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用车白车身轻量化技术研究与应用实践

2022-04-09 07:37陈志宁张瑞俊
汽车文摘 2022年4期
关键词:灵敏度轻量化车身

陈志宁 张瑞俊

(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柳州 545005)

主题词:商用车 白车身 轻量化技术 刚度

1 前言

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碳排放使温室气体增加,对人类生命产生威胁。世界各国以全球协约方式制定了碳减排目标,中国也提出了2030年实现碳达峰和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李骏院士提出,实现碳达峰的方法,首先是能源结构转型,用清洁能源替代石油等化石燃料能源;其次是产业低碳转型,实施低碳技术战略,汽车产业低碳化技术战略采用多项技术路线并行发展,其中重要的技术路线是轻量化。

汽车轻量化对汽车碳减排贡献巨大,同时已成为商用车重要竞争力之一。王建萍博士研究表明,车辆减重100 kg,可节油0.3~0.6 L/100 km,CO排放减少7.5~15.0 g/100 km;每年可为用户带来1万元收益。

商用车白车身的综合性能要求高,涉及到安全、耐久和NVH关键性能。经过调研分析,确定研究原则,即白车身性能不降低的约束条件下,进行优化结构并实施轻量化设计,同时控制成本。经研究,确定白车身预期目标,即减重30 kg,降幅达10%,同时成本降低,在同行业保持领先地位。

2 轻量化基本技术原理

范子杰博士的研究概括了构建轻量化的基本技术原理,在满足构件基本功能和性能的条件下,通过结构设计优化、材料轻量化、制造轻量化的多技术路线,用最少的材料体积实现最轻的零部件质量,如图1所示。

图1 轻量化技术原理[3]

商用车白车身,是汽车的一个特殊总成,适用同样的技术原理。但是,因其复杂的功能、性能要求,特殊的薄壁结构、结构轻量化原理和方法有其特殊性,有别于普通的构件,需要围绕关键性能,做大量的结构轻量化方案实践研究,总结归纳再实践,经过多次循环往复。

3 商用车白车身性能体系

以往商用车白车身开发,多采用逆向开发技术,更多关注基本功能和结构强度的实现,缺乏完整的性能体系。通过调研分析,对标标杆和竞品,首先总结提炼出白车身的关键性能及优先级,即刚强度、安全和NVH。通过导入新的CAE分析和测试技术,对某白车身现状进行摸底分析,建立完整的白车身性能体系,合计264项性能指标。表1仅列举典型的关键指标。

表1 白车身典型关键性能列表

4 轻量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据武万斌博士的研究分析概括,汽车轻量化的技术、材料以及制造工艺的发展趋势如图2、3、4所示,按照2025年趋势阶段开展实践。

图2 轻量化技术发展趋势图[4]

5 商用车白车身轻量化研究技术路线和方法

围绕驾驶室性能、轻量化和成本多目标,践行轻量化技术路线和方法,寻求最优解决方案。经过充分调研,制定总体思路,先做最大减重方案,再做性能优化,经过多轮迭代循环,达到轻量化与性能平衡。研究流程如图5所示。

图5 白车身分析流程

图3 白车身用材发展趋势[4]

图4 制造工艺发展趋势[4]

5.1 轻量化研究原理和方法

围绕刚强度、安全、NVH关键性能,通过对现状性能分析,基于刚度保持不变的前体,提出轻量化初步方案,通过灵敏度分析,进行结构优化设计,实现最少材料应用。开展高强钢应用分析,将合适材料用于合适部位。应用了多学科基础理论,篇幅限制,仅列举典型的刚度分析基础理论及分析模型。

5.1.1 扭转刚度分析理论

宋超博士、吴成平博士等的研究概括了商用车白车身的刚强度计算公式。

(1)扭转刚度计算公式,见公式(1)。

为施加的扭矩,取值为3 445.7 N·m;

为前悬左加载点向位移;

为前悬右加载点向位移;

为加载点之间向距离。

(2)扭转刚度分析建模,见图6。

图6 扭转刚度分析模型[7-9]

加载工况:前悬施加力矩(T)为3 445.7 N·m;T=0.5×0.62×驾驶室总质量(945 kg)×9.8 m/s×前悬间距(1.2 m)。

约束:综合参考王祥林、李学亮何莉芳等的研究,结合试验条件,确定左右后悬约束为1、2、3、4、5、6自由度。

5.1.2 弯曲刚度分析理论

(1)弯曲刚度计算公式,见公式(2)。

式中=3 542.7 N;=3 675.0 N;为左纵梁向最大位移;为右纵梁向最大位移。

(2)弯曲刚度分析建模,见图7。

图7 弯曲刚度分析模型[7-9]

