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云
汉代的乐府诗不乏传世之作,其中就包括《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这首诗作之所以广为流传,是因为其“质而不俚,乱而能整,叙事如画,叙情如诉”(出自王世贞的《艺苑卮言》)。诗人以一对青年男女的婚恋悲剧为题材进行创作,在叙事上颇具匠心。他综合使用各种艺术手法,使得作品的情节曲折动人。深入分析《孔雀东南飞》的叙事线索、叙事结构、叙事角度等,我们不难感受到乐府诗的艺术魅力。接下来,笔者就详细谈谈。
一、叙事线索:双线并进
任何一个故事都是由时间、地点、人物等多种要素组成的。在叙事时,作者需用一条或者数条线索将不同的要素串联在一起,才能写出一个精彩曲折的故事。《孔雀东南飞》在叙事上采用的是双线并进的方式,一共有两条线索:一是刘兰芝与焦仲卿之间的爱情悲剧。从女主人公刘兰芝自叙身世开始,到焦仲卿为刘兰芝求情未得允,再到刘兰芝自请离去,夫妻二人立下誓言,刘兰芝返回娘家,被母兄逼婚,无奈改嫁,最后到夫妻二人双双殉情。从整个故事的起因,到其间的波折,到最后的结局,线索极为清晰完整。这也是整个故事的主线索。二是以刘兰芝与封建大家长之间的尖锐矛盾为线索。刘兰芝与焦母之间的矛盾是整个故事的导火索。正因为刘兰芝与焦母之间出现了矛盾冲突,所以她才无奈请求离去,后又被逼改嫁。刘兰芝离开焦家是其一生命运的转折点。刘兰芝与焦母、兄长之间的矛盾冲突虽不是故事的主线,却起到了从旁辅助的作用,既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也使得人物形象更为丰满。除了在布局上采用双线并进的方式,诗人在创作时还采用了双重叙事的方式。比如,在故事的结尾,焦仲卿与母亲诀别之后,“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在家中苦苦等待的刘兰芝始终没有得到焦仲卿的消息,最后“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两件事发生的时间大致相同,一方面暗示两个人的命运息息相关,另一方面也起到了相互照应的作用。
诗人对叙事线索的巧妙安排,使得故事的矛盾冲突更为集中,为塑造人物形象留下了更为充足的空间。焦仲卿与刘兰芝原是一对情深意浓的年轻夫妻,却在封建礼制的压迫下双双离世。诗人正是紧紧地抓住这一点,采用双线并进的方式来表现了刘兰芝的坚强、果敢,以及封建制度对人的戕害。
二、叙事时间:灵活多变
《孔雀东南飞》的叙事时间是灵活多变的。在诗歌的开篇,刘兰芝自叙身世:“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此处采用了倒叙的方式,以刘兰芝的口吻,回憶过去发生的事,既展现了刘兰芝的聪慧、多才,又展现了其在婚姻生活中不如意的现状。尽管她在焦家处处小心,勤俭持家,侍奉长辈,却仍然受到焦母的苛责,无奈之下只得选择离开焦家。倒叙加快了整个故事的节奏,快速进入主题,省去不必要的叙述,节省了叙事的时间,使得故事的矛盾更为集中。又如,刘兰芝在离开焦家时,与小姑作别:“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刘兰芝追忆往事,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氛围。刘兰芝才嫁入焦家时,小姑还不会独立行走,而当刘兰芝离开焦家时,小姑却已经长得和她一般高了。可见,刘兰芝在焦家的时间并不短,与焦家人也已经非常熟悉了。她数年辛勤持家,孝敬公婆,照顾小姑,但最终的结局却是被焦母嫌弃。这意味着刘兰芝所有的付出完全没有任何意义,这怎能不让人感到寒心呢?再如,刘兰芝在与焦仲卿作别之时,曾言:“……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这里采用了预叙的方式,即对尚未发生的事进行预料。刘兰芝虽然答应焦仲卿,愿意遵守两人之间的承诺,但是依然对未来充满了担忧。她并不是怕自己不能坚守誓言,而是畏惧外在的压力。根据后面的情节看,刘兰芝的担忧确有道理。她才回到娘家,便受到兄长的苛责。刘兰芝因婆家不容才返回娘家,但刘兰芝的兄长非但不宽慰她,反而立即逼她出嫁。这也是导致刘兰芝处处受制、陷于被动的原因之一。因此,在离开焦家之时,刘兰芝才会提前告知焦仲卿,希望焦仲卿能够尽早说服焦母,改变两个人的命运。但故事的最后,刘兰芝在兄长的逼迫下答应改嫁,最终“举身赴清池”。
在时间的安排上,故事并没有完全按照时间顺序来写,而是根据情节发展的需求,或顺叙,或倒叙,或预叙,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使得原本简单的故事变得一波三折。灵活多变的叙事时间既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又引人深思:刘兰芝与焦仲卿原是一双璧人,为何最终却无法在一起?他们的抗争为何失败了?
