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育人价值及实现路径研究

2022-04-08 09:53:42杨耀文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中医药育人文化

杨耀文,杨 芳

(安徽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2)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在五千多年漫长文明发展史中,中国人民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①中国政府网:《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2022年5月28日,http://www.gov.cn/xinwen/2022-05/28/content_5692807.htm,2022年6月6日。由此可见,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赓续中华文明血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时代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 周年贺信内进一步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②新华网:《习近平致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贺信》,2015年12月22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2/22/c_1117546203.htm,2021年9月18日。中医药文化基于中医药学基本原理及传统中医临床诊疗实践,凝聚着中国古代自然哲学思想与伦理道德观念,是中医学之精华。通过中医药文化涵育人、培养人是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题中之义。一方面,通过中医药文化涵育人、培养人有利于中医药文化自身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另一方面,通过中医药文化涵育人、培养人有利于更好地发挥中医药学“钥匙功能”,即受教育者通过中医药学“打开”中华文明宝库后,将从中华文明宝库里汲取无限的智慧与精神财富,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因此,挖掘并实现中药文化育人价值具有重大时代意义。

一、中医药文化的育人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③张烁:《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民日报》2018年9月11日,第1版。。“文化塑造和改变着人,同时也改变着人的习性和气质④金志远:《文化成人:教育学的“学科之眼”》,《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6年第6期。。”在当代中国的现实语境下,文化育人就是要立足于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全过程。中医药文化广泛吸收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精髓,内蕴“天人合一”“阴阳协调”“顺应自然”等世界观、方法论以及“大医精诚”“至真至善”“普救含灵之苦”等价值追求。中医药文化育人旨在通过中医药文化塑造与改变人的思想态度、生活方式,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之有效路径。

(一)中医药文化蕴含德育价值

德育的内涵十分丰富,既包含个人思想道德建设,也包括社会观念与价值风尚塑造。具体而言,德育由爱国主义教育、社会公德与个人私德教育、生态文明教育三部分组成。首先,爱国主义教育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任务。爱国主义教育核心在于涵育爱国主义情怀,并以爱国主义情怀这一感性认知为纽带串联爱国的理性判断与具体实践。爱国主义情怀凝聚着集体主义伦理内涵,是对祖国、政治、人民的无限认同①参见杨耀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网络文明建设探究》,《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期。。社会公德指在公共空间与公共生活中,理应被广大公民所遵循的一系列道德规范总和,个人私德与社会公德相对,是指在私人生活中形成与完善的行为规范与伦理要求②参见于建东:《当代公德与私德的抵牾与和谐》,《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生态文明教育则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种教育。社会公德与个人私德教育、生态文明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相互关联,彼此促进。

中医药文化具有德育价值。中医药文化德育价值主要源自中医药文化的基本思维方式,即中医药文化整体观。在中医药文化理论体系下,个人、国家、自然三者密不可分。整体观坚持以整体的视角看待客观事物与自然规律的变化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整体观以联系具有普遍性为逻辑前提,尊重客观事实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从个人成长与发展的角度来看,掌握整体性思维有利于在分析问题时“举一反三”,开阔眼界、帮助其养成辩证思维。当今社会多元思潮涌动,不少年轻人在心态上较为浮躁,加上个人能力较弱、思维模式不够成熟,在生活规划与成长发展过程中,往往未能做到全方面思考判断,进而踏入“非理性情绪陷阱”,出现道德失范行为失守等一系列不良现象。中医药文化体现了整体观的思维模式,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任何疾病的出现都不是偶然,而是各方面要素不断碰撞、融合变异后的产物。通过中医药文化,人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世间万物的普遍联系性,进而深刻地理解,个人美好生活与国家繁荣富强、生态环境良好紧密相连。

中医药文化的基本思维方式决定了中医药文化蕴含着爱国主义元素与丰富道德伦理内涵,例如“中医医德八纲”针对医者职业伦理提出“仁、和、谦、廉、精、诚、慎、严”的八大要求③周颖:《中医医德规范研究提出医德八纲》,《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3月12日,第1版。。中医医德八纲是中医药伦理道德文化的准确凝练,可见,中医药文化在人际关系上强调“和谐”、在道义责任上重视“仁爱”、在个人修养上提倡“诚信”等。不少著名中医也都是典型的爱国者,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安民济世的情怀。例如,在《国语·晋语·医和视平公疾》中便记载了“上医医国”的价值主张。清代喻昌在《医门法律》一文中也是开门见山地指出,医生承担着重要社会责任,正所谓“医之为道大矣,医之为任重矣”④喻昌:《医门法律》,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第9页。。徐春甫在其著作《古今医统大全》中更是旗帜鲜明地提出,医者应该不断提升救死扶伤的意识与能力,他认为“凡为医者须略通古今,粗守仁义,绝驰骛利名之心,专博施救援之志”⑤余瀛鳌等编选:《古今医统大全精华本》,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49页。。由此可见,中医药文化德育内涵丰富,现阶段从中汲取思想道德教育养分具有可行性。

