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阳阳,刘赛艳
(扬州大学 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
新工科背景下水利类专业GIS课程考核体系的改革探索——评《地理信息系统原理》
解阳阳,刘赛艳
(扬州大学 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
2017年,教育部推出“新工科”建设理念,旨在培养卓越工程人才,应对全球高等工程教育形势,服务国家战略。“新工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水利等诸多传统工科专业进行改造升级。2020年,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指出,在传统工科专业改造升级中,应研究分析新经济对传统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探索传统工科专业多学科交叉复合改造的途径与方式。
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以计算机为基础,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涉及多门学科和技术。自1990年以来,我国水利行业开始广泛应用GIS技术解决工程实践问题,对水利类专业毕业生掌握一定GIS技术的要求日趋明显。进入21世纪,我国许多高校的水利类专业陆续开设GIS课程,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在“新工科”背景下,进一步强化GIS课程教学在卓越水利工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有助于水利类专业改造升级。因此,应当深入贯彻“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三大理念,不断完善GIS课程考核体系。
目前,我院水利类专业使用的GIS课程教材是由华一新、张毅、成毅等老师编著的《地理信息系统原理》第二版。该教材共10章,大致分为4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概述了GIS基本情况;第二部分讲解了地理空间数据和空间数据模型的理论知识;第三部分介绍了地理空间数据的获取与处理、组织与管理、查询与分析方法;第四部分讲述了地理空间数据可视化方式及地理空间信息服务。教学活动主要通过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为主,旨在让学生掌握GIS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应用GIS技术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GIS课程的实践性很强,与许多水利类专业课程的交融性也好。梳理水利类专业GIS课程考核体系的现状,发现以下3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考核内容偏重理论知识,对实践操作的考核明显偏少,没有很好地体现课程自身的实践性及其与其他课程的交融性,也难以满足“新工科”建设对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的要求;其次,考核方式以期末考试为主,对平时考核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而且平时考核多体现为课后作业的布置和批改,形式相对单一,不利于师生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并根据问题反馈做出适应性调整;最后,成绩评定通常采用平时与期末考核成绩加权求和的方式,过分强调学生成绩的正态分布形式,而忽视了平时考核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的内在联系,不利于课程教学的持续改进。
针对上述问题,对水利类专业GIS课程考核体系实行以下改革探索:通过梳理课程内容,查阅往届考核记录及相关政策文件,走访相关教学部门和教学团队,向已修读学生发调查问卷,组织教学研讨会等方式,①明确课程目标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结合水利生产项目增加课程实验考核内容,增设课程设计环节;②提高平时考核在课程考核中的比重,将线上学习记录、随堂测验与课后作业相结合,丰富平时考核形式,在平时考核中及时发现问题,建立问题记录的数据库;③建立基于毕业要求指标点达成度的课程成绩评定方式,分析平时与期末考核成绩的差异性,确定课程教学持续改进的发力点。
在“新工科”背景下,水利类专业的改造升级已成必然趋势。不断完善GIS课程考核体系,提高学生应用GIS技术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可为水利类专业改造升级提供助力。
扬州大学教改课题(YZUJX2020-D17)
解阳阳,男,山东巨野人。助理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水资源评价与调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