三、叙事角度:多方切入
对于同一件事,不同的人往往有不同的看法。可见,叙事角度也是极为重要的。《孔雀东南飞》在叙事上采用了多方切入的方法,即通过不同的人物来讲述故事。这样做一是有利于展现故事的全貌,二是可以展现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兰芝求去”为例。刘兰芝自述:“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而焦母则认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由此可见,两人之间的摩擦和纷争由来已久,最终导致矛盾的爆发。刘兰芝作为儿媳,认为自己并无过错,而是“君家妇难为”;焦母则觉得刘兰芝凡事独断专行,不顺从长辈的意愿,因此强迫焦仲卿休妻。对于此事,焦仲卿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由此可见,焦仲卿对妻子并无意见,刘兰芝觉得自己深受委屈,焦母则指责儿媳不孝顺。从三个人的话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完全不同的性格特征。焦母专制蛮横,焦仲卿优柔寡断,刘兰芝个性倔强。又如,对于刘兰芝拒绝改嫁一事,“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而“阿兄得闻之,怅然心中烦,举言谓阿妹:‘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可见,刘兰芝的母亲心疼女儿,并不愿意逼迫她,但是刘兰芝的兄长却一再相逼,半点不肯相容。刘兰芝虽然还惦记着与焦仲卿的情分,但母亲性格懦弱,难以庇护自己,兄长性情粗暴,稍有不如意便严加喝斥。她在娘家处境也非常的艰难,所以最后走上了绝路。
诗人从多方切入,让不同的人物角色谈自己的看法,使得人物形象更为丰满,也让读者更加完整地了解整个故事,真切地感受到了人物的处境。
四、叙事结构:前后照应
诗人在讲述故事之前以“序言”的方式简单交代了整个故事的大致走向,然后以“兴”的方式引出故事,“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篇末再次以“兴”的方式收束全篇,“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在古典文学中,“鸳鸯”是有情的鸟儿,代指世间相恋的男女。焦仲卿与刘兰芝双双殉情,但他们的故事却在世间流传下来。后世之人借咏叹两人之事,来表达对幸福生活、美满婚姻的向往。开篇的“孔雀”与篇末的“鸳鸯”两相照应。刘兰芝与焦仲卿生前分离,死后合葬,也是两相照应的。世事的冷酷无情,与世人所期盼的美好生活,同样是两相照应的。焦仲卿与刘兰芝原本是一双璧人,情深意笃,却被封建礼教强行拆散,两人无奈之下只能双双殉情,离开了让他们伤心的世界。又如,在诗中,刘兰芝被遣归家,与焦仲卿在大道口离别时相互发誓说:“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后来,焦仲卿听闻妻子被逼再嫁,赶来相会时仍引当初两人“磐石与蒲苇”的誓言来责问妻子。这也是前后呼应的,很好地突出了焦仲卿与刘兰芝感情的坚贞。《采菽堂古诗选》曾指出:“凡长篇不可不频频照应,不则散漫。篇中如十三织素云云、磐石蒲苇云云,皆是照应法。然用之浑然,初无形迹故佳。乃神化于法度者。”
综观全诗,诗人不仅清楚地交代了所有的叙事要素,而且十分注意叙事结构的完整性。故事的起因与结果不仅前后照应,而且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可信度,赋予其感天动地的艺术力量。
总之,《孔雀东南飞》无论是在叙事线索、叙事时间、叙事角度还是在叙事结构上,都有其独到之处,为后世的文学创作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实验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