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通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2022-04-08 17:06马峥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法治心理健康道德

马峥

摘 要:道德与法治是初中生必学的一门科目,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道德与法治这一学科并不只传授道德与法治知识,也会为学生讲解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以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就目前初中生心理现状来看并不理想,所以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已刻不容缓。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注重对学生心理上的引导,使其能够以积极阳光的心态成长。本文概述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对具体推进策略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初中 道德与法治 心理健康教育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05.036

积极向上的心态是学生日后跨过坎坷的动力,健康阳光的心理是学生正常成长发展的重要保证。就目前多变的社会背景和时代潮流来看,广大初中生对现在的社会变化无法较快适应,心理状态令人担忧,作为一名教育者,有责任和义务来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变化,为祖国培养新型且优秀的人才。在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充分贯彻新《课标》理念,按照新课改要求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和鼓励来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从而使其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高。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教学生如何面对压力

虽然素质教育理念备受推崇,但通过实际考察发现,现在不少学校仍挂着素质教育的“头衔”去实施应试教育,学生的学习压力可想而知。学生除了有学习上的压力外,还有生活中的烦恼,所以当种种不顺堆积到一块时,心理素质不够强的学生就很容易崩溃,慢慢地就会变得厌学、叛逆,甚至形成心理问题,这对于学生的成长发展是极为不利的。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给予其正确的心理引导,使其认识到烦恼、挫折并不是不可战胜的,这些不顺心的事只是自己生活中的小插曲而已,增强其抗压能力,使其在初中时期便掌握面对压力的小技巧,从而有效提升心理素质,为其日后的成长奠定基础。

2.正确地疏导学生

初中生處于“半大不大”的年纪,一般来讲,大部分学生的心理状态、想法会在这个时期有一定的变化,会自认为成熟地做一些让家长和教师都不认同的事情,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是没有给予学生正确的心理疏导,学生们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没有认识到自己的心理状态虽然属于青春期的正常现象,但这种心理状态并不健康。在课堂上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是疏导学生的一个重要途径,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有效消除内心的烦恼,还能使其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同时也教会学生如何分辨不健康的心理,这样学生们的心理状态在一定程度上会因为教师的讲解而得到一定的改善,久而久之,心理素质也会得到有效提高。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重视课程,加强自身知识储备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首先要明白心理健康之于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性,了解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认真备课,找到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心理教育的共同之处,从而把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融入课堂中。

例如,七年级的《中学时代》这一课是为了帮助学生充分认识校园生活,因为有的学生会因为刚刚步入初中而不适应学习生活,此时的心理状态并不良好,所以教师在讲解这一课时要把校园的快乐向同学们展示出来,弱化学生们的厌学、想家等心理,根据学生的心理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使其能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掌握快速适应校园生活的技巧。同时,教师也可以添加一些如何与新同学和睦相处等教学内容,使学生学会包容与谦让、互助与团结等精神,使其以健康的心理状态融入初中的学习生活中,强化其心理素质。

除了重视课程外,教师也要加强自身的心理知识储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同时也要不断学习新知识,这样当学生有烦恼和不顺时,教师就可以利用自己的知识储备为其解决问题,从而使每一位同学都能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学有所得,满载而归。

2.活跃氛围,游戏式教学

不少学生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时会处于意兴阑珊的状态,其并不知道心理健康之于自身的重要性,再加上教师教学方法较为枯燥,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取得有效的教学成果。鉴于此,教师应适当地调整教学方法,改善枯燥无聊的课堂氛围,为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做好铺垫,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进有效助力。道德与法治课堂相对来说是一个比较开放的课堂,教师不必只拘泥于课本,应注重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采用游戏式教学的方式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从而为课堂增光添彩。

例如,教师在讲解《发现自己》一课时,如果只采用简单的自我介绍的方式并不能帮助同学们发现、认识自己身上的特点,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更加了解自己,教师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来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在课前要把所有同学的名字放到一个不透明的盒子中,然后在课上采用“击鼓传花”的方式,被选中的人要从盒子里抽取一名同学,说一说被抽取同学身上的特点。同学的评价相对来说比较客观,可以帮助自己充分认识自己,当听到不好的评价时,要及时反思与改正。学生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才能及时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促进与他人的交往,这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育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3.注重实践,融入生活化教学

每一门课程的终极目标无外乎学生熟练地应用到实践中,所以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要注重实践。心理健康知识如果只采用课堂讲解的方式,会使其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教师在采用课堂教学的同时,也要注重实践的融入,采用课堂与实践双重教学模式来有效提升心理健康教学效果。在采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利用生活化教学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认知,使学生既能在生活中学到知识,又能把在课堂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取得学有所得、学有所用的效果。

例如,《揭开情绪的面纱》这一课是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情绪,使学生在了解情绪的基础上实现情绪的自我管理,并学会情绪的自我控制。在进行本课教学时,可以先让同学们自己回答“你在生活中都见到过哪些情绪”,通过学生的回答可以了解学生对情绪的认知程度,为后续的教学作铺垫。然后给学生创设一个与情绪相关的生活情景,使学生在这个情景中分辨哪些情绪是好的,哪些情绪是不好的,当面对不好的情绪时如何解决。教师要通过生活情景的创设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这些生活情景中学到与情绪、心理等相关的知识,提升其管理情绪的能力。

