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嬿
在“幼儿健康”越来越受到关注的当下,提升幼儿的运动核心经验,发展幼儿的运动能力,已经成为幼儿园工作至关重要的一项任务。运动作为幼儿园课程四大板块之一,根据动作的能力划分为走、跑、跳、投、攀、爬、平衡共七类。其中,“攀”“爬”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健康领域要求幼儿掌握的一项基本动作,对幼儿运动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也是体现幼儿身体素质的基本内容之一。
以下案例实录来源于中班幼儿的室内运动片段,片段分三个时间收集,第一次2020年11月片段一,第二次2021年2月片段二,第三次2021年3月片段三。
片段一 2020年11月,在班级午睡间,两张一组高低床排列,共四组,每组间距约60厘米,高低床约150厘米高。场地上一共6名幼儿,都是女生。在队首的第一名女生手脚并用的快速在高低床上前行,其余幼儿也迅速地紧跟其后,手脚并用地向前攀爬着。雨茵排列在队尾,她来到场地边,站在高低床侧面观察着高低床,迟疑了一会儿后开始了尝试。第一次她伸出右手摸了摸高低床的上铺,又松开了手往后退了几步,低头看了看下铺,若有所思;第二次双手同时扶住了上铺,抬起了一只右脚踩着下铺,但是马上又退了下来;第三次她换了一个姿势,双手扶着上铺,左脚踏上了下铺,双手同时用力拉着上铺,左脚也用力蹬了一下,右脚离地,爬上去了。当排在她前方的所有幼儿都攀爬完之后,雨茵还没从第一个床铺转移到第二个去,她在攀爬中相当缓慢且小心。最后,她没能跨越两张床的间距。
片段二 2021年2月,运动场地及器械不变。共9名幼儿一同运动,其中男孩2名,女孩7名,雨茵也在其中,且在此次队伍的第一个。同样,这次她在高低床跨越过道的时候遇到了困难。她做了几次尝试,第一次她双手环抱着,用左脚去够,但是太远了;第二次她伸出左脚去够对面的床铺,脚尖碰到了一点点,但还是无法踩到;第三次她换了方法,伸出了左手去够,但她還是无法跨越约60厘米宽的过道。在她身后的孩子超越过她之后,她走下了床铺。
这一次,雨茵站在队伍后,看着几个同伴跨越过道,在身后女生的鼓舞下她再次尝试,这次她没有选择直接跨越,而是攀爬到床铺侧面,使距离更加接近之后再次尝试,她左手仅仅拉着上铺,上身旋转向后,右手去够对面的床铺,够到了,右脚踩住对面下铺,整个人呈“大”字形,之后迅速收起左手与左脚,顺利来到第二个床铺上。这时,她露出了微笑。之后,她用同样的方式完成了四组床铺的攀爬,总耗时4分30秒。
片段三 同年3月,雨茵与另外3名小伙伴一同运动,她排在队伍第一个。在这次运动过程中,她的动作更加熟练了,在攀爬过道的时候她也没有再出现过犹豫,而是熟练地进行着够、拉、跨、转身、爬等的动作,在过程中较坚定、自信。此次总耗时3分37秒,快了近一分钟的时间。
运动中对于“攀”“爬”两个基本动作的解读在雨茵参与的这个“蜘蛛侠”的运动中,最主要的两个基本动作是“攀”与“爬”,“攀”的动作要领是双手和双脚在攀登设备上交替移动,完成上和下的运动方式,表现为手脚并用、手脚交替;“爬”的动作要领是用四肢或正面支撑的姿势,通过四肢交替配合使身体位移的运动方式,表现方式与“攀”相似。
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差异也是幼儿自我发展的驱动力之一 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每个幼儿在沿着相似进程发展的过程中,各自的发展速度和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就像案例中的小蜘蛛侠雨茵一样,在片段一中表现出迟疑、手足无措、掉队的状态。
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所呈现的发展“阶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
同时,我也认为幼儿个体间原有水平存在的差异,也正是他们今后在集体生活、游戏、运动中去互相学习、模仿、超越的动力。
