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红梅
摘 要:略读课并非是可以“简略”教学的课文,而是要抓住文本特点,综合运用精读课学法、教法,促进学生自主阅读、学以致用。从课型上,略读课有具体的教学目标,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仍要注重教法的灵活运用。笔者重视略读课的教学地位,指引学生参与自主学习;把握略读与精读课程关系,为学生搭建学习探究空间;落实略读课程教学目标,整合语文要素,提高语文学习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 略读课文 教法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05.017
从部编版教材编排结构来看,略读课占比与精读课相当。新教材之所以重视略读课,原因在于突出学生的阅读实践能力,将精读课所学的知识、方法、经验,运用到略读课学习中,促进知识、能力的迁移。略读课应该怎么教?阅读能力作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必备素质,结合略读课,更要促进学生自学自悟,将精读课中的学法,拓展到略读课。略读课与精读课,两者应该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共同推动核心素养的落地生根。因此,教师要转变观念,重视略读课教法的运用,激发学生对略读课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将精读方法,主动迁移到略读课中,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达成。
一、直面略读课型,探寻“简约”之美
从课型上来看,略读课是相对于精读而言的。叶圣陶认为:“如果只关注精读,而忽略略读,功夫便只做了一半。”结合教材中略读课文的编排实际,教师对略读课型要给予重视,让学生从中获得“简约”之美。略读课型如何教?怎么教?教师要做到心里有数。略读课文,同样是文质兼美的优秀文本,从略读课文中,将精读课上所学的方法应用其中,重视学生迁移运用,放手学生自主学习。同样,略读课型,教师不能一“略”而过,围绕略读文本,引出问题,梳理文本主题及框架。针对新教材的教法创新,相关专家也提出,鼓励教师能够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对于略读课型,也可以根据需要运用精读教法,做到相得益彰。教师要转变理念,统筹整合课本中略读、精读文本,做好教法的灵活选择,充分发挥略读课的独特功能,为学生提供多样的阅读语料。
对略读的教法应用,要抓住几点。一是抓住“纲”。略读课型,教师要明晰教学提纲,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和重点。在教法上,适当放手学生,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空间。在内容上,要指引学生由精读课文衔接略读课文,做到收放自如。二是要抓住“简”。略读课型在施教时,教师要注重简约、恰当。对课堂组织活动要简约,减少教师的“教”,增加学生的“学”,在整体上可以讲究“略”学,但在侧重点方面要加大“精”学。三是要抓住“法”。略读课教学,同样需要教师变换不同的教法。要改变精读课文环环相扣的线性推进方式,结合略读课学习目标,明晰重难点,对关键点给予精讲指导,促进学生深刻体认文本意义。四是要抓住“用”。语文教学,贵在应用。略读课教学,也要结合单元目标,从教法应用中,鼓励学生读懂文本,悟透情感。比如,在读《方帽子店》时,引出问题:为什么帽子是方形的?鼓励学生质疑,从阅读中寻找答案。该文主要讲了什么故事?哪些地方你最感兴趣?意想不到的地方是什么?略读课文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情感熏陶,促进学生学以致用。
二、明确略读课的地位,激活自主学习意识
从教材课文编排结构来看,略读课的增多,明确了略读课在教学中的地位。一些教师认为,略读课教学只要“粗知课文大意”,不需要“咬文嚼字”,甚至一些教师认为,将略读课作为“一带而过”的课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重视略读课文的教学,摆正观念,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将精读课所学的方法,应用到略读课学习中,实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教是为了不教。”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激活自主学习意识,提升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在部编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繁星》為略读课,前面的精读课有《观潮》《走月亮》。