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历史化”问题研究》评介

2022-04-09 15:58陈洁蒋三军
新阅读 2022年3期
关键词:当代文学文学史史料

陈洁 蒋三军

浙江大学文学院吴秀明教授所著的《当代文学“历史化”问题研究》一书于2021年10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所聚焦的中国现代文学“历史化研究”,是对吴秀明教授之前“历史小说研究”“文学史研究”“文献史料研究”等三个阶段学术历程的整体观照和综合提升,内容紧扣历史化这一问题,开展了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系统建构,并在研究中贯彻了强烈的媒介史观以开拓学术视界,对推进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历史化有重要价值。

当代文学研究的“历史化”长期以来是一个被学术界忽视的问题,这与“生不立传”“当代人不修当代史”等所谓的约定俗成习惯有关。但中国当代文学70年的发展历史已经较长,历史化问题已经成为紧迫的事情,且诸多优秀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家均主张,当代人修当代史有后人所无法享有的便利条件,如在当代文学研究的“临场感”和一手資料的获取等方面,所以,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历史化的必要性成为退居次席的问题,而如何开展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历史化,以及一系列紧附在历史化周围的问题,成为重要甚至首要的问题。这是浙江大学中文系吴秀明教授团队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当代文学研究的‘历史化’及其主要路径与方法”(项目号15AZW009)的选题依据。而这一项目的结项成果之一——《当代文学“历史化”问题研究》在探索当代文学研究历史化的科学性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其主要学术特点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整体观照。吴秀明教授的治学路径经历了“历史小说研究”“文学史研究”“文献史料研究”阶段,《当代文学“历史化”问题研究》一书的出版问世,则标志着其学术理路进入了以“整体观照”为特点的“历史化研究”阶段。第一阶段以1981年在《文艺报》刊发的《虚构应当尊重历史——历史小说真实性问题探讨》一文和发表于《文学评论》1982年第2期的《评近年来的历史小说创作》一文为标志,开启了其“文本阅读与史料查询相结合,追求文史互证”的学术之路。在评论了多部历史小说,累积了文学批评和史学功底后,吴秀明教授在研究中开始显示出“由文入史”的学术倾向,其研究逐渐不拘泥于对单篇历史小说的“史论结合”式的探究,将视野放到更长时段的小说集合研究。这种具有文学史梳理性质的研究开篇于《当代作家评论》1985年第4期发表的《评1982至1983年的历史小说创作》一文和1985年第9和第10期分上下篇发表在《语文导报》上的《新时期十部长篇历史小说评介》一文。吴秀明教授编写的数部历史小说选本及《中国当代文学史写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一书是其这一时期整体历史观的实践成果,《文学中的历史世界——历史文学论》(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历史的诗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真实的构造——历史文学真实论》(春风文艺出版社,1995)三部著作则是“文学史研究”的理论结晶。由于常年浸淫于文学的历史化研究,吴秀明教授深感学界在何为史料、如何看待史料、运用史料等一系列问题上并没有具有学理性、系统性的答案,这促成了其对文献史料的关注,开启了其学术上的“文史互证”的“文献史料研究”阶段。这一阶段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年第5期《应当重视当代文学的史料建设——兼谈当代文学史写作中的史料运用问题》一文为肇始,以发表在2011年第8期《福建论坛》的《当代文学学科建设与史料意识的自觉》一文为代表,以《中国当代文学史料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一书为高潮。而“历史化研究”可视为一个更高维度的阶段,不但与前三阶段在问题意识上一脉相承,具有延续性,且学术资源上整合了前三阶段文本细读、理论思维与史料实证等特色,是一种更加综合式的探究。在这个意义上说,《当代文学“历史化”问题研究》一书无疑具有整体性关照视野和集成性意义。

系统建构。该书中围绕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历史化问题开展了理论上的系统建构。除了绪论、结语和附录,全书按照实然—应然—专题的结构,分为上、中、下三编。绪论将“历史化”的概念内涵、学科意义、时间空间范畴问题等详加阐释。在上编,该书探讨了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历史化的实然问题——历史化的本体构成与知识谱系,其中包括当代文学研究历史化的宏观背景与主要特征,总体途径与时代特质、主体构架与知识谱系、时刻拓展与思考向度、评价机制与评判标准等内容。中编讨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历史化的应然问题——历史化的主要路径与研究方法。主要路径包括个人的历史叙述、自传和回忆录、文案与文案体、年谱等述学体,文学选本、文学教育等经典化机制,文学史撰修等三大路径,以及史料收集与整理、史料甄别与辨析等方法论层面的历史化议题。中编内容一方面是对述学体、经典化、文学史等不同历史化路径在当代语境下的“行动手册”,另一方面亦包含了史料的“使用指南”,“带有实践操作的色彩”。此外,著者还秉持“一切太整齐的系统,都是形迹可疑的”这一史学视野,集中于下编研究了一些历史化议题中“不容易被装进一个太整齐的系统”中的问题,按照“四个问题”和“一个基础”等五个话题,开设了历史化相关专题,包括了历史化的历史观、历史化的文学性、历史化与文学批评、旧体诗词的关系问题、历史化的知识学养问题。这使得该书具有强烈的个性气质。可以说,本书的内容和章节紧紧围绕历史化这一问题,体系完备,知行合一,架构科学,是国内一部系统探究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历史化问题的论著。

媒介史观。该书具有文学与史学的双重视野。这种媒介理论的自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媒介形态在本书中充当了分类阐释的标准。不同历史化书写媒介拥有不同的媒介可供性,给当代文学研究者提供了不同的行动尺度。在中编的历史化路径中,该书按照不同的媒介进行了分类,有自传、回忆录、文案、年谱、选本、教材等。二是该书关注到了文学研究历史化中较少被关注到的书写媒介和新的书写媒介。在书中史料收集与整理一章(第九章),探讨手稿、皮书、内刊等未公开出版的史料和影像、网络等新形态史料,在历史化的文学性问题(第十二章)中聚焦了网络文学。手稿因非正规保存和未整编出版而具有较大参研难度,皮书和内刊因其内部出版性质有较大的搜集难度,影像媒介因其转瞬即逝性而具有较浅的历史印记,网络媒介因其资料的海量性具有很大的甄选难度。吴秀明教授不畏艰难,在书中考察了这些媒介形态的历史化文本,具有重要意义。三是深入到媒介生产过程中,突出了媒介场域在历史化路径中所施加的影响。该书认为文学研究的历史化除了要符合历史真实外,亦要符合媒介规范,在文学教材媒介的组织生产特征(第七章第三节)时重点讨论了作为教材的文学史的约稿与组稿、修改与再创作、宣传与运作等编辑层面的影响,在作家年谱(第六章第四节)一节提出编纂规范性这一内容。可以说,该书作者具有媒介史观的理论自觉,并深度参与到撰写过程中,使得该书具有新的考察维度和学术视野拓展。

总而言之,《当代文学“历史化”问题研究》一书是对当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由是否要“历史化”向“如何历史化”转变思潮的积极回应与满意解答。吴秀明教授呼吁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三四千人规模的学术大军中“不妨‘分流’”出一批人做历史化研究,而该书无疑是最好的理论武器和实践指南。

作者单位:陈洁,浙江大学文学院、浙江大学出版社;

蒋三军,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猜你喜欢
当代文学文学史史料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文学史的语言学模式与“话语”的文学史
浅析大众传媒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当代文学的语言问题反思与追问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
百年后的文学史“清算”
《文学史》丛刊
有个性的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