加载工况:每个座椅施加3 542.7 N,平均分配到4个;座椅安装点:=(×1.5+)×2.5×

为乘员体重,取75 Kg;为座椅质量,取32.1 Kg;为重力加速度,为9.8 m/s;

卧铺在地板上施加3 675 N的均布力

约束:同理,左右后悬约束1、2、3、4、5、6自由度。

5.2 现状性能评估分析

关于现状性能评估,主要对刚度、强度、碰撞和NVH关键性能进行摸底分析,确定现状数据摸底的性能项目如图8示。

图8 现状评估项目

5.3 初步轻量化方案设计

设计原则是,保持刚度性能不变,通过局部结构设计优化、厚度优化和材料替代,做最大的减重方案,减少模具投入,达到现车减重目的,又能为新项目研发探索轻量化前沿技术。

通过各项性能的厚度、结构、截面灵敏度和钣金拓扑及传力路径分析,汇总对比分析结果,提出初步减重方案,以下列举关键分析结果。

5.3.1 板厚灵敏度分析

目的是探查厚度对性能影响,主要考察弯扭刚度。便于读者理解,本项分析给出对应的分析过程,其他分析项类似省略。

(1)灵敏度分析建模。

(2)定义设计变量及目标。

(3)优化控制参数。

(4)计算及位移云图检查修正,图9示。

图9 位移云图

(5)编辑slk文件,输出分析结论。在计算文件存放路径中,找到迭代生成的***.0.slk文件,用Excel打开,以性能灵敏度所在列为关键字,由高到低顺序排列灵敏度,输出分析结论见表2。扭转刚度最灵敏的是侧围门框、后围外板;弯曲刚度最灵敏的是纵梁、中地板等。

表2 板厚灵敏度分析结论列表

5.3.2 截面灵敏度分析

探查各截面对性能敏感性。典型关键性能截面灵敏度分析结论如下:

(1)扭转刚度截面灵敏度。灵敏截面是A柱向、地板纵梁、向,前端下横梁,见图10。

图10 扭转刚度截面灵敏度分析

(2)弯曲刚度截面灵敏度。最灵敏的截面是地板纵梁Z向、前端下横梁向,见图11。

图11 弯曲刚度截面灵敏度

(3)正面碰撞截面灵敏度。灵敏截面是前端下横梁向、前中横梁向,见图12。5.3.3 白车身拓扑分析

图12 正面碰撞截面灵敏度

通过拓扑优化分析,探查加强位置。本文综合参考龚俊奇,叶芳等研究进行拓扑分析研究。主要考察扭转、弯曲刚度关键性能。典型分析结论如下:

(1)扭转刚度拓扑分析。加强位置主要为A柱、前围、纵梁。如图13示,深色需要加强。

图13 扭转刚度拓扑

(2)弯曲刚度拓扑分析。加强位置主要为地板、纵梁。如图14示,深色需要加强。5.3.4 白车身传力路径分析

图14 弯曲刚度拓扑

本文参考张式程进行传力路径分析,目的是探查各种工况的传力路径。主要考察约束扭转刚度、弯曲刚度、正面碰撞、A柱打击等关键性能。分析结论:

(1)扭转刚度传力路径分析。传力路径为A柱及前围位置。如图15示,深色需要加强。

图15 扭转刚度传力路径

(2)弯曲刚度传力路径分析。传力路径为纵梁、地板横梁等。如图16示,深色需要加强。

图16 弯曲刚度传力路径

(3)正面碰撞传力路径分析。传力路径为A柱、前围上方横梁和纵梁。如图17示,深色需要加强。

图17 正碰撞传力路径

(3)A柱打击传力路径分析。传力路径为A柱、门框上部。如图18示,深色需要加强。

图18 A柱打击传力路径

5.3.5 结构灵敏度分析。

本文参考孙万来的研究,以最轻化为目标,对42个结构变量分析,探查各工况结构变量敏感性,主要考察扭转、弯曲刚度,扭转、弯曲模态,A柱打击、正面碰撞等关键性能,42个变量如图19所示。

图19 结构灵敏度结构变量

(1)扭转刚度结构灵敏度分析。识别的关键结构为:A柱接头、前围横梁、纵梁连接结构、A柱,如图20所示。

图20 扭转刚度结构灵敏度

(2)弯曲刚度结构灵敏度分析。识别的关键结构为:纵梁及连接结构。如图21示。

图21 弯曲刚度结构灵敏度

(3)正面碰撞结构灵敏度分析。关键结构为:前围上横梁、侧梁,纵梁连接结构,如图22所示。

图22 正面碰撞结构灵敏度

5.3.6 最大减重方案

板厚占比统计分析,0.8~1.0用料占比64.9%,1.2~1.5占比29.5%,对比重大的材料进行薄壁化减重;再根据前述厚度、截面、结构灵敏度分析,白车身拓扑、传力路径分析,对性能弱化部位增强,综合分析,提出最大减重方案,减重38.3 kg。典型减重区域图23示。

