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教育特色项目工作室课程孵化管理研究
——基于常州社区教育实践的探索

2022-04-07 21:13袁彩哲
高等继续教育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特色社区课程

袁彩哲

(常州开放大学,江苏 常州,213001 )

“十四五”时期,我国教育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在社区教育课程建设上,课程需求已由“有没有”变为“好不好”,优质课程、特色课程成为大家关注和建设的重点。一些地方的社区教育管理机构从本地实际出发采取了一系列管理举措,深化社区教育改革,提高社区教育课程质量。其中,社区教育特色项目工作室的推出就是一个有力的措施,课程孵化则是这些特色项目工作室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这些有特色的社区教育工作室,培育孵化出了一批结合本地社区教育实际的特色课程。本研究以常州社区教育五批特色项目工作室课程孵化实践为基础,对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以期探讨加强社区教育特色项目工作室课程孵化管理的有效对策。

一、加强社区教育特色项目工作室课程孵化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社区教育特色项目工作室的主要特点

工作室一般是指由几个人或多个人建立的组织,是一处创意生产和工作的空间,形式多种多样,大部分具有公司的雏形。[1]社区教育特色项目工作室是近年来常州等一些地方社区教育管理机构在社区教育实践中创立的一种社区教育组织,它以工作室为载体,以特色项目为主题,由社区教育名师领衔主导,若干社区教育成员共同参与的集社区教育教学、服务和研究为一体的社区教育共同体。

从社区教育实践看,社区教育特色项目工作室具有如下主要特点:(1)示范性。社区教育特色项目工作室领衔人由具有丰富社区教育经验以及一定社会影响力的社区教育名师担任,在工作室中处于核心地位,并以良好的示范作用引领工作室团队共同成长,高质量完成项目任务。(2)特色性。社区教育特色项目工作室都有充分结合实际突出自己特色的项目,并以此为主要内容,打造有特色的社区教育品牌,精准服务特定人群。(3)目标性。社区教育特色项目工作室以项目任务为驱动,每个工作室都有各自的目标任务与建设方案,也有统一的考核评估细则。(4)创新性。社区教育特色项目工作室要围绕社区教育现实需求,对特色项目进行创新性思考和加工,转化为相应的教育资源,打造有亮点的社区教育品牌,满足居民对社区教育的需求。(5)实践性。一是工作室的项目和师资都来自社区教育共同体内的社区教育实践单位;二是工作室立足于社区教育实践,都与相应社区紧密合作,共建工作室实践基地,共同开展社区教育活动;三是工作室的研究成果要在社区教育实践中检验、完善和回馈社区。

(二)加强社区教育特色项目工作室课程孵化管理的重要意义

孵化一词,本质上是发生于卵膜中的动物胚胎,破膜到外界开始其自由生活的过程。“孵化”被引入管理学后,有孕育新企业或新人才之意,有以“真爱”抚育、培育、教育的内涵,其核心价值观为“因成就他人而成就自我”。孵化目的是“化”,过程和手段是“孵”。[2]本研究所指的课程孵化是指社区教育课程由意识萌发到精心制作再到成功实施的过程。实际上,社区教育特色项目工作室就是推进社区教育创新发展、特色发展的“孵化器”,在社区教育师资建设、课程建设、项目推广等多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孵化功能。在推进社区教育中,课程是载体与核心,也是推进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加强社区教育特色项目工作室课程孵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加强课程孵化管理是社区教育创新发展的内在需要。课程孵化有其内在的规范要求和外在条件保障,是一项富有创新性的工作。优质课程的孵化有其严格的要求,更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课程创新能力。加强工作室课程孵化管理,遵循课程孵化的科学规律,才能积极创造课程孵化的良好条件,努力将特色资源创造性转化为学习者需求的课程,促进课程孵化稳定有序开展。

其次,加强课程孵化管理是社区教育优质发展的现实需要。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也是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严峻现实。社区教育特色项目工作室要得到优质发展,就必须创造出包括课程在内的优质产品与亮点成果。工作室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孵化”出有品质、有特色的优质课程,为学习者提供优质服务。加强社区教育特色项目工作室课程孵化管理,提升课程孵化功能和质量,才能孵化出更多、更好的优质课程,从而促进社区教育特色项目工作室优质发展。

再次,加强课程孵化管理是社区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需要。社区教育特色项目是经过精心选择的,与地方文化紧密相关,有其独特的价值。加强工作室的课程孵化管理,有效凝聚每个工作室成员集体智慧和力量,有力创新每个工作室特色项目的课程成果,可以促进各个工作室均衡发展、共同发展,达到百花齐放的成效,更好地满足社区群众对各类特色课程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二、常州社区教育特色项目工作室课程孵化现状分析

