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心理课堂游戏活动法的应用与探究

2022-04-08 21:21王娟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2年10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王娟

摘要:近年来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突出,如果不能加以干预和引导,学生很容易被心理问题困扰,因而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预防和普及工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年龄特征,游戏活动法因其轻松、有趣,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放松身心减轻压力,还有利于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发展其积极的心理品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探究游戏活动法在心理健康课程中的实际应用,希望能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开展相关课程提供指导。

关键词:心理课堂;游戏活动法;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22)10-0027-03

一、引言

我国正处于经济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时期,小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但由于缺乏应对经验,学生很容易受到网络负面信息的影响从而出现一些心理问题。近年来学校开始逐渐重视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随着教育观念的进步,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逐渐普及和规范。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常用的方法有表达性艺术疗法、角色扮演法、心理剧、游戏活动法以及故事引导法等。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在小学可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营造乐学、合群的良好氛围,这就强调了在小学阶段游戏活动法应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为广大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工作方向。在整个小学阶段,儿童的精力都较为旺盛,渴望形式多样的活动,因而采用游戏活动法,可以满足儿童的活动需求,同时可以借助游戏环节,帮助学生挖掘自己的内心世界,掌握与人沟通交流的方法与技巧,提高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二、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一)概念界定

本研究当中的游戏,是指在小学心理活动课上,由教师根据一定的心理活动主题设计并引导小学生自愿参与完成的、遵从一定游戏规则和伴随有一定心理体验,利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促使学生在游戏活动中产生改变进步的教学活动。游戏的应用目的在于,引导小学生自然地表达情感和展现自我,帮助小学生从中得到体验和感悟,从而促使其身心健康发展[1]。

(二)理论依据

弗洛伊德认为:在生活中“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人格的组成部分之间会产生冲突和矛盾,当三者之间的矛盾不能够得到有效的疏解而被压抑至潜意识时就会产生心理方面的困扰,而游戏治疗就是借助游戏这个媒介去分析潜意识,将这些隐藏于潜意识的冲突和矛盾,提升到意识层面,进而解决问题[2]。

皮亚杰在自己提出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里探讨研究儿童的游戏行为,在他看来,儿童的游戏主要有两个功能,一是对刚刚出现、还不熟悉不完善的心理机能进行练习巩固,从而使心理机能得到发展;二是帮助儿童解决内心的情感冲突,实现在现实生活当中不能被满足的愿望。同时皮亚杰认为,由于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水平的不同,儿童的游戏方式也会不同,并提出了和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相对应的三种游戏方式:练习性游戏、象征性游戏、有规则的竞赛性游戏,分别对应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以及具体运算阶段(7-12岁)[3]。

皮亚杰的游戏理论创新性地从儿童的认知发展角度去研究儿童的游戏行为,提出游戏会推动儿童的认知发展。小学阶段属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第三个阶段——具体运算阶段,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还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因此,通过设计有规则的竞赛性游戏,教师既可以促进儿童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还能够解决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矛盾,对学生而言是非常有必要性的。

三、游戏活动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施

在利用游戏活动法开展心理健康课程之前,教师需要对课程进行精心设计,制定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策略,这样才能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错误的教学方式很可能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产生负面影响,在实施游戏活动法开展教學时应注意以下六个问题。

(一)游戏应和心理课主题紧密联系

游戏的开展是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如果游戏和本课主题脱离,那么游戏活动法的实施也将毫无意义。教师在进行游戏时可以设计巧妙的环节将游戏和课程主题相联系,例如在和异性相处这一课当中,采用游戏活动“一元五角”:每个男生代表一元,每个女生代表五角,所有学生围绕成一个圈前进,伴随着教师喊出的金额,组成相应数值的队伍,没有顺利组成队伍的学生需要为大家表演一个节目。在进行游戏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认真观察学生的表现,记录勇敢和异性结对的学生以及不愿意和异性结对的学生,游戏结束之后请这些同学谈一谈在进行游戏的时候自己对异性的看法,为什么愿意和异性相处或为什么不愿意接触异性。在大家共同交流分享之后教师总结学生观点,促进学生掌握和异性相处时应持有的态度以及相处技巧。

