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困惑与对策

2022-04-08 03:11彭民工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树人立德育人

彭民工

(南阳理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 南阳 47300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新时代立德树人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这些重要论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明了方向。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针对育人实践过程中存在的现实困惑,优化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路径和对策举措,既是加强思政课建设的时代要求,也是立德树人的努力方向。

一 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基本遵循

“立什么德,怎样立德;树什么人,怎样树人”,与一个国家的社会历史条件、制度属性和时代使命相关联。在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国家由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特殊性决定了立德树人在内涵上和形式上的差异性。在社会主义高校,“立德”就是要让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它不仅强调一个人要有德行,也要重视自我思想品德的养成;“树人”就是要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它不仅追求教育的结果和目标,也要求学生成长过程中德智体美劳诸要素的全面性与协调性。

(一)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立德树人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多次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历练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方面要求实现学生发展的全面性,另一方面指出了教育的阶级性。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异化导致了人的片面发展,马克思系统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1],指出在智力和体力充分发展的基础上人的个性的彻底解放,即体脑结合、又红又专,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标志,丢掉某一特征,就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符合社会需求的栋梁之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其精髓在于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定海神针”,是新时代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

(二)坚持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马克思把对人的本质的理解植根于现实的社会关系之中,他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可见,人的本质及其道德素养与其所处的现实的社会关系密切关联,要解决好“树什么人”“立什么德”“如何立德树人”这三个事关教育方向和成效的基本问题,必须面向一定现实社会的特定的人群,满足一定阶级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推动实现一定经济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人的全面发展。所以,高校要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归根结底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一历史方位来培育和促进青年学生的全面发展。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以我国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出现的新变化为依据,及时调整制定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着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人才,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之路。

(三)坚持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

教育事业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要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整体要求相适应。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我国办的是社会主义高校,必须按中国的特点和中国的实际教书育人。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思政课作为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主渠道,就是要为青年学生打好中国底色、厚植中国“基因”,就是要大力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中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切实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四)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树什么人”“立什么德”最终要通过“如何立德树人”去完成,思政课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的运用和创新。因此,要不断改革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新时代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要坚持树立“大思政”观,建立完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评价育人质量的根本标准,自觉抵制重教书轻育人的不良倾向。在坚持做好思政课理论教学的同时,适时组织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活动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活动月、思政课实践教学展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讲堂等实践活动。不仅要用课堂主阵地对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还要用社会大课堂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和教育,通过创新实践教学形式,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增强思政课育人效果。

二 思政课立德树人的现实困惑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政策和文件,思政课建设不断加强,立德树人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立德树人落地落实机制缺乏,思政课育人实效提升不明显

长期以来,在“素质教育”“三全育人”“德育为先”等教育政策理念导向下,“立德树人”早已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而被高校所重视,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缺乏科学专业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能力。一些高校将立德树人写在纸上,挂在嘴边,但是却没有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将立德树人局限在智育中,或者进行碎片化实施,只单一地注重眼前的成效,常常以考试成绩为首要工作目标。此外,一些高校对立德树人的内涵缺乏统一科学的认识,这不利于思政课立德树人工作的开展。比如,在心理健康教育被提倡的时候,立德树人就重点围绕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展开;当培育家国情怀成为社会舆论导向时,立德树人会被拿来填充进爱国主义主旋律中;当提倡理想信念教育时,立德树人又会被拿来套进“三观”教育过程中,立德树人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万金油”。不难看出,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立德树人工作缺乏系统规划,“不同学校培养人的共性与个性为何,不同学段的学生在认知、社会、情感能力、价值观表现上有何连续性等问题均缺乏逻辑一致的回答”[3],这将直接影响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实效。

(二)传统人才观念及社会舆论导向固化,思政课立德树人缺乏动力

自1977 年恢复高考后,在长达40 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我国的办学经验日趋丰富、办学体制逐步完善,相比于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等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办学自主权相对较大,多元化的社会力量以不同形式不断参与到高等教育中来,为思政课立德树人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路径。然而一些高校传统人才观念盛行,功利主义倾向导致政绩观存在偏差,过分强调智育,而轻视德育的深入开展,立德树人的规章制度不健全,思政课教师无法有效调动各种资源和力量,教学时间、空间自主裁夺权等正当合理的利益诉求无法得到充分满足,立德树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有待进一步发挥。此外,社会主流媒体虽然能够把握立德树人的正确价值方向,但不少网络媒体、自媒体对“高考状元”“免试保送”等“精英人才”过度追捧,误导了大众的认知,增加了学生和家长对学业的焦虑和对教育竞争的恐慌,在这种不良的社会舆论环境中,思政课立德树人工作依然显得乏力。

(三)“三全育人”机制不完善,思政课立德树人合力有限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要求,目前“三全育人”正在各高校积极推进。然而如何有效统筹整合社会、学校、家庭教育资源,三位一体,合力推进,依然任重道远,需要深入探索实施。具体表现在:一方面,责任主体起点不一,能力有待系统提升。从中央到地方、从教育行政部门到各类学校,不同层级的工作系统对立德树人的认知和重点不尽相同,研究和关注焦点多集中在学校层面,而忽视了其他主体对立德树人的参与度和使命感,使得立德树人工作发展不平衡。另一方面,社会、家庭教育资源尚未得到充分挖掘与整合。需要下大功夫调动各方面资源,实现学校、家庭、社会的有机结合,促进教师和家长“同心”、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同向”、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同力”,进一步健全立德树人合力机制。由此可见,“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加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三者合力,使教育资源得到充分的挖掘和整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容忽视的问题”[4]。

