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德育的对策分析

2022-04-07 15:40李德刚隽家宝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2年10期
关键词:红色德育思政

李德刚,隽家宝

(1.哈尔滨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2.沧州肃宁县育才高级中学,河北 沧州 062300)

所谓德育,简单说来,是指基于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对象施加特定影响,使其能够遵守特定规范并作出符合社会或阶级要求的行为的活动。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定型的关键时期,对他们进行德育显得尤为关键。在高校进行德育,需要必要的资源,而红色文化无疑是非常宝贵的德育资源,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弘扬红色文化的精神伟力,发挥红色文化育人作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红色文化及其对高校德育的积极意义

要了解红色文化,首先需要弄明白“文化”的内涵。一般来讲,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文化是指在人类活动过程中经过人类实践所生产的一切东西,比如我们常说的政治、经济、制度等等,其实都是广义文化中的一部分。狭义的文化则仅仅包括意识形态层面的成果,它虽然有时需要物质作为承载,但更多的是游离于物质之外的。比如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传统习俗、价值观念等。红色文化中的“文化”主要是指狭义的文化。对于红色文化,目前大致有三种观点:一是认为红色文化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民主革命过程中创立的革命文化;二是认为红色文化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过程中创立的革命文化,与第一种观点的差别在于它不仅包括了民主革命时期的革命文化,而且也包括了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文化;三是认为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过程中创立的文化,它事实上除了包括前两种观点中的文化之外,还包含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本文倾向于第二种观点所讲的红色文化,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立的,但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区分的文化。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更是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集中体现和精神面貌的真实写照,凝结着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革命精神和中华民族不惧艰难、勇于拼搏的民族精神。

红色文化具有明显的特征。一是它具有突出的民族性。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为抵御西方列强入侵、维护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尊严,与敌人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在此过程中,留下了许多铭心刻骨、惊天动地的历史故事和红色记忆。红色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民族精神为红色文化的孕育及形成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红色文化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为国家和民族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二是它具有内容的科学性。在理论表达上,红色文化不仅秉承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而且还吸收借鉴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二者的有机结合保障了红色文化在理论及实践方面的科学性,成功地指引中国人民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奋勇前进。

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德育体系之中,对于激发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对理想信念的坚定追求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第一,红色文化为高校德育提供优质理论资源。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可以让大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地感受到民族精神,加强对民族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就精神资源而言,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得更加丰富。”[1]首先通过学习革命历史,可以使大学生体会到中国共产党在发展中不断壮大的过程,见证中国由弱到强的艰辛历程,感受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接受红色文化给自身理想信念带来的洗礼。其次在革命精神方面,近代以来在革命战争中的表现生动地体现着中国人勤劳勇敢、团结统一的高贵品质,和为国家、为民族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奉献精神,这些精神始终鼓舞着一届又一届大学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留在中国广袤土地上的红色文化资源,为高校德育提供了优质的教材,对高校德育基本理论的实际支持远远超出了课程本身。

第二,红色文化为高校德育提供正确价值导向。近现代以来,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与之而来的是大量的西方文化,而这些西方文化良莠不齐,一些所谓的“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观,不断冲击着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一些大学生被其误导甚至走向迷途。对于高校德育而言,正确的积极向上的思想才是推动其进步的重要动力。红色文化起源于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是在中共产党的领导下,逐渐形成的具有伟大爱国情愫的文化,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的担当精神和爱国情怀,以及他们崇高理想信念的体现,是高校德育的极佳资源和取之不尽的思想来源。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德育之中,对高校大学生进行红色文化教育,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向先辈和先烈学习,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激发爱国热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三,为高校师生营造良好德育氛围。高校办学,“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2],“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3]。我国政府历来重视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德育作为高校的重要工作,仅仅单纯依靠传统理论教学的机械灌输远远不够,重点应是在整个高校内形成一个良好的德育氛围,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不断加强对思想品德的引导和熏陶。而红色文化对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引导和思想上的优化都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他们长期在一种以爱国主义和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中成长,他们的修养、思维及意识形态都会发生质的变化,使他们更能以阳光、积极的态度去面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2 当前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德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德育需要红色文化的滋润,并且当前各高校普遍也在进行这种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但从我们对高校德育工作的期望来讲,当前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德育的水平还不够,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第一,多元文化给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德育的工作带来冲击。多元文化主要是指在本民族原有的文化基础上,不断学习和接受其他国家的文化和思想,从而形成两种或两种以上思想的并行存在。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当今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但随着与国外交流的不断深入,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碰撞日益激烈。高校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思想最为活跃的群体之一,因受其社会经验不足、思想相对不成熟的影响,在这种多元文化并行的背景下很容易被错误的思想所干扰,特别是在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及功利主义的不良影响下,对红色文化产生了比较严重的认同危机。再加之当代大学生普遍生活在物质条件相对优越的环境,这使他们难以体会那个战火纷飞、忍饥受冻的年代的不易。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只是单纯对其进行红色文化理论的宣讲,很难使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德育效果也将大打折扣。

