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

2022-04-08 15:57胡琰茹,武亭亭,曾翠兰,史蒂坚
高教学刊 2022年7期
关键词:高校体育实践研究

胡琰茹,武亭亭,曾翠兰,史蒂坚

摘  要:为贯彻落实教育部下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使学生掌握科学体育锻炼的方法及技能,提高综合身体素质,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以“终身体育”作为出发点,从课程目标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创新以及成果与效果评价等方面入手,对高校体育与健身课程进行重新构建与整合,设计符合学生自身特点的教学模式,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高校体育;体育与健身课程;体系建构;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07-0101-05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lement the"National General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Teaching Guidelines"issu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so that students can master the methods and skills of scientific physical exercise and improve their overall physical fitness.Under the guidance of"health first",with"lifelong sports"as the starting point, starting from the curriculum goal setting,teaching content and method innovation,and results and effect evaluation,the university sports and fitness courses are restructured and integrated,designed a teaching model in line with the students'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achieved good results.

Keywords: higher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Fitness;system construction; practice research

2016年12月7日,由国家体育总局和北京体育大学联合编撰的青少年体育蓝皮书《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2016)》正式发布,报告显示,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有所提升,但大学生体质堪忧[1]。结合我校最近几年的身体素质测评结果,发现体重超标或体重过轻学生的比例有升高趋势,且学生的耐力素质和力量素质整体下滑。对学生来讲,由于受到的锻炼指导机会相对较少、训练器材匮乏及对训练伤的担忧等一系列因素,导致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兴趣不高,参与体育锻炼的持续性和连续性降低。另外,过多且单一的跑步练习,也会增加训练伤的发生率。

大学公共体育课是大一大二的必修课,体育与健身是体育选项课中的一门课程,主要通过对学生进行身体成分评估,对学生身体健康状况作出科学、合理判断。对于体脂含量较高或体重较轻的学员,制定个性化的减脂及增肌运动处方。通过身体姿态评估及矫正,以及科学的准备活动及拉伸放松活动的学习,尽最大程度降低学生训练过程中训练伤的发生概率。通过有氧训练方法、高强间歇训练方法、自身体重力量训练方法及运动营养等相关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科学体育锻炼的方法及技能。最终对提高学生身体机能、促进学生健康水平的发展、养成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及提高学生的综合身体素质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一、课程目标设置

大学公共体育课体育与健身教学的总目标包括:(1)掌握知识:通过学习,了解BMI指数及体成分测试的目的、意义及方法,了解不同指标代表的含义,了解自己身体健康状况及存在的问题;了解身体姿态评估及矫正的方法及手段。(2)学会技能:掌握有氧训练、高强间歇训练及自身体重力量训练的手段及方法;熟练掌握准备活动及拉伸放松活动的手段及方法;熟知体育锻炼过程中运动营养、作息对锻炼效果的影响。(3)付诸实践:将所学的健身知识切实地运用到运动锻炼。(4)获得健康:使学生身体素质及健康水平有显著提高及明显改善。

二、教学创新运作机制

(一)内容创新机制

本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有课堂教学、实践技能训练和课外活动等。

1. 课堂教学

(1)增加思政内容

课程思政的核心问题是价值问题[2],这也是体育课程建设必须涉及的实践问题,该课程通过在课堂穿插讲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健康的讲话以及对《健康2030》等国家政策的解读[3-4],使得学生了解体育的思政内容不仅仅是团结、合作、公平和公正等,更是为祖国培养健康的人,是对国家、对民族负责。

(2)完善教学大纲

基于教学大纲在教师教学规范和学生知识建构中的重要作用,我团队主张在教师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修订时,适当增加本课程的课程重点和难点部分的教学比例。

(3)探索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信息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对课程所教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在课堂中教师应当实时监控学生运动强度和运动量,使锻炼更加科学;使用手机+实时投影仪联动(手机实时拍摄+投影仪同步播放)的方式,对学生的动作进行正反两方面(强调正确动作,纠正错误动作)的教学;使用体成分测试仪对学生进行检测,将学生的锻炼效果指标化;将教师课堂提问、学生自主讨论、班级内分组学习等形式有效结合,要求学生自主地参与课堂健身内容的设置。增加了内容的丰富性,拓展了知识的容纳性,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使枯燥的教學过程与抽象的教学内容相结合,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双方的积极性,达到教和学双方高效互动的目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面对问题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实践技能训练