(四)思政课教师素质参差不齐,落实立德树人能力有待提升

思政课教师队伍素质不仅关系着大学生能否“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也关系着青年学生能否掌握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更关系着能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近年来,通过上下共同努力,思政课教师队伍素质明显提升,但在部分教师中依然存在的基本理论不过关、价值引领能力不强、重教书轻育人、重业务轻政治等问题亟须解决,需要引起高度重视。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思政课的基础,没有科学理论支撑的课堂教学只能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怎样讲好理论知识并用科学理论分析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是思政课教师应具备的基本功。其次,思政课牵连知识面广、关联时事政治多,各门课程相互贯通、紧密衔接,客观上要求思政课教师应系统掌握整体课程体系并把握其内在联系,避免授课时出现知识重复和逻辑错位。再次,思政课的功能是实现价值引领,教育大学生站稳政治立场、学会做人做事是思政课教师的天然使命,但实际工作中,不少思政课教师不能完全胜任这种教书育人职责。个别思政课教师“半路出家”,理论功底薄弱;个别思政课教师自我加压、学习充电、积极进取的动力不足,教材把控能力欠缺;个别思政课教师政治站位不高,不重视思政课的政治属性和价值导向功能,跌入西方意识形态的思想陷阱;更有甚者,“个别信仰缺失、价值失衡的思政课教师授课时甚至存在着拉错调、讲跑调、唱反调,与党和国家政策背道而驰、反向而行的现象”[5]。

三 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从教育实践来看,高校需要统筹规划、扎实推进,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真正发挥好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关键作用。

(一)加强立德树人制度建设

制度不仅为实践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依据和规范,也为实践目标的达成提供了有效的支撑。立德树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没有良好的统筹观、大局观和完整设计,很难取得好的成效。教育主管部门要设置一套科学、完备、有效的制度,做好统筹规划,打破学段壁垒,切实推进大中小学校思政课一体化。高校要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日常思政工作与思政课程同频共振。在彼此相互关联、内部结合一致、指向趋同明确的制度体系中形成合力,保障思政课立德树人目标的顺利达成。具体而言,立德树人制度的设定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第一层是育人理念设定,主要包括“立什么德,树什么人,怎样树人”。第二层是过程协同,主要包括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立德树人的衔接制度,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立体推进立德树人的整体过程协同制度。第三层是测评反馈,主要包括对学校教育能力、社会教育环境、家庭教育氛围等的评价和评估,测评包括对过程、结果和效果的检验,进而对整个制度体系进行监控和改进,提升此套制度对思政课立德树人教育实践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三层制度系统互相依存,循环往复,共同形成了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制度链条,使其有章可循,为立德树人教育实践的顺利开展和实践效果的不断提升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加强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

思政课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的具体要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思政课教师的主责是教书育人,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要传社会主义之“道”,授社会主义建设之“业”,解社会主义发展、改革、建设之“惑”。立德树人,身教重于言教。“身教”有缺陷,“言教”效果就不会好,没有人格的魅力,上课就会失去吸引力。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甚至生活习惯、穿着打扮都在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说,教师的人格本身就是隐性课程,无时不在教书育人,做人精彩,课才精彩。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育教学以及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关键作用,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专兼职相结合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使其成为整个立德树人工作的核心力量。高校要研究制定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队伍建设规划,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出台针对思政课教师的引进、教育、培养、奖励等方面的规章制度,为思政课教师教书育人、职业发展等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增强思政课教师对自己职业的责任感、认同感、荣誉感,激发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明确思政课教师任职资格,把好入口关,对不合格教师实行退出转岗制度;要突出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厚植家国情怀、传道情怀、仁爱情怀,努力打造一支信仰坚定、理论功底扎实、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三)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大力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紧密结合现实,注重正反对比,实现知、情、意、行相统一,着力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深化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解和认同,切实增强学习思政课的自觉性、积极性,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建立完善思政课“1346”教学模式,即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一项建设,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做到思政课教学内容和社会现实、学科专业、学生实际等三个结合,增强教育教学针对性;利用校内、校外、网络、心灵等四个课堂,丰富教育教学载体;拓展讨论类、研读类、竞赛类、服务类、展演类、感悟类等六种教学形式,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加强思政课教学研究,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把握教学重点难点,培育建设线下、线上、线上线下混合、虚拟仿真、社会实践等一流课程,完善教学相长、教研相长、多方助力的集体备课制度,探索思政课提质增效的良性运行机制。注重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给学生讲授思政课,把大道理融入一个个鲜活生动、感人至深的真实故事,教育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动性,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深深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真正落实好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核心责任。

(四)完善立德树人政策支撑机制

高校要把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主业主责,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不断加强立德树人的顶层设计,建立健全政策支撑机制,为思政课立德树人提供可靠保证。要进一步完善思政课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成立高校思政课建设领导小组和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强化学校党委主体责任,坚持党政齐抓共管。要把思政课建设列入学校事业发展规划,纳入学校党的建设工作考核、办学质量和学科建设评估标准体系。要把思政课作为高校重点课程建设,有条件的本科院校同时应作为重点学科建设。要以育人成效为标准,完善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特点、符合思政课教学内在要求、有利于教师职业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引导教师全面发展。在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工作中,严格落实单独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类别要求,切实保证思政课教师评聘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岗位比例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制定符合思政课教师职业特点的职务(职称)评聘标准;建立以同行专家评价为主的思政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价机制。要坚持对标对表,认真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和《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在发展规划、人才引进、公共资源配置等方面给予优先保障。要定期开展思政课建设情况检查,积极接受上级巡视巡察和专项督查,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推动建好建强高校思政课。

猜你喜欢
树人立德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用关怀实现学校立德树人的使命
又是开学季,再聊“树人班”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