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吕梁精神融入地方高校思政教育的现状和路径

2022-04-07 22:59牛天玉
吕梁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吕梁红色思政

牛天玉

(吕梁学院 历史文化系,山西 离石 033001)

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调研时讲话指出:“革命战争年代,吕梁儿女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吕梁精神。我们要把这种精神用在当今时代,继续为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吕梁精神的内涵是“对党忠诚、无私奉献、敢于斗争”[1]。吕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央宣传部梳理的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更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质资源。为了探索吕梁精神融入地方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可行性途径和实效性对策,分析地方高校大学生对吕梁精神的学习与传承情况,特在吕梁学院开展问卷调查,找出存在问题,提出应对之策,以期为吕梁精神融入地方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提供借鉴。

一、吕梁精神融入吕梁学院大学生思政教育情况调查

为掌握吕梁学院学生对吕梁精神的了解程度,探索吕梁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有效路径,课题组秉持实事求是、公开透明的原则,从全校15个系部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并有针对性地挑选7个部门的老师进行采访。本次调查共向学生发放1 500份问卷,收回1 452份问卷,有效问卷1 425份,无效问卷27份,问卷回收率96.8%,问卷有效率98.14%。

根据问卷设置,本次统计结果从五个维度进行分析,分别是:吕梁学院学生对吕梁精神的认知状况、学习途径、吕梁精神融入学生思政教育的情况、吕梁学院学生参加吕梁红色文化活动的目的以及不同系部吕梁精神与思政教育的融入程度等,统计结果详见下文:

(一)学生对吕梁精神的认知状况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接受调查的15个系部的学生对于吕梁精神“一般了解”的占比最高,说明整体而言,吕梁学院学生都对吕梁精神的内涵有一定了解,一方面是学院思政课教师努力的结果,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吕梁学院来自山西省的学生占比达三分之二,因此学生们对当地历史与文化了解较多,这也证明生长在和平时代的大学生们在心理上是认同红色文化的。课题组成员在对学生进行走访调查时还发现,大学生对吕梁红色文化景点了解最多,占比75.56%,其次有60%的人熟悉吕梁革命人物,如刘胡兰、刘少白、贺昌等。就整个学院的情况而言,文科专业的学生要比理工科学生对吕梁精神认知深刻,比例高出将近10个百分点,这是由于理工科专业在课堂教学中重理轻文,致使人文教育长期处于弱势地位,理工科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学生学习吕梁精神的主要途径

通过调查问卷发现,就了解吕梁精神的渠道而言,文科和理工科专业学生是迥然不同的,文科学生多通过教师授课和网络资源获取相关信息,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根据自身兴趣,通过观看红色经典影视作品、聆听红色歌曲、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红色文化的讲话等主动了解吕梁精神;理科专业学生则多从学校举办的红色图片展览、开展的红色文化实践或组织参观革命纪念馆、革命遗址等活动中了解吕梁精神。课题组成员还对受访的系部学生进行了走访调查,有58.8%的学生参加过红色文化实践活动,其中近一半学生选择节假日参观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和刘胡兰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4.7%的学生打算去参观红色革命场馆,但也有学生建议集体参观,认为这会使教育效果更明显,教育意义更深刻。调查显示,在今后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中应加大红色文化实践教育的比重,学生培养方案中应增加红色教育见习一课,把吕梁精神的红色文化的“学与悟”融入日常,让红色记忆进一步激发地方高校大学生的使命担当。

(三)吕梁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情况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吕梁人民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和重大牺牲,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吕梁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理想和信仰拼搏奋斗。在吕梁学院,大学生是如何看待吕梁精神的呢?此题为多选题,通过抽样调查吕梁学院15个系部的学生发现,87.89%的学生认为弘扬吕梁精神,有助于牢记历史,缅怀先烈和教育后人;56%的学生认为吕梁精神能起到激励自己的作用。在提问受访学生吕梁精神的影响时,77%的学生认为惊心动魄的革命故事对其影响最大,如开国将军张中如九死一生的革命经历令学生们深感震撼,动容落泪。有18%的学生选择跌宕起伏的战斗历程,还有5%的学生认为没有吸引力,问及原因,主要在于传统抗战片的剧情及其各种元素对年轻观众的吸引力有所下降,而篡改真实历史、扭曲客观事实的抗日雷剧又令人厌恶。在吕梁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方面,7.8%的学生认为需要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希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及网络传媒技术的占比18.9%、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占比73.3%,说明大多数学生希望学校多开展与吕梁精神相关的红色文化实践活动,这也进一步证明了在制定学生培养方案时有必要增加红色教育见习。

