流,使伤口愈合时间延长,甚至使关节僵硬并出现粘连,影响肢体功能[3-4]。目前,临床常采用脱水剂、抬高患肢等方式改善骨折后四肢肿胀,但肿胀消退较慢且伴有软组织发硬现象[5]。中医认为骨折后肿胀属“水肿”范畴,因跌扑损伤导致肢体筋骨损伤,脉络受损,血溢脉外,阻滞局部气血,气血不畅,引起肿胀[6]。因此,治疗骨折四肢肿胀因以活血行气、利水化瘀为主[7]。基于此,本次研究对本院收治的骨折四肢肿胀患者五苓散合当归补血汤治疗,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和骨折部愈合情况。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2月至2021年1月于武汉市蔡甸区中医医院(以下简称“本院”)就诊的150 例骨折四肢肿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75 例)与观察组(75 例)。对照组中,男45 例,女30 例;年龄18~55 岁,平均(34.10±4.08)岁;股骨骨折17 例,尺桡骨骨折25 例,胫腓骨骨折13 例,肱骨骨折20 例。观察组中,男47 例,女28 例;年龄18~56 岁,平均(34.29±4.13)岁;股骨骨折19 例,尺桡骨骨折23 例,胫腓骨骨折15 例,肱骨骨折18 例。两组研究对象年龄、性别、骨折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纳入标准:①经X 线检查确诊为骨折或有明显移位;②均为闭合性骨折;③经石膏外固定治疗、手法复位治疗或切开复位固定治疗后四肢有明显肿胀症状者;④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开放性骨折患者;②伴有血管和神经受损者;③有严重的肝、肾和心脏疾病者;④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的患者。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石膏外固定治疗、手法复位治疗或切开复位固定治疗。术后,给予对照组常规治疗,即静脉滴注250 ml20%甘露醇(黑龙江省七台河制药厂,国药准字H23020518,生产批号:2015-10-23),连续治疗7 d。给予观察组五苓散合当归补血汤治疗,药方:黄芪60 g,地龙、茯苓、益母草、当归、泽泻、牡丹皮各15 g,泽兰、桂枝、猪苓各12 g,陈皮10 g,甘草6 g。可根据患者病情进行适当加减,瘀滞者可加用桃仁19 g,红花6 g;上肢肿胀者可加用葶苈子、桔梗各10 g;下肢肿胀者可加用牛膝15 g。加水煎煮取300~400 ml 药汁,早晚各服用1 次,连续治疗7 d。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①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7 d 后临床症状评分。包括四肢疼痛程度、四肢肿胀程度和临近关节活动度评分。患者四肢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评价,分值为1~10 分,分数越高疼痛程度越高。四肢肿胀程度采用软皮尺测量患侧和健侧同一部位周径,根据两侧周径差值评价肿胀程度,差值越大肿胀程度越高。临近关节活动度评分通过检查与骨折部位邻近的关节其各方向活动度并与健侧进行比较,活动度每减少5°计2分,分值为0~20 分,分数越高活动度越差。②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骨代谢指标水平。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7 d 采集两组患者空腹静脉血5 ml,离心后取上层血清,采用酶联免疫法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检测患者骨钙素(bone-γ-carboxyglutamic acid-containing protein,BGP)、血清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Ⅰ型前胶原羧基端肽(prcollagen typel carboxy terminal peptide-based,PICP)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水平。③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骨痂生长情况。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1 个月拍摄X 线片观察骨折端骨痂生长情况。按照参考文献[8]中有关骨痂生长情况的标准对患者骨痂密度、骨痂量、骨痂边缘、断端边缘生长情况进行评价,分值均为0~4 分,分数越高骨痂生长状况越好。④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疗效评价标准[8]:用药治疗3d 后四肢肿胀和疼痛程度明显减轻,健侧与患侧周径比较差值在0.3 cm 以下为显效。用药治疗3~6 d 四肢肿胀和疼痛程度减轻,健侧与患侧周径比较差值在0.3~0.9 cm 为有效。用药治疗6 d 以上四肢肿胀和疼痛均无明显缓解甚至加重,健侧与患侧周径比较差值超过0.9 cm 以上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四肢肿胀程度和临近关节活动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四肢肿胀程度和临近关节活动度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VAS评分、四肢肿胀程度和临近关节活动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的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的比较(±s>)

注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

组别VAS评分(分)治疗前治疗后四肢肿胀程度(mm)治疗前治疗后临近关节活动度评分(分)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n=75)对照组(n=75)t 值P 值5.82±0.84 5.90±0.79 0.601 0.549 2.01±0.27a 2.93±0.43a 15.692<0.001 17.80±2.94 17.83±2.92 0.063 0.950 7.65±1.01a 10.39±1.64a 12.320<0.001 18.73±2.68 18.84±2.71 0.250 0.803 6.53±0.57a 9.39±1.01a 21.367<0.00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骨代谢指标水平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BGP、ALP、PICP、BMP-2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GP、ALP、PICP、BMP-2 水平均高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BGP、ALP、PICP、BMP-2 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骨代谢指标水平的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骨代谢指标水平的比较(±s>)

注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BGP:骨钙素;ALP:血清碱性磷酸酶;PICP:I 型前胶原羧基端肽;BMP-2:骨形态发生蛋白-2

