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2022-04-07 12:40鞠晓英谢艳芳
关键词:教育者隐性政治

鞠晓英,谢艳芳

(1.青海师范大学 机关党委,青海 西宁 810016;2.青海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青海 西宁 810016)

随着网络的高速化发展及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当今大学生的思想在意识形态方面受到多方面的影响,这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巨大的挑战与风险。为了克服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困难,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与时俱进,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手段。与显性教育方式相对应的隐性教育方式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功能是显性教育方式所无法替代的,可以通过实践运用发挥一定的辅助和补充作用。为此,在高校环境中,无论是学校管理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是普通专业课教师,都应该重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运用。

“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弘扬优秀中华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解决初级阶段我国经济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途径。”但是由于客观条件的局限和实践过程的限制,隐性教育理论进入我国高等院校的时间并不是很长,这就导致了大家在实践中对隐性教育不甚熟悉,其在理论上的途径和方法还有待在实践中经受检验。

一、“00后”大学生的特殊性及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思政教育工作者采用各种程序、方式和手段,对教育对象施加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影响,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传达思政教育的内容,使教育对象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需要的思想政治素质的活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要求融入社会实践等活动领域中,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形式对教育对象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和行为举止等施加影响的教育。隐性的教育形式能够较好地顺应教育对象的心理需求,将教育的内容和要求渗透到显性教育方法所无法达到的工作和生活空间中去,由此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提高其影响力。

(一)“00后”大学生的特殊性

自 2018 年秋季始,“00 后”大学生正式进入大学校园;到2022年夏季,最后一批“90后”大学生已将毕业,此后“00后”便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主要群体,他们具有不同于以往“80后”“90后”大学生的时代特殊性:

1.追求个性,思政教育开展难度增加

追求个性化,是社会发展印在“00 后”身上的独特烙印,他们出生于历史新节点,且多为独生子女,集两代家长的宠爱于一身,日常物质需求基本上都能够得到满足,无须为物质生活担忧,因而他们更渴望自身需求得到个性化的满足,强调自我价值意识的实现。他们追求自由,强调个性,叛逆心理和抵触心理相较于“80后”“90后”都更强;部分“00后”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宣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理性,认为已经过时,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潮流。诸如此类的现象在“00后”群体中屡见不鲜,导致教育活动开展难度大,或教育效果差强人意,这无疑给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个新课题。

2.信息爆炸,易受不良网络思想影响

“00后”出生于新媒体时代,他们是土生土长的“媒体人”,数字化赋予他们独特的网络思维。成长于这样一个开放的信息世界,“00后”大学生将网络视为传递信息和交流情感的新阵地,这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是一个新的突破口。但目前互联网的世界仍是开放而缺乏监管的,各种腐朽思想和消极观念充斥其中。新时代“00后”大学生网民思维更活跃、目光更敏锐,且富有创新精神,善于独立思考,这使得他们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容易、更快、更多地接收到一些新潮思想。于是,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已经难以对他们进行垂直的信息传递,难以掌握话语权、主导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了。这对于新时代的思政教育无疑是极具挑战性的。同时,大学生的心智尚未完全成熟,难以辨明是非,非常容易被互联网信息中的不良因素所左右。例如,有些西方国家欲趁经济全球化之势,借我国对外开放交流之机,大力宣扬其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对我国国民进行意识形态渗透。通过网络信息进行传播即是他们常用的一种隐蔽的、具有欺骗性的意识形态渗透形式。大学生尚未深入社会,如果意志薄弱,很容易受到消极影响,对西方的价值观产生错误的崇拜之情,甚至动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这些现象无疑也使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巨大难题。

3.思想多变,价值取向趋向多元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日益加快,由此,社会生活节奏逐渐加快,社会竞争日益加剧,人们将时间视为生命,在社会实践中追求改革以求生存、追求创新以求发展、追求多变以求优势。这种社会生活上的多变反映到思想层面,表现为人们的思想日益复杂多变。大学生本来就处于一个思想变化无常的身心发展阶段,于是这种思想上的不稳定性在大学生的价值观上表现得尤其明显。这就要求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注重与时俱进,选用与当代“00后”大学生思想特征相适应的教育方法。

