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志军
(阳信县人民医院 山东 滨州 251800)
临床中,脑出血属于以中老年人为主要发病人群的急性脑血管疾病,近年来,我国老龄化人口增多,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且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均发生了巨大变化[1]。脑出血的发病人数也在逐年递增,并且脑出血的致残率和死亡也很高,此病也成了我国临床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根据相关统计,脑出血已经严重影响了国民的身心健康且导致患者生活水平的下降,降低了幸福指数[2]。近年调查得知,如在早期发现及时清理血肿即可有效降低脑出血死亡率,脑出血后残疾、精神功能障碍等会大大影响患者手术后的生活质量[3]。目前,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属于治疗脑出血患者主要措施,是一种安全性较高的治疗方法,患者有较高的接受度,是脑出血疾病中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疗效确切。鉴于此,本文对80例脑出血患者为例进行分析,试探讨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对患者的影响。
研究例数有80例,研究时间在2019年1月~2021年1月,选取脑出血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甲组和乙组,各40例。甲组中男女的占比为21:19;患者平均年龄为(58.63±3.12)岁。乙组中男女的比例为23:17;患者平均年龄为(58.62±3.14)岁。对比分析两组的各项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纳入标准:本次研究活动选取的所有患者均与脑出血疾病相关诊断标准要求相符合;②患者在进入到医院时GCS评分为≥5分。排除标准:①患者的血肿>90ml;②并发严重意识障碍者;③并发严重心肾功能障碍者;④合并脑疝疾病者。
甲组开展保守治疗,给予患者①吸氧;②降低颅内压;③抗感染等治疗,同时仔细观察患者的体征变化。
将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应用到乙组患者中,即:选择仰卧位,做好局部麻醉与常规消毒后,结合CT检查结果确定穿刺入路与穿刺部位;采用穿刺针进行穿刺后,将硅胶软管置入至机体脑部血肿位置,随后抽吸血肿,等到感受到负压后立即停止抽吸并置入引流管。
比较两组的日常生活能力与并发症,日常生活能力应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展开评价,总计100分,分数越高,评定为日常生活能力越好[4]。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4周、治疗后12周神经功能评分,使用NIHSS量表进行评估,评分和神经功能成分比[5]。比较两组并发症(尿路感染、肺部感染、静脉血栓、消化道出血)发生率。
治疗前,两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对比无差异;治疗后,较甲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乙组显著较高(P<0.05)。
表1 评价两组日常生活能力与并发症的差异分)
神经功能评分治疗前比较,(P>0.05);和治疗前比较,治疗后神经功能评分均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
表2 治疗前后两组神经功能评分对比分)
并发症发生较乙组,甲组显著较低(P<0.05)。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脑出血属于神经外科常见病,具有发病突然、病情进展迅速等特点,患者若是没有及时进行治疗,极易诱发出现多种并发症。脑出血在脑卒中占到了20%-30%。据相关医学部门数据统计得知,脑出血的5年复发率高达25%-40%。脑出血量越大,则代表患者的疾病预后治疗效果越不好。并且一些血肿较大的患者,极容易患者脑疝疾病,从而促使疾病的危险性得以进一步提升。因此,在发病后应及时接受治疗,以确保患者能够尽快恢复健康。保守治疗为过去治疗脑出血患者的主要措施,通过给予患者脱水及利尿药物使患者的脑水肿得以减轻,对并发症疾病的产生具有预防作用,然而保守治疗难以彻底治疗水肿,且难以有效解除脑组织压迫,若未能及时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将水肿清除掉,患者将会出现脑疝疾病,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属于创伤较小的一种手术方式,具有安全性高、操作简单及恢复速度快等优势,能够将血肿最大程度的消除掉复。同时,还有助于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之所以能够取得该效果是因为降低了颅内压。在手术期间通过使用CT来监测血肿,能够防止脑组织出现再次损伤,是一种安全性较高的治疗方法。
本次研究发现,治疗前,两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对比无差异;治疗后,较甲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乙组显著较高;和治疗前比较,治疗后神经功能评分均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较乙组,甲组显著较低。说明在脑出血疾病临床治疗中使用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具有可行性,相较于保守治疗方法疾病临床治疗效果更为显著,推荐在临床上大力使用。
综上所述,脑出血病人应用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的临床效果突出,可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予以改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利于患者病情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