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秋
在2017年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指出,“要创新研究生教育教学方式,发挥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1〕”,教学仍然是高等教育永恒的研究主题。我国翻译教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62年创设的京师同文馆〔2〕,“讲解文义,……熟悉外国语言文字,……以悉其底蕴”〔3〕,足见其创设的初衷就是培养合格的翻译人才。自此,翻译教学也逐渐成为研究的重点。2021年4月8日,在中国知网上输入主题词“翻译”和“教学”,查询CSSCI期刊和核心期刊共出现论文849篇,排在第一位;第二位是“翻译理论”196篇。研究主题包括翻译教学的实践应用、教学方法、学生能力培养、相关理论探索、案例分析、教学体系等。可见,专家学者对翻译教学的研究越来越关注。
目前全国有六所海洋大学,包括中国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大连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江苏海洋大学。其中,中国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大连海洋大学设有翻译硕士学位点。在各校的培养方案中,英语笔译专业学位领域开设了涉海英语翻译、海洋科技翻译、海洋工程英语翻译、海洋经济翻译等涉海类翻译课程,对涉海类翻译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大连海洋大学以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战略为指引,体现蓝色学科建设定位,MTI翻译硕士研究生培养依托学校海洋学科特色优势,与海洋科学、海洋经济、海洋水产、海洋文化等涉海领域交叉互补,形成海洋经贸及海洋科技领域行业英语的翻译特色,着重培养在英语笔译领域服务于海洋经济和海洋产业的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化高层次人才。本文通过探索应用型专业化人才培养创新体系,构建“3+2+1”涉海科技翻译教学模式〔4〕,采用渗透式、研讨式、支架式和项目式四种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有效提高研究生的翻译实践能力,达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应用型专业性涉海翻译人才培养应注重翻译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大连海洋大学在第一届MTI研究生招生前的两年时间里就针对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师的选用、教学过程的操作、校外导师的聘请、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做了周密的布置,强调重在研究生实践能力的过程培养,着力构建“3+2+1”三位一体的涉海科技翻译教学模式。此教学模式(图1)由3个模块构成,包括3个课堂教学模块、2个实践训练模块、1个学位论文写作模块。整个教学模式以涉海文本材料为重点,课堂教学围绕制定的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进行选材,实践训练以研究生到企业进行的相关行业翻译为载体,学位论文写作文本也是以涉海类文本为翻译对象,使研究生在学习阶段形成课堂、实践、论文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模块的“3”指课堂上授课教师改革教学方法〔5〕、实现校内涉海专业教师授课、聘请行业教师授课的三大形式。在课堂教学上,教师选择涉海类翻译文本,运用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进行翻译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翻译理论的学习与实践必不可少,它们之间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也是描写与被描写的关系〔6〕。课堂教学目标在于实现在翻译理论指导下,准确地将翻译文本译出,提高译文翻译质量,提升研究生的翻译实践能力。
1.改革教学方法
对于培养方案中开设的诸如“翻译概论”等理论性课程、涉海科技类课程等,教师教学中采用渗透式〔7〕、研讨式、支架式和项目式等教学方式,促进研究生深入学习翻译理论,并运用翻译理论来指导翻译实践,增强对翻译理论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1)渗透式教学:翻译过程中必然涉及两种不同语言文化间的转换问题,教师以文化中呈现出的不同符号和载体形式进行解读与讲解,让研究生从无意识的语言层面逐渐渗透到有意识的语言转换的翻译层面。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采用讲解、讨论、内化于心、分析等形式将文化层面的涉海文本原文自觉渗透融化到研究生的译文之中。翻译中,尽量撷取最适合的金子与沙子,把翻译理论与原则自然地渗透到具体的译文内容中去〔8〕。