整体而言,“00后”大学生群体基本能够树立并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但由于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元化的影响,其中也必然呈现出多种不同类型的价值观取向。针对当代“00后”大学生价值取向趋向多元的这一特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时应注意:以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为主导,弘扬先进的、科学的、健康的思想,同时加强教育针对性,根据学生不同价值取向对症下药,转化学生落后的、错误的、消极的思想,摒弃腐朽思想,从而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政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具有不同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之处,主要表现为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的潜隐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开放性、教育效果的持久性三个方面。

1.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的潜隐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采取的是一种潜隐的,而非开诚布公的形式,教育者将其所欲传授的各种关于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的内容潜藏于受教育者所要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中。随着活动的开展,这些内容将渗透到教育对象的生活和学习的各个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教育对象,引导着受教育者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有机结合,于无形中达成教育目标。这是对显性教育的一种必要的补充,也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存在类型的独特之处。

隐性教育始于无意识的教育,避免了传统教育方式可能引发的强制感受。在隐性教育过程中,教育对象所集中关注的重点往往是具体的正在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一般不太能注意到,甚至常常完全忽略掉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存在。例如,当教育者想要对教育对象进行一定的道德教育时,可以开展一堂有意义的电影赏析课。通过对影片的背景及其所讲述的故事进行赏析,向教育对象进行道德理论的渗透,从而达到教育目的。在这一施教过程中,教育者具有明确的德育动机,但受教育者往往难以察觉这一动机,因而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要求受教育者针对影片发表观后感,从而激励受教育者自觉主动地探索影片中的德育价值。这种施教过程明显区别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明确的施教动机,整个教学活动围绕着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内容而展开,而电影赏析课中的施教目的及过程则潜藏于影片中。

当然,如果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内容只是单纯地隐藏于具体活动之后,而没有在更深的层次上实现与具体活动的统一,那么这一施教过程是无法构成真正意义上的隐性教育的。这就要求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不能只是把教育的目的和内容等像贴标签一样简单地贴到社会实践活动上,而是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实践活动进行有机结合,达到形式与内容的一体化。

总之,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隐去了教育形式的“形”,渗透于其它实践活动中,具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正是这样的潜隐性使得受教育者几乎不会感受到任何明确的来自外部的强加意图,从而能在接受隐性教育的过程中以自愿、自主的状态选择和参与教育活动。

2.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开放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具体的形式,因此可以借助多种多样的载体来传播思想、传递价值,其实践是开放的实践,而不是局限于某个特定的时空范围的实践。这一点使得思想政治的隐性教育明显不同于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

人们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也是丰富多样的。相应地,寓于人类社会生活实践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它的实践形式也是各式各样的。换言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多样性,没有固定的实践形式要求。例如,对当代“00后”大学生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在大学生的专业课学习和在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其中,在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与内容这一过程中又可以有多种具体形式。如培养当代大学生文化素质,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更多关注校园在人文环境方面的建设,完善大学生文化活动的设施建设,让其能更好地参与各式各样科学的、有益的学术研究活动、艺术活动和娱乐项目;充分利用重要节假日、运动会、开学典礼等,结合时事热点,因地制宜地融入思政元素,开展具备独特性的、对当代“00后”大学生具有较强吸引力的主题教育活动。此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要形成的不是一定的思想品德知识,而是提高其一定的思想品德素质,而思想品德素质并不能简单地通过“教与学”快速形成,只能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不断的熏陶教育孕育而成。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部要求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该采用开放的实现形式,具备时间与空间上的开放性。