第二,对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渗透不足。德育应该渗透于高校办学的全过程,但更应有集中的教育平台,而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就是这样的平台。红色文化应该充分渗透于这些平台,利用这个平台推进大学生德育的深入。但在当前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德育的过程中,这种渗透依然不足。一方面,红色文化渗透于思政课程的水平不够。思政课程是高校立德树人的核心课程,通过这类课程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是其主要任务。红色文化既依托历史事实,又距离我们较近,非常有利于大学生接受。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程之中,是德育之需。但思政课程承载的任务很多,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责任教育、生命教育、法制教育等等都需要这个平台。利用这个平台,既要将理论讲深讲透,又要摆出充分的事实,让学生明确理论的正确性,坚定其决心践行的意志。相对于这些任务,思政课程的课时显得非常不足,导致蕴含红色文化的红色故事的展示不足。甚至有的教师或者由于自身对红色文化的知识储备不足,或者由于自身比较懒惰,不想费劲去拓展,只想照本宣科,更导致红色文化在思政课程中的渗透不足。另一方面,红色文化渗透于课程思政的水平不够。课程思政是近年来的新提法,其基本理念是非常正确的,因为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是每一位教师的义务。鉴于红色文化对于大学生德育的有效性和适用性,其更应该渗透于课程思政中。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既学习了专业知识,又可以在“无意”中接受了德育渗透。比如大学英语通过引入多元文化比较,用英语表达中国元素,就可以将诸如井冈山、天安门等红色符号展示出来;大学数学将数字融入进红色文化中,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就接受了红色元素,等等。但非思政专业背景的教师或者由于德育意识不足,或者重视程度不够等原因,往往对在其课程中进行红色文化渗透存在明显不足。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本文作者每年都会有意识地询问即将毕业离校的大学生这个问题,而他们的评价往往是:表面上红红火火,但实际过程远非如此。

第三,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德育的保障不足。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德育过程,借以推动高校德育工作不断走向深入是一项久久为功的工作。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需要来讲,这项工作不能稍有松懈。这就需要有一个确保这项工作持续进行的保障条件。从以往进行这项工作的实践来看,这个保障条件最基本的有两个方面:经费和师资。但当前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德育的实践表明,这两个保障条件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方面,保障这项工作的经费不足。伴随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的速度日益加快,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也日益增多,以往教师在课堂上所讲的内容,学生都能够较大程度上从其他信息源头上获取,因而以往的那种课堂说教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引起他们的共鸣。要推动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德育的工作,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实践:一是参观红色场馆,让学生见到实物,睹物思人,睹物思事,促其内心自省;二是社团活动,诸如辩论赛、演讲赛、书法赛等,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通过参与去推动他们自觉查找、阅读和消化红色文化中的德育元素。但是,相对于课堂按部就班的讲授,这些实践活动都是比较“烧钱”的:参观要有车费、门票费、餐费,甚至还有住宿费;比赛要有评委、奖品、道具等等。因而,要推动这项工作持续进行,并取得实效,就要有必要的相对充足的经费支撑。高校办学,必然要有经费预算,但这些经费如何分配,不仅反映了高校办学的内容,还是其办学兴趣点的反映。当前,实力强一点的高校立志要建设“双一流”,倾力打造学科群,实力弱一点的高校也立志要将学校办成有声有色的特色突出的大学。高校办学经费总是存在此消彼长的问题,过多投入学科建设,必然会降低对包括德育工作在内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保障水平。另一方面,保障这项工作的师资建设有不足。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德育,关键在教师。只有每一位教师都懂得红色文化,并且比较熟悉,才会在教学过程中熟练应用,发挥他们在德育工作的主导作用。对于红色文化,思政课教师可能掌握的相对丰富一点,但也需要培训,既培训他们进一步掌握红色文化,又培训他们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德育中的方法和能力。而更需要培训的则是其他各专业教师:既要培训他们关于红色文化的知识,更要借助培训提升他们主动通过红色文化提升学生德育水平的意识。但是,高校的每个专业、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核心知识体系,这些教师往往更关注这些知识的获取和传授。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对德育问题的认识不足和对红色文化知识的掌握不足,在其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德育的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形式主义问题。

3 强化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德育的对策建议

在社会主义新时代,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德育之中,不断加强和改善高校德育环境,切实提高高校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综合素质,这对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鉴于当前高校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德育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我们需要面对问题,探讨有效措施,强化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德育的工作。