(四)吕梁学院学生参加吕梁红色文化活动的目的

学校开设的红色实践活动主要有参观红色革命纪念馆、吕梁红色故事演讲比赛、吕梁红色文化知识竞赛、弘扬吕梁精神的主题宣讲等。那么学生是出于什么目的参与这一系列红色文化活动的呢?根据各系部的参与情况,课题组选取学生参与比例偏高的8个系部进行调查,分别是历史文化系、思政部、中文系、教育系和物理系、生科系、计科系以及化学化工系,调查数据表明,理工科专业平均72.22%的学生出于学分考虑,49.13%的学生是应学校要求参加该项活动,也有37.08%的学生是因为兴趣爱好,但这一比例远远低于文科专业学生68%的百分比,说明不同专业学生对学校开展的吕梁红色文化实践活动的认知是不同的,由于大多数理工科专业学生参与红色文化实践活动主要基于学分要求,因此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有必要将红色教育见习设置为必修课,扭转理工科专业轻视人文课程设置的现状。

(五)吕梁精神与不同专业学生思政教育的融合情况

1.历史文化系

课题组主要围绕相关课程开设、活动开展及其开展频率以及与吕梁红色教育基地的教学合作情况进行了调查。

首先,吕梁红色文化课程的开展情况。参加调查的全体师生都选择《走进吕梁》,还有71.43%的人选择《吕梁红色旅游》,57.14%的人选择《吕梁红色文化》,78.93%的人选择《品读山西》。由此可见,历史文化系在课程设置中开设了多门与吕梁红色文化相关的课程,因此该系学生多通过班级授课了解吕梁红色文化。其次,吕梁精神活动的举办情况。此题为多选题。选择专题讲座和“一系一品”的占比77.45%,见习考察和实地参观相关遗址遗迹的有57.14%,还有28.57%的学生选择举办活动。由于有相当一部分受访学生为大学二年级,而见习考察一般安排在第7学期,因此选择见习考察与实地参观的学生比例低于选择专题讲座和“一系一品”的人数。选择举办活动的学生主要指历史文化系学生会、分团委开展的红色文化活动,如“庆建党100周年,传承红色革命精神”研学活动、“弘扬吕梁精神,不忘艰苦奋斗”主题宣讲活动以及“学好党史知识,传承红色基因”知识竞赛活动等。再次,吕梁红色文化活动开展频率。85.71%的人选择了一学年1到3次,14.29%的人选择了一学年3到5次,说明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认为有关吕梁红色文化活动举办偏少,有待加强。最后,与吕梁红色教育基地教学合作情况。对此持肯定态度的人近百分之百,说明历史文化系与社会交流比较频繁。课题组还对历史文化系部分领导、老师进行了采访,根据采访得知,该系通过与档案馆、纪念馆、晋绥文物研究所以及民间学者的交流与合作,获得了不少一手资料,既便于对吕梁红色文化的传承保护,又利于开展学术研究。

2.中文系

为了解中文系教师日常授课中吕梁精神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情况,课题组重点调查两个问题:第一,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对吕梁精神的重视程度。84.31%的学生持肯定态度,可见,该系教师对于吕梁精神的关注度还是特别高的,而且也比较注重课堂思政教育。第二,与吕梁精神相关的思政教育活动的开展情况。17.65%的人认为经常开展,72.55%的人认为偶尔开展,9.8%的人认为从不开展。选择偶尔开展活动的学生表示,中文系曾举办过相关主题的征文活动,但总体而言相关实践活动开展较少。

3.计科系

俄罗斯具有丰富的自然化资源,自向南分为森林、草原、平原等自然生态带。俄罗斯的自然旅游资源丰富,尤其是东北部地区的生态资源系统具有独特的文化景观效果。俄罗斯的历史悠久,文化传承广泛,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必要先决条件。俄罗斯遗产数量居全世界第四位,有160多个自然遗产,600多个文化遗产、30处自然文化遗产。俄罗斯的文化内容丰富,每一处都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文化内涵水平。

当被问及“本系道德讲堂是否涉及吕梁精神?”这一问题时,高达88.5%的学生认为在道德讲堂中提及吕梁精神,但仍有11.5%的学生认为没有,经过走访调查,原因如下:首先,主讲人谈及吕梁精神时未做突出强调,学生们予以忽略;其次,讲授红色文化时,未能与吕梁精神进行有机结合,内容缺乏新意,学生们不感兴趣。因此,该系学生希望讲师在讲堂中结合吕梁红色文化,创新讲授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4.建筑系

由于建筑系学生比较关注红色革命遗址的建筑与修缮情况,课题组特别设计了有关遗址遗迹建筑的保护问题。通过分析调查问卷发现,选择建设红色文化遗存保护专家咨询委员会、通过技术手段恢复与保护遗迹和免费开放红色革命遗址的学生人数大致相同,间接说明目前吕梁红色文化传承与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访谈学生,发现绝大多数人对通过技术手段恢复与保护遗迹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由于该系缺乏遗迹建筑修缮与保护方面的相关课程,学生们希望院系领导能尽快改变这一现状。相较其他系部,历史文化系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实践活动,但仍需创新方式、拓展维度。学校领导应结合吕梁精神,营造红色氛围,润物细无声地将红色文化融入各专业学生的思政教育中。

