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干预, 帮助问题家庭孩子走出心理阴霾

2022-04-08 21:57高楚楚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2年10期
关键词:人际交往班主任

高楚楚

摘要:一名五年级男生,因父母教育方式失当、缺乏家庭温暖,出现了诸多行为问题,例如课上不认真听讲、行为散漫、以自我为中心,与人交往时常发生言语冲突和肢体冲突。班主任了解情况后,首先,与其母亲交流,指导她改善家庭教育方式,加强亲子沟通;其次,召开班会,改变班级同学对他的看法,指导其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再次,为他提供展现自己优势的舞台,树立自信。实践表明,这些教育方法是有效的,學生逐渐向好向善发展。

关键词:行为问题;人际交往;班主任;教育个案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2)10-72-04

一、典型案例

小树(化名),男,11岁,就读五年级。

(一)家庭背景

小树妈妈为全职家庭主妇,爸爸工作繁忙,经常加班、出差,与家人聚少离多,客观条件导致基本无法参与到孩子的家庭教育中。妈妈照顾小树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因为小树行为表现特殊,不会与人相处,偶有语言暴力或肢体冲突,妈妈常被请到学校解决问题。妈妈情绪冲动,管教方式失当,动辄对小树施以拳脚。长此以往,父母对小树颇感失望,所以生了二胎(小树的妹妹),意图弥补缺憾,转移教育重心。妹妹出生后,父母对小树的教育方式越发简单粗暴,严重影响了亲子关系,同时夫妻关系渐渐不睦。

(二)个性特征

小树智力水平较高,接受能力强,乐于独立探索钻研;对数理化三个学科兴趣浓厚,在家经常上网查阅浏览相关知识。

好为人师,渴望展示自己,乐于与同学分享自己掌握的知识与技能。

以自我为中心,性格不合群,不善于与人沟通交流,却又渴望交流;情绪控制能力很差,所以有时其分享行为会带有强迫性,让周围同学有不适感。

(三)问题行为表现

1.具体行为表现

自我妨碍行为:小树卫生习惯极差;课上不认真听讲,在桌面、墙面乱画,或者干脆趴在地上玩儿。

异常行为:经常偷拿本班、外班同学及专业教师的东西;喜欢用手指比画骂人手势,情绪失控时向同学以及老师吐口水、叫嚷,甚至动手打人,之后冲出教室在校园四处乱跑。

2.心理行为表现

小树家离学校很近,步行约十分钟。通过平日观察发现:放学后,小树并不像其他学生着急回家,而是在回家的路上流连,要么半卧在学校附近路边的某角落吃着不干净的零食,要么独自坐在路边台阶上摆弄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小树自己对其行为的解释是,不想回家。看得出,家对于他来说没有什么吸引力。

二、问题分析

通过对小树的观察、接触、教育,加上与小树妈妈的多次交谈,对于他的家庭环境有了一定的了解,再对照他在校的表现,对他的问题行为分析如下。

(一)夫妻关系不睦,导致家庭教育无力

小树自入学起,行为上表现就和别的孩子不一样。妈妈说小树幼儿园时曾因调皮被老师关进小黑屋,这可能是导致他现在问题行为的原因之一。爸爸因工作的特殊性,家庭对他来说如同“客栈”,偶尔因出差回家仅有两三天时间也仍然忙于工作,夫妻间少有情感沟通,父子间更是零沟通。当夫妻间沟通小树的教育问题时,爸爸对妈妈缺乏相应的理解与体恤,除去一味责备妈妈教子无方之外,没有更好的建设性意见。随着小树行为习惯不断恶化,孩子的教育问题也最终演化成了夫妻不睦的导火索,导致妈妈生活压力和心理压力倍增,情绪无处宣泄,夫妻关系遇到了巨大挑战,家庭氛围紧张。

(二)情绪管理不当,导致孩子深陷危机

因小树频繁出现问题,妈妈得不到支持和帮助,处于无助状态。所以妈妈面对孩子时态度是拒绝的、不接纳的,孩子出现问题后,情绪表现是不耐烦的、暴躁的。尤其是妈妈到校处理完孩子问题回家后,在与孩子交流时,不自觉地把自己的不良情绪宣泄到孩子身上,成了动辄打骂的“惩罚型家长”,使孩子在家经常处于紧张状态。