(二)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活动,注重教学效果

在进行任何一节课之前,都需要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只有确定好目标之后,围绕目标采用游戏活动法展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才能选取与目标相匹配的游戏活动,使整节课有一条主线把不同的游戏活动串联起来,通过多个游戏的开展一步一步逐渐深入地对学生进行引导,达成教学目标,提升教学效果。如果教学目标不明确,游戏也会失去目的性,达不到应有的课堂效果。

(三)明确游戏的规则、任务和界限

小学生的思维和心性都比较活跃,对课堂形式更加感兴趣,因此,采用游戏活动法开展教学时,学生往往会热情高涨,可能导致课堂纪律混乱,扰乱正常课堂活动的进行。这就需要教师在游戏活动开始之前明确游戏的规则、在游戏中需要学生完成的任务以及游戏的界限,确保各个环节有序进行。

(四)注重游戏的适宜性

由于网络的发展和普及,很多信息、资料、游戏在网络上很容易获取,为教师提供了便利。但也出现了照搬照抄游戏活动、形式重复单调的问题。很多教师在课堂上直接用网络搜集来的游戏活动,没有针对本班学生的情况进行调整,引发了游戏活动“水土不服”的现象,例如游戏太难,超出了小学生的理解范畴;或者游戏活动环节较多,规则繁琐,导致活动开展混乱、时间过长,一整节课都完成不了一项活动。这样的做法割裂了课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使学生产生疲劳,从而逐渐失去对心理课的兴趣。因此,教师应针对班级学生特点灵活调整游戏规则,保证游戏的适宜性。

(五)知识传授和体验游戏相结合

心理课采用游戏活动法,将游戏的机制引入课堂教学过程中,但它并非游戏与教学的简单相加,而是将游戏形式与心理健康知识有机结合,将游戏与心理健康发展目标统一起来[4]。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需要把握好体验游戏和传授知识之间的平衡,既不能只重视游戏,也不能只重视传授知识,只重视游戏会使学生的思考浮于表面,不能将感悟内化,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同时,虽然在心理课上需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知识,但是需要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体验总结,而不是把游戏仅仅当作调味品,这会使得心理课变成了学习课,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学生对心理课失去兴趣。

(六)重视游戏之后的总结

心理健康教育课堂采用游戏活动法并不意味着整节课都需要让学生进行游戏,游戏只是教学的一种形式,更重要的是需要关注学生在游戏过程当中感受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思考和想法,因此,游戏之后的总结分享尤为重要。应该将总结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只做方向上的引导。由于学生的经验和能力不足,在进行总结思考时很可能获得的感悟会比较浅显和模糊,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澄清,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帮助学生内化,使他们获得的感悟更清晰、深刻。

如果教师将总结的主动权握在自己手里,则很容易使最后的总结反思变成教师单方面的说教,这样的做法会使心理课的效果大打折扣,甚至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令学生对心理课产生厌烦情绪。因此,在总结这一环节,教师需要注意不能将心理课“思政化”。

綜上所述,将游戏活动合理地应用到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中,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可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同时,小学心理教育工作者在利用游戏活动法时也需要进行精心设计,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保证游戏的适用性,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芳.游戏在小学心理活动课中的应用研究[D]. 烟台:鲁东大学,2015.

[2]宋梦娇.游戏辅导技术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J]. 科学咨询. 2020(11):140-141.

[3]刘焱.儿童游戏通论[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张爽.游戏辅导模式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应用[J]. 中小学教师培训,2014(11):55-57.

编辑/卫 虹 终校/石 雪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影响因素研究
浅析班主任工作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关于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探讨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团体辅导的运用
探究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共生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举措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