总之,课题组成员虽然对吕梁学院15个系部师生进行了调查,但由于部分调查对象做选择时要么存在理想化状态,要么存在随意化现象,导致调查结果并非完全客观严谨,但大多数问卷反映了吕梁学院师生对吕梁精神的学习传承情况和吕梁精神在吕梁学院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融入情况。

二、吕梁精神融入当地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存在问题

尽管课题组仅针对吕梁学院15个教学系部做了调查研究,但基本可以反映目前国内地方高校大学生对吕梁精神的认知情况以及吕梁精神在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就社会层面而言,相关部门对当地蕴藏伟大精神谱系的红色资源缺乏科学规划、保护开发意识不强;学校层面而言,文科专业在思政教育中存在传播形式说教化,缺乏感染力等问题。理工科专业重理轻文,普遍对吕梁精神融入学生日常思政教育重视程度不足;学生则主要受功利主义思想影响,对吕梁精神了解程度不深、学习积极性不强,红色文化实践活动参与度不高。

(一)相关部门缺乏科学规划、保护开发意识不强

以吕梁学院所在地吕梁市为例,蕴含吕梁精神的红色资源是对当地高校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宝贵财富,也是开发红色旅游的重要资源。山西省各县市领导虽然比较重视红色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但由于吕梁红色资源多分布在边远、贫困山区,点多面广,基础设施落后,保护开发难度大,许多重要遗址尚未得到有效保护[2]。以岚县为例,岚县红色革命遗址很多,但大都破败不堪。如大蛇头乡草子寨村曾是抗日民主政府驻扎地,1940年12月31日,日伪军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惨案,造成170名村民被杀,48人受重伤,28户绝门(1)课题组成员于2015年8月13日在山西省岚县大蛇头乡草子寨村采访草子寨惨案幸存者袁玉珍的口述资料。。直到1995年8月15日,中共岚县县委、岚县人民政府才在惨案原址竖立了纪念碑,并将惨案发生地定为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2008年8月建了纪念亭。在岚县,像这样的红色文化遗址还有不少,如120师司令部旧址、八路军军械厂和被服厂旧址、八路军卫生所和岚县飞机场以及六·四烈士殉难处等,这些遗址大多未得到有效保护与开发。这种情况在吕梁各县市普遍存在,由于相关部门领导对红色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不可复制性缺乏认识,未能及时采取行动保护遗址,造成红色资源损毁严重。吕梁市对红色旅游资源的宣传也仅限于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刘胡兰纪念馆、红军东征纪念馆等几个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吕梁学院绝大多数学生对吕梁红色文化的了解也仅限于此。这种情况在各地普遍存在,由于相关部门尚未将分散的红色遗址连点成面,在宣传中又厚此薄彼,使绝大多数地方高校的大学生对红色资源缺乏整体把握。

(二)教师传播形式说教化,缺乏鲜活性和感染力

理工科专业偏重科学精神,忽视人文精神,多以专业课为其主要学习目标,除红色文化主题宣讲活动外,很少参加红色文化类的讲座,大多数学生缺乏相关知识,即便偶有学生了解,也仅限于皮毛。通过走访调查发现,无论是文科还是理工科专业的学生,都认为请幸存者或已故军人后代讲述红色故事更具感染力。通过聆听英雄故事,可以激励大学生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居安思危,苦练本领,从容迎接挑战。

(三)学生受实用主义和功利思想影响

“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3]377。青年时期是理想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立志的关键阶段。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各种思想文化纷至沓来,其中夹杂着不少不良的社会思潮,不仅充斥着一些伤风败俗、腐朽堕落的思想,而且夹杂着历史虚无主义与泛娱乐化等思潮,蓄意歪曲历史事实与人物,导致部分学生理想信念缺失,贪图享乐,缺乏艰苦奋斗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个别学生对共产主义缺乏信仰,精神空虚,缺乏进取精神;还有部分学生受实用主义和功利思想影响,只选取对自己前途有用的课程,不重视思政课。虽然多数学生对吕梁精神有一定的了解,但他们难以对物质匮乏、艰难困苦的革命岁月产生共鸣,难以对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浴血奋战、威武不屈的历程感同身受。因此,弘扬吕梁精神,既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也有当前的现实需求。

三、吕梁精神融入地方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有效路径

针对吕梁精神融入地方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相关部门应加快资源优化整合,尽早建立地方红色文化资源集中连片保护区,大力弘扬“长久涵养后人的精神谱系”[4];地方高校领导应努力创建良好的教育氛围,打造以伟大精神为主题的校园文化环境,使学生不知不觉沉浸其中,从而使吕梁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实效;高校学生应该根据专业,发挥所长,积极参与地方红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在亲身实践中接受吕梁精神的洗礼。