第一,要努力加强党史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多学党史、新中国史,自觉接受红色传统教育,常学常新,不断感悟,巩固和升华理想信念。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4]加强党史教育,不仅是大学生成长成才、树立正确三观的需要,也是高校教师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通过党史教育,了解党的历史,才会让我们体会到红色文化精神的深刻内涵,才会深刻地领悟到正是在党的领导下,我们才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才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行了改革开放,才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高校在德育工作中,一定要严格要求教师深入学习党史,从中汲取红色精神营养并积极渗透到德育工作中去;一定要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党的历史,通过建立一个宏观的历史脉络,深化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识,凝聚爱国主义共识。高校也要将党史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改革开放史有效地结合起来,使大学生认识到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密切联系的,引导他们根据现实需要从历史中汲取营养。

第二,营造校园红色文化氛围以抵制多元文化的冲击。环境造就人才,环境也影响人的成长。要实现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德育,进而发挥红色文化的德育功能,就需要努力营造红色文化充盈的校园文化氛围。一方面,要建设红色网站,并引导学生自觉浏览红色网站。新时代以来,网络信息技术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因其具有传播快、范围广、互动性强的特点,逐渐成为了当代青年获取资讯的主要手段。尝试建立以红色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网站,将有利于提升传承红色文化的效度,使红色文化的传播范围得到扩展。红色网站在建设形式上,一定要符合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生活实际,适当增加一些趣味性,引导学生自觉浏览红色网站,让大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其中,并乐于其中,真正地实现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的德育之中,走进每个学生的思想之中。另一方面,要利用校园广播电台传播红色文化。校园作为学生们日常生活接触最频繁的场所,通过校园广播电台传播红色文化,是对大学生们进行源头启迪、熏陶培育其思想方式的较为有效的方法。近代以来,我国关于红色文化的作品层出不穷,大量的红色经典背后都有着感人的事迹。因此,为了在校园内更好地传播红色文化,我们可以选择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代表性作品进行循环播放,让高校师生都能够重温这些经典,引导学生逐渐地认同红色文化,感受红色文化的精神本质。

第三,加强红色文化融入课程的建设工作。高校的课程主要地分为三类,即专业课程、公共课程和实践实验课程。无论哪一类中的哪一门课程,都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推动德育走向深入的义务,也都有传播红色文化,并借助红色文化推进德育工作的需要。一方面,要继续鼓励和引导思政课程改革。对于高校德育来讲,在所有课程中,高校思政课程比较特殊,它是落实德育的最主要平台。德育工作需要常抓常新,思政课程也需要不断改革。要在现有课时不变的情况下,努力探索新的更为有效的方式方法,改变过去过度理论说教的问题,更多地引入实践因素,通过诸如参观红色遗址及场馆、参加各种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和参与中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体味其中所蕴含的德育基因。另一方面,要不断强化课程思政建设。既要强化对所有专业课教师的红色文化教育,提升他们对红色文化知识的掌握水平,鼓励他们学文化用文化,自觉地积极地将红色文化融入自己所承担课程之中,又要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坚持课程思政建设永远在路上的理念,在不影响课程的原有知识体系和培养要求的前提下,更多地将红色元素融入课程之中,将“教”和“育”结合起来,既教专业知识,又育价值立场,坚持不落一人,将每个专业的每一位大学生都培育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第四,完善新时代高校红色文化融入的保障机制。一方面,努力落实德育教育校长责任制。实行德育教育校长责任制,建立高校德育工作的领导管理体制,是充分发挥学校德育工作组织领导作用的保障。高校校长不仅要做好德育教育战略性、长远性的顶层设计,制定合理的战略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同时也要加强调研,收集建议,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另一方面,通过预算确保德育教育的经费。尝试通过预算落实德育经费专款专用,确保其不被其他项目和内容的工作所侵占。德育经费可以用于校园德育环境建设、德育活动、德育课题研究以及对品德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等多个方面。高校将德育经费做出预算,纳入年度经费支出计划中,以确保德育活动的正常地持续地开展。并且,要认真培训学校政工人员。政工人员是学生第二课堂的引导者和主持人,与学生的接触时间可能会更多,发挥着高校德育“活教材”的作用。他们的政治素养、德育水平以及对红色文化的掌握和应用的熟练程度都会直接影响着高校的德育工作质量。因此,在培训教师队伍的同时,也要注意做好高校政工人员的培训工作。

总之,新时代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德育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不仅需要高校师生共同的努力,更需要全社会凝聚共识,群策群力。虽然现在我们处于和平发展的时代,但战火纷飞中孕育出的红色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却始终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展示出红色文化在新时代依然具有的强大生命力和适应力。将红色文化有效融入高校德育之中,一定会以其强大的感染力吸引每一位学生,推动高校德育工作不断走向深入。

猜你喜欢
红色德育思政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红色是什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红色在哪里?
思政课“需求侧”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