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儿童美术“概念化”的思维藩篱

2022-04-11 10:59曹浩洁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概念化天性思维

曹浩洁

【摘 要】“概念化”是指艺术创作过程中一种不良的创作倾向。具有这种不良倾向的人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不是从丰富多彩的自我感情出发,而是按照某种固定不变的模式,去进行套路化的创作,实际是用简单、教条的固定形象来取代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的塑造。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呢?笔者认为,只有承认儿童独特的好奇心,让学习回归生活、让课堂立足实践,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才能把美术课堂打造成适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沃土。

【关键词】概念化 儿童美术 思维 天性

一、缘起

美术课上,小兰画了一只毛茸茸、色彩斑斓的小兔子。放学时,妈妈来接她,小兰迫不及待地向妈妈展示她的绘画作品。妈妈看了,笑眯眯地说:“哦,画得真漂亮,你真厉害。”得到了妈妈的肯定和赞扬,小兰显得很高兴。接着妈妈又问她:“你画的是小猫吗?”笔者心想,妈妈可猜错了。果然,听到这话,小兰有点不高兴了,对妈妈说:“我画的可是一只小兔子。”“兔子的耳朵应该更长一点,颜色也不是这样的啊!”妈妈接着说。小兰听了很不高兴。妈妈笑着说:“好,好,那就是兔子吧。”听了这话,小兰才欣悦。看着母女俩手拉手离开的背影,笔者心里不禁要问:难道孩子画的画非要给它定义成兔子或者猫吗?

二、思考

记得有位教育专家曾说过:“如果教儿童画画的目的是画得像,那还不如不学,不学倒是儿童的思维还没有被禁锢住,最起码儿童是自由的。”我们不应该把学生都训练成同一模子的人,而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独特的审美和创造力。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都不能在美术教学中给学生制定太多的条条框框,把一些图形和画面概念化,否则无形中会限制学生的发展,等于扼杀他们的天性。学生乐于用画画来表现自己的感受和内心意愿,在绘画创作中发挥独特的个人的潜能,建立自信、享受成功。所以,儿童绘画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作为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发现美、感受美、表达美中感受快乐、释放情感,让艺术的熏陶完善儿童的人格。那怎样才能在美术课堂中呵护和培养儿童的天性呢?为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究。

三、探究

(一)尊重儿童的天性,承认儿童思维独特性

美术特级教师陈寿鹏曾说过:“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为了完成计划,往往不顾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将知识技能满堂灌。由于忽视诱导学生学习兴趣这个环节,结果久而久之,学生对美术课产生畏惧心理,最终丧失了信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儿童绘画是一种兴趣的自然展示,兴趣是儿童画画的内在动力。我们的美术课堂要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让他们饶有趣味地进行创作。这一活动本身洋溢着学生天真活泼的情感,是儿童旺盛生命力的流露。因此,在美术课堂上,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他们的独特好奇心,这样才能保护学生的天性,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例如,在《美丽的天空》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先让学生看看当天外面的天空是什么样的。“除了这种天空,你还见过什么样的天空?”接下来,笔者又让学生谈谈看过的有关外太空的动画片,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然后,笔者再提出一系列问题,如你觉得太空中最有意思、最神秘的是什么?将来你打算怎么到太空去?在太空中你会见到什么?在太空中你怎样遨游等,让学生想象、讨论。通过这些问题来启发他们,学生的思维就被打开了,自由畅谈、乐在其中。太空的极限无人知晓,学生对这些问题特别感兴趣,都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这时,笔者再对他们的发言加以肯定和鼓励,并顺势引导,使他们的积极性更加高涨,从而大胆地进行艺术表现,画出自己想画的东西。

赫伯·里德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启发培养人的个性,顺应儿童自然本性的发展。”美术教育是表现内心的艺术,儿童通过视觉艺术这一方式来表示个人的感受,从中体验到快乐、成功,美术活动为儿童提供了自我表现的最佳形式。的确,只有当学生对某种事物产生浓厚的好奇心时,才会心驰神往,并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美术课堂亦是如此。作为教师,只有承认每一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好奇心,尊重他们的内在天性,才能“因地制宜”,为学生设计适合其年龄特点的、有意义的课堂。

(二)让学习回归生活,开启儿童思维之门

当代教育研究表明,只有当学生的学习发生在有意义的背景中,与他们的生活紧密相連时,学习才是最有效的。所以,近年来许多课程内容都回归到了儿童的生活世界,课程设计也多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而生活更是美术教育的源泉,学生通过美术和日常生活的链接、相互作用与转换,用艺术化的方式认识生活、表现生活、美化生活,从而拓展生活经验、提高生活品质、体验生活乐趣。

笔者曾听过浙江省特级教师朱敬东教学的一节美术课《表现生活——走进齐白石的国画世界》,课堂上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师:课前,我们一起用赞美的眼光对老师的手机、同学的眼镜进行欣赏。我们发现,用赞美的姿态可以获得对物象更多的了解和喜爱。老师这里还有一张生活中的普通照片,你们也用这种赞美的眼光发现一下,哪些地方很漂亮?(师展示一张生活中植物的照片)

生:花朵很漂亮!

师:花朵的什么很漂亮?

生:颜色!

师:你发现了花朵的红色与叶子的绿色,形成很好看的小天地,是不是这一部分啊?(师放大局部)

生:还有花朵大小的变化啊!