(二)中医药文化蕴含智育价值

智育最基础的概念是有关知识的教育。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医药文化的智育价值源自中医药文化的相关知识理论。中医药文化的相关理论知识可以分为中医药文化通识性理论知识及中医药文化专业性理论知识。中医药文化通识性理论知识,旨在展现中医药学的社会意义、论证中医药健康养生保健事业在中华文明的历史地位、讲述中医药学的杰出代表人物及其事迹等等。中医药文化通识性理论知识,多从历史的、生活的、思辨的角度去呈现中医药文化。因此,中医药文化通识性理论知识与历史、哲学等学科关联性较强,具有智育价值。

中医药文化通识性理论知识所提供的智育素材非常丰富,“博极医源,精勤不倦”是我国著名中医及中医药学家的真实写照。古代无数著名中医及中医药学家都拥有“一事不知,深以为耻”的科研态度与求真精神。例如,陶弘景曾多次挑战权威并主动要求创新。当时本草分类方法,往往是依据药性,分为上、中、下三品。此分类方法过于粗略,陶弘景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应该依据药材自然属性,分为虫兽、果、菜等七类。针对《诗经》中存在的事实性错误,陶弘景也在详细考证之后,大胆批判,他认为“斯为谬矣,选诗者未审,而夫子何为因其僻也?圣人有缺,多皆类此。”①李经纬,林昭庚:《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年,第223页。。博览群书、搜罗百氏、立志究医等中医药文化精髓,同样普遍存在于中医药文化古籍之中,是中医药文化通识性理论重要组成部分。《外科正宗》作者陈实功认为,医者应博览群书、钻研经典,即“要先知儒理,然后方知医业。或内或外,勤读先古明医确论之书,须旦夕手不释卷,一一参明,融化机变,印之在心,慧之于目”②陈实功:《外科正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第335页。。缪希雍在《神农本草经疏》中提出,“凡为医师,当先读书”③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年,第19页。。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讨论了医者“学”与名利之间的关系,在他看来只要医者勤奋钻研、精晓医学,便会自然而然地名利双收:“况果能虚心笃学,则学日进;学日进,则每治必愈,而声名日起,自然求之者众,而利亦随之。若专于求利,则名利必两失。”④徐灵胎:《医学源流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第91页。

从中医药通识性理论的智育价值来看,一方面,中医药文化通识性理论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医学发展史之缩影,有“以史育人”之功效;另一方面,中医药文化通识性理论亦蕴含丰富的东方自然哲学思想,为“以哲育人”创造机会。中医药文化发展轨迹充分体现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客观真理。在中医药事业发展过程中,“物质决定意识”这一理论得到充分彰显,即中医药专业技术与理论突破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源自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进步。

中医药文化专业性理论知识也与生物、化学、地理等学科关联性较强。在中医及中医药学家视野下,当地气候条件与自然特征是影响居民身心健康与疾病发生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在中医药临床诊疗及健康养生保健的具体实践中,生理属性、药理属性、地理属性等都需要充分考虑。中医药文化专业性理论多记载于中医药学经典理论著作,是中医药学临床诊疗及健康养生保健方法的智慧结晶。能够体现中医药学基本原理与思路。中医药学家在炮制药物、治病救人时常常优先辨析不同地区自然环境与个人身体素质之间差异。例如我国境内越往南方,相较而言便越是地势低洼且气候温暖湿润,故常常被中医及中医药学家称为“暑湿之地”⑤李建民:《从医疗看中国史》,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212页。。也正由于南方地区自然环境拥有“暑”“湿”两大特点,所以皮肤质地与居住环境较为寒冷干燥的北方人民相比,南方人民肤质更加“薄脆”。中医药临床诊治与健康保健等具体医学实践充分考虑此特点,在江南地区用药时提出“轻省”这一原则。《千金方·序例》中有较明确记载,即:“江南岭表,其地暑湿,其人肌肤薄脆,凑理开疏,用药轻省。”⑥孙思邈撰:《千金方》,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年,第16页。由此可见,中医药文化中蕴含着智育价值,具体而言,中医药文化通识性理论知识有利于历史、哲学等学科学习,中医药文化专业性理论知识则有利于生物、地理、化学等学科学习。

