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有百样红 静观皆不同

2022-04-08 16:19杜海智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古诗技巧诗人

杜海智

摘 要:古诗比较鉴赏题,命题形式活跃灵动,对考生鉴赏和解题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从解题情况分析,考生囫囵吞枣,浮于表层,浅尝辄止,失分严重。突破与发展并存,考生应构建新的古诗阅读思维方式和解题方法,在有效备考训练的同时,也能提升诗歌鉴赏与审美的能力。

关键词:古诗阅读 比较鉴赏 比较思维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05.012

高考古诗阅读题,全国卷命题遵循“求大稳、存小变”的命题规律,“稳”是指大部分仍以唐宋诗词为选材方向,题型(选择与简答)基本不变,关于诗歌的形象、语言、情感和表达技巧等考点也相对稳定。“变”指诗歌的题材趋于“实用”,比如2019年全国Ⅰ卷《题许道宁画》的题画诗、2020年全国Ⅰ卷《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的唱和诗,越来越重视对读懂诗歌内容的考查,出现了比较开放性的设题。因此,对于考生来说,以往概念化、模式化的鉴赏方式已然“派不上”用场。能够全面理解、深刻领悟诗歌的内容和技巧,直接决定着解题的得分率。

近几年,尤其是2016—2020年全国新《课标》卷Ⅰ、卷Ⅱ、卷Ⅲ都陆续出现了比较鉴赏题,命题形式更加活跃灵动,对考生的古诗歌鉴赏能力提出了高更的要求。

比较鉴赏题选取诗歌及命题角度类型是多样的,通常有同一诗人抒写相似的内容,意象、意境、情感、手法的比较;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的“炼”字“锻”句的优劣比较;不同诗人、诗歌同一描写对象,相近内容,意象、意境、情感、手法的比较;不同的诗歌相似的表现手法,思想情感的比较;选诗和诗歌教材、诗歌名句,在意境、技巧、情感的比较……但不管类型多么五花八门,诗歌比较鉴赏考点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即在对意象、意境、思想情感、表现技巧的比较中,考查考生阅读、分析、比较、评判的能力。

除了增加“作比较”外,其实古诗比较鉴赏与单篇诗歌的鉴赏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选材立足于对经典文化的理解和传承,仍以唐宋诗歌为主,例如2019年全国卷Ⅰ为宋诗,卷Ⅱ、卷Ⅲ为唐诗;体裁多样化,例如2018年全国卷均考查古体诗,2019年全国卷考查律诗、古风;注重提升品德修养,强化体美劳教育引导,例如2019年全国卷Ⅰ选取陈与义的《题许道宁画》,引导关于绘画艺术审美,全国卷Ⅱ选取杜荀鹤的《投长沙裴侍郎》,关注品格精神提升;全国卷Ⅲ选取刘禹锡的《插田歌(节选)》,则崇尚劳动之美,映射时代主题,具有前瞻性。

但令人耳目一新的比较鉴赏题与教材的关联更为密切。如2019年全国卷Ⅲ《插田歌(节选)》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2018年全国卷Ⅰ与《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2018年全国卷Ⅲ与《观刈麦》(白居易)的关联命题,新旧知识结合,强化了对考生“审美鉴赏与创造”核心素养的考查。

从比较鉴赏与单篇鉴赏的得分情况分析来看,前者的弱势明显,主要失分点有以下几方面:

一、景语、情语把握不准,凭直觉臆断比较,笼统粗糙解读诗歌内容

2019年福建省质检卷古诗题《有瞩》(韩偓),比较鉴赏“本诗后四句与《永遇乐(千古江山)》末尾三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皆以前人自况自勉,思想感情同中有异,请简要分析”。考生未能抓住景语“风劲帆动,潮来水寂”“斜阳草树,寻常巷陌,烽火扬州路,一片神鸦社鼓”,事件“安石本怀经济意,一起为苍生”“英雄无觅孙仲谋,当年金戈铁马,封狼居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意蕴,合理对情语“谁将,愿”“凭谁问”进行分析解读,即便了解两首诗歌都借用典故以名人自喻,抒发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却不能区别诗歌情语,单凭主观臆断,剥离典故,断章取义,分析不出韩偓以名相谢安自况自勉期待为民出仕(担心),而辛弃疾以名将廉颇自况自勉,渴望为国出征(失望、悲愤)的细微差异。