以一段英译汉为例,原文:Marine biotechnology has continued to develop in recent years as a field of application of moder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f critical importance to the understanding, protection and exploitation of the resources of the sea.教师先对这一句的“话题-说明”进行结构性讲解,然后让研究生进行互相讨论,如何将翻译理论渗透到译文翻译之中。这个句子,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使用拆分法进行句子拆分,提取“主语-谓语”结构,将长句切成短句、调整短句顺序,撷取句子中的黄金点“…application of moder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应用于现代科学工程的…”。这句话译为“现代科学工程对于我们认识、保护和开发海洋资源非常重要,应用于现代科学工程的海洋生物技术,近年来不断发展”。
(2)研讨式教学:在翻译学习过程中,教师对涉海文本中研究生不懂或生疏的海洋类知识采用研讨式的方式与研究生一起讨论、分析,梳理如何给出准确和恰当的译文。师生间的共同研讨有助于互相交换不同的翻译心得,切磋某一句子在海洋类文本中准确的翻译策略与方法。这样,既能够互相交流同学们不同的思维方式,又能够在讨论中分享不同的智慧与心得。
(3)支架式教学方式:这种方式来自于建筑行业的“脚手架”。美国教育家布鲁纳(Bruner)等学者于1976年提出了“支架式教学”〔9〕,是指教师帮助学生设计教学活动来搭建支架,然后教师把管理学习的任务转移给学生,最后撤去支架的一种教学方式。在翻译教学中,支架式教学是指教师先为研究生们建构对文本理解的概念框架,然后把研究生带入译文翻译的情景空间,主动地寻找更为准确、地道的目标语译文。同时,研究生们可以在互动式学习交流中建立起“支架”,架构起原文与译文之间的空间和领域之桥,梳理和探索在共同学习中如何更好地翻译,最终译为准确的目标语言。
例如下面的汉译英句子:“藻类可自然产生油料。当对油料进行加工时,可转化为生物燃料——这也是一种替代能源。但是,这种获取燃料的方式还存在一个障碍:从充斥着藻类的海水中收集油料的成本是极其昂贵的。但如今研究者们已经找到了一种令人欢欣鼓舞的解决办法:使用小于人体毛发宽度的微气泡可降低获取藻类油料所产生的成本。所谓的微气泡已用于海水净化领域——这种微气泡可以包住污染物并使它们从海水中流出”。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为研究生演示并在脑海中形成图2这样一个框架:
图2 涉海科技翻译例句框架
研究生们再把原文中的句子结构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翻译策略与翻译方法搭建起源语与译语的翻译桥梁。教师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式,让研究生们脱离开框架,进行翻译。研究生们的译文如下:Algae can produce oil naturally.When it is processed, the oil can be turned into biofuels, an alternative energy source.But there is just one snag: collecting oil from the algae-laden seawater is extremely expensive.But now researchers have come up with an encouraging solution: tiny bubbles smaller than the width of a human hair can reduce the cost of harvesting algae oil.So-called microbubbles are already used in seawater purification-they can trap pollutants and allow them to flow out of the seawater.
(4)项目式教学:在涉海科技翻译工作坊课堂上,教师设计翻译流程与步骤,研究生们组成团队实施项目。研究生既可以从课堂上也可以自学完成项目。教师设计的翻译流程可以分为准备、实施、翻译、审核一、审核二、定稿等六个步骤来完成〔10〕。在准备阶段,由团队组长与组员商议完成,包括1)明确涉海类文本的选材范围、难度等信息,如文本为PDF或JPG等格式需进行处理成为Word文档;2)安排任务分工;3)提取术语;4)制作项目时间流程表。在实施阶段,选择几个在线翻译平台进行文本的讨论与准备。在翻译阶段,研究生们互相讨论、研究,完成翻译初稿。在审核一阶段,对译文进行梳理修改,对译本中的术语统一规范。在审核二阶段,进行团队成员的译本统筹,查找不规范之处,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在定稿阶段,由教师对译文进行审阅,提出意见,完成译文的翻译工作。
