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

2022-04-07 19:51孟馨轶
中共党史研究 2022年5期
关键词:华中根据地新四军

孟馨轶 陈 钊

在中共抗战史研究领域,陕甘宁边区、华北各根据地研究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华南敌后抗战研究近年也迅速崛起。相较之下,对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的研究还比较薄弱。为推动相关资料整理与学术研究,在全面抗战爆发暨新四军成立85周年之际,2022年5月28日至29日,南京理工大学、《中共党史研究》编辑部共同主办的第二届“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学术研讨会以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南京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防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四川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陕西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苏州城市学院等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近代史研究》《抗日战争研究》《民国档案》等多家编辑部的学术编辑,以及主办单位的学者、编辑共50余人参加会议。

本次研讨会遴选出15篇论文提交讨论,主题涵盖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诸多领域,并旁及八路军。

新四军的发展历程、战略战术得到较多关注。苏南是新四军成立初期的一大战略方向。有学者考察第1、第2支队初入苏南后作战、统战两手抓的斗争策略,认为这一策略使其初步融入苏南社会。然而,恶劣的环境制约了新四军的发展,第1、第2支队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对日作战吃力、统战关系脆弱等诸多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有学者别出机杼,从生态环境史的角度切入,分析花园口决堤事件对新四军游击支队在活动区域选择、生存策略确定方面的影响。有学者将新四军第4师1941年从津浦路西撤出一事放在战时中共发展的大脉络中予以分析,提出不同于以往的见解。另有学者考察了新四军第5师在鄂豫边区崛起的艰难历程,展现了中共敌后抗战的韧性。

皖南事变一直是新四军研究的焦点。有学者对事变前新四军军部的转移问题提出新看法,认为时局的瞬息万变、新四军的内部领导关系和国共关系的波折,共同导致新四军在转移问题上多次出现反复。还有学者考察了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在相当复杂、艰困的形势下重返江南,坚持在苏南、浙东等敌后斗争的历程。

相比华北各根据地研究的精深程度,华中抗日根据地的研究很长一段时间还停留在描述史实、总结意义的阶段。本次研讨会的一批论文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改变这一局面。有学者从“面子”的角度解读中共对华中抗日根据地传统地方精英的统战策略及实践,指出:“面子”的背后是权力资源,中共十分注重传统地方精英的“面子”问题,在相关政治、经济、教育、日常政策方面作了张弛有度的调整,赢得了这一群体的支持,实现了根据地建设与传统地方精英获益的双赢局面。

经济是根据地运转的基础。有学者深入探讨苏中抗日根据地粮赋政策确立过程,指出:中共从群众实际利益出发,通过粮赋征收解决政治上合法与经济上合理的双重难题,在复杂的三角斗争中赢得生存发展空间。有学者梳理了淮南根据地开展货币斗争的过程,指出:根据地以“禁伪排法”为总抓手,开展货币市场“大扫除”,逐渐构建起以淮南币为根基的区域性独立货币市场。货币斗争的胜利不仅有力支撑了根据地的生存和发展,也为解放战争乃至新中国培养了一批金融干部。

戏剧是根据地动员民众、传播理念的重要手段。有学者分析华中抗日根据地戏剧运动的演进,认为中共通过织密戏剧组织网络、剧本大众化、演员共情性与舞台互动性相互配合等策略,使戏剧运动由宣传动员式的“向我演剧”发展为群众自我组织式的“我要演剧”。

此外,有学者以《乌扎拉日记六十年》为线索,梳理了青年吴联膺从上海孤岛到国民党控制的浙西地区,再到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心路历程,以此呈现抗战时期青年知识分子生活和心态的复杂面相。有学者厘清了无锡先天道事件的来龙去脉,在此基础上探讨重返江南的新四军与日军、汪伪政府、戴笠创办的忠义救国军等多重势力的互动。有学者聚焦抗战时期中共唯一一支成建制的炮兵部队——八路军总部炮兵团,还原其组建过程,揭示其“战训结合”的发展路径,从中管窥解放军技术兵种的成长之路。有学者考察全面抗战爆发之初八路军出动方案的形成和行军交通的选择。还有学者聚焦碉堡这一日军控制占领区的重要军事设施,勾画出一幅日伪军设计、构筑、维持冀鲁地区碉堡,根据地军民军事、政治攻势齐头并进打破日伪军碉堡体系的有趣图景。

除了交流和点评论文,研讨会还邀请华北、东北、西北、华中、华东、华南地区多名资深专家、编辑,围绕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中共与抗战等主题分享研究心得、介绍研究进展。