二、单向度解读,未能综合诗歌信息,比对关联,导致形象概括分析不准

例如,《汉寿城春望》(刘禹锡)与《春望》(杜甫)从各自的角度反映了“安史之乱”的影響,请比较两诗在形象上的异同点,并简要分析。此题针对诗歌塑造的形象,考查较为综合,考生单向解读,误认为形象仅仅是由意象组成的景物形象,而忽略了人物形象,也忽略了将春景“野草丛生、荒祠古墓”“烽火连三月,花流泪,鸟悲鸣”,人景“牧竖,行人”“白头、不胜簪”的综合关联,进行有效整合的对比,因此,考生只关注到两首诗“春景”衰败荒凉的相似点,却疏忽了时间“战后”“战中”的不同,以及诗人形象的不同……答题时就出现了要点不全、分析不准的错误。

三、走“套路”,陷入“思维定式”,牵强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套版比较

高考古诗题的命制遵循一定的规律,而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也自然而然形成所谓的答题套路,例如,送别诗,就应该是悲伤的、孤独的;怀古诗,就一定伤今、伤己;苏轼的词,必然豪放、豁达;李白的诗,必须飘逸、浪漫……陷入这样的思维定式中,也就很难摆脱“误解、曲解诗歌内容”的困境,更谈不上有新的突破。例如,2014年高考新《课标》Ⅱ卷: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①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

〔宋〕郭震②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吴越等地。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生平不详。

第二题: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考生在鉴赏这两首诗歌时,关注到了注释①,韦庄曾流离吴越等地;但关于郭震的写作背景则一无所知,只是看到标题的“宿”字,便认定诗人也是客居他乡,颠沛流离。故而误以为两首诗都是抒发漂泊的悲凉与凄苦,只是韦诗“以哀景衬哀情”,而郭诗却是“以乐景衬哀情”。显然,考生陷入思维定式的怪圈中,误解了郭诗的诗歌内容。虽然郭诗写的是“宿渔家”之景,但从内容上看,它只是“即事感怀”,而非韦诗的“离别思乡”,所以这两首诗虽然都写到“灯前”,但是这两处“灯前”所表达的诗人感情是截然不同的。考生很容易读懂韦诗的“灯前”,诗人旅途漂泊的凄清、失神、怅惘之情,但却读不懂郭诗“灯前笑说”描写的渔家热情待客,主客间无拘无束、愉快畅谈的生活情景,感受不到诗人用朴素平易的语言表达出的艰辛人生中的诗意美!这样缺乏人文思维的解读方式只关注表面的信息,而忽视深藏的隐性情语,难见真面貌!

四、诗歌鉴赏知识匮乏,混淆诗歌的艺术表达技巧

比较鉴赏两首诗歌的表达技巧是诗歌鉴赏题的难点,它涵盖的内容广,知识点多,且相关的知识点容易混淆。考生常因为知识储备不足,而导致界定不清诗歌的表达技巧,造成比较鉴赏的辨识错误。例如,比较赏析《秋斋独居》(韦应物)首句“山月皎如烛”和《和韦苏州》(赵秉文)首句“冷晕侵残烛”使用的修辞手法,考生能掌握韦诗中“比喻”这个常见的修辞手法,但是对于赵诗中“借代”这个手法却比较模糊,所以他们无法抓住“晕”字来思考,理解不了诗人“晕”和“冷”搭配,其实是以“晕”代月,突出月夜寒意袭人的特点,同时借“晕”预示天气变化,引出下句“雨声在深竹”,营造冷月残烛的凄凉之境的用意。

五、囫囵吞枣,粗疏解读,以译代析,胡乱拼凑,架空比较

如果说艺术表达技巧的混淆,是由于考生鉴赏诗歌知识储备的不足,那么架空比较,以译代析,肤浅空泛的鉴赏,则是考生比较思维能力和鉴赏能力的欠缺。

例如:

古从军行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①风沙暗,公主琵琶②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③入汉家。

注:①刁斗:古代军中铜制炊具,容量一斗。白天用以煮饭,晚上敲击代替更柝。②公主琵琶:汉武帝时以江都王刘建女细君公主嫁与乌孙国王昆莫,恐其途中烦闷,故令人弹琵琶以娱之。③蒲桃:今作“葡萄”。

本诗最后两句与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最后两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所抒之情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加以比较。

首先考生没能从“从军行”这个乐府古题思考,题目之所以加上一个“古”字,其实是借汉皇开边讽玄宗用兵,对当代帝王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加以讽刺,悲多于壮。再则,如果考生只是直译诗文,是无法把握全诗描写的从军戍边之苦,以及抒发的强烈不满的非战思想的。

避免古诗比较鉴赏题失分的尴尬,前提还是要读懂诗歌!考生必须转变“轻读诗,重做题”的习惯,转变诗歌阅读理念,沉住气,静下心,反复咀嚼,深入发掘领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