图23 典型减重区域

5.4 围绕关键性能的轻量化方案优化

确定最大减重方案后,根据定义的性能目标,对刚强度、碰撞和NVH区域关键性能进行系统分析优化,包括52个分析项,213个考察点。最大减重方案,包括刚强度、NVH、碰撞的69个考察点目标性能不满足。通过结构、材料、厚度优化加强和N轮优化迭代,最终轻量化方案,所有考察点性能目标达成。典型性能分析结论如下。5.4.1 总体性能分析

最大减重方案,刚度、强度、NVH、碰撞等性能区域均存在问题;最终优化方案,各项目标达成,如图24所示。

图24 总体性能分析

5.4.2 刚度模态分析结论

最终优化方案,扭转、弯曲刚度等考察点目标达成。图25示。

图25 刚度模态分析

5.4.3 强度分析结论

最终优化方案,弯扭强度等考察点目标达成。图26示。

图26 强度性能分析

5.4.4 碰撞安全分析结论

最终优化方案,正碰、A柱打击等考察点目标达成,见图27。

图27 碰撞安全分析

5.4.5 最终轻量化方案

经过N轮优化迭代的最终方案,采取76项优化措施,实现减重36 kg,降幅10%,达成减重目标,见图28。

图28 最终轻量化方案

最终方案措施包括结构设计优化、材料升级和壁厚优化,典型方案如下。

(1)结构优化加强。局部优化减重后,部分性能减弱,根据截面敏感性分析,对典型的地板纵梁截面加大加强,保证弯曲刚度性能(图29)。

图29 地板纵梁截面加大

(2)材料优化升级。对关键部件材料升级,合适的材料应用于合适位置;软钢(抗拉强度≤340 MPa)由78%降低至65%,普通高强钢(340 MPa<抗拉强度<590 MPa)由22%提高至25%,先进高强钢(抗拉强度≥590 MPa)由0%提高至10%,地板纵梁关键部位首次应用先进高强双相钢(抗拉强度为780 MPa)。

(3)厚度薄壁化。根据板厚敏感性分析结论,对性能不敏感的部位进行薄壁化减重;典型薄壁化零件有顶盖外板、后围外板等。性能敏感部位,则增厚加强满足性能目标;典型部位有侧围门框等。

6 样车验证及小批试销实践

前述最终轻量化方案,采用软模进行样车试制,按规范开发流程进行各项台架和整车性能试验,以及国家试验场道路耐久可靠性试验。关键性能试验包括白车身弯扭转刚度,车门扭转刚度、碰撞试验,关键性能指标均达成目标,如表3所示。

表3 关键性能达成情况列表

样车按整车开发流程,进行道路可靠性试验11 000 km,包括山区重丘高速、平原微丘高速3 000 km,海南强化坏路试验8 000 km,试验后无故障。

经过各项性能的测试确认,所有性能目标达成,不低于现生产水平。

7 结束语

根据轻量化原理,通过结构设计、材料升级及厚度优化技术研究与应用实践,归纳总结了白车身轻量化研究与应用实践的技术方法,主要结论:

(1)整体轻量化方案基于刚度性能提出,设计关键断面和厚度;由于刚度与其它性能的关联性,轻量化导致部分性能下降;

(2)通过结构、连接、材料局部加强方案,反过来提升强度、碰撞和NVH性能;

(3)局部结构、材料加强方案对局部性能贡献明显。

(4)刚度主要受骨架影响,蒙皮贡献小。

(5)通过灵敏度分析,可识别出对刚度影响明显的部位。

最终实施轻量化方案,可以实现减重36 kg,成本降低300元以上,同时关键性指标不降低。

构建了白车身性能体系,培养了关键性能虚拟CAE能力,形成了41项CAE分析规范。

本论文在轻质铝合金、新工艺应用、耐久性研究与应用方面,未能深入探讨。

2030年铝合金应用将迎来发展高峰。展望未来,将在以下方面深入开展白车身轻量化技术研究:

(1)铝合金研究与应用;

(2)耐久可靠性分析新技术研究与应用;

(3)研究激光拼焊、热成型技术,制造轻量化。

通过深入的轻量化研究,为国家双碳目标实现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灵敏度轻量化车身
轻量化材料在商用车白车身的应用
车身无序堆叠零件自动抓取系统
基于ABAQUS的某轻卡车蓄电池支架轻量化
某商用车前护板轻量化结构优化及分析
一种轻量化自卸半挂车结构设计
一种轻量化自卸半挂车结构设计
恐高患者
基于ADS—B的射频前端接收技术研究
阻力系数为定值时弹道参数对气动参数灵敏度分析
增强CT在结肠肿瘤诊断中的灵敏度与特异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