(三)中医药文化蕴含体育价值

体育是有关身体和运动健康的教育。古代中医学家很早便意识到“运动”具有普遍性与绝对性,生命同样也在运动与变化中不断发展。作为生命体而存在的个人,在身体机能与外界环境不断变化的背景下,其达成“健康状态”的条件也会不断转化。因此,在中医学家看来,人要通过运动之法“调和”身体的内部环境,进而使身体内部环境的“运动”与外界自然环境的“运动”相适应,达到“同频共振”的状态,最终直至“天人合一”的境界。

在中医药学基本原理体系下,源自朴素唯物主义与东方自然哲学思想的中医药特色时间观、空间观被中医药学家视为中医药临床诊治及健康养生保健理念的重要组成元素。例如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一系列中医药学著作便以“五行学说”为基本依据,从“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相互衍生、相互克制的逻辑前提出发,构建出一套身心健康与时空环境彼此关联的理论体系。

在体育运动方面,中医药体育文化承袭具有中医药的特色时间观、空间观,演化出一套特殊的“方法论”。中医药体育文化将时间和空间融入体育运动系统,以八段锦、太极拳等为代表的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的体育运动,不仅仅帮助受众锻炼身体,是予以“锻炼方法”之指导。八段锦、太极拳等具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体育训练方式对时间、空间高度重视。例如太极拳等运动要求个人全面把握、综合分析生理结构,在自然环境、社会风气等多方面要素作用下,选择“运动调理之法”,试图通过运动“平衡阴阳”,进而达到身心健康的状态。现代实证研究亦表明,太极拳等运动养生保健方法对慢性疾病、老年病①参见刘宇:《太极拳对慢性疾病、老年病患者干预效果的实证研究》,《体育科学》2012年第12期。等具有良好治愈效果。可见,中医药文化中蕴含着较为丰富的体育价值。

(四)中医药文化蕴含美育价值

从美学基本原理出发,美既是主观感受,又是客观存在。美育之重点在于培养人们对于美的追求与判断能力。中医药文化具有美育价值,中医药文化中蕴含的美育价值源自中医药文化“自然美”的特点。当今社会泛娱乐化程度不断加剧,短视频平台、游戏产品,正逐渐俘获人们的空闲时间。正如尼尔波兹曼所担忧的那样,泛娱乐化叙事正逐渐让人沉迷其中,低级的趣味和娱乐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水平,而被工业文化所塑造的审美意识,也让低级的趣味和娱乐更加地泛滥化,媚俗、低俗、庸俗的文化得以“乘虚而入”。

自然美天生具有高雅的属性与特质,正所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在欣赏绿竹时,人们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气节”的高尚美好。在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下,阴阳源自时间变化,而五行则是在阴阳变化之下,不同空间的存在与展示。阴阳五行理论直接指向天人合一的价值追求,即将人放置于最广阔的时间与空间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中医药文化物质载体,即中医药材在炮制之前也是天然的动物与植物。由此可见,中医药文化具有自然美之属性,在体验中医药文化时,人们可以近距离、沉浸式欣赏在生活中原本被忽视的动植物,这一过程可以陶冶情操,是现代泛娱乐化叙事的有力对抗。中医药文化之“精诚”亦蕴含着美育元素。从古至今不少著名中医都高度重视个人专业能力,从细节入手严格要求自己。中医普遍强调医术与“写字”之间具有较强关联性,尤其是在培养年轻医师时会非常强调“要用一手好字把处方药名写得清清楚楚,不能有半点马虎”②敖丽英:《中医名家的书法功底及对其医术的影响》,《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年第3期。。中医队伍也因此涌现出一大批书法家、艺术家,其创造的艺术作品同样具有美育功能。