自2016年以来,常州开放大学依托系统内单位、各相关社区培训学院以及常州社区教育高校联盟,已经立项了五批共计50个特色项目工作室。几年来,常州开放大学发挥各单位的专业优势或特色,通过这些工作室进行资源整合、课程开发、教育培训,形成了社区教育共同体,完善了常州市社区教育的组织架构。各个社区教育特色项目工作室积极挖掘特色资源,广泛开展各类特色活动,精准服务特定人群,成效显著,有力促进了常州社区教育有特色、有内涵、高质量发展。

课程建设是社区教育特色项目工作室的主要任务之一。工作室孵化的课程成为常州社区教育面授课程的主要来源,这种面授课程实行“菜单式”供需模式,每年征集、筛选和发布一期,深得社区群众的欢迎。2016—2021年,50个工作室共开发出五批共416门社区教育面授课程,课程送教进社区近3360场次,服务对象20多万人次,课程内容涵盖居民生活的诸多方面,并形成相应领域的系列课程,如艺术教育、党史教育、健康教育、家庭教育、人文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及职业技能培训等,为市民提供了多样化的教育服务。

(一)课程孵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2016—2021年常州立项的社区教育特色项目工作室课程孵化成效总体上是显著的,但各个工作室在课程孵化上存在着不平衡现象,一些工作室在课程孵化上还存在亟待克服的问题。

孵化课程数量不平衡。从常州社区教育每年筛选与发布实施的面授课程统计看,2016—2021年五批共50个社区教育特色项目工作室孵化的课程数量中,各个工作室之间差别较大,其中有40个工作室共孵化并被选择实施的课程416门,平均每个工作室孵化10门以上课程。一些工作室课程孵化成果比较丰富,如“快乐妈妈课堂”30门、“健康促进”24门、“圣贤文化育建幸福家庭”23门。但少数的特色项目工作室孵化的课程和被选择实施的课程如“家庭好煮妇”“中国音乐作品赏析”等只有1至2门。另外,还有个别特色项目工作室则未见有被选择统一实施的课程。

孵化课程质量不平衡。工作室孵化的课程质量如何,从常州社区教育2016—2021年间菜单式选课所实施的场次可略见一斑。40个特色项目工作室孵化的课程被选择实施3360场次,平均每个工作室孵化的课程被选择实施有84场次。在这40个工作室中,孵化并被选择实施的课程场次最多的工作室如“巧手创意特色项目工作室”235场次、“健康促进特色项目工作室”191场次、“乡村传统文化传播特色项目工作室”88场次。其中,“老年人如何防范医药诈骗”“创意手工”“老年人饮食趣谈——五谷杂粮+蔬菜瓜果”“常州社区创意手工——创意折纸”“孩子们的常州老游戏”等课程被选择实施均超过35场次,有的还是多年被持续选择。但是,有些工作室孵化的课程只有一次性被选择实施。

孵化课程特色效应不平衡。多数特色项目工作室孵化的课程与自身的特色项目紧密结合,有的还与地方文化、“非遗项目”紧密结合,部分特色项目工作室还孵化了100门微视频课程,通过“常州终身学习在线”、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平台发布,供市民注册后免费学习。这些都与社区学习者的特色需求调研结果紧密结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少数特色项目工作室孵化的课程“特色”不够突出,或与特色项目脱节、或与地方文化远离、或实施形式单调等,未能契合社区学习者对特色课程的实践期待。

孵化课程主体发展不平衡。从常州社区教育2016—2021年面授课程菜单式选课实施场次统计看,各个工作室孵化课程主体之间存在较大的不平衡。其中,课程孵化成果前10位教师的课程实施次数超过100场次,而后十位教师实施的课程只有一二场次。一些工作室领衔人和成员双双在课程孵化上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巧手创意”“健康教育”“向阳花开”等工作室。但有些工作室如“机器人创客”“叶子警察”等工作室的课程孵化成果相对较少。其中,有的工作室只是领衔人课程孵化成果较多,而工作室成员基本没有,领衔人的示范引领作用发挥不够,更有甚者领衔人只是挂名。从工作室发展状况看,一些工作室逐步完善升级,向更好阶段发展,其中已创建省级社区教育名师工作室12个、市级社区教育名师工作室4个、市级社区教育品牌教学团队6个,有的在原有基础上孵出了新的子项目,但少数工作室期限内考核不过关逐渐被淘汰。

(二)课程孵化现存问题主要原因分析

出现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各个工作室管理不到位,特别是课程孵化管理水平不平衡。

课程孵化思想意识不够强烈。少数特色项目工作室课程孵化成果不佳,首要原因就是课程孵化的思想意识淡薄,没有把课程孵化作为工作室的核心项目,没有充分挖掘所拥有的特色资源来研发特色课程。“教师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识不强,不能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这一方面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也阻碍了教师自身的发展。”[3]有的虽然进行了课程孵化,但是所投入的爱心、精力、功效不够,课程孵化收获甚微,造成特色项目的资源浪费。

