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育捍
(贵港市港南区新塘镇农业农村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 贵港 537118)
玉米套种大豆种植技术符合农作物生长规律,垄沟种植玉米,垄台种植大豆,有效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单位面积作物的产量。生产中,部分农户存在品种选择不合理和病虫害防治不到位等情况,无法达到优产、丰产的目的。基于此,探析玉米套种大豆种植技术要点显得尤为重要。
选择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光照充足、降水量适中且温度适宜的地块。所选区域前茬可种马铃薯和油菜等作物,第二年大豆和玉米分带换茬轮作,可降低土传病害发生的概率,有效增加玉米和大豆的产量。另外,宽窄行种植能有效发挥玉米套种大豆种植技术优势,种植区域可以划分2个种植带,窄行和宽行分别为45 cm和155 cm,可以在玉米宽行内种植2~3行大豆,大豆和玉米行间距应超过50 cm,优化玉米套种大豆效果。
科学选种是确保大豆和玉米套种增产的关键,选种半紧凑型或紧凑型的玉米且玉米植株低于250 cm的高产抗逆良种可达到增产和优产的目的,如神龙玉5号、太平洋891和亚航639等,大豆需选种抗倒伏和耐荫中晚熟夏大豆,如南豆12和贡选1号等。在确定大豆和玉米的品种后做好选种工作,常用选种方法为风选和水选等,剔除种子内的杂物并留下颗粒饱满的种子。为提高产量可选用包衣种子,可在大豆种子内拌入适量的烯效唑,1 kg种子拌入烯效唑16~20 mg,可有效防控病虫害。
第一,整地可提高土壤的透气性,确保土壤颗粒较为松散,进一步加深活土层,利于玉米和大豆根系生长,还可增强玉米和大豆的抗倒和抗旱能力;第二,整地可提高土壤的蓄水保墒性能,土壤深翻后内部颗粒间的空隙变大,在下实上松的基础上可容纳较多雨水,达到优化土壤墒情的目的,使大豆和玉米能在土壤内部吸收更多的水分,有助农作物茁壮生长;第三,整地可优化土壤理化特性,主要源于表层经过日晒风吹的土壤能加速熟化,通过整地处理土壤可将表层热量传至土内,地温随之上升,利于玉米和大豆早播,同时在土壤内外热、气和水均衡的条件下能助力大豆和玉米增产和优产;第四,在整地过程中可去除杂草并灭除虫害,有效降低玉米和大豆感染病虫害的概率[1]。
玉米套种大豆的整地方法主要有4种:第一,翻、耢和耙整地,深度约为20 cm,翻耕后需耙耢2~3次,确保土块平整细碎,当前多数地区使用机械连片翻耕,可有效提高整地效率。经验表明,土地深翻可间隔3~5年,最好在秋季翻、耙和耢整地,而后再起垄,提高土壤灭草和灭茬的综合质量,利于微生物生长和空气流动,土壤理化特性随之优化;第二,旋耕灭茬整地,使用旋耕机粉碎上茬作物留在地里的余茬,而后将粉碎的余茬混入土壤,在小型旋耕机与四轮拖拉机配合的基础上可增强旋耕灭茬的机动性,这种整地方式适合在耕地面积不大的地区使用,余茬混入土壤还可提升土地的肥力;第三,秋整与春整,春整通常在前茬作物收割完毕后灭茬并施足基肥,深耕翻土,若为黏土地需在封冻前灌水1次。秋整具有增强农作物抗旱能力的作用,还可优化土体结构,为玉米套种大豆种植活动高效展开奠定基础;第四,倒茬及轮作,虽然玉米较耐连作,但大豆可能因连作而减产,基于此需注重轮作倒茬,使玉米和大豆都能优产和增产。轮作利于充分利用残肥并确保土壤营养均衡,需根据种植区域的自然环境及玉米和大豆套种规律科学轮作,达到去除田间杂草、减少病原菌总数、调节土壤肥力和优化土壤理化性状的目的。
通常4月中下旬—5月末播种,黄豆的播种时间较玉米晚5 d左右。在播种时需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若播种过早玉米和大豆可能会受寒冷天气影响而无法正常生长,若播种过晚可能因降水量过多而减产。玉米套种大豆种植技术在应用过程中,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展开复合种植活动。西南和西北一带玉米带宽<40 cm,玉米间距为1.8 m,中间种3行大豆,行的间距为30 cm,大豆带和玉米带的间距为60 cm。黄淮海一带玉米带宽<40 cm,玉米带间距2.2~2.3 m,中间种4行大豆,行的间距为30 cm,大豆带和玉米带间的距离为60~70 cm。从播种密度的角度来讲,西南地区播种玉米4 500穴/0.067 hm2,有效株数为4 000株/0.067 hm2,大豆播种密度为9 100粒/0.067 hm2,有效株数为7 800株/0.067 hm2;黄淮海地区玉米和大豆播种密度分别为4 600粒/0.067 hm2和10 200粒/0.067 hm2,有效株 数分别 为4 000株/0.067 hm2和8 700株/0.067 hm2。西北地区大豆和玉米可用双粒穴播方法或单粒穴播方法,玉米株距为12 cm或24 cm,播种密度为5 050粒/0.067 hm2,有效株数为4 500株/0.067 hm2,大豆株距为8 cm或16 cm,播种密度为11 300粒/0.067 hm2,有效株数为8 500株/0.067 hm2。播种前需关注土壤湿度,若土壤含水率不足60%,需做好灌溉工作,可在浇灌、浸灌和喷灌后播种。