1.建构人文思维方式,提升解读诗歌能力,客观准确地把握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古代诗歌,无论什么时期的作品,无论是写景还是叙事,是咏物还是怀古,都寄寓着作者的思想情感,纷呈多样。尤其比较鉴赏,更需要厘清细微区别之处,这就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人文思维方式,能够“从多元性、情境性、关联性、层次结构性、动态平衡性、开放性和时序性等方面”(《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提升诗歌的鉴赏能力,纵向横向,宏观微观,辩证系统地品读诗歌内容,运用正确的历史观,根据诗人的生平、思想、风格和所处的时代背景,紧抓诗歌中富含深意的诗句及独特的艺术技巧,加以合理的分析判断,避免陷入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式,随意拔高或片面否定作者的观点态度。

2.补充和完善知识储备,对《考试大纲》推荐背诵的诗篇了然于心,明辨“技巧”,强化理解,巧妙区分

诗歌的所有表达技巧都有其表达的目的,即为写景、状物、写人、叙事、抒情等服务,但最终的目的都是抒发诗人的情感。考生在备考中,须夯实这些基础知识,熟背和理解《考试大纲》推荐背诵的诗篇,明辨“技巧”,关联想象,巧妙判断,关注异同,不要随便贴“标签”,空乏比较。

3.遵循“四角度”诗歌解读法,聚焦比较点,精准分析

比较鉴赏题虽障碍重重,非考生“一览无余”,但万变不离其宗,“四角度”解读法(“明标题”“看作者”“析注释”“读正文”),仍是解题的最直接路径,只有整体把握,才能聚焦比较点,有的放矢,进行分析和判断。

关注标题,关联内容和情感。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它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比如《桑茶坑道中》和《楚童》两首诗都是以孩童为描写对象,但从标题中我们不难发现杨万里写的是桑茶坑路上的所见,远景写意,近景写人;而梅尧臣则针对性很强,塑造的便是楚地的孩童形象。比较鉴赏这两首诗,就可以从此入手,明了它们是哪一类的诗歌,进而思考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更快速地读懂诗句,把握情感。

关注作者,知人论世。诗人不同,诗歌的风格也可能大相径庭;诗人的境遇不同,诗情也将迥异有别;时代背景不同,传达的精神风貌也截然不同。例如同为边塞诗,唐朝的边塞诗和宋代的边塞诗就有很大的区别,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和陆游的《书愤》,传达的精神一个是豪迈和英勇,一个是悲愤和痛苦。可见,诗歌的比较鉴赏一定要重视作者,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环境、时代特点、创作的倾向以及作品的主要风格,等等,在此基础上,同中寻异,异中求同!

关注注释,把握隐含信息。注释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主题思想;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典故,帮助考生理解诗歌,暗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甚至是写作风格。例如《苦笋》中的注释,我们可以大致了解苦笋的象征意义,性情的“耿介”,天生的“苦节”。这样一来,便很容易把握它和《莎衣》一诗在写作手法和抒情方式上的异同点了。

关注诗句本身,抓结构、抓意象、抓情语。诗歌的比较鉴赏,最怕囫囵吞枣,诗歌的篇幅虽短小,但是诗人在构思立意方面都独具匠心,我们不能只是宏观比较,还需要抓住关键句,局部钻研。应放眼全篇,也要关注细节。例如赏析韦庄的《含山店梦觉作》和郭震的《宿渔家》中“灯”的作用,就不能仅停留在“灯”这个意向本身上,而必须着眼全篇,联系语境,把握情感,方可品读出不同的妙处。

“人间随处有诗意,千年至美莫如诗。”古诗歌简约凝练,跳跃性强,想象空间大,可谓一字浓缩数语,一句蕴含深情。“花有百样红,静观皆不同”,古诗比较鉴赏,须字斟句酌,明辨技巧,善于想象,不可囫囵吞枣,浮于表层,浅尝辄止,胡乱答题。突破与发展并存,希望考生在针对比较鉴赏题型进行有效训练的同时,也能提升诗歌鉴赏与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 肖和英《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问题及对策探讨》,《新课程》2018年第4期。

[2] 邹霞《高中古诗词鉴赏审美教学谈》,《语文教学与研究》2017年第35期。

(本文系“2020年泉州市基礎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课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人文观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研究”的成果,课题编号:QJYKT2020-09)

猜你喜欢
古诗技巧诗人
肉兔短期增肥有技巧
开好家长会的几点技巧
“拟古诗”之我见
晒娃还要看诗人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我理解的好诗人
品读古诗
诗人猫
指正要有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