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玲 刘娟 侯小芬 李茜
儿科门诊留观输液室收治的患儿数量多,日常工作量较大,且患儿家长对于护理人员的静脉输液穿刺水平也提出较高要求,一次性成功穿刺已成为患儿家长对于静脉输液安全性的首要要求[1]。然而,患儿年龄较小,静脉穿刺时易出现四肢、头部随意活动及哭闹不止等行为,不仅影响穿刺效果,而且可能引起针头脱落或渗液,导致重复穿刺事件出现,因此患儿静脉输液时,需采取有效措施转移其注意力,通过稳定患儿情绪,防止患儿长时间哭闹,并稳定穿刺点,提升穿刺效果[2-3]。情境互动结合音乐干预为临床常见的注意力转移法,在情境互动吸引患儿注意力的基础上,加强音乐干预,稳定其情绪,从而提升护理效果及安全性[4-5]。近年来,本院将情境互动结合音乐干预的注意力转移法应用于静脉输液患儿中,现分析其效果。
选择2020 年1 月—2021 年4 月本院儿科门诊留观输液室收治的366 例静脉输液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均衡可比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83 例。纳入条件:因病需求于本院儿科门诊留观输液室接受静脉输液治疗; 年龄≤12岁; 病历资料齐全,且陪护家长至少1 名; 家长已知晓研究,并配合知情同意书签字。排除条件:合并其他严重基础性疾病、脏器功能障碍; 合并先心病; 合并智力障碍、聋哑或孤独症; 合并血液系统疾病; 合并恶性肿瘤; 过敏体质。对照组中男105 例,女78 例;平均年龄6.07±1.33 岁;家长文化程度:小学22 例,初中27 例,高中/中专39 例,大专30 例,本科及以上65 例。观察组中男102 例,女81 例;年龄5 个月~12 岁,平均6.08±1.39岁;家长文化程度:小学20 例,初中25 例,高中/中专36 例,大专40 例,本科及以上62 例。本研究遵循《赫尔辛基宣言》要求,两组上述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1 对照组 本次静脉输液穿刺工作均由儿科门诊经验丰富的专科护士进行,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合理布置门诊留观输液室环境,于墙面粘贴卡通贴画,放置消毒后的玩具,播放动画片。以亲切语气加强与患儿及其家长的沟通,通过宣传手册、图片及视频等形式向患儿及其家长介绍静脉输液相关知识,以眼神、肢体语言予以鼓励,加强心理疏导,安抚患儿情绪,肯定患儿的配合,对于拒绝穿刺者,取得家长配合,对患儿进行制动后予以穿刺。穿刺成功后加强固定,告知家长密切观察患儿行为,避免撕扯穿刺针,禁止剧烈运动。输液结束后,及时拔针,并按压穿刺点。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情境互动结合音乐干预的注意力转移法:结合患儿年龄结构、情绪特征、性别等,设置情境游戏,配备玩具娃娃、输液架、消毒棉球、听诊器、输液器及无针头注射器等,输液前带领患儿进入游戏室,于护理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情境互动。护理人员以通俗语言说明各种模拟设备的使用方法,予以一对一操作指导,由患儿扮演护士,玩具娃娃扮演患者,模拟听诊、消毒、输液、拔针等操作过程,使其充分了解静脉输液流程,操作时间控制在30 min 内。情境互动结束后,通过发放贴画、小玩具等形式予以鼓励。同时,静脉输液期间,播放轻音乐、儿歌等,采取耳机播放模式,将音乐强调控制在25~45 dB 间,若患儿不喜欢播放的音乐,及时予以更换。对于拒绝佩戴耳机者,通过电视播放儿歌、动画片的主题曲等,将音乐强度控制在45~60 dB 间,直至其拔针。
(1)穿刺效果:统计两组中穿刺所用时间<5 min 的患儿例数,并计算其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标准为:穿刺时未出现意外事件,无需重复穿刺,且穿刺后皮肤组织未出现不适症状[6]。
(2)疼痛指标:统计两组患儿的啼哭时间及疼痛表情维持时间,并以Wong-Baker 面部表情量表(FPS-R)评估其疼痛程度,FPS-R 表用于评估4~12 岁患儿,总分均为10 分,得分越高,疼痛感越剧烈[7-8]。
(3)遵医行为:参考潘璐等[9]文献自制问卷,评估两组患儿的遵医配合度。主动配合各项静脉穿刺工作的进行,无哭闹或挣扎,即完全配合;静脉输液中有哭闹及挣扎等行为出现,经安抚后能够配合穿刺工作的展开,未影响穿刺操作,即一般配合;静脉输液中有持续性哭闹及挣扎等行为出现,拒绝配合静脉穿刺,即不配合。
