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甬军 罗丽娟
“坚持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之一。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均是中国根据国际形势深刻变化、结合自身发展面临的新情况、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而做出的重大判断和重要战略选择,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助推中国更高水平开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共建“一带一路”有利于促进新发展格局的形成,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构建新发展格局也为“一带一路”的行稳致远提供新动力,是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突破点。
共建“一带一路”推动国内大循环的形成
共建“一带一路”有利于加快形成统一的国内大市场,促进商品和要素的市场流通和优化配置,缓解内需不足和扩大内需,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国内大循环的形成。
共建“一带一路”有助于提高国内市场一体化水平。“一帶一路”重点圈定了18个重点省份以及26个节点城市,覆盖我国西部、中部和东部各个区域,有利于进一步改变中西部地区的相对封闭状态,缩小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提高区域发展的协同性,打通区域之间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促进要素和商品更加自由地流动和优化配置。
共建“一带一路”有助于缓解内需不足和扩大内需。“一带一路”积极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在调整优化本国工业结构的同时,更是将中国工业化的经验推广到“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这不仅帮助中国企业扩展海外市场,还有利于缓解国内需求不足的问题;此外,共建“一带一路”扩大了从沿线国家的进口,尤其是优质产品与服务进口,有利于满足国内消费升级和多样化消费需求,释放内需潜力,扩大内需。
共建“一带一路”有助于推动国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共建“一带一路”通过缓解国内产能压力,为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争取到更多时间。此外,共建“一带一路”吸引沿线国家对华投资,引入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我国企业转型升级,从而有助于提高我国产业基础水平和国内经济的供给质量,以满足国内消费需求,畅通国内大循环。
共建“一带一路”有助于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共建“一带一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使得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更好联通,打通国内外商品和要素市场,提高全球配置资源能力,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共建“一带一路”有助于摆脱对传统国际循环模式的依赖。近年来,由于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全球化进程放缓甚至倒退,加之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冲击,国际供应链断裂,我国需要构建新的国际循环模式,以对冲原有传统国际循环模式的风险。“一带一路”建设通过连接国内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帮助我国逐步摆脱对传统国际循环模式的依赖,形成更均衡的、更多面向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循环新模式。共建“一带一路”实现更深入地嵌入国际产业链、价值链分工体系,从而提升国内产品附加值,增强产品竞争力,有利于构建自身国际供应链,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能力。
“一带一路”共建成果为国内国际双循环互联互通打下基础,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桥梁和重要抓手。共建“一带一路”八年来,中国先后同172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和沿线各国建立起互联互通合作关系;“六廊六路多国多港”互联互通框架基本形成,一批“一带一路”标志性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和投资合作愈加紧密,贸易额和投资额逐年增加。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共建“一带一路”逆势增长,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和投资合作表现出强劲的韧性和潜力。通过共建“一带一路”,中国将自身发展与沿线各个国家紧密联系起来,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打下了坚实基础。
新发展格局为共建“一带一路”开辟新局
构建新发展格局,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畅通国内大循环,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将自身稳定与世界经济复苏连接,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强大保障、动力之源和新发展机遇。
新发展格局可以为共建“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保障。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涵就是充分发挥中国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通过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优化调整经济结构,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和全球竞争力,这是共建“一带一路”的立身之本。随着国内大循环的形成,国内生产能力和产业链质量不断提高,国外产业对中国产业链和供应链的依赖越大、黏性越强,国内市场的繁荣和稳定有助于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的可持续发展。
新发展格局可以为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之源。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和开放质量,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深化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从以制造业为主体转向服务业和制造业开放并重,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推动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推动形成高标准自由贸易网络,培育国际经济竞争新优势,这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内生动力。
新发展格局可以为共建“一带一路”带来新发展机遇。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实现优势互补和良性互动,构筑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不断创造合作新机遇、拓展发展新空间。推动我国和世界各国的科技创新合作和科技人文交流,为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高端的研发与技术合作提供机遇,引领“一带一路”成为“创新之路”;加强生态环保合作,建设生态文明,形成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共识,推动“一带一路”成为“绿色之路”。
“一带一路”与新发展格局共同助力高水平开放
共建“一带一路”八年来,推进了_一大批关系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合作项目,建设起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绿色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使共建“一带一路”成为当今世界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
当前,我国已进入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和更高水平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一带一路”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国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主动谋篇布局提出的新举措,其共性是统筹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和新优势,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共建“一带一路”能够以区域开放带动我国的全方位开放,从贸易和投资的经济合作,到生态文明和科技创新的人文交流,全面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广度;推动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的位置前移,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参与度与话语权,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度。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指出:“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胸怀天下指导行稳致远,行稳致远落实胸怀天下。构建新发展格局,立足国内大循环,形成强大国内市场,依托国内市场的繁荣,更好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既满足国内需求,又提升我国产业技术水平,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以自身发展带动全球发展,实现高水平开放,促进共同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历史使命,更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胸怀天下”的具体行动。
陈甬军:广东财经大学特聘教授、大湾区双循环发展研究院院长
罗丽娟: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博士生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带一路”建设专项《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19VDL004)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