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加卫
(巢湖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安徽 巢湖 238024)
数据库课程是计算机类专业必修基础课程之一,是培养学生信息化能力和素养的重要课程[1]。 基于该课程在计算机类专业的重要地位,关于数据库课程建设与改革的研究文献数量众多, 大部分是从计算机、软件设计与开发等理工科专业出发,涉及经管类专业的数据库课程改革文献相对较少。 然而,伴随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商务运营类人才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数据搜集、整理、分析与管理维护相关的技术能力,为了应对这方面需求,部分经管类专业(如电子商务、会计、审计、国际贸易和财务管理等专业)也陆续把数据库作为核心基础课程。
通过走访调研经管类专业建设与学生培养等工作,发现目前经管类专业部分数据库课程教师受制于课时量、学生吸收能力以及软、硬件设施等原因较少进行数据库实践操作,更多偏向于将关系数据库等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与商务运营相结合的实验项目就更少涉及了。 本文基于社会各行业对商务运营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尝试将商务运营能力培养和数据库技术相结合的课程模式能够较好地平衡理论与实践操作之间的关系。 同时结合已有经管类专业数据库课程体系,从理论和实践教学两方面提出对应的改革策略与建议,以此来提高经管类专业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掌握实操的可行性,为经管类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注入新的血液与活力。
纵观全国各地方应用型高校经管类专业已开设课程来看,数据库课程已经开设了不少年,基本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教学体系[2]。这个体系基本上是从计算机类专业的“数据库”课程中演变而来的,教师讲授的内容包括关系数据库理论知识以及相应数据库软件的介绍与使用 (软件包括Access、MySQL 和SQL Serv er 等)。 这个相对成熟的教学体系在专业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商务运营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原有的教学模式面临如下问题和挑战。
现阶段,针对经管类专业学生的课程教学目标基本等同于计算机类专业数据库课程的教学目标,侧重培养学生计算思维与软件开发技能双向发展的能力,没有将培养学生商务运营思维贯彻其中。
已有课程教学偏重于教授数据库相关的理论知识(关系数据库、概念模型、逻辑模型、T-SQL 编程和数据库设计等), 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对数据库理念理解较薄弱, 教师需要较多的时间去讲解关系数据库、数据库表创建、数据库查询、修改、删除等理论知识,导致实验操作的时间占比较少。
已有教学模式,更多突出数据库理论概念和关系数据库, 未能在教学环节中加入商务运营能力的培养,实践课程较少,学生不能切身感受到数据库技能如何运用到商务运营中去。
经管类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更多偏向经济、管理和商务运营等思维培养, 这类课程的特点注重理念、思想与运营模式,而数据库类课程倾向于逻辑思维的形成与实践。 学生在学习数据库课程的时候很难感受到它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密切联系,导致经管类专业数据库课程比较“另类”,游离于其他课程之外。
虽然数据库课程是计算机系统的核心技术,但数据库大都在系统后台运行完成,致使学生很难直观感受到数据库系统的工作机制,难激起他们对该门课程的兴趣,导致他们缺乏热情和主动性。
信息技术在给人们日常生活提供方便和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 随之而来也产生了庞大的数据信息。如何挖掘有价值的数据并高效率的使用这些数据资源,是进行科学管理和商业运作的重要前提。 而商务运营理念与数据库技术作为管理学科和计算机类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交叉融合的特征便是将数据的搜集、整理、筛选和管理应用到企业各项商务运营中去,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基于此,数据库课程改革对于经管类学院建设和学生成才培养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当今国际国内的复杂就业形势日益趋紧,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矛盾日趋加深,各地方应用型高校都将培养具有社会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作为应对就业压力的不二法宝。 社会融合发展导致单项能力的塑造已经很难满足行业的发展需求,社会各行业都急需数据思维运用于商务运营管理方面的复合型人才。 数据整理分析、商务运营等技能的提升能够有效应对当前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带来的巨大考验,两方面能力的叠加培养以信息传递作为媒介得以实现贯通交融, 进而形成数据搜集、整理、分析、应用和管理维护一体化的框架模型。因此实施经管类专业的数据库课程教学改革,能够为经管类专业毕业生在未来职场掌握更多的技能包提供可能,满足学生多方面综合发展能力的需求。