2.校内专业教师授课
在翻译教学过程中,涉海科技文本会出现一些专业术语和海洋科技相关专业知识,大连海洋大学2018级MTI专业学位培养方案中有一门专业选修课程(海洋资源利用与管理翻译),由懂专业知识的校内海洋学科专业教师与翻译教师共同授课。这样既可以有专业教师的海洋知识的讲授,又可以有翻译教师的理论指导,翻译出来的译文会更易于被读者接受,又符合涉海文本的特点。
3.聘请行业教师授课
大连海洋大学自2015年开始招收MTI英语笔译研究生以来,翻译项目管理、本地化管理等课程都是聘请校外实习基地的行业专家进行授课。行业专家有着丰富的从业经历,在课堂上给研究生们更多的行业翻译方面的指导和传授,运用信息技术等教学手段讲授翻译内容。研究生们不仅学到了校内教师在课上讲不到的实际翻译训练内容,也学到了行业教师与众不同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获益匪浅。
MTI专业学位教育重在实践性,以职业需求、语言服务、行业发展为导向,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翻译人才的要求。翻译实践的宗旨是提升研究生的翻译技能训练能力,通过大量的翻译实践与实战训练,潜移默化之中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离开了实践训练,无从提高研究生的翻译能力,也违背了设立专业学位教育的出发点。大连海洋大学2018级开始实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2.5年学制,总学分不少于42学分,其中实践学分不少于8学分,入学第二年要参加至少1年的专业实践。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第一,依托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专业实践基地或校企合作平台,推荐研究生参加现场专业实践;第二,由校内导师结合自身所承担的科研课题,安排研究生专业实践;第三,由校外导师负责安排相应的专业实践环节;第四,在导师任课并负责监管的前提下,结合就业去向,研究生可自行联系实践单位等。以上四种方式是研究生可以选择进行的校外专业实践。除此之外,在第一年的授课过程中,校内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上有的放矢地进行实地实践训练。
1.承担翻译任务注重实践能力
教学中,教师带领研究生承担一定的翻译工作任务以提升翻译实践能力。第一,召开涉海科技翻译相关教师、研究生座谈会,研究制定实践实训活动方案。教师指导研究生参加各级各类的翻译大赛,邀请校外专家到校讲学,适当的时候聘请校外专家到校做翻译活动的评委。第二,成立涉海科技翻译社团,设组长一人,带领研究生同学为海洋公司等相关企事业单位翻译涉海类文本材料。研究生发挥同学间的翻译成果共享机制,对某一问题或某一翻译现象在翻译过程中采取共同研讨、交流等共同推敲方式,对遇到的各种翻译难点进行实战训练。第三,设立翻译实践论坛,定期邀请校内外翻译方面客座教授、专家学者到学校对研究生的翻译文本进行评审指导,对翻译文本中的不当之处提出修改意见,为研究生的翻译成果把脉。第四,举办“翻译沙龙”等内容的交流会,不定期为研究生举办“翻译沙龙”活动,每期邀请一位校内教师参加。学院有不成文的规定,每一位研究生都要参加“翻译沙龙”活动,参加前需研究生自己翻译一篇不少于中文5000字的翻译材料(英译汉、汉译英都可以),任何体裁皆可。在活动中,大家互相交流切磋,请教师给予指导,翻译文本质量得到提升,研究生的翻译热情也不断高涨。
另外,研究生还积极到诸如“第七届国际DNA和基因组活动周”的会议现场承担语言服务工作。研究生们表示,通过与外宾沟通交流不仅开拓了视野,而且能将平时所学的翻译知识与技巧应用于国际会议实践中,获益匪浅、学有所得。
2.拓展实践基地到翻译企业实践
大连海洋大学自2015年MTI研究生招生以来,学院充分拓展行业领域优势和地域优势,积极与多家单位如上海瑞科、辽宁省大连远洋渔业集团、思迪软件科技、大连凤凰凯歌、天津乐意通、大连鸿文教育科技等公司建立了实习实践基地,与公司签署了研究生到各单位进行为期一年的实习实践协议。在上述拓展的实践基地里,研究生们充分到翻译企业进行实习,在实习基地翻译各公司相关业务,翻译文本涵盖涉海方面的科技、贸易、建筑、合同、法律等各领域的内容。研究生在实习基地接受校外指导教师的业务指导,接受他们如何进行翻译和进行翻译项目本地化等方面的训练。在实践过程中,研究生们遇到的各种翻译方面的问题,指导教师能够及时有效地帮助解决,提高了研究生们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习实践结束时,研究生填写学校发给的实习实践报告册,对整个实习实践过程进行描述、总结,如是否将课堂所学应用于实习实践、自己的思考与反思等。实习单位指导教师与单位领导对研究生的实习情况给予评价和鉴定,内容涵盖实习态度、任务完成表现的处理问题能力、专业能力、翻译能力、相关行业联络能力、总体评价和对学校MTI翻译教学的意见与建议等。
