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丽倩 张福龙
(新疆师范大学 党委组织部,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1]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的践行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大背景中,将二者紧密结合、融通创新,是一个激发中华文化生命活力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
进入21 世纪以来,中共中央先后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等文件,明确指出要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载体、传播渠道和传习人群,增强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凝聚力。高校学生党员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力军和后备力量,在他们中间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先天的引领和传播的优势,因此,紧密依托高校学生党组织文化建设,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简称“双创”)具有较大的实践价值。
1. 从严治党的时代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要抓实基层支部,要把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到每个支部、每名党员。按照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中共中央先后印发了《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2019—2023 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等纲领性文件,旨在进一步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规范化建设和全国党员教育管理高质量发展,其中尤其强调,要引导广大党员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深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增强全国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自豪感、自信心,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形成普遍共识,形成价值认同。
2. 传统文化的“双创”背景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现实需要,也是加强思想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中共中央办公厅先后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提出要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载体、传播渠道和传习人群,提升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凝聚力。大学生党员是青年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领头力量,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更为便利和深入,同时也需要他们充分发挥“领头雁”作用,引领青年大学生成为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先锋力量。因此,以大学生党员作为接受主体,在高校学生党组织中探索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简称“双创”)有较大的实践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把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激励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并进一步强调“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当前,全国各地基层党支部文化建设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重形式、轻实效”的问题,而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中也存在组织生活流于形式、党员活动创新不够、党员教育形式单一等现象,导致党支部文化建设不强、吸引力不够、学习氛围不浓、党员教育效果不理想等共性和个性问题。面对存在的问题,在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意义重大。
1. 有助于提升党员党性修养和人文素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自我修养非常重视,并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如四书《大学》篇提出“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自我修养路径,将正心修身作为齐家、治国的前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自强不息、司马迁作《史记》的逆境奋发、苏东坡“问汝平生功业”的达观豪放、徐霞客对真理和自然的热爱及探索等内容,对教育大学生党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进而提高人文素养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因此,高校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引下,以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引导大学生党员做班级、学校和社会中道德品质的示范者、理想社会的追求者、群体中的先锋模范带头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有助于提升党支部建设水平
党支部文化建设是吸引大学生党员的重要途径,而支部党员文化水平的提高更能反哺支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弘道精神、君子价值、爱国情怀、天下为公等理念,有助于激发学生党员不断追求真理,培养学生党员的奉献精神和爱国热情,进而增强学生党员的凝聚力和归属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担当;“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报国情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不断浸润,不断汇聚成强大力量,引导学生党员积极参与支部文化建设,进而提升党支部的文化水平。
3. 有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生党支部是中国共产党同青年大学生紧密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保证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主要阵地之一,而青年大学生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力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虽然历经曲折变化,却从来没有被外来文化冲击中断,始终顽强地一以贯之地延续到今天。正因为如此,它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从本质上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在长期发展中不断积淀的思想结晶,我们要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校学生党支部文化建设和党员管理教育中来,培植学生党员的文化自信。因此,阐明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有助于高校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行动自觉,充分发挥引领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第十条第四项规定:“高校中的党支部,保证监督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思想政治引领,筑牢学生理想信念根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保证教学科研管理各项任务完成。”[3]这一重要论述明确了新时代高校党支部的职责使命,提出了强化思想引领、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其最根本的任务。事实证明,做好这一点,关键在于充分发挥高校党支部的凝聚引领作用,培育正确的价值观取向,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4]新时期,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纽带加强思想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沃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道德养成、文化观念、思想精神和民族性格的总和,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且一脉相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 年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的讲话中强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根植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5]因此,阐明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践行到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上来,能够更好地促进和解决高校学生党支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问题,更有针对性地认识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继而全面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核心素养,为我国高等教育深化改革提供持续推动力。