结合该单元语文要素,“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从《观潮》学习中,该文以写景为主,将情寓于景中,通过对钱塘江大潮的描写,展现其壮丽、雄奇的气势,抒写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具体而言,在写“大潮”时,分别从视觉、听觉、嗅觉等方面,把握“大潮”的特点,由此来激活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去构想大潮的样子,去想象潮水奔腾的壮观景象。同样,在读《走月亮》时,该文所描绘的是月色下美好的意境,来展现“我”与“阿妈”之间的浓郁亲情,激发学生细心观察生活,学会体察细节的能力。在读《走月亮》时,从“读到这里,我仿佛闻到了瓜果的香味”这句话中,通过嗅觉启发,让学生展开想象,去构思所嗅到的画面。接着,对于《现代诗二首》《繁星》,作为略读课文,在教学时,教师要给予学生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阅读诗篇过程中,边读边想象,边构思美好情景。面对略读课,教师不能省略教学活动,相反,更应该结合略读课文,精心设计自主学习活动,抓住略读课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去多实践、多体验。应该看到,略读课不是可教可不教的,略读课是精读课的有序延伸和扩展,更是基于学生致用的目标,在于为学生搭建迁移运用的学习机会。精读课上,教师对阅读方法的讲解,需要深刻、具体、多样,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在略读课上,就是要学生自主去读、去理解课文,使知识内化。可见,教师要重视略读课,要指导学生去真阅读,从略读课实践中养成阅读能力。
三、定位略读课课型,正确处理教学内容
面对略读课,如何正确把握“略”的内涵?显然,略读课与精读课相比,需要做一些“省略”。对于教学内容,要学会“略”。略读的讲解,教师不必深度挖掘,而是要把握适宜的点拨,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从课程任务布置上,略读课应该如何取舍?对照精读课型,抓重点、难点,指引学生理解课文主旨思想。略读课型,教师要适当放手,让学生自主去体认文本内涵,激发学生的能动性。
举例来讲,对于《繁星》的学习,该文在内容呈现上,遵循时间为序,围绕“繁星”的画面展开,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点,“我”所看到不同的繁星情景,借此来抒写内心的情感与体会。在读《繁星》的过程中,我们循着作者的思路,聚焦夜空中的繁星,从作者对繁星的观察、热爱中,体会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文中写道“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虽然微小,然而它使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展开联想,联想作者的人生境遇,对比阅读作者的《家》,去体会巴金冲破封建藩篱的束缚,独身去南京,将自己比作繁星,也是在寻找自己的光明。同样,在读最后一段时,对于“离祖国越来越远,为什么像睡在母亲的怀中”的理解,我们指导学生打开思维,置身于作者的处境,去想象,在远离祖国故土的过程中,对祖国、对家的思念,好比看到满天的繁星,将离愁别绪融入字里行间。由此,对《繁星》的略读教学,教师要找准重点,引领学生去展开想象,把握文本的思想与情感。在读文本时,略读课并非是浅尝辄止,而是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体认。我们讲解巴金的生平,让学生了解巴金。再结合本文略读的性质,指导学生自己从阅读中调动视觉、听觉、味觉,去感受繁星里的爱与思念。另外,在组织略读课文教学时,一些教师乐于拓展阅读,希望能够为学生整合更多有益的学习资源。这种想法固然很好,但在略读课堂,课时有限,课堂知识点、课堂活动的设计,要适宜,不能枝枝蔓蔓。四年级的学生在对诗歌类作品进行阅读中,思维还存在局限性。略读课文教学,还要突出生字、生词的学习,尽管与精读课相比,字词学习置于次要地位,但在要求上,要读准字词,让学生正确理解字词。如在《繁星》中,“半明半昧”“摇摇欲坠”“怀抱”等词的释义,“昧”表示昏暗,一会明,一会暗。“摇摇欲坠”主要是形容危险,要掉下来的样子。抓住重点字词的理解,增进学生对课文主旨的把握。
四、把握略读课目标,适时进行课堂点拨
课堂教学中,活动的组织、设计,对教学目标的达成至关重要。长期以来,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习惯于“主导”教学,一切由教师来设计课堂活动,很容易陷入“一言堂”的窠臼。课程目标的定位要准确,略读课,教师也要做好充分的备课。略读课,不是对课程教学过程的省略,而是要做到“有的放矢”的教。文本的含蓄处、重点处、矛盾处、变化处,都需要教师给予点拨指导,才能让学生获得“久旱逢甘霖”的畅达感。显然,略读课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要做到收放自如。略读课的教学,要结合教学目标,梳理和优化教学内容,对重点进行精当、简略的教学,贵在课堂点拨,指导学生去自主学习。