从宏观层面评析抗战史研究现状。有学者指出,将游击战上升到战略高度、创立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赢得胜利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有学者勾勒出近10年中国抗战史研究的学术地图,评析代表性学者的研究成就和特色,并指出:近10年的抗战史研究彻底摆脱了史料不足的窘境,战时国际关系、区域史受到更多关注,在此基础上,学界开始寻求研究范式的突破。但目前的研究总体站位还不够高,视野不够宽,重南轻北,研究方式不够新。针对这一问题,有学者提出,应从整体史的高度把握新四军和抗日根据地研究。深化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一要“入华中”,深入研究华中的每一块根据地,突出每一块根据地的特质;二要“出华中”,既要在横向上关注华中抗日根据地与陕甘宁、华北、华南根据地的交流互鉴,又要在纵向上关注华中抗日根据地战术积累、战斗精神养成等方面的历史传承,以及与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连续性。深化抗战大后方党的历史的研究,一是既要聚焦南方局,又要超越南方局;二是既要聚焦大后方,又要超越大后方;三是既要聚焦大党史,又要超越大党史。还有学者分享了与地方史志部门合作开展华南抗日根据地研究的经验,介绍了华南抗战史研究团队在资料搜集与整理、论著出版方面的进展。

从微观层面剖析抗战期间的大问题。有学者通过对一封日本士兵家书的细致解读,示范了如何在二战的脉络中研究抗战。有学者梳理了中国共产党提出、发展民族革命战争概念的过程。有学者辨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战略的不同,指出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研究要注意起点的真实和过程的真实的统一。有学者对湘鄂赣抗日根据地倏立倏撤的原因提出独到的解释。还有学者以“双拥”政策为例,介绍了山东抗日根据地资料整理与学术研究的最新进展。

从资料的角度分享各自的资源。有学者介绍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近年编印的与抗战相关的数套大型丛书、《民国档案》开设党史专栏的初衷和规划,以及该馆所藏1000余份未刊新四军战报的主要内容,认为这批战报为研究新四军早期抗战史、蒋介石和国民党军事当局对新四军态度的转变提供了珍贵的一手材料。有学者回顾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新四军系列、八路军系列的编撰出版情况,强调党史军史研究还是要靠实证、靠史料说话。

透过本次研讨会的论文、专家发言,我们可以看出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呈现出一些新面貌,并展示出学术化研究不断加强的趋势。

首先是史料发掘、利用的新进展。长期以来,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学术研究之所以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很大程度上源于史料挖掘不尽如人意。在本次研讨会上,一批此前极少甚至完全没有被利用的史料被挖掘、利用起来。原南京军区组织、新四军战史编审委员会编辑室编的47册《新四军抗日战争战史资料选编》,因印量极少,数年前史学界知道这套史料的都不多,但在这次研讨会上,已有数位学者运用它展开研究。基层档案方面,有学者报告了利用从无锡市档案史志馆、新四军第5师活动区域内县级档案馆和史志办搜集到的资料开展研究的心得,令人颇受启发。

其次是论题的预于潮流。陈寅恪说:“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治学之士,得预于此潮流者,谓之预流。”(1)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第266页。具体而言,本次研讨会,既有学者梳理知识分子走上革命道路的心路历程,也有学者讨论日伪如何构筑、经营碉堡,体现了新文化史影响下的抗战史研究潮流。

再次是打通研究区域的初步尝试。抗战时期,根据地、国统区、沦陷区间政治上虽壁垒森严,但人、财、物等资源的流动多未中断。过往的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者较少注意各区域间的互动,本次研讨会却有数篇论文主题横跨三大区域,通过考察人、财、物的流动,更加立体地探究华中根据地生存发展之道。

我们大致可以看出,近年来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的学术化程度在快速提升,但与已经成熟的陕甘宁边区、华北根据地研究相比,还有不小的距离,需要继续开阔视野、提升水准。

在中共百年历史的脉络中把握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的独特性,是一可行方向。在新四军、华中抗日根据地成长起来的大批干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起便战斗在江淮大地。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又成为同一区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各个领域的主要领导者,这在各大根据地中似不多见。新四军、华中根据地干部的经验、作风,很大程度上影响到1949年后这些区域几十年的运作。以这些具有区域性特点的人物为中心的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无疑能够成为贯通中共党史、新中国史的一个枢纽。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脉络中研究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也是一条新路。近年来,有学者力倡抗战研究的国际化视角(2)参见陈谦平:《国际关系视野下的中国抗日战争研究》,《史学月刊》2021年第3期。,新四军和华中根据地是运用这一方法的合适对象。新四军长期战斗在上海周边,各国驻华机构、各种外文媒介对新四军的关注不在少数。抗战的反攻阶段,新四军与美军也多有交集。新四军对国际资源的争取、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等问题,有待大力开拓。华中抗日根据地大多分布于日伪核心统治区,日本侵略者搜集、记录了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大量情报信息,因此,多语种资料的发掘也就成为深化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的必然。

视野的扩大、史料的多元带来全新的研究气象,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学术化研究的“桅顶已经冒出地平线了,我们应该拍掌欢迎它”。

猜你喜欢
华中根据地新四军
华中要塞:义阳三关
华中建筑2021年总目录
新四军华中抗战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明年或激增40%?华中3万多吨加州鲈市场谁能笑到最后?
中共根据地反缠足依据的演变(1928—1949)
徐向前重视川陕根据地有线电通信建设的回顾与思考
新四军的两个英雄团
《新四军发展史》评介
《新四军简史》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