(五)中医药文化蕴含劳育价值

劳动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也成就着劳动者自我的幸福人生③参见柳友荣:《中国共产党百年高校劳动教育实践与探索》,《中国高等教育》2021年第Z3期。。劳动是个人成长发展关键所在,热爱劳动会使人在劳动实践过程中拥有更好体验与更多收获。与之相反,厌恶劳动则会降低在劳动时所获得的成就感与满足感,好逸恶劳更是个人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阻碍。劳动教育致力于培养人的劳动精神,即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锻炼吃苦耐劳精神,为个人未来职业劳动实践做出基础性铺垫。

正确的劳动观念又包括正确看待劳动意义以及劳动成果,倘若对劳动成果过分看重,则会造成思想观念上的狭隘偏激,跌入拜金主义与利己主义陷阱,不利于劳动精神培养;倘若劳动成果又过于轻视,则又会在劳动质量上大打折扣。传统中医药文化蕴含着奋斗、精进、钻研等正向劳动观念。对中医而言,治病救人不仅仅是一种谋生手段,更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假如治病救人仅仅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甚至不惜因此弄虚作假,那么则会为整个行业所不齿,诚如孙思邈所言“所以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李梃在《医学入门》之习医规格篇提出,救死扶伤乃医者之本职工作,因此不应该过分索要钱财,即“治病既愈,亦医家分内事也。纵守清素,藉此治生,亦不可过取重索,但当听其所酬。如病家亦贫,一毫不取,尤见其仁且廉也。”①李梃:《医学入门》(上、下),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第1488-1489页。在《轩岐救正论》中,明末名医肖京严厉地批判了当时中医药行业中,存在的“谄容卑能、以求吹荐、纲利沽名”等现象②肖京:《轩岐救正论》,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525页。。宋朝时《能改斋漫录》亦有记载:范仲淹认为“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即在范仲淹看来,当宰相和成为良医,都是在做兼济天下造福百姓的事情,只不过前者是在治疗朝廷和君王的“疾病”,后者则是在帮助平民百姓铲除病痛。现代许多国医大师也将治病救人、报效祖国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信念。因此,不断精进医术,改良治疗手法,做到热爱劳动、享受劳动,在劳动的过程中成就自己、解放自己。由此可见,中医药文化熏陶下,人们会树立正确的劳动目标,劳动价值、劳动意义亦得到正确评价,中医药文化蕴含劳育价值得以彰显。

二、中医药文化育人价值的实现困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能一次次转危为安,靠的就是中医药。”③习近平:《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 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求是》2020年第18期。中医药健康事业贯穿于中华民族数千年发展历史,中医药文化也早已融入人民生产生活实践,拥有良好群众基础。然而,实现中医药文化育人价值仍存在一定的现实困境。

(一)中医药文化育人机制不健全

中医药文化育人重点在于营造中医药文化氛围、丰富中医药文化体验,从而使受教育者在文化滋润下得到教育感化。因此,实现中医药文化育人不能仅仅依靠个别教育者或某种单一渠道进行中医药理论灌输,而是要构建中医药文化育人机制,实现中医药文化多角度、全方面渗透到受众生活。

当前中医药文化育人机制相对而言还不够健全。首先,中医药文化传承、中医药文化传播、中医药文化育人往往分属不同系统,联系相对薄弱。地方中医药文化挖掘、整理、传承大多依靠中医药博物馆、档案馆等科研单位展开,而中医药文化传播、中医药文化产业建设主力军则多处于文化旅游、互联网、广告营销等公司企业。中医药文化育人与中医药文化传承、中医药文化传播主体更是存在一定程度割裂,中医药文化育人功能主要由中医院、中医药类院校或各地党政机关宣传部门承担,三者在现实生活中往往缺乏协同、配合,再加上缺乏专门的领导小组居中协调,导致中医药文化传承与中医药文化传播机制难以为中医药文化育人创造良好条件。

其次,中医药文化育人相关政策、规划与法律制度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等虽然对中医药事业发展与中医诊断治疗列出比较细致的规定,然而对中医药文化事业及中医药文化育人之类提及甚少。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出台的《关于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意见》《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等政策文件有对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做出一定要求,但具体内容上过于宏观,具体措施相对不多,奖惩标准不够明确,可操作性同样不强,不足以适应新时代中医药文化育人机制要求。

(二)中医药文化育人手段不先进

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因此,中医药文化育人必然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及渐进性。从受众特点及需求角度出发,青少年思维活跃,往往热衷于体验娱乐文化,以中医药文化教育青少年时,要更加注重运用鲜活的表现手法。以中医药文化教育中老年群体时,则应侧重于实用性,即中医药文化健康养生保健价值实现。整体来看,当下中医药文化育人手段仍不够先进。