(4)家长满意度:静脉输液结束后,以科室自制的满意度调查问卷对两组患儿家长进行调查,内容包括护患沟通、穿刺前准备工作、服务意识、穿刺操作技术、服务态度等,总分100 分,十分满意即得分≥95 分;满意即85~94 分;相对满意即60~84 分;不满意即<60 分。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计算百分率,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后,观察组穿刺所用时间<5 min 的占77.05%,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91.80%,均高于对照组的45.36%、74.32%,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穿刺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儿的啼哭时间、疼痛表情维持时间短于对照组,同时FPS-R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的疼痛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儿的遵医配合度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的遵医配合度比较
观察组患儿家长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组间比
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家长满意度比较
小儿静脉血管偏细,且充盈度差,静脉输液中,对于护理人员的穿刺技术提出较高要求,加之家长的期望值较高,往往要求一次性成功穿刺,因此对护理人员操作能力带来巨大挑战[10]。受年龄、认知等影响,患儿静脉输液时易出现哭闹不止、随意走动、拉扯及拒绝配合等行为,加之小儿皮肤组织十分松弛,增加静脉输液的穿刺难度及静脉输液的风险性,导致患儿疼痛感加剧,影响穿刺效果,因此需加强专业护理,通过安抚患儿情绪,吸引其注意力,提升患儿配合度,从而提高穿刺效果[11-12]。
患儿静脉输液时,其感官系统集中于穿刺疼痛感及对输液穿刺的恐慌感,研究表明,静脉输液中,通过转移患儿注意力,使其主动将注意力集中于其他活动、事物、对象中,可缓解其恐惧心理[13]。此次研究中,将情境互动结合音乐干预的注意力转移法应用于静脉输液患儿中,发现观察组患儿的穿刺所用时间短于对照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提示情境互动结合音乐干预的注意力转移法有助于提升静脉输液患儿的穿刺效果。情境互动中,根据患儿兴趣爱好设计情境游戏,并将输液所用器械、操作流程融入至情境中,通过娱乐于教,增强患儿参与感,在拉近护患关系的基础上,转移患儿对静脉输液的注意力,缓解其恐惧感,再联合音乐干预,通过音乐声波对大脑皮层产生直接作用,缓解交感神经系统的紧张程度,刺激大脑神经,促进神经递质大量释放,有助于改善心肌供氧水平与血液循环,使机体生理状况维持稳定水平,安抚患儿情绪,降低穿刺风险,提升穿刺效果。
受病情、就医恐惧感、对环境的陌生感等因素影响,患儿会产生强烈的恐惧感,疼痛阈降低,加之静脉穿刺时钢针会直接穿破其皮肤,导致患儿对于疼痛感的直观感受增强,加大疼痛感,产生拒绝配合医护人员的行为[14-15]。此次研究中,观察组患儿的啼哭时间、疼痛表情维持时间均短于对照组,FPS-R 评分均比对照组更低,同时观察组患儿的遵医配合度高于对照组,提示情境互动结合音乐干预的注意力转移法有助于改善静脉输液患儿的疼痛指标,规范遵医行为。于静脉输液患儿中加强情境互动结合音乐干预的注意力转移法,通过情境互动,转移患儿对陌生环境、医护人员的注意力,再配合音乐干预,对患儿边缘系统产生刺激作用,促进脑啡肽大量释放,有助于实现止痛目标。不仅如此,通过播放胎教音乐、动画片主题曲、儿歌等形式,唤起患儿愉悦感,使其身心放松,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工作。此外,观察组患儿家长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提示情境互动结合音乐干预的注意力转移法还可促进静脉输液患儿的家长满意度有效提升。于静脉输液患儿中加强情境互动结合音乐干预,鼓励患儿家长全程参与至护理工作中,共同为患儿提供服务,通过转移患儿注意力,提升一次性成功穿刺率,缓解其疼痛感,防止出现哭闹不止的情况,改善患儿身心状况,促进其病情缓解,有助于提高患儿家长满意度。综上所述,情境互动结合音乐干预的注意力转移法在静脉输液患儿中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其穿刺效果,改善疼痛指标,规范遵医行为,并提升满意度。但本研究局限于病例数量有限,未与其他医疗机构展开共同研究,且观察指标较少,主观性强,未进行随访观察,后期研究中需展开多中心进一步研究,为情境互动结合音乐干预的注意力转移法在静脉输液患儿中的应用提供更多的数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