虽然目前经管类专业选用的数据库课程教材很多,但多数以关系数据库为主线,课堂教学多是介绍数据库基本概念、关系模型,理解与掌握数据库、表的创建与添加数据,进一步介绍数据库的增删改查等操作。 这些知识固然重要,但较少与商务运营等理念进行深度融合,从而缺乏实践性和创新性,变成了一门理论灌输型课程,逐渐脱离了经管类专业培养学生能力的本质。 长期下去经管类专业学生难以将理论知识真正转换为实际操作能力,最终导致毕业生无法满足企业对数据库技能实践的要求。 数据库课程教学重点是辅助经管类专业学生运用数据思维方式解决商务运营的实践需求,因此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是数据库课程改革的必然要义。
传统数据库课程教学多以学生被动接收为主,教师更多将理论知识进行课堂的灌输,缺少与学生的良性互动。 以“慕课”为代表的网课和“翻转课堂”等新教学方法的涌现,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随时随地学习知识的诉求[3],这类教学方式经常配有专业的互动交流站点和章节检验测试平台,学生课上课下时间都能够充分利用此类资源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和掌握情况,并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调整已有学习计划。 为了应对新教学环境的冲击,经管类专业的数据库课程教师务必学习和掌握此类新型教学工具的使用方法,运用信息技术搭建专门的师生交流和资源共享平台,实现线上线下融会贯通的新型数据库课程教学模式。
已有经管类专业的数据库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侧重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对线上线下数据的搜集和整理;二是对数据筛查后的模型建构与分析;三是数据思维运用于企业商务运营中去。 基于此,经管类专业的数据库课程体系重构应尝试围绕这三个方面进行重新设计。
(1)线上线下数据搜集与整理方面应加强对关系型数据库、非关系型数据库和商务运营模型等进行阐述和重构。
(2)数据筛查后的模型建构与分析应重点围绕商务运营后台数据库技术和SQL Server 基本概念、设计方法和应用领域进行。
(3)企业商务运营运用数据思维应重点围绕商务类数据库系统需求、分析、设计、开发、测试、运营和维护等内容。 在日常教学中加入商务运营后台数据库的经典案例分析, 解剖数据库后台运营原理和流程,运用管理思维向经管类专业学生讲解此类数据库的设计、开发和运营过程。
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应注重商务运营思维的锻炼和培养,数据库课程要想在这方面有所建树,数据库理论教学中要多涉及商务运营方面的案例,将项目运营案例融入数据库课程的讲解中去,比如企业运营中的数据库建设、维护等。 从培养方案、大纲设计等方面就重视商务运营思维的体现, 具体教学过程中结合“慕课”“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方法的应用,加强课堂过程性管理和目标性考核评价。
实践操作性是数据库教学的核心特征之一,也是目前多数经管类专业数据库课程教学环节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商务运营+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能够补强这一弱环。 首先务必要搞清楚商务运营类数据库实验与传统计算机类数据库实验的区别与联系,结合大数据、互联网和云计算等新型信息技术,经管类专业数据库实验教学应加强培养学生理解和掌握如何运用数据库技术去搜集、整理、分析、维护和管理商务运营类数据。 基于此,面向“经管类”专业学生培养的数据库实践教学改革策略有以下三方面。
3.3.1 案例实验
经管类专业课程重点培养学生商务运营思维和能力。 可以在数据库课程实验中给学生展示常见的电商企业后台数据库运行界面和可视化运作流程,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数据库技术在商务运营中的作用和贡献,例如,淘宝、天猫、拼多多和京东商城等电商平台数据库运营过程和企业网站后台数据库可视化流程。
3.3.2 模拟实验
结合上述常见案例实验,运用数据库系统基本架构等理论知识, 购买数据库商务运营模拟实验平台,此类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提高其创新能力。 实验项目尝试以3~5 人为一组,首先明确每位组员的分工、要求和目标,其次在做数据库系统模拟实验的同时提交一份实验报告。 报告内容包括数据库需求分析、E-R 图、数据库和表的创建、数据库、表增删改查等操作。 使学生通过此类模拟实验既可以巩固理论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系统性的思维方式,为将来处理商务运营业务提供全方位能力支撑。
3.3.3 设计实验
设计类实验是在数据库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中运用商务运营类的数据库项目作为基础,尝试将此类数据库(如工厂生产产品数据库、电商平台销售数据库、超市数据库和商场运营数据库等)贯穿于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始终。 让以小组为单位的团队围绕其中一个项目进行数据库的需求分析、设计、搭建、测试、运行与维护。 伴随实验操作流程完整走一遍,学生就能切实体会到数据库技术在商务运营类项目中所处的地位和强大的作用,进而培养经管类专业学生强大的数据思维与数据库技术运用能力,从而达到数据思维与商务运营能力交叉融合的境界。
本文针对经管类专业数据库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其教学困境,结合社会各行业对经管类专业毕业生的切实需求,探索面向经管类专业的数据库课程教学改革策略,提出运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提高经管类专业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切实提高学生的数据思维应用于商务运营中的能力,以此来推动经管类专业数据库课程教学改革的进步,进而满足各行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