首先,中医药文化育人思路比较单一。从中医药文化自身属性出发,中医药文化源自中医临床诊疗及中医药学健康养生实践。在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不断升级的时代背景下,中医药文化育人更应以体验中医药文化活动、感受中医药文化实用功能和践行中医药文化价值观为主,进而不断提高中医药文化说服力与教化力。由此可见,中医药文化育人思路,应包括中医药文化理论的灌输思路,以及中医药文化体验的实现思路。然而,当下中医药文化育人思路则偏向于单一化、理论化、抽象化,即受制于环境、时间等因素。当前中医药文化育人思路偏向于通过课堂教学等单方面的理论灌输思路,教育者难以创造中医药文化体验之条件,也难以运用多种手段助推受教育者吸收中医药文化。

其次,中医药文化育人思路针对性较差。现代教育学实证研究表明,在学习与训练过程中,绝大多数学生都拥有对自己擅长的项目与不擅长的项目。因此,发现并发展学生的强项智能或优势智能被认定为教育的重要任务①参见周龙影:《从多元智能理论看因材施教》,《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年第3期。,这就要求中医药文化教育者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因材施教”,逐步提高教育手段针对性。当前,中医药文化育人思路针对性较差,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程度不高,尚不足以支撑受教育者的多样化需求。例如,当前不少高校在组织中医药文化活动时,大多依托“千校一律”的中草药材展览、中医药文化知识竞赛等。此类文化活动缺乏新意,难以真正助推大学生积极体验中医药文化魅力。

(三)中医药文化育人成效不显著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杰出代表,以中医药文化育人理应具有良好成效。中医药文化育人成效不显著既是中医药文化育人困境之“因”,又是中医药文化育人困境之“果”。一方面,中医药文化育人当下存在机制不健全、手段不先进等一系列困境,这直接阻碍中医药文化育人价值实现;另一方面,中医药文化育人成效不显著,又将折损中医药文化自信,使中医药文化育人制度缺乏革新动力。中医药文化育人成效不显著主要由两大方面因素造成:

首先,中医药文化育人成效缺乏清晰的评价标准。中医药文化之时代意义已经得到普遍认可,然而,以中医药文化育人是否能够得到理想中的效果?这一问题现阶段事实上很难回答。育人成效往往众说纷纭、具有主观性,唯有多方搜集信息、合理规划标准,才能让成效“从主观转向客观”。中医药文化能否有效涵养人、教化人?能否在德智体美劳五方面指引个人发展?此类问题倘若仅仅依靠教育者或受教育者“一时兴起”与感性认知,显然无法具有较强说服力。目前,以何种标准客观、公正地衡量中医药文化育人成效缺乏共识性意见。

其次,中医药文化育人成效宣传力度明显不足。积极宣传中医药文化育人成效一方面,有利于中医药文化传承。中医药文化育人成效显著,从侧面证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价值、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杰出代表。另一方面,积极宣传中医药文化育人成效,能够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种类繁多,中医药文化育人成效显著能够助推中医药文化“突出重围”,进而助推中医药文化育人事业收获更多政策支持与资源分配。当下,中医药文化育人成效宣传力度仍有不足,一方面,中医药文化育人机理尚未充分勾勒,中医药文化育人成效难以“经得住检验”;另一方面,中医药文化育人成效尚未“广为人知”,尤其是中医药文化育人典型案例也没有及时推广及传播。

三、彰显中医药文化育人价值的实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①《习近平对中医药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传承精华 守正创新 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李克强作出批示》,《中医杂志》2019年第23期。。正所谓,“兴文化,育新人”,中医药文化基于中医药学基本原理及临床实践,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化人、涵育人之积极价值。助推中医药文化育人事业发展,应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和现状,不断关注中国文化教育实践,凸显其民族性与时代性②参见顾玉军:《民族性:中国教育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年第13期。。具体而言,应从完善中医药文化育人制度、创新中医药文化育人手段、提升中医药文化育人成效三方面实现中医药文化育人价值。