组别BGP(ng/L)治疗前治疗后ALP(U/L)治疗前治疗后PICP(ng/L)治疗前治疗后BMP-2(ng/L)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n=75)对照组(n=75)t 值P 值3.32±0.58 3.40±0.56 0.859 0.392 7.71±1.02a 6.34±0.98a 8.388<0.001 117.12±16.49 117.23±16.69 0.041 0.968 180.73±21.09a 162.87±19.95a 5.328<0.001 43.54±5.82 43.69±5.85 0.157 0.875 87.73±10.56a 79.20±10.43a 4.977<0.001 60.13±6.38 60.25±6.30 0.116 0.908 82.29±10.54a 73.39±8.82a 5.608<0.001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骨痂生长情况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骨痂密度、骨痂量、骨痂边缘、断端边缘生长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治疗后的骨痂密度、骨痂量、骨痂边缘、断端边缘生长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骨痂密度、骨痂量、骨痂边缘、断端边缘生长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骨痂生长情况的比较(分,±s>)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骨痂生长情况的比较(分,±s>)

注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

组别骨痂密度评分治疗前治疗后骨痂量评分治疗前治疗后骨痂边缘评分治疗前治疗后断端边缘生长评分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n=75)对照组(n=75)t 值P 值0.26±0.10 0.28±0.11 1.165 0.246 3.10±0.54a 2.65±0.48a 5.394<0.001 0.32±0.08 0.30±0.09 1.438 0.153 3.27±0.48a 2.79±0.46a 6.253<0.001 0.27±0.08 0.26±0.08 0.766 0.445 3.01±0.53a 2.68±0.45a 4.111<0.001 0.35±0.07 0.34±0.06 0.939 0.349 3.28±0.63a 2.71±0.57a 5.810<0.001

2.4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4)。

表4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n(%)]

3 讨论

四肢骨折后肿胀是临床常见并发症,骨折时机体受损会产生炎症反应,骨折部位体液渗出并伴随组织出血,疼痛还可能引起肌肉痉挛,造成静脉和淋巴管瘀滞,阻碍回流[9-10]。此外,骨折后长期固定肢体,肢体肌肉因长时间缺乏运动可能引起肌肉萎缩和弹力降低,舒张能力下降,进一步阻滞静脉和淋巴管回流,使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加重组织水肿[11-12]。临床治疗四肢骨折水肿常通过脱水剂、患肢抬高等方式治疗,甘露醇作为常用脱水剂,可通过提高血浆渗透压来使组织液向血浆转移,但治疗后存水电解质紊乱、抽搐,静脉炎等现象,肤肌肉和皮肤弹性恢复亦效果不佳[13-14]。

中医认为骨折使筋脉伤损,血气不循经而外溢,离经之血聚而成瘀,水停聚与肌肤发为肿胀[15-16]。因此,治疗四肢骨折应行气止痛、活血消肿、利水化瘀。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四肢肿胀程度和临近关节活动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给予四肢骨折肿胀患者五苓散合当归补血汤治疗能够减轻肿胀、疼痛症状,改善关节活动程度,这与既往研究结果基本一致[17]。可能是因为五苓散中桂枝可温通经脉,茯苓、猪苓、泽泻可消肿渗湿、利水,白术可健脾祛湿,五苓散以利水化气为主。当归补血汤中的黄芪可健脾补气,使气血生化,当归补血汤可运化水湿、温肾健脾、使气血生化。五苓散在使瘀滞气血发散时会使气血两虚,使骨折愈合时间延长,当归补血汤则可补气血,缓解血虚发热。两种药方联合可在活血化瘀的同时温补肾阳,促进骨折愈合。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BGP、ALP、PICP、BMP-2 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五苓散合当归补血汤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骨代谢水平,促进骨折愈合。可能是因为五苓散合当归补血汤可以改善因血肿造成的局部循环障碍和血液供应不足现象,进而对骨折愈合产生促进作用。有研究显示,骨痂形成状态与骨折愈合速度密切相关[18]。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骨痂密度、骨痂量、骨痂边缘、断端边缘生长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观察组骨痂形成较好,五苓散合当归补血汤可对患者骨折形成和骨折修复产生促进作用,有利于骨折愈合。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3.33%(70/75)高于对照组81.33%(61/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五苓散合当归补血汤可效减轻患者肿胀、疼痛症状,促进骨折愈合。

综上所述,给予骨折四肢肿胀患者五苓散合当归补血汤治疗可有效减轻肿胀、疼痛症状,改善骨代谢水平并促进骨痂生长,有利于骨折愈合。

猜你喜欢
五苓散活动度四肢
基于Delphi的运动处方对断指再植术患者手功能、手指活动度及患指感觉恢复的影响
53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疾病活动度的关联性分析
NLR、C3、C4、CRP评估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的比较分析
MRI联合超声成像评价类风湿性腕关节炎患者关节活动度的价值
五苓散加减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效果及对患者心肌功能的影响分析
跟踪导练(四)
跟踪导练(四)
跟踪导练(四)
名老中医张兆元应用五苓散治疗头晕及脑血管病的经验
五苓散治疗水肿验案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