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使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进入新的局面,教师要从“唯考试论”功利性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构建“素养本位”的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的语言建构、运用,思维形成、发展,审美品味与文化意识的综合发展。为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主动创新教学策略,全面解放学生,使其能在自主阅读活动中形成良好的阅读能力。文章在核心素养目标引领下,阐述利用导读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意识、提问探究活动发散学生思维、读写结合汇总学生阅读心得和课外阅读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四个教学策略的实施,分析培养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可行方式。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2)07-0061-03
引 言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学好语文不仅可以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也可使其在生活中展现出良好的语言能力、审美品味。阅读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在开展核心素养改革实践时,阅读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阅读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核心活动,听、说、写均可伴随着阅读活动发生,而且需要学生始终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与审美情趣。其次,阅读对象的人文内涵丰富,每一次的阅读主题均有利于健全学生的人格,使其自觉传承中华文明。但是,要想充分发挥阅读本身的工具性、人文性教育功能,小学语文教师要革新师生互动形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使学生能尽早养成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
一、编订导读单,渗透解放教育思想
编订导读单是为了让学生准确把握阅读目标,并由此选择阅读策略,待学生产生自主阅读意识后,有利于顺利转变师生互动形式[1]。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在备课阶段编订导读单,以导读单促使学生树立自主阅读意识。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完成以下几项准备工作。
第一,备学情。编订导读单通常发生在备课环节,而导读单的使用主体是学生,所以在设计导读单内容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学情特点,客观判断学生的阅读认知水平、阅读喜好,由此设计阅读起点,把握导读单的基本结构。举例来说,在《观潮》的备课环节,笔者利用课间休息时间与学生对话,初步了解了本班学生的旅行见识,以及学生在阅读写景类文本时的常见问题。首先,本班学生并未亲眼见过钱塘江涨潮时的壮观景象,这将导致他们在阅读《观潮》时出现想象力不足的现实问题,影响学生分析课文的语言表达方式。其次,学生在阅读写景类文本时常常无法把握景物特点,且很少主动分析写景线索、表达方式,学习效率不佳。基于这一学情分析可得知,在设计导读单时,教师应标注阅读目标、阅读方式、知识链接,也可设计关键性问题,使学生有目的地分析文本内容。
第二,科学设计导读单的结构与内容。导读单具有指导的作用,学生可以在导读单的帮助下熟悉文本资料,设计阅读策略,并且根据导读单的内容查询辅助材料。对此,小学语文教師要客观分析文本特点、预设阅读目标。根据《观潮》一文,笔者设计的导读单内容如下所示。
阅读目标:能够根据上下文解释“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关键词的实际意义,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能圈画出课文中描写钱塘江涨潮壮观景象的语句内容,自主概括钱塘江涨潮的景观特点;找到课文中能体现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语句,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自身情感的;能根据自己的理解为课文分段,且能概括各个段落的主要内容。
阅读提示:可搜索阅读写景类文本的技巧总结,汇总写景类文本的文体特点;可使用略读、跳读技巧为课文分段;可使用圈画法、批注法找到能体现作者心情、钱塘江大潮特点的语句。
知识链接:可利用互联网搜索钱塘江涨潮时的视频,观看钱塘江大潮的景观特点,在此基础上鉴赏课文内容。
关键性问题: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涨潮时的景观特点的?钱塘江大潮具有怎样的特征?课文中哪些语句突出了景观特点?作者的情感体现在哪里?写作方法是什么?具有怎样的好处?
二、重视课堂提问,以问题引领阅读探究
课堂提问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以思维提升促使学生实现语言建构与运用,达到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目的[2]。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应重视课堂提问技巧,并以提问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探究活动。
(一)精心设问,使用问题串实现提问追问
要想充分发挥提问技巧的启思与能力提升作用,小学语文教师要精心设问,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调控问题难度,唤起学生的阅读欲望,使其能在问题引领下阅读文本内容。为了提高提问效率,教师可设计问题串,即根据文本的主特征设计主问题,每一个主问题下再设子问题,使学生能在问题的引导下活跃思维,主动分析文本信息,自然而然地培养自主阅读能力。
以《穷人》一课的教学为例,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串。
主问题一:《穷人》的主人公是谁?描写了怎样一个故事?
子问题:《穷人》的主人公、故事发生地点、故事发生环境分别是什么?
故事的起因、经过、高潮、结果是什么?
主问题二:课文使用了环境描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子问题:第一处环境描写描述了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的特点,渲染了怎样的氛围?你从中获取了哪些关键信息?
渔夫一家的屋子是干净而明亮的,地面干净、食具发亮,作者为何要写这些内容?
主问题三:课文哪些地方体现了渔夫一家的穷?请找出来并进行说明。
这一主问题的子问题由学生自主设计、提问,教师也可根据学生提问情况设计更多的子问题。
主问题四:课文多次使用了语言、心理等细节描写,桑娜、渔夫是怎样的人?