(一)优化系统:完善中医药文化育人制度

第一,从整体性立场出发,构建中医药文化协同育人机制。应进一步强化中医药文化传承、中医药文化传播、中医药文化育人三者之间的内在关联性。中医药文化育人,一方面,应充分提炼中医药文化育人元素;另一方面,应打通中医药文化传播渠道,助推中医药文化成为“好用的”育人工具,使中医药文化深度融入文化教育实践。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与中医药文化育人,二者在内在诉求上高度相近,本应相辅相成、共同推进。然而,中医药文化育人之现状下,传统中医药文化由于“晦涩”、不受重视等制约性因素,难以融入中医药文化育人实践,中医药文化育人实践亦难以为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提供助力。因此,构建中医药文化协同育人制度,实质上,就是要让中医药文化传承、中医药文化传播、中医药文化育人三者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相互指引。

第二,补齐规章制度,强化中医药文化育人的政策支持。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对个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有裨益,而且它还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精神命脉、突出优势,是当代中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③参见周向军:《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基本问题的创造性探索与回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内涵及其贡献》,《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中医药文化是传统文化杰出代表,强化中医药文化育人的政策支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战略目标不谋而合。与此同时,《“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亦指出:“实施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④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16年10月25日,http://www.gov.cn/zhengce/2016-10/25/content_5124174.htm,2022年7月31日。由此可见,当下中医药文化育人政策基础已经基本形成,未来应鼓励各地因地制宜,设计更细化、更具体、更具有可行性之配套措施。

(二)升级观念:创新中医药文化育人手段

第一,文化观念升级,应基于中医药文化特色,丰富中医药文化育人手段。中医药文化守正是中医药文化创新之基础,从中医药文化发展历史汲取经验智慧,有利于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当代表达。文化观念创新,要求进一步厘清中医药文化守正与创新之间辩证关系,进而不断丰富中医药文化育人思路。一方面,中医药文化源自中医药学基本原理,具有专业性与复杂性;另一方面,中医药文化又具有实践主义色彩。所以,中医药文化育人手段要兼顾理论实践,既要有类似于中医药文化读书会、讲座等理论灌输手段,又要有参观中医药材种植园、制作药膳等实践教育手段。

第二,教育观念升级,应吸收教育科学原理,增强“受众意识”,即基于不同受众特点、需求,提升中医药文化育人思路的针对性。当代教育科学基本原理认为,每个人在思维模式上都具有特殊性,基于个人特性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升教育效果。因此,以中医药文化育人要做好“受众分析”,即在教学实践开展之前基于受教育者既往经历等充分规划、做足功课。例如,“天人合一”理念,对于青少年来说可能缺乏感受、难以理解。那么,便可以采用“实践教育法”,带领青少年深入大自然,充分体验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之美好后,便会对中医药文化整体性思维有更深层次把握。

(三)突出优势:彰显中医药文化育人成效

第一,应拟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正确衡量中医药文化育人效果。学科育人侧重于专业性理论灌输与职业性技能培养,文化育人不同于学科育人,文化育人旨在以文化助推个人全面发展。因此,从原则上来说,中医药文化育人应是“过程导向”而非“结果导向”,应是“实践导向”而非“理论导向”。所以,中医药文化育人评价体系不应该简单地等同于判断考试成绩高低。中医药文化育人评价体系应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应充分考察接受中医药文化熏陶后,受教育者能否夯实理想信念、厚植文化自信、实现全面发展。特别是在日常生活中,能否践行中医药文化价值观,以更严格的道德与行为准则要求自己。

第二,应加强宣传力度,打造中医药文化育人品牌活动,充分彰显中医药文化育人成效。目前,各大院校、地方政府、社会组织都已经开展不少中医药文化育人活动,且取得了不错反馈。例如,浙江省组织中医药文化进课堂、进教材活动得到家长、老师、学生一致认可。不少学生表示,在学习中医药文化知识后,对自然更具有敬畏之心,也更愿意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更直接的效果是,中医药保健养生手段得到普及,以中医药按摩手法缓解眼部疲劳让不少学生“获益良多”,从而更加坚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无限生命力。类似中医药文化育人活动成效显著,然而并未做到“广为人知”。应进一步强化宣传力度,集中力量打造中医药文化育人品牌活动,让行之有效的中医药文化育人策略能开展、能效仿、能被重视。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其凝练着中华文明之精髓。中医药文化蕴含着德、智、体、美、劳育元素,以中医药文化育人是中医药文化当代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应有之义。未来应不断健全完善中医药文化育人制度,创新中医药文化育人手段与思路,打造中医药文化育人品牌、彰显中医药文化育人成效,进而助推中医药文化充分实现其时代价值。

猜你喜欢
中医药育人文化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谁远谁近?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中国卫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24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