在读《繁星》时,该文中有关于海上繁星的描写。船舱上仰望星空,所看到的“半明半昧”的星。由于海面上,船是动的,所看到的星星好像也是动的,且摇摇欲坠的样子。对于很多学生无法真切体会海上望星的情景,就需要学生能够结合课文,边读边想象海上星空的样子。教师不能过度讲解,反而剥夺了学生自主思考、想象的权利。教师要给予学生自主的空间、时间,由学生自己去想象海面上星空的样子。抓住“悬”“摇摇欲坠”等关键词,启发学生去想象置身于海上的夜空下,去体会作者对繁星的想象,对故乡的思念。在《繁星》中,我们在课堂上组织两次自主活动。导入环节,由学生自主阅读,去梳理文本的主要内容,形成初步阅读感知能力;在课堂探究环节,顺应语文要素,“边读边想象画面”,指引学生抓住文本的重点句段,将前面《观潮》《走月亮》等精读课中的阅读方法应用到《繁星》中。《繁星》的特色是想象,放手让学生去想象海上的繁星画面,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去构想丰富的画面。有学生想到,在巴金的眼里,身处大海的怀抱中,仰望夜空中的繁星,可以看到无数的星星,好像要掉下来一样。当眼睛模糊时,繁星犹如萤火虫,在作者的身边飞舞,这一柔和、梦幻般的体验,让作者从中体会到像睡在母亲怀抱中的美好感觉。
五、坚持以生为本,灵活运用略读教法
相对而言,略读课的教学更要注重教法的迁移与运用。建构主义认为,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基于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和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教法的运用,不仅要让学生认识、体会语文知识,还要围绕学生构建多样学习活动,推进学生、文本、教师间的多向交流与对话。学生参与文本学习,从思考中获得阅读感悟。依托教师的问题引领,读懂课文。客观上来讲,略读课课时相对少,对精读方法的迁移是关键。教师要把握略读教学的指向性,综合运用多种教法。如阶梯练习法、经验迁移法、精略衔接法、质疑导读法、重点突破法等,让略读更有意义。
结合略读教学的实际,不同教法的运用,要把握“读”“想”“说”等关键点。如何读?是默读还是速读,是朗读还是认真读。将读作为基础,指引学生领略文本内涵。如何“想”?想就是思考,在阅读中要融入学生的思考,将读与思结合起来。教师通过话题引领,指导学生去分析、比较、判断、推理,积累语文学习经验。如何“说”?说就是交流,展开话题对话与讨论,在略读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交流的机会,多讨论、多合作,分享学习经验,促进学生取长补短,教学相长。
在三年级下册《我不能失信》的略读教学中,该文讲述宋庆龄小时候遵守诺言、讲究诚信的故事。作为略读课,教师不仅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去读,参与讨论,帮助学生自读自悟,将诚信的品质内化于心。围绕“读”“想”“说”,我们可以先设置阅读任务:认真读课文,想一想,主人公是谁?讲了什么事?联系我们的生活,说一说对该文有何感受?显然,我们先从阅读中让学生自主了解课文内容;在想一想中,指导学生提炼故事的主要内容,最后让学生说一说对“诚信”的理解,启发学生也要做到“诚实守信”。围绕“诚信”,鼓励学生展开交流,以同桌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谈谈自己对“诚信”的看法。对于文中“宋庆龄为了守信,交朋友叠花篮不去伯伯家”,请同学思考:如果小珍知道了,会对宋庆龄说什么?通过学生的自读,再拓展交流话题,帮助学生在知识迁移中展开想象,深刻体认“诚信”的道德价值。在本文中,问话、答话较多,教师在指导学生读懂故事中,也要联系人物角色,把握每一句话的语气、语调。比如,在父亲看到宋庆龄停下脚步时,父亲是“奇怪地问”。父亲对宋庆龄的行为感到疑惑。在阅读“伯伯家养的鸽子,尖尖的嘴巴,红红的眼睛,漂亮极啦”时,对于鸽子的描写,要读出喜爱、期盼的情感。从故事交流中,让学生思考,当一个孩子为了守信而宁愿做出牺牲时,这种品质是难能可贵的。由此,学生的阅读兴趣会更高,对文本深意的理解会更真切。
总之,略读课教學并不是单纯的省略教师的教学,而是重在引领、启发、点拨,通过略读课,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空间,鼓励学生在合作、交流、探究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叶圣陶认为:“学生从精读而略读,譬如孩子学走路,起初由大人扶着牵着,渐渐的大人把手放了,只在旁边遮拦着,替他规定路向,防他偶或跌跤。”教师要摆正略读课的教学地位,由精读延伸到略读,让学生真正去读好课文,引向深度学习,获得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杨缓《略读有道——谈小学语文略读课教学策略》,《求知导刊》2021年第30期。
[2] 沈美桢《部编版小学略读课文教学改进策略》,《知识窗(教师版)》2021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