子问题一:桑娜为什么去看望西蒙?西蒙是因为什么原因去世的?桑娜做出了什么决定?她为何忐忑,最终的决定是什么?……
上述几个问题串能够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启发作用,不仅紧密结合了《穷人》这篇课文的内容,而且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层层递进、由浅入深,有利于促进学生实现深度阅读,锻炼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二)解放学生,围绕问题串开展阅读探究
提问有助于解放学生的思想,而随着提问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师也应转变教学方式,鼓励学生以小组互动的方式分析、探究文本内容,切实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其形成良好的阅读建构习惯。对此,教师要根据问题来设计阅读探究环节,使学生围绕问题串分析文本的结构布局、表达方式。
以《穷人》一课为例,在教师出示了各个问题串后,学生便要独立阅读课文,尝试回答上述问题,并在文本上做标记。接下来,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就上述各个问题分享个人观点,查漏补缺、求同存异,在与同伴的讨论中发散个人思维,归纳更多的阅读观点。在此过程中,部分学生能在个人思考基础上汇总多元化的阅读结论,虽然无法全面认同同伴的观点,但他们在同伴的质疑与个人认知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穷人》的具体内容,思维得以活跃、观点得以丰富,切实培养了自主阅读能力。
这一案例充分证明了课堂提问、探究教学的重要意义,待学生经过充分思考与探究交流后,各小组便可在课堂上汇总各个问题的答案,存在较大异议的学生会主动在课堂上辩论分析,各小组能实现平等交流,进一步丰富阅读结论。在此基础上,笔者汇总各小组的关键结论,结合《穷人》课文内容补充自己的观点,而学生也一改往日被动接受的认知状态,主动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这样的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也建构了新的师生关系。
三、组织读写结合,鼓励学生深化阅读所得
余文森教授在分析落实核心素养目标时提出了“读思达”的教学设想,即将阅读、思考、表达活动结合起来,以阅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思考活动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结合表达活动促使学生实现深度学习,在表达中共享思维成果,健全学生的人格意识[3]。这一研究可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指明新的方向,小学语文教师也可将阅读、写作教学实践活动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分享阅读所得、深化阅读思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具体来说,基于深度阅读教学任务的读写结合活动形式很多,如写读后感、续写、仿写、扩写、改写等。每一种随文练笔活动均有不同的作用,如读后感活动便于学生分享阅读感受,能使学生与文本建立情感共鸣;续写、扩写活动有利于学生把握文本的写作线索、中心思想,也可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其在原文主线基础上细化文本内容[4]。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小学语文教师可根据阅读教学诉求设计不同形式的随文练笔活动,鼓励学生自主表达阅读感悟、总结阅读技巧,使学生能有效把握文本的结构布局与表达方式,实现以写作实践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以《桥》为例,因为文本本身的特殊表达方式,学生在了解了年轻人、老汉的亲子关系后深受震撼,更是敬佩老汉舍己为人、伟大无私的精神,情绪久久不能平静。因为学生的情绪波动大,且已经非常自觉地反复品读课文内容,所以笔者临时开展了读后感写作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感悟、对老汉与年轻人生命流逝的可惜之情写出来。值得一提的是,在本轮读写结合活动中,写作活动发生在阅读探究之前,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不受外界干扰与影响的状态下分享自己最真实、最宝贵的情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使其在情感驱动下品析《桥》的故事主线与写作方式,在阅读探究环节深化情感,分析老汉的人物形象。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使其在阅读课上保持学习热情。
四、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提升学生阅读水平
能力的提升需要经验的累积,新课程改革强调了课内外阅读整合教学的重要性,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推荐了多元化的课外阅读篇目,用于一线教师开设课外阅读教学实践,进一步落实核心素养改革目标。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应组织课外阅读教学实践,既要设计统一的课外阅读教学计划,也要根据学生的个体认知需求设计个性化的课外阅读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觉参与课外阅读活动,自主迁移阅读技巧,进而培养良好的阅读能力。
学生因为个人喜好、阅读能力不同,在课外阅读教学中常常体现出个人差异,如果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将会打击学生的阅读自信,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习惯。为了规避这一问题,笔者通常会设计弹性的课外阅读周期。以《鲁滨逊漂流记》的课外阅读教学为例,笔者先设计了一节名著导读课,简要概括了《鲁滨逊漂流记》这本名著的写作背景、作者个人经历与文学成就;之后从书中选择几个片段作为导读范例,展现了跳读、略读等阅读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做好阅读笔记,为“鲁滨逊”撰写人物小传,记录自己的阅读心得与感悟。在设计课外阅读周期时,笔者也坚持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原則,根据学生自我判断设计标准的阅读周期,最终确定本次课外阅读活动为期一个月。在具体实践中,笔者会根据每个学生的阅读表现、进度调整阅读周期,或延长、或缩短,使本班学生均能有计划地完成课外阅读任务。
除了这种统一的课外阅读教学之外,学生也可自主筛选、确定课外阅读篇目,笔者会帮助学生把好关,帮助学生选择质量较好的课外读物,并鼓励学生自主设计课外阅读技巧,分享阅读所得。久而久之,学生不仅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能在课外阅读实践中培养自主阅读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结 语
总而言之,核心素养理念的普及能促使小学语文教师主动转变阅读教学策略,引领学生主动建构文本意义,同时解放学生的思想、嘴巴,使学生能自主阅读、表达。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应重视导读单的编订与使用,在课堂上设计问题和阅读探究活动,设计阅读表达、质疑分享活动,结合课外阅读拓展,帮助学生掌握丰富的阅读技巧,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郁琦.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0(05):10-11.
肖红霞.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策略探究[J].新课程研究,2020(14):98-99.
宋旭鸣.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J].新课程导学,2020(13):79.
黄跃华.基于群文阅读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J].文理导航,2020(05):63.
作者简介:傅阿明(1973.9-),女,福建南安人,任教于福建省泉州市第二中心小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