3.教育效果的持久性

显性教育所产生的效果往往是立竿见影的,与之相反,隐性教育所产生的效果往往不能立马显现出来,正是这一特点使得隐性教育更加具备教育效果的持久性。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讲过, 孩子们愈少感到落在他们身上的教育设想,任何一种教育现象的教育效果就愈大,一旦他明白了你专门找他谈话是为了教育他——他的心灵,形象地说,便会扣上所有的纽扣,整个封闭起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性正在于其借助了各式各样的载体,教育的真实目的被隐藏其中,使得学生能够得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形态教育,即通过当代“00后”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方式对其进行潜隐式的意识形态教育,使他们的思想在不知不觉中得到陶冶和教化。这种隐性的教育的前提是教育对象必须接纳和认同教育的形式。只有在认同和接纳的基础上,他们才能逐渐接受正向的价值观念的同化,而后自觉主动地将这些价值观念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付诸实践。此即所谓“内化于心而外化于行”。这种由内而外的改变,是对受教育者思想的彻底渗透,更能深入到教育对象的灵魂深处,逐步改良受教育者的价值体系,引导其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并持久地指导着他们的言行举止,产生长久的教育效果,从而切实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二、高校“00后”大学生隐性思政教育运用的现状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针对“00后”大学生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很多学校虽然已经意识到隐性教育的极端重要性,但在运用隐性教育方式开展相关教学活动的实际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一)教育者缺乏对隐性教育的重视和系统认识

多数高校虽然已经开始将隐性教育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但仍缺乏对隐性教育的重视和系统认识,主要体现在:(1)隐性教育的地位未受重视。许多高校已隐性教育在组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能够发挥独特的作用,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性。但受到种种内部或外部的因素影响,仍以显性教育为主要载体,未能将隐性教育真正落实到教育工作中。这是由于高校管理者和一线教育工作者尚未给予隐性教育足够的重视,未能认识到隐性教育的不可替代性,不愿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应用这一方法,甚至有少数教育者仅仅将隐性教育理念的提出看作是现有教育方式和教学手段的一种丰富,至于能否恰当应用并不是那么重要;(2)教育者耐心不足。“00后”大学生个性突出,思维活跃,常常有自己的想法,要想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甚容易,短时间内难见其显著效果,加之隐性教育所需的时间又比显性教育更多一些,结果是许多教育者会因为缺乏耐心而舍弃它。

(二)相关的载体开发不足

隐性教育在运用过程中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载体,这是它与传统显性教育的不同之处。当前,高校校园建设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已得到了极大改善,但这些建设多是物质方面的环境建设,甚少有能充当隐性教育载体的建设。因此,当前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大难题便是可利用的载体形式过于单一,无法满足隐性教育的实际需求。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优良传统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既传承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又紧扣着时代的脉搏,对受教育者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也是高校开展隐性教育不可或缺的载体之一。此外,将实践活动与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基本原则的体现。各高校应积极组织开展富有思政教育价值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活动载体的丰富来促进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然而,目前诸多高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且社会实践活动普遍存在活动少、形式单一、效果差等问题,使得隐性教育无从依托。

(三) 隐性教育的信息化手段不足

“00后”成长于信息时代,只有将隐性教育与相关的信息化技术有机结合才有可能进一步提高隐性教育的实效性,但目前很多高校存在隐性教育信息化手段不足的问题,因而无法充分发挥隐性教育在促进思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为:

1.校园网络建设不足。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已具备基础的校园网络系统,基本能满足学生的网络需求,但也依然存在一些校园网络建设的不足之处。比如: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校园网络建设差异甚大,造成教育不公平;校园网络覆盖面不足,导致师生在使用校园网络时常受到空间上的限制。

2.教育者相关技能掌握不足。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大部分教育者能与时俱进,主动学习互联网相关技能,并利用所学开展教学工作,顺应“00后”的时代要求,但也仍有部分教师未能熟练掌握网络技能,因此无法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更好地发挥隐性教育的重要作用。