师:你的眼睛很厉害啊!有了深入的发现。

生:我发现植物在阳光下高低不一的排列很有意思。(生指屏幕,展示自己发现的部分)

师:有点逆光的感觉,轮廓的排列层次很美,很有节奏感。(师边说边用手演示轮廓)

生:那边的植物拍得很整齐,像三个一起上学的小朋友。

师:呵呵,很有意思啊!这种植物是蚕豆苗,老师也把它放大。

生:我发现了好几个地方啊!吊着的花盆很好看,有的地方花朵多,有的地方很少。

师:这是疏密的变化,哈哈。

……

在这个环节中,朱老师向学生呈现的是生活中常见的景物,通过适时引导,让学生自主发现如色彩、形式、排列等美术特点,让学生明白“原来,美就在我们身边”。这也是美术教育的最终目标之一。的确,我们身边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斥着美,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启发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这也是从另一个方面呵护儿童的本真,为他们的成长保驾护航。

(三)让课堂立足实践,走出儿童思维藩篱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在教学中应该多鼓励学生自主实践,要有意识地于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中设疑,注重解放儿童的眼、脑、手、嘴、空间与时间,释放儿童足够的能量,使儿童有时间、有精力在实践中积极地去探究、创新,从而使他们对探求真善美的过程保持长久的热情和向往。这也是对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的最好演绎。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表情丰富的脸》一课时,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观察到人物不同表情时五官的变化,笔者让学生用双手摸脸颊,做笑的表情。

师:手上的感觉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手鼓起来了。

师:是的,当人们笑时,脸颊的肌肉会随着表情“鼓”起来。

师:把双手往下拉,会产生什么样的表情呢?相互看一看。

生:苦脸、难受的表情。

师:是啊,你看,眼睛眉毛还有嘴角都耷拉下来了。你还能做出其他的表情来吗?

(生尝试互相做不同的表情同时观察五官的变化)

师: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三小杯饮品,谁想来尝一尝?下面的同学仔细观察他们的表情。

生1:微笑的表情。(甜的)

生2:拼命吐舌头、哈气的表情。(辣的)

生3:挤眉弄眼、歪嘴龇牙的表情。(酸的)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原来我们的五官有着多种组合,会产生这么多有趣的表情啊!

……

是啊!教师的侃侃而谈,比不上学生的自主体验和实践。就像人们常说的:你告诉我,我可能会忘记;你给我看,我可能会记不住;你让我参与,我可能会明白和发现。学生实践、参与,并在实践中发掘儿童天性,学生才会有创新。这是美术教学的一个重要法宝。

(四)鼓励大胆创新,放飞儿童思维梦想

艺术活动的目的不在于培养多少职业艺术家,而在于利用这一手段启迪儿童成为他人艺术的欣赏者和自己艺术的创造者。梁启超先生曾在《美术与生活》中這样说:“爱美本能,是我们人人都有的。但感觉器官不常用或不会用,久而久之麻木了。一个人麻木,那人便成了没趣的人;一个民族麻木,那民族便成了没趣的民族。美术的功能,在把这种麻木状态恢复过来,令没趣变成有趣。”这句话,体现了美术课程生生不息的活力。

例如,在教学《植物叶拼贴画》一课时,笔者为学生准备了许多形状、色彩各异的叶子,请学生观察一下叶子的外形特征、色彩变化等。学生通过近距离的观察,对叶子的自然形态有了深刻的认识。接着,笔者拿出了其中一片叶子问:“同学们,你们看这片叶子像什么呀?”学生的想象力可丰富了,有的说像一条金鱼的尾巴,有的说像孔雀开屏。“把它竖起来看看,又像什么?”“像一棵大树!”“像一个棒棒糖”……通过发散性思维的提问,笔者引导学生用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来进行想象,学生的思维一下就被打开了。笔者趁热打铁,又演示了几种不同叶子的拼贴组合,变出了一个个精彩绝伦的新形象,学生惊叹不已,纷纷表示也想来亲手做一做。于是,笔者放手让学生自己来进行树叶的拼贴,最后呈现的效果出乎意料的好。

陶行知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陈鹤琴先生也曾指出:“从前的艺术太注重技能,现在的艺术是注重儿童的个性,儿童的天真,儿童的创作。”在美术课程教学中,我们不应只注重传统意义上的美术学习,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完善他们的个性品质,在美术课堂中鼓励大胆创新,放飞儿童思维梦想,为他们的审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我们的美术课堂,应该是充满激情、内容与生活贴近、能让学生自主实践、能用多种手段不断创新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环境和氛围中,学生们才能自由地呼吸和成长,他们的天性才能得到呵护和发展。教师应正确把握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不要以成人为中心,总想教给他们点什么,因为刻板的模仿和干扰,只会把儿童变成小心谨慎、不敢大胆创造,从而失去自主的人格的人。我们应该走出儿童美术“概念化”的思维藩篱,把美术课堂打造成为学生自由生长的沃土。

猜你喜欢
概念化天性思维
汉韩空间关系表达式差别的概念化原因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风险社会的再概念化及其治理
思维跳跳糖
尊重天性 顺势而为——读《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有感
行政法的概念化——法律保护还是规制进路
需求、天性与产业发展——来自亚当·斯密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