为了应用玉米套种大豆种植技术实现增产和优产目标,同时发挥土地资源的技术优势,农户要及时关注出苗情况,若发现缺苗断垄需采取措施及时补种幼苗,亦可在缺苗位置留双株。补苗前需做好浸种催芽工作,提高补栽的有效性。通常在幼苗发出2~3片叶子后补苗,除了直接种培育好的幼苗外,还可将密度较大区域的部分幼苗移栽到缺苗的区域,还需在补栽后的5 d内观察幼苗生长情况,若生长速度过于缓慢可适度追加肥料,确保补充的幼苗能与之前栽种的幼苗生长速度相同[2]。
在玉米和大豆长出3~4片叶子时依据幼苗长势需做好定苗工作,确保定苗和间苗及时,若苗旺可适度早定苗和早间苗,若幼苗长势较弱那么需适当的晚定苗和晚间苗。在幼苗生长20 d后需剔除穴内的弱小幼苗,保证每穴有一株壮苗。通常情况下每穴大豆和玉米幼苗分别为3株、1~2株。
播种前期通过整地可有效除草,在播种后苗前可使用150 mL的乙草胺乳油兑水30 kg在大豆和玉米行间喷洒,达到有效封闭田间杂草生长的目的,在玉米和大豆生长过程中可用人力除草,还可使用玉米和大豆专用除草剂定向喷雾等。
根据实际情况玉米每0.067 hm2施加1 000 kg的农家肥,直播或移栽前需在窄行内开沟,撒施有机肥50 kg/0.067 hm2,此外还需施加复合肥50 kg左右。在大喇叭口期需追加尿素16~18 kg/0.067 hm2。大豆带每0.067 hm2施加复合肥20 kg氯化钾和磷酸钙分别为4~5 kg和30~35 kg。根据玉米套种大豆的生长状态适度追肥,针对个别长势较差的植株可在花期雨过后追加3~5 kg的尿素。玉米在长出10~12片叶子时每0.067 hm2需施加玉米健壮素水剂,通常情况下30 g的药剂可兑水20 kg,均匀喷施在玉米上可起到控旺防倒的作用。
根据玉米套种大豆的实际情况及农作物的生长规律适时收获,以玉米为例,需在蜡熟期保留棒三叶,黄熟期要抢收果穗,并将玉米秸秆砍倒覆盖在地面上。大豆可在黄熟至完熟期适时收获,收获的大豆可在晒干脱粒后储存。
种子处理可有效预防丝黑穗、玉米茎腐病、蚜虫和玉米螟虫等病虫害。根据各地区常见病虫害及传播规律在处理种子时合理选用药剂,必要时针对大豆和玉米进行二次拌种,解决原包衣种子预防病虫害能力较弱问题。可选用丁硫·福美双、精甲·咯菌腈等药剂,亦可选用辛硫磷和阿维菌素等药剂。如:预防地下害虫需使用阿维菌素乳油,兑水稀释后喷施,拌匀后闷3~4 h,而后晾干并及时播种;预防玉米苗枯病可晒种1~2 d,期间需积极翻种子,以免种子因阳光暴晒而破裂,而后收集晒好的种子浸入稀释好的克菌灵溶液中,晾干后播种。除科学处理种子外,还需通过有效处理土壤的方式预防病虫害,例如可在整地时拌入毒死婢乳油,而后使用旋翻技术将带有药剂的土层与底层土壤混合在一起,达到有效预防病虫害的目的。
控制大豆旺长可使用烯效唑可湿性粉剂;防治大豆根腐病可使用甲霜恶毒灵、克菌丹、申嗪霉素和枯草芽孢杆菌等药剂,根据不同地区害虫的抗药性可选用复合药剂,如克菌丹+申嗪霉素等;在防治玉米螟和玉米蚜虫时,可于玉米喇叭口期施加氯氰菊酯和毒死婢等药剂;防治红蜘蛛可使用克螨特乳油和阿维菌素;防治大豆锈病可使用噻菌酯悬浮剂、戊唑醇悬浮剂及其他药剂;防治玉米大斑病可使用嘧菌酯和苯甲丙环唑等药剂,亦可根据不同地区作物的抗药性使用复合药剂,如苯醚甲环唑+嘧菌酯等。
除了根据病虫害的种类采取具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外,还需合理选择防治病虫害的时机,以防治玉米大斑病为例,最好在玉米大喇叭口期采取防治措施,若防治蚜虫、金龟子和豆荚螟等病虫害可在开花至成熟期这段时间采取相应的措施,有针对性的运用溴氰菊酯、井冈霉素A和枯草芽孢杆菌等药剂。当前病虫害防治技术手段不断创新,无人机成为农户防治病虫害的“好帮手”,在使用无人机施药时需适度增加沉降剂和增效剂的总量,以免出现弱化药效的消极现象,进而实现通过防治病虫害保苗和保产的目标[3]。
综上所述,有效运用玉米套种大豆种植技术可以充分利用田地资源,达到玉米和大豆优产和增产的目的,并助农户增加收益。为了做到这一点需农户选择在适宜的区域使用玉米套种大豆种植技术,还需科学选种,确保玉米和大豆种子具有抗旱、抗倒伏和抗病害等性能,要做好整地工作,为玉米套种大豆提供有力条件,还要适时播种、加强田间管理和有效防治病虫害,进而发挥玉米套种大豆种植技术优势,实现玉米和大豆优产和丰产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