大学体育公共课属于一门实践性学科,其学科的特殊性要求学生在课程上积极参与、掌握运动技能、提高身体素质。目前,在体育与健身课程实施过程中,同时要求学生掌握健身的理论,自主设计、自己锻炼,采用课堂教学+课外教学结合的模式,大大地提升了学生实践教学的能力。

运用多种现有的健身的APP,要求学生健身打卡,并将打卡的记录截屏通过微信传送给教师;利用课堂收集数据,为以后学生的健康健身提供参考(目前仍在建设中);利用网络课程和各种资源进行学习,进行互动、评价和交流。

3. 课外活动

注重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本课程的特点,要求学生针对不同人群提出个性化的运动健身的方案,从自己开始,辐射周边人,给同学设计健身方案。

(二)方法创新机制

1. “多信息-多环节-师生双向反馈”教学环节

本课程通过教师教学实践,摸索出:通过讲课、视频学习、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相结合、讨论等多种教学环节,在师生相互交流、反馈和互动中完成教学过程,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2. 重视知识积累,优化教学手段

平时加强知识和教学资料的积累,阅读相关书籍与刊物,并做大量的读书笔记,为教学内容不断更新,紧随学科发展奠定基础。并将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课前的充分准备,使教学方案和教学手段的选择更具有针对性。

3. 注重讲课内容,突出重点难点

授课过程将充分注重讲课内容的系统性与逻辑性,尽量用精炼生动的语言表达讲述内容。并围绕教学重点、难点,举一反三,同时,在即将学习的知识和学生原有的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充分实现前后知识的衔接和新旧知识的结合,让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系统和连贯,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4. 加强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

将信息化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将系统讲授、学生锻炼、视频学习和学生自主设计运动方案结合起来。课上积极引导学生参与,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对教师提出质疑,在讨论中既提高了课堂效率,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5. 着重教学改革,采用现代手段

现代化体育教学手段的应用,不应仅停留在简单地用电脑播放制作的幻灯片、收集整理的CAI课件和体育比赛教学录像的阶段,而应积极地融合“混合型学习”教学理念,将学习过程分成若干模块,然后再用适宜的媒体,真正做到传统的课堂教学、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实验教学之间的融合,更大限度地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此外,为了让学生浏览到相关信息,每次课后都将提供给学生与课程学习内容相关的视频,供学生课下继续深入学习,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

6. 引入科研成果,培养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将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内容当中,启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考核创新机制

体育与健身课程的考核方式采用常模评价与发展评价相结合等方式,常模评价的部分为:出勤、体质测试的评价(按照中南大学体育教研部评价的文件执行);发展评价:专项考核的评价(学生的发展进步情况)。成绩比例见表1。

其中,体质测试部分包括:50 m占5%、立定跳远占5%与800 m/1 000 m占30%,专项考核方式采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定量评价:课程学习前后对比学生体育成分测试结果,“纵向比较,自身对照”,體现了学生学习的个性化效果,避免了学生体育成绩只靠先天身体素质,学生为了获得较高的分数,会自主地增加课外的体育锻炼;同时考核成果就是学生的身体改变情况,考卷就是学生自己的身体,也被学生戏称为“中南大学唯一不能作弊的考试”。

定性评价:考核中增加学生撰写健身处方的环节,让学生不仅要运动,且要掌握科学运动的方法手段。

三、成果与效果

体育教学评价是依据体育教学目标和体育教学原则,对体育“教”与“学”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的价值判断和量评工作[5]。

1. 将本课程建设过程变成一个梳理、辨证、辨伪、探究、讨论、创新和构建理论的研究性过程,课题主持人在课题建设过程中,获得一项校级教改课题的资助;课题组成员主持参与省部级教改课题一项,校级教改课题两项;获得湖南省青年体育教师二等奖1人次,三等奖1人次。

2. 完善大学公共体育课体育与健身的框架。本着“学科性原则”,针对过去大学公共体育课过于强调运动技能的掌握,缺乏体育文化和健康教学的缺陷,在功能上“是能促进身心健康的课程”;在地位上“是能五育并举的课程”;在价值上“是能影响学生一生的课程”;在形式上“是课内外联合实施的课程”。

3. 增强课程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实践性。本着“实用性原则”,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想到“普通院系本科生能不能用来健身,有没有场地,需不需要器械,能不能终身都用来健身”,根据这个判断来决定内容。避免单纯为了“完整”和“惯例”的内容。