《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第十三条中强调:“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引导党员学习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铭记党的奋斗历程,弘扬党的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共产党人价值观,激发爱国主义热情。”[6]其中规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四史”同为党员教育学习的重要内容。
1. 专题党课宣讲
认真关注党中央召开的重大会议或颁布的相关政策、文件精神,深入挖掘其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高校各级党组织可以及时总结要点,形成专题党课,在一定范围内组织宣讲。例如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并号召我们要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因此,高校各级组织可以组织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等专业教师挖掘要点,形成解读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专题党课,在学校党委、二级党组织和基层党支部各层面进行专题宣讲,这种宣讲不仅是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解读,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内涵的介绍,这是各级党组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文化的最好诠释。
2. 入党积极分子党课培训
按照高校发展党员工作要求,为端正入党动机、提升党性修养,在入党积极分子培养阶段由校院两级党校举办入党积极分子专题培训,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常识的培训。无论是校级还是院级层面的入党积极分子党课培训,以理论培训为主要形式,在党课内容的设计中可以重点加入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的党课,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弘道精神、家国情怀、天下为公、创新精神”等为主题的专题党课,既能凸显“党”味,又能使党课内容丰富多彩,较好地提高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质量。在培训实践课环节,目前高校入党积极分子培训人数众多,在安排实践环节时压力较大,大多实践课程往往流于形式。因此,在实践环节上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例如参观革命烈士公园、文庙、校内红色映像工作室、VR(虚拟现实)室、书法教室等,聘请相关专业教师或团队,组织入党积极分子进行爱国主义文化教育,提升入党积极分子的文化知识和能力素养。
3. 党员日常学习教育
按照《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及《2019—2023 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要求,要在党员中常态化地开展“四史”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尤其是2019 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2021 年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党员学习教育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因此,在针对学生党员学习的内容设计上,可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弘道精神、君子价值、家国情怀、天下为公等思想理念,激发学生党员的荣辱思想和奉献精神,进而增强学生党员的凝聚力和归属感。此外,“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担当;“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报国情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正能量,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更是党员需要学习和践行的中国精神。
主题党日活动是党支部组织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党支部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例如传统文化中的“德”是教育党员的一面镜子,所谓“富润屋,德润身”“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等这些强调君子品德修养的警句和理念,都是教育引导党员提高自身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素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主题党日活动内容中,将极大提高主题党日的质量内涵及吸引力。
1. 重新思考主题党日定位
创新是我党永葆生机,不断向前的“法宝”。创新主题党日活动是新形势下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方式。传统的主题党日组织模式往往是从“我要传播什么信息”出发,在个体追求自我意识日益明显的自媒体时代,我们必须对主题党日的内容、形式和受众感受进行重新思考和定位,在保证主题路线不偏离的基础上,兼顾“我想传播什么”和“党员需要什么”,实现主题党日和党员需求的深度融合,最大限度地调动党员参与主题党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党支部文化建设提质增效提供强大的推动力,促进高校学生党支部文化建设工作走上一个新台阶。
2. 提升主题党日的深度和品味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育人精神养分,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传统节日文化、革命文化并与校本文化相结合,能有效提升主题党日的深度和品味。例如在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中国传统佳节节点,以相关节日为主题开展知识讲座、编演情景剧、举办座谈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全体党员参与进来,深入了解和感受传统节日的形成历程和文化内涵;在孔子、屈原、司马迁等古代历史伟人诞辰日及近代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纪念日期间,开展形式多样的榜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文化中有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中国古代面向儿童的启蒙教育教材,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都将德育放在首要位置,舜帝孝母友兄的孝道文化、范仲淹的天下之忧乐观念等,都可以成为主题党日的活动素材,并与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起来,利用主题党日开展传统美德教育。
3. 加强指导,丰富党日形式
学校党委或二级学院党委可与国内兄弟高校交流学习,引进成熟的主题党日传统文化传播典型案例,组织校内党务工作者进行观摩,在校内相关汉语言文学、历史和马克思主义等支部培育传统文化传播典型,在校内各支部间定期举办观摩和案例推广。在形式上,可以将传统文化中的国粹,如书法、武术、戏曲、中国象棋等纳入主题党日来,利用主题党日举办书法、武术、戏曲、中国象棋等比赛,增强学生党员对中华文化和中华国粹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挖掘并利用好当地文化教育资源,走进文庙、考古基地、博物馆、红色基地等瞻仰参观,联合自治区楹联、文联、书画协会共同开展主题党日等,丰富主题党日形式,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影响力。
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教育元素来教育和凝聚广大学生党员,对学生党员来说更具有亲和力,以此为载体在支部中创建和培育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党建品牌,可以形成以点带面的引领效果。
1. 培育专家团队
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和思政元素,是教育广大党员和群众的有效途径。学校各级党组织可以邀请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教师和学生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和推广团队,在日常教学管理和党组织生活中着力挖掘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素材和元素,打造“党建+传统文化”的精品课程;可以借助马克思主义理论、国学等公共课程,形成专家团队,在学校党团课培训、党务工作者培训、干部培训中发挥专家团效用。
2. 形成品牌示范
以学校党建品牌建设活动为契机,动员相关学院党委或党支部积极申报“党建+传统文化”品牌,以相关专业的二级党委或党支部为单位和试验点,共同研究、重点扶持、形成合力,充分利用校内文化教育基地,在全校范围内培植一批典型活动及案例,建设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点的党建品牌项目。例如开展国学讲座、经典红色文学研读、古典诗词诵读日、红色映像等诸多项目,经过深入挖掘和再整合,组织支部牵头形成师生党员团队,即可形成较好的“党建+传统文化”品牌项目,形成示范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