三、加强“0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隐性教育的策略

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特殊性和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0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隐性教育可以从加强对隐性教育的重视和研究、利用教育资源加强载体建设以及善用信息化手段等方面着手,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一)加强对隐性教育的重视和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属于德育范畴,于大学生教育而言举足轻重,其教育成效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思想水平,理应得到各高校的高度重视。然而,自2020年以来,各高校为积极响应国家防疫号召,线上教学被提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育阵地由教室转移到了线上。诸多教育形式的变化以及疫情防控的需要使得各高校应接不暇,更容易造成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忽视。在这样的形势下,思政课教师应首当其冲,树立表率意识,发挥带头作用,努力落实立德树人目标。此外,学校管理者应做好分工,使校园各部门工作人员明确自身职责,从而推动线上线下思政工作有序进行;其次,各高校要明白思想政治教育不只是思政课教师的事,无论是身边的同学,还是食堂的工作人员,校园里的每个人都会对学生思想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高校不仅要做到全方面统筹关注各部门的建设,还要与时俱进,充分认识和接受“00后”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因势利导,将思政工作落到实处,落到细微之处,使之发挥最大效益。

(二)利用教育资源,加强隐性教育载体建设

为适应“00后”大学生追求个性、思想多变的性格特征,高校必须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丰富隐性教育的载体形式。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优化校园文化载体

生活于校园中的“00后”大学生,作为文化主体,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就是为其提供良好的思想环境。首先,校园物理环境是校园文化必不可少的物质载体。注重校园物理环境审美性功能与实用性功能的有机结合,有利于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大学生的态度、行为等产生积极影响。其次,校园制度环境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套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既能规范校内文化,又能对大学生发挥行为导向作用。最后,校园精神环境的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各高校应确立正确的思想指南,顺应时代要求,树立校园典范,进行全面的、可持续的建设。总之,通过优化校园物理环境、制度环境、精神环境等文化载体,能营造出积极正面的学术氛围和静逸融洽的生活氛围,使思想的熏陶全方位地融入到校园的每个角落,从而使得当代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2.创设和拓展有效载体

开发和完善活动载体。社会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场地,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沟通学校与社会的桥梁和纽带。经过长期发展,各高校已探索出支教、研学旅行等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这些优良传统我们必须加以继承和发扬。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00后”大学生群体的到来,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必须不断得到新的开发和拓展。为更好地满足“00后”大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各高校可以将活动分为若干项目种类,拓宽实践活动的领域,使学生可根据社会的需要和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时间和项目进行实践,同时进一步完善弹性学分制,给予当代大学生更大的自由度。此外,各高校可以充分开拓网络载体,开展“云班会”“云讲座”“云艺术节”等德育活动,弥补线上德育的缺位。

挖掘专业课程的德育功能。思想政治教育不应局限于思想政治学科,各学科教育者都应充分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在完成学科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其中所蕴含的伦理道德问题进行思考,并适时地向教育对象传递正确的思想观念,使专业课成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充分利用隐性意见领袖的影响力。大学生活是群体生活,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同伴的影响,其中隐性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不容小觑。“00后”大学生群体也是如此。教育者要想利用好隐性意见领袖的影响力,首先要善于察觉和树立当代大学生中的隐性意见领袖。在教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既要关注教育对象的参与度和活动的覆盖面,使大学生普遍得到教育和锻炼,又要抓好学生骨干的选拔和培训工作,对隐性的意见领袖进行科学正确的理论教育,通过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间接地引导整个群体的思想向好的方向发展。

(三)善用信息化手段,寓教于无形

信息时代,互联网为思政工作提供了大量新的、可用的教育资源,同时,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和及时性等特点有助于拉近人们的心理距离,便于教育者快速而准确地了解教育对象,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教育的实效性,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更要求各高校善用信息化手段。因此,教育者应积极把握互联网这个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建设符合本校发展需要的校园网络文化,助力思政教育。

“00后”大学生对于自由和共享的需求在互联网世界表现得尤为明显,他们喜欢依照自身兴趣对网络信息进行主动的、有选择的浏览,凸显他们在网络世界的主体地位。教育者可以利用教育对象的这一特性,以互联网为依托,利用丰富的信息化手段,举办各种既富有思想性又富有趣味性的网络活动,调动当代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寓教于乐。例如,高校可利用当代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网络平台宣传各领域的先进事迹,并采用线上投票和点评等方式推选典型模范,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并从中感受先进模范的高尚品格和精神力量,由此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实现“无教之教”。

猜你喜欢
教育者隐性政治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