“惩罚型家长”往往认为若对孩子的错误不加处罚,将会失去对孩子的控制,于是更加剧了孩子内心的委屈、害怕、伤心甚至愤怒情绪,导致消极情绪在孩子心中慢慢积压、无处释放,孩子将不良情绪带到学校后,表现出更加严重的行为问题,由此陷入恶性循环。

(三)低关注度,导致孩子不会与人交流

我在与小树妈妈沟通的过程中,发现她基本处于沟通的被动角色中。她坦言:孩子一天到晚惹是生非,所以自己在家里懒得搭理孩子,很少与孩子聊天沟通,也从来没有尝试改变对儿子的教育方式;自己每天处于紧张状态,随时准备到学校处理孩子的问题,这样的日子不知道哪天是个头,所以根本不想和孩子说话,听见他的声音就烦心,更谈不上了解孩子的真实感受。有时,孩子放学回来就躺在自己的小床上,拉上帘子望着天花板发呆。

作为五年级学生,小树应该已经具备与他人交流的能力,但是小树却因为在生活中没有学会如何与人沟通交往,再加上自己的恶习和不文明行为令人生厌,身边连一个朋友都没有,更不知道如何把自己成长中的困惑、烦恼向人诉说,只会用喊叫、乱跑,甚至伤害性行为发泄自己心中淤积的情绪。

(四)低期待,导致异常行为变本加厉

小树的行为问题让父母身心俱疲,压力倍增,对于孩子越来越失去耐心和信心。最终在强烈的失望情绪之下,在婚姻生活面临挑战时,没有做好充分思考,做出了生育二胎的决定。妹妹的出生引发了新一轮的危机,妈妈的注意力渐渐转移到妹妹身上,小树成了一个被家庭彻底放弃的孩子,内心的敏感导致他的情绪越发失去控制,行为越发过激。

小树在成长关键期一直处于一种紧张的家庭环境中。研究表明,父亲是男孩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人,特别在男孩的第二成长阶段(6~14岁),这一时期,如果得不到父亲的注意和关怀,很多男孩会开始出现行为问题,如打架、具有攻击性、在学校不服管教等,男孩们试图用这种方式引起家长对自己的关注。小树爸爸对他的成长是忽视的,父母从来没有给予过他任何温情抚慰,他未得到过成长必需的认可与鼓励,在家庭中找不到相应的位置和归属感,致使他在校情绪严重失控,频繁出现侵犯性行为。

三、教育过程

(一)母亲是静水

静,是母亲教育的状态,母亲的平和会让亲子关系变得融洽。在解决小树的教育问题时,我尝试从小树妈妈一方打开缺口,与她进行了一次深入交流。我首先向她表达了理解:理解她以一己之力承担了孩子全部的家庭教育职责,理解她对孩子教育现状的无奈情绪。然后,做出了相应的方法指导:变拳腳相向为行为监控,变声色俱厉为和颜悦色,变被动沟通为主动交流……从让小树每天换上干净衣服上学开始,从外而内塑造小树的新形象。

与小树妈妈达成了一致后,小树妈妈坦言道:“有时候真的不会和孩子沟通,不知道说些什么,甚至感觉自己一家人都不会表达自己的爱。”我给出的建议是:让孩子在家里体现价值,交给他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来帮忙做,做得不错的时候学着去给孩子适当的爱抚和言语肯定。小树妈妈欣然同意,表示愿意为了孩子做出改变。

(二)伙伴是良药

学生们长期以来对小树的印象不佳,甚至排斥与他成为朋友。如果教师一味地公开批评他将导致学生们更加厌烦他、远离他。他也会因此越加“另类”,越加边缘化,与班集体产生疏离感,对同学会更加“仇视”。他必须融合到班级中去,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我利用班会时间让同学们说一说小树的优点,试图让孩子们渐渐地改变对他的看法。学生们虽然对小树一直以来的行为不满,但都承认他数学好,对数字极其敏感,数学成绩让人佩服和羡慕。这个明显的优点使他赢得了第一个朋友——小昊。两人在交往过程中,小昊为小树制定了一条行为规则:不骂人。小树也乐于遵守这个伙伴间的约定,当触碰规则后总是会担心小昊与他绝交,因此,骂人的情况有所缓解,连以前下课就疯跑的毛病也改了不少,现在一下课就凑到小昊位子边闲谈。伙伴关系是促成小树改变的一剂良药。