根据国务院学位办公室2011年8月修订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要求,大连海洋大学规定学位论文写作时间一般为一年,可以采用五种形式之一,分别为翻译实习报告、翻译实践报告、翻译实验报告、翻译调研报告和翻译研究论文。翻译实践报告译文与报告各不少于1万字,共2万字,其他四种形式均可不少于1.5万字。无论采用上述任何形式,学位论文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一模块,学院实施课堂教学+实践+写作来提升整体实践能力,也就是研究生将在课堂教学与实践中获得的翻译能力运用在论文写作中。MTI学位论文写作与学术型学位研究生不一样,特别强调要注重实践、实例、实战,而不是抽象的理论探讨或关于其概念的随想式讨论〔11〕。学院在MTI研究生入学报到时,就将培养方案中的学位论文写作要求告知研究生,强调要有自己的写作思路、译文、研究方法、自己的写作观点与分析。从2015级研究生入学以来,研究生就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翻译能力,选择自己的写作形式。以写作翻译实践报告为例,研究生们在论文开题前三个月时间里就进行准备,找资料、确定开题的视角或关注点等,多数学生选择了有本校特色的涉海文本材料,如“《渔业管理机构法》名词性从句汉译翻译实践报告”。写作与翻译过程中,经常与导师沟通交流解决遇到的问题与疑惑。经过近一年的写作,研究生们完成各项基本流程中,在论文的开题、中期检查、预答辩和答辩环节邀请校内外专家共同参与,进行面对面的指导,以确保研究生撰写出高质量的论文。
MTI涉海科技翻译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升翻译人才培养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举办教学研讨会,促进教师教学方法改革,明确人才培养的理念与目标非常重要。
大连海洋大学的涉海科技翻译人才培养在培养方案设置上,两个研究方向分别为海洋经贸笔译和海洋科技笔译,都属于涉海科技类。在课程设置上,要充分体现出涉海性和科技性。如2018级和2019级培养方案中,设置了海洋科技翻译、海洋经济翻译、海洋工程英语翻译、渔业英语翻译等涉海科技类课程。
涉海方向课程在教学中采用渗透式、研讨式、支架式和项目式等教学方式,突出涉海文本的海洋性特点。教学中,教师对讲授的涉海类文本类型进行界定,如海洋生物工程类科技文本、海洋环境工程类科技文本、海洋食品工程类科技文本、海洋机械工程类科技文本、海洋土木工程类科技文本、海洋运输工程类科技文本、海洋信息工程类科技文本、海洋经济类文本、海洋法律类文本和海洋文化类文本等内容,是信息性文本类型?表达性文本类型?还是祈使性文本类型等文本类型?帮助研究生在翻译涉海科技文本时能够直接访问或查阅相关文献资源进行准确翻译。此外,在教学中还要融入语言+海洋学科教学的交互性原则,用英语解释海洋科技文本,增强研究生对涉海文本的理解能力,准确地将源语文本翻译为目标语言,提升研究生的翻译能力也就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大连海洋大学MTI翻译人才培养在制定2018级培养方案时,专业选修课程中增设了“英语笔译案例分析与研讨”课程。在这一课程教学过程中,以涉海(科技)翻译文本材料为主,教师通过讲授案例分析、与学生进行教学讨论与交流,研究生成为翻译实践的决策者。教师布置案例时还要考虑研究生理解翻译问题时的翻译策略的选择,教师还要关注研究生们思维方式和翻译难点的分析能力。这一课程的开设是MTI翻译人才培养体制创新的有力证明。
如前所述,3个课堂教学模块、2个实践训练模块、1个学位论文写作模块是“3+2+1”涉海科技翻译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对培养我国涉海翻译人才起到了一定借鉴作用。依照此模式,涉海翻译研究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增强了社会就业竞争力,同时,教师的翻译教学能力得到提升。一方面,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显著提高,就业竞争力增强,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在工作实践中,研究生们在课堂上学到的团队合作精神与翻译技能在职业实践中不断得到升华,较快适应工作岗位,翻译质量与能力受到用人单位认可。另一方面,提升了MTI涉海科技翻译教师职业素养与教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教学方法,更新教学理念,与研究生们交流互动,从课堂教学到专业实践再到学位论文指导都不断提高翻译教学能力,提升了教学技能。此模式既可在全国海洋类高校MTI研究生培养方面进行实施借鉴,又可以在其他二百多所不同类别的MTI院校推广其人才培养的优势并依据高校自身的行业特点参照。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依然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和改进,如:在涉海科技翻译领域的师资不足问题。MTI院校对企业的兼职导师一方面有刚性需求,另一方面这样的导师又无法长时间在院校进行指导与教学。另外,实习实践基地还有待于继续签约建设,涉海科技翻译的“3+2+1”教学模式的构建需要由相关的企业提供充足的实习基地让研究生们在基地中进行实践,才有利于提升涉海翻译实践能力,提升MTI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