4. 增强课程教学实施的科学性。本着“科学性原则”,即“杜绝‘虚假理论’的原则”,彻底抛弃过去体育课没有定量化,采用BMI指数计算、体成分测试仪和心率表等科学测试方法手段,让学生直接客观地看到在课堂的运动强度、运动量和课程前后身体的改变状况。

5. 增加正反两方面的案例。本着“可操作性原则”,即“同时有‘应该’和‘不应该’两面阐述的原则”,即在课程上有教师正确地示范动作,使用手机拍摄+投影仪联动的方式及时将学生的错误动作呈现出来。

6. 增强对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的公平性。专项考核的方式采用课程学习前后对比学生体成分测试结果的方式。

7. 通过对体育与健身课程实施前后普通班和精品示范实验班体质成分数据的对比(数据结果见表2),得出以下结论:

(1)身体成分分析结果

根据表2结果显示,与课程前相比,普通班学生的去脂体重、肌肉量和蛋白质等指标提高,体脂肪量降低,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且体脂肪量显示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实验班学生的去脂体重、肌肉量、蛋白质和体脂肪量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肌肉量、蛋白质和体脂肪量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与普通班学生相比,实验班学生课程前肌肉量和蛋白质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课程后去脂体重、蛋白质和体脂肪量等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且体脂肪量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由此得出,普通班和实验班课程前后去脂体重、肌肉量蛋白质和体脂肪量均有所改善,但是与普通班相比,实验班在去脂体重、蛋白质和体脂肪量方面的改善效果更明显。

(2)肌肉脂肪分析

体育与健身体育选项课学生肌肉脂肪情况对比见表3,发现与课程前相比,普通班学生和实验班学生的身体质量指数和体脂肪率均有降低,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与普通班相比,两者在课程前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课程后,实验班体脂肪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由此得出,普通班和实验班课程前后身体质量指数和体脂肪率均有所改善,但是与普通班相比,实验班在体脂肪率方面的改善效果更明显。

(3)腹部脂肪分析

体育与健身体育选项课学生腹部脂肪情况对比见表4,发现与课程前相比,普通班学生和实验班学生的内脏脂肪水平和内脏脂肪面积均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与普通班相比,两者在课程前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课程后,实验班内脏脂肪水平和内脏脂肪面积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且内脏脂肪水平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

(4)身体不同部位肌肉量评估

体育与健身体育选项课学生身体不同部位肌肉量情况对比见表5。发现从身体不同部位肌肉量变化来看,普通班和实验班左上肢、右上肢、左下肢以及右下肢的肌肉量正常及以上的人数所占比例均有增加,以下的人数所占比例减少,普通班躯干部位肌肉量正常及以上人数所占比例减少,以下人数所占比例增加,实验班正常人数所占比例增加,以上及以下所占比例减少,由此可以看出,课程前后普通班和实验班身体不同部位肌肉量变化较为明显,总体相比而言,实验班的改善效果更好。

(5)身体不同部位脂肪量评估

体育与健身体育选项课学生身体不同部位脂肪量情况对比见表6,发现从身体不同部位脂肪量變化来看,普通班和实验班左上肢、右上肢、躯干、左下肢以及右下肢的脂肪量以上的人数所占比例均有减少,正常及以下的人数所占比例增加,由此可以看出,课程前后普通班和实验班身体不同部位脂肪量变化趋势明显,相比而言,实验班的改善效果更好。

(6)体型判断体育与健身

体育选项课学生体型对比见表7,发现从体型变化来看,普通班和实验班课程前后脂肪过量、肥胖和低体重所占人数比例均有所下降,标准体型、超重肌肉型、低脂低体重和低脂肌肉型人数所占比例均有所增加,由此可以看出,课程前后普通班和实验班体型变化较大,但相对而言,实验班的改善效果更好。

四、结束语

体育与健身课程实验班通过多种教学方式的革新,健身效果良好。建议在全国高校体育选项课中推广,发挥其健康中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扶民,杨桦,张智,等.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2016[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2]聂迎娉,傅安洲.课程思政:大学通识教育改革新视角[J].大学教育科学,2018(5):38-43.

[3]季浏.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是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根本和方向——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1(1):28-37.

[4]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Z].2016,10.

[5]苏祝捷.高校体育实践课显性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的构建[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0,29(5):143-144.

猜你喜欢
高校体育实践研究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生物实验拓展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高校公体课中的实践研究
初中数学教学微课的实践教学研究
浙江省金华市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的互动研究
基于“项目导向”的税法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