课程孵化创新能力不够突出。少数特色项目工作室课程孵化成效不理想,关键是课程孵化创新能力不突出,整体的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想象力匮乏,不习惯用创新的思维解决问题。有的虽然在课程孵化上花了不少精力,但其课程的理念落后,所孵化的课程缺乏新颖的设计,课程“含金量”不高,特色不明显,吸引力不强,不能激发学习者的浓厚兴趣,不能契合学习者的内在需求,得不到学习者的认可与喜爱。

课程孵化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少数特色项目工作室课程孵化成果不突出,核心的问题是内部管理不到位,缺乏或者不能有效执行科学的管理制度。如有的在目标管理上职责分工不明确,未能形成课程孵化目标引领机制;有的在过程管理上缺乏必要监督与激励机制,质量管理流程不规范,质量管理不严格;有的对课程需求调研不足,供需对接不够精准;有的在特色资源管理利用上不合理,珍贵资源不能有效共享,没有营造良好的孵化环境等。

课程孵化团队建设不够有力。少数特色项目工作室课程孵化成果少,课程孵化主体发展不平衡,根本原因是团队建设不到位,团队协作能力不理想,团队整体课程开发力量较弱。有的工作室领衔人没有真正发挥好名师的带头示范作用,工作室成员徒有虚名;有的工作室领衔人对团队成员缺乏统一的管理和教育培训,工作室成员没有形成团队集聚效应。

三、加强社区教育特色项目工作室课程孵化管理的对策

怎样提升社区教育特色项目工作室课程孵化功能,孵化出契合学习者喜闻乐见的高质量课程,根据孵化管理学五大孵化系统即孵化项目、孵化模式、孵化团队、孵化品牌、孵化势场的思想,结合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建设实际,笔者认为应着重做好课程孵化管理上的“五个强化”工作。

(一)提升项目孵化意识,强化课程孵化目标引领

提升项目孵化意识。推进工作室课程孵化工作,首先要提升课程孵化意识,充分认识课程孵化在项目中的核心地位,对课程孵化有较强的敏感度,增强课程孵化的目的性、自觉性、计划性,克服盲目性。课程孵化的种子有意识地萌发在工作室这片“田野”上,才能在精心培育中发芽、开花与结果。同时,要将课程孵化意识融入特色项目工作室工作的全过程,与队伍建设、服务市民、科学研究等有机融合。此外,还要注重对项目实践活动的反思,“教师在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一系列的实践过程中,应树立反思意识、提高反思能力、加强反思性实践,使反思由自发走向自觉,由主观走向客观,最终成为教师生命主体的一部分。”[4]这些都是意识能动作用的重要体现,也是全面质量管理的需要。

强化课程孵化目标引领。科学合理的目标管理,是引领工作室创新发展的航标与动力。美籍奥地利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认为:“目标是一项业务的基本战略”,组织里的每个人必须向着集体的共同目标努力才能有所成就。[5]在社区教育特色项目工作室目标任务体系中,课程孵化是核心项目。在设计和实现目标任务的过程中,工作室要从社区教育对象的现实需要出发,强化课程孵化核心地位,通过合理的目标引领,调动全体成员积极性,把自上而下地分解课程孵化目标与自下而上地完成课程孵化任务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良好的课程孵化导向。

(二)凝练项目特色资源,强化课程孵化科学设计

凝练项目特色资源。工作室是课程孵化平台和基地,而特色项目就是课程孵化的基础和内涵,工作室研究的领域及其成果都是课程孵化的源泉活水。每个特色项目工作室所研究的对象及涉猎的领域都有其特色,都与相应的地域文化密切相关,都是课程孵化特有的珍贵资源,经过一定的系统凝练、萃取和沉淀都可以形成相应的特色课程。“正如矿石需要经过提炼,才能成为钢铁、黄金一样。知识资源需要批判才能进入课程,而且作为课程内容的知识,也决不能如钢铁、黄金一样直接为我所用,那样只会使知识变得呆板僵化。”[6]课程孵化基础性的工作就是要积极对接项目特色资源,根据社区教育需求进行精心加工,形成丰富的课程孵化材料。对特色资源凝练得越深入,越能抓住特色资源的精华,提升课程孵化的成效。