(一)资源整合,建立地方红色文化“大景区”

当前,红色旅游正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并取得瞩目成就。吕梁作为革命老区,为党的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祖国的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战争年代,毛泽东、周恩来、贺龙、关向应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从事革命活动,无数吕梁儿女投身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吕梁精神,吕梁精神是吕梁人民在革命和建设中不断取得新成就的制胜法宝。吕梁市市委书记孙大军指出,要用“吕梁精神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其中就包括在红色文化旅游方面精准发力”[5]。

针对各地普遍存在的红色遗址分散的问题,相关部门首先要完善红色文化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增强相关部门与地域间的互联互动,进而推动红色文化与科技、旅游等融合发展,借助互联网技术与“互联网+”思维提升红色文化传承保护与发展水平;其次,打造以吕梁精神为重点的红色名片。如吕梁市可以将吕梁精神作为城市名片,以吕梁山为重点建设红色文化资源集中连片保护区,增强地方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再次,对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保护性修缮与修复,让文物、展品讲述吕梁精神。同时又不能进行过度包装和虚假宣传,做到真实实用,吸引大学生主动亲近红色印迹、深刻感念红色历史、自觉传承红色文化[1]。

(二)校政合作,构建特色校园文化

地方高校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承担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人才培养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等重要使命[6]。首先,地方高校要推动“政产学研用”合作,以合作促共赢。将吕梁精神作为地方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与载体,与地方政府谋求合作,共同开发,推动伟大精神同思政理论、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其次,在精神谱系融入地方高校学生思政教育时,还应注重多元化传播渠道,提升红色文化的传播效果。学校各部门可以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积极拓展网络新平台,利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直播、论坛、博客、Flash等手段进行红色文化的网络传播,同“网生代”大学生开展互动讨论,提高红色文化教育的趣味性。再次,润物细无声。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内容丰富,每一处革命遗址、每一件珍贵文物、每一个英雄人物的革命故事都是鲜活的教材,无不体现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理想信念。为此,可以在高校校园内树立革命人物雕像,在走廊张贴革命人物介绍,建立当地红色历史展厅,组织学生观看《长津湖》《八佰》等影片,运用吕梁精神中蕴含的正能量加以引导,扭转学生中存在的不良思想,让红色文化资源被大学生“自然而然吸收”[7]。同时,高校教师应转变观念,革新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声、光、电和影视模拟等高科技手段,活化理论知识,创新思政教育模式,实现地方红色资源的再现,改变过去思政课内容枯燥、单调的局面,让红色文化成为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色彩,使红色文化成为引领师生团结奋斗、干事创业的重要思想基石。

(三)学以致用,服务革命老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学生“要坚持学以致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熔炉中,在社会的大学校里,掌握真才实学,增益其所不能,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8]吕梁精神中凝结着英雄人物投身基层的无私奉献精神,为大学生投身实践提供了精神指引。鉴于目前吕梁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过程中存在的症结,地方高校应引导学生根据所学专业发挥所长,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历史学专业的学生不仅可以开展铭记历史的系列活动,而且要加强对党史、军史、国史的研究,采访亲历者、形成地方红色历史口述资料,强化红色文化记忆的场域体验,还可以利用假期担任志愿者或导游,讲述当地红色故事,传承伟大精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可以与科技公司联合开发VR虚拟漫游,通过人机交互,塑造更具沉浸感的历史环境,让游客感受到红色文化之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市场调研,从革命老区资源特色、文旅产业融合等角度深入分析,与企业合作开发特色文创产品,如革命人物笔记本、革命标语扇子、书包、水杯、书签、手机壳等产品;思政部学生除组建讲师团,宣讲吕梁精神外,还可以将红色人物经典故事以话剧的形式演绎出来。通过亲身参与,让地方高校大学生在服务红色革命老区的实践中增知识、长才干,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加深他们对伟大精神的感性认知,增强对吕梁精神育人效果的切身感受。

吕梁精神植根于党的百年奋斗历史,是党发展壮大、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将其融入地方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正当其时,恰逢其势。新时代弘扬吕梁精神,就要进一步推动“政产学研用”合作,将吕梁精神贯穿于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全过程。高校学生要充分利用学校搭建的社会实践平台,积极投身社会的大学校,接受生动而深刻的教育,让吕梁精神入脑入心。

猜你喜欢
吕梁红色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红色是什么
Raoultella terrigena RtZG1 Electrical Performance Appraisal and System Optimization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田安平:讲好乡村振兴的吕梁故事
省植保站站长杨军赴吕梁调研
吕梁枣芽茶产业蓄势待发
红色在哪里?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