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 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就像在片段二中所体现的,小蜘蛛侠雨茵没有放弃,在遇到无法跨越、堵住队伍后被赶超的情况下,她在一旁观看、学习、模仿,在同伴的鼓励下再次尝试,从而获得了成功,此时的她露出了欣喜的微笑。在片段三中可见,雨茵能在队伍最前方带头,与男生一起,速度与动作的协调性及灵敏度等都得到了提升。
可见,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不单单关注幼儿学会了什么,更需要去理解、去看懂幼儿是怎么学会的。
场地材料创设有新意,运动更上一层楼 一是巧妙利用运动场地器械。在幼儿室内运动中,能提供的场地和器械都会因为空间、安全等客观原因存在或多或少的限制性,而导致幼儿运动量的不足。那么,如何在有限的场地中发掘可利用的场地器械来促进幼儿的运动呢?如案例实录中的午睡间室内运动场地为例,巧妙利用到了上下铺的床,结实牢固的木制床正好可为幼儿攀爬服务。
二是提供适宜运动辅助材料。辅助材料在幼儿运动中是不可或缺的。基于幼儿运动需求提供辅助材料,可以促进幼儿运动的多样性,适宜的辅助材料也能增加幼儿运动的协调性、灵敏性,提高运动的效益。如案例中铺设在地面上的软垫,既起到了保护的作用,也能起到引导的作用。我设想是否可以在往后的“蜘蛛侠”运动中添加一些球类、玩具类辅助材料放于上下铺,在幼儿攀爬的运动中添加去够、去拿的上肢动作,增加运动的难度,更加激发幼儿运动的灵活性,也是为运动中动作发展不同水平的幼儿服务。
三是创设有趣性的运动情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体育的重要目标,要根据幼儿的特点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吸引幼儿主动参与。
这项运动根据幼儿在运动中攀爬的动作较形象地取名为“蜘蛛侠”,蜘蛛侠具有超凡的攀爬技能,是幼儿心中的超级英雄。我设想是否可根据增设的小娃娃、小玩具等辅助材料,创设“蜘蛛侠营救系列”情景运动,结合不同的辅助材料,创设不同的有趣情景,让幼儿在运动中更有目的性和趣味性。
优化运动活动和组织结构配置,收获更高运动效益 一是集体活动设计。集体教学活动是目前幼儿园常见的高结构活动,以这次中班幼儿的“蜘蛛侠”活动为例,可以转化为一节集体运动活动。活动可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环节为热身,师幼以游戏的方式进行四肢关节的活动,为悬空攀爬做铺垫。第二环节可以尝试攀爬、语言交流经验巩固方法,再次攀爬,并通过视频照片交流分享总结经验。第三环节可以组队游戏。之后可以讨论下次的活动内容和方式,讨论如何更有趣地玩这个游戏。
二是小游戏。有了高结构的集体运动活动,幼儿能在相应时间内完成对方法、技能等的学习。然而,幼儿的学习也有无意注意,中班幼儿一般有意注意能维持在10分钟左右。基于这种认识,也可以在集体活动后进行高低结构运动活动的转换,将运动中的技能要点、动作要素应用于日常的小游戏中。如中班幼儿在起初的攀爬类运动中很难做到手脚并用地攀爬,在一日活动中也可以尝试多种攀爬的运动的小游戏,如跳一跳、够一够的小游戏,可锻炼腿部力量与上肢灵活性。
三是多种组织模式。混龄、分组、竞赛等,都可以尝试这个游戏的不同模式。
借力现代智能硬件,优化检测,助力科学评估以往对幼儿运动量是否适宜、运动活动设计是否合理的评估,往往是通过观察幼儿的面色、精神、出汗情况以及情绪等较为外显的生理变化来判断的。显然,这样所获得的结论难免带有观察者的主观判断,不够客观准确。
而今,大量的智能硬件已经能采集到幼儿在运动中的丰富数据,在监控后做到更精准的数据分析,从而生成运动报告,直观地呈现每一次的运动效果。这种由智能硬件带来的便捷,将不可见数据可视化、量化,这样不仅能增强教师对幼儿运动水平的把握,还能促进课程管理者对课程优化的前瞻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