(三)舞台是机会

每个人都有一颗向上的心,小树也如此。为了让他获得更多的认可,我发挥他的强项,安排他在每周三的“中队自主小课”上为同学们讲解课外知识、与大家分享科学小常识。并将这个时间命名为“小树讲堂”。又是一个周三,这次的“小树讲堂”他要为同学们讲解“核裂变”的知识。他与大家分享的是他课下通过课外书和网络自学的“核裂变”知识,从讲授到画图,极为详尽,期间还接受同学的提问,有问有答,像模像样。虽然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不强,句子说得也是断断续续,但那些繁杂的数字他记得一清二楚,讲述的知识令在场同学叹为观止,讲授结束后赢得一片掌声。

班上的孩子们由此对于“小树”的看法大为改观。我趁热打铁,联系其他班级的老师,给他创造登台展示的机会,到其他班“巡讲”。这样,“巡讲”成了那一阶段里他最心心念念的一件大事,课间埋头研究,数字图表列了一张又一张,画了一幅又一幅。

四、教育效果与启示

(一)效果

1.母亲的变化。小树妈妈从一个惩罚型家长,逐渐向反思型家长过渡。每次小树出现行为偏差时妈妈会先检讨自己的教育行为,从自身找问题的根源。即便遇到棘手的问题妈妈也能表现出主动解决问题的态度,少了唉声叹气的抱怨和不知所措的无助。

2.小树的变化。通过家、校、小树三方的努力求变,小树身上的问题行为已经开始逐渐减少了,虽然还会遇到反复,但是总体情况向好。在出现问题时,能比较平和地与自己信任的老师进行交流;出现不礼貌行为,老师要求其道歉时也会及时回应,虽然有时表达难免生硬,但是与之前拒不认错比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情绪起伏时,他不再试图用狂奔发泄不满,而能主动向我和其他信任的老师求助。虽然提出要求时大嗓高声仍可窥见其情绪不够稳定,但是他逐步在学习控制。小树的眼神里开始流露出自信,甚至主动请缨参与到班级各项活动中,承担班级事务;虽然自我认知能力有待提高,但是融入集体的愿望逐渐稀释了他以往的冷漠。

(二)启示

叶圣陶曾说: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予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一个孩子的问题出现,一定离不开原生家庭提供的生长环境,教师的责任是找到根源所在,助其祛病疗伤。班级是学生成长的天空,是学生共同学习、生活的家园。当家庭之爱缺失时,教师能做到的就是利用班级团体动力,接纳孩子,使其在班级中找到归属感,学会如何去感知爱,付出爱,爱自己,爱他人。

点评

本文层次结构清晰,辅导对象的基本情况完整、具体,针对其心理行为表现的分析与评估全面客观,辅导步骤与过程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原则,所运用方法具有现实意义,值得老师们思考、借鉴。

1.在班级中矫正不良行为,帮助学生练习表达与回应,情绪的自我管理,在交往中学习交往。老师一方面精心营造良好班级氛围,帮助小树在班级中得到接纳和尊重,满足他对归属和关注的需求。同时使其发挥能力,运用自己的擅长对班级做贡献,这也增进了小树的自信心,促使他在团体中慢慢改变。

2.充分认识心理行为问题给学生自身带来的影响,及时多角度干预。一般来说,消极的早期经验与父母不当的教养方式,常是个体心理障碍与行为异常的来源。如:有的父母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过度惩戒,或长期不予理睬,会导致孩子出现反社会行为或反社会人格。早期干预可直接改善学生与父母、教师和同伴之间的互动方式,改善其生存环境,增加正面生活经验。本文示范了如何从根本原因上调控,以减少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

点评人:朱虹,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研修学院心理教研员。

编辑/卫 虹 终校/张国宪

猜你喜欢
人际交往班主任
我的“自画像”
我的班主任①
当一名轻松的班主任
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我们的班主任等
我的班主任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