4.注重体验,内化情感教育

体验教育模式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与现阶段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改革的理念契合度较高,将其应用在课堂教学中,能够让学生亲身体验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相关教学知识和情感,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和内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以《爱在家人间》为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利用体验教学模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需要做好教材和学情分析工作,教师需要对《爱在家人间》的教学意图和主旨进行分析,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重新审视亲情,避免学生和家长出现心理矛盾。但是,初中阶段学生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想法众多,有时无法了解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甚至认为父母的管教是多余的,不愿和父母进行沟通,或者出现冲突、吵架等现象。因此,通过做好教材和学情分析,能够为体验的实施奠定基础。其次,课堂导入,教师通过搜索和《爱在家人间》主题相关的影视作品、图片、音乐作品等,如播放《让爱住我家》《我想有个家》歌曲,这些作品很好地迎合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情感需求,能够让学生从听觉上体验和家人相關的情感;然后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妈妈的谎言》的视频,学生们观看的过程中,自己体验和感悟妈妈对女儿的爱。同时,让学生们发散思维,思考视频中还隐藏哪些细节,例如观察女儿的动作、表情等,是否发现女儿有些许不耐烦、反感等负面心理情绪。因为妈妈总是让她吃许多她不喜欢吃的东西。通过聆听音频和观看视频,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共情心理。再者,让学生们自己体验爱的表达,经过上述铺垫,教师让学生们表达自己与家人之间的爱。在体验实践中,因为不同学生的家庭状况不同,可以让学生们分别表达自己关于家人爱的故事,例如学生A“我不小心把爷爷的紫砂壶打碎了,赶紧去找爷爷承认错误,爷爷虽然心疼自己的宝贝,但看在我诚恳认错的态度上,原谅了我”。学生B“爸爸每天加班,非常辛苦,回到家后,妈妈总是先给他一个拥抱,并端上提前准备好的茶水,帮助爸爸缓解疲劳”。最后,让学生们扮演不同的角色,例如学生C扮演妈妈,学生D扮演爸爸,学生E扮演女儿。学生E晚上9点半还在看电视,学生C问“已经九点半了,你作业做完了吗,怎么还在看电视”。学生E回答“你真啰唆,马上就睡了”。其他同学都认为这种说法不对,很容易让妈妈生气,影响家庭和谐,如果回答“妈妈,这一集太精彩了,还有5分钟就结束了,并且我作业已经做完了,看完我马上去睡觉”。让妈妈知道自己明白她的关心,自己会把握好时间,这样妈妈也不会再催促,也避免了上面对话可能产生的争吵。通过体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达到增强学生心理素质和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的效果。

5.对接内心,探究中矫正自己

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需要深入学生内心,实现与内心的对接,让学生在探究中矫正自身思想和情感。学生的心理和情感,并不是全都是正能量,还会遇到挫折、误解等,部分学生会因为成长中的“绊脚石”产生失落的心理,或者因为友情出现裂痕而失望,此时需要初中教师做好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帮助学生对接内心,在探究中矫正自我,帮助其走出负面心理导致的阴影。

以《增强生命的韧性》教学为例,为了帮助学生深入自己的内心,能够帮助其有所顿悟和矫正。在教学实践中,摒弃传统的理论教学,而是采用探究和分享的方式,让学生们在探究中进行内心的对接、自我印证,通过不断的探究来矫正内心的不良情绪。例如,当好朋友误会我时,我心里非常难过,但是不知道如何去做,此时需要做好内心对接,如果自己没有错,思考自己是否表达错误,导致自己被误会,并且误会一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直被误会,此时需要向好朋友解释,消除误会,避免朋友之间的裂痕越来越深;如果自己身高比较矮,总是被别人称为“矬子”“矮土豆”等,如果自己也这样认为,肯定会导致自己产生许多负面心理,此时需要正视自己的内心,个子矮并不会影响学习成绩,我可以努力学习,在学习方面超过别人,也同样能够增加自己的信心,并且个子矮并不意味着无法获得高的成就,加强学习依然能够成为最棒的自己。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们讨论和探究,例如让学生们讨论“酒泉天才因中考失利自杀”,这是由于该名学生心理比较脆弱,承受挫折、压力的心理能力较差,学生们展开讨论和探究,教师及时做好引导,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念,正视挫折,并不断矫正自己。

6.关心点滴,加强课下交流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开展心理教育的重要前提。如果教师不了解学生,也就无法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在开展心理教育时便不知从何下手,即使开展了,教学效果也不会理想。因此,教师除了基本的教学活动外,还要关心同学们的点点滴滴,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当学生遇到问题时,要帮助同学们解决。比如,同学之间吵架了,有的教师采用放任不管的做法,让同学们自己处理,这种做法有失偏颇。如果同学的心态足够积极健康,可能在处理矛盾的时候会采用正确的方法,如果情绪管理不到位,很可能会激化矛盾,不但无法有效解决问题,还会使问题恶化。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教师要及时对同学进行疏导,使陷入矛盾的同学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根本上化解矛盾,从而使其重归于好。因为有的同学在课堂和课下的表现是不一样的,教师在课堂所看到的并不是学生的全部,所以还需要加强课下交流。教师在与同学进行课下交流的过程中,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每一位同学,这样教师在开展心理教育时可以优化相关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学到更多有用的心理知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是二者得以融合的催化剂,不但能够帮助教师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还能使学生乐于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有着一举两得的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并非一件易事,不但需要教师过硬的教学方法、教学技巧,还需要同学们的积极配合,因此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是最为重要的。本文所提及的教学方法仅供广大教师参考,具体的教学方法不局限于上面所论述的。教学不是教师一个人的事,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配合,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找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实现层次化教学,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许冬敏、孙子建《初中道德与法治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关系的思考》,《教育观察》2019年第30期。

[2] 胡永梅《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贵州民族报》2019年9月3日。

[3] 陆川《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年轻人》2019年第16期。

[4] 杨爱萍《浅谈心理健康教育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机整合》,《新课程研究》2020年第12期。

[5] 俞平《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探究》,《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0年第6期。

猜你喜欢
法治心理健康道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