强化课程孵化科学设计。社区教育课程的服务对象是社区居民,其主体是老年人,社区教育课程设计要注重社区居民在文化程度、知识结构、年龄、兴趣爱好等方面的特殊性,在务实的基础上创新。首先,课程理念要从社区居民终身学习需求出发,因材施教,注重实用性,避免书卷气、理论化。《教育部等九部门要求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课程设计应与居民需求、科学普及、文明素养、社区发展等紧密结合,促进课程设计与社区治理和服务实践有机融合。”[7]其次,课程内容要注重实用性,简洁明了,避免高深复杂的说教。课程与本土文化有机结合,与生活实践密切相关,课程内容新颖有趣、生动活泼,才能为群众喜闻乐见。再次,课程表达要注重生动性,语言通俗易懂,形式灵活便利,接地气,合民意,才易于理解和有效引导。

(三)提高项目工作质量,强化课程孵化品牌效应

积极提高项目工作质量。“十四五”期间社区教育进入高品质发展的新阶段,这既反映了我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发展新理念和发展新格局对社区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社区教育自身改革发展的内在逻辑,是必然性趋势和现实性基础与实然性实践的有机结合。[8]因此,在社区教育特色项目工作室的课程孵化中,要坚持课程高质量发展要求,不能搞形式主义,更不能滥竽充数。首先,要对特色项目工作室课程孵化工作有一个规范的质量标准,从课程理念先进性到课程目标的科学性,从课程设计的规范性到课程实施的灵活性等都要有一个基本的科学准则。其次,要以需求为导向,以满意为追求,孵化出满足社区群众终身学习需求的精品课程、优质课程。质量追求的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好”与“优”,而是对顾客需求的满足。[9]

强化课程孵化品牌效应。品牌是一种识别标志、一种精神象征、一种价值理念,是品质优异的核心体现。项目有品牌才有影响力和生命力。特色项目本身就是一个有影响力的品牌,工作室的重要任务就是进一步挖掘品牌、提炼品牌,在此基础上精心孵化每一门课程,并要将课程打造成优质课程、精品课程。打造具有生命力的课程品牌,一要孵化课程品牌内涵,二要孵化课程品牌形式,促进课程内涵与课程形式相统一,通过持续改进得到社区学习者持续的关注与喜爱。

(四)充分发挥项目领衔人示范作用,强化课程孵化团队建设

精选领衔人,发挥好领衔人的示范作用。领衔人是工作室的灵魂与核心,工作室的发展高度与领衔人的核心素养密切相关。工作室的领衔人需要具备相应的条件才能授予。“对团队领导与团队效能关系的多项实证研究表明,团队领导是影响团队效能的关键因素之一,团队活动的成败有45%~65%的变量是由团队领导决定的。”[10]作为工作室的领衔人,就是要以工作室项目为依托,发挥带头、示范、辐射作用,做好“传、帮、带”工作,“自度度人,成己成人”,促进工作室形成名优集体效应,实现团队的共同成长。这正是孵化管理的核心价值观所强调的“因成就他人而成就自我”的内在要求。

强化课程孵化团队建设。“特色项目工作室是优秀社区教育教师培养的孵化基地和社区教育品牌项目培育的集聚地、发源地。”[11]创建工作室这种模式,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发展和利用团队的力量,工作室的建设成效也取决于孵化团队的集体成长。成功的团队建设能够创造出优秀的团队文化,而优秀的团队文化能够代替刻板的规章制度,增强团队的凝聚力,提高团队的创新能力,促使团队成员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12]首先,要有共同的目标追求、共同的使命与责任,引领整个团队为共同利益而奋斗;其次,要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促进团队成员合理分工,精诚合作,避免“内卷”,各尽所能,共同为工作室奉献才智与力量;再次,要强化共建共享机制,促进大家共同成长,孵化出得力的骨干教师。如此,才能激发出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形成1+1>2的合作优势,这也是孵化管理的基本要求。

(五)完善项目保障条件,强化课程孵化考核管理

完善项目保障条件。正如鸡蛋孵化需要一定的环境、温度等一样,项目的实施与课程孵化需要形成良好的环境保障。课程孵化是一种“内在驱动”和“外部支持”相结合的培育过程,内部要有合理的制度规范、人才支撑与团结和谐的氛围,外部要在深化内部改革基础上,全面强化政策、人力、资金等保障因素。同时,要对特色项目进行实事求是的宣传,与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进行有效的对接,促进社区教育资源的供需适配,形成良好的供需态势。

强化课程孵化考核管理。考核评价既是课程孵化功能提升的体检系统,也是一个富有激励功能的动力系统,不可或缺。根据相关管理理论,只有对社区教育特色项目工作室的申报评审、立项执行、年度考评、终期验收等环节进行持续不断地监督、审视、研判,形成一套完整的动态考核管理系统,不断提升课程孵化功能和质量,形成良性循环,孵化出更多更好的特色课程、优质课程,才能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终身学习的美好需求。

猜你喜欢
特色社区课程
特色种植促增收
社区大作战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3D打印社区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中医的特色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完美的特色党建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