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霞
(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农业农村局,河南 南乐 457400)
兔球虫病是由艾美耳属(Eimeria)的多种球虫寄生于兔肝胆管或肠上皮细胞内引起的一种寄生性原虫病。家兔是其自然宿主,该病以消瘦、腹泻、生长迟缓和贫血为主要特征,具有分布广、传染性强和死亡率高等特点。兔球虫病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在温暖、潮湿的春夏多雨季节多发,对温度抵抗力较弱,如果舍内温度保持在10℃以上则随时发病。各品种及年龄的家兔均可感染,断奶至3月龄内的幼兔最易感染,而且发病时病情严重,发病死亡率达70%以上[1]。成年兔可耐过,但可长期排出球虫卵囊,成为兔场发生该病的传染源[2]。
病兔和成年带虫兔是兔球虫病的主要传染源。被感染兔只污染的饲料、器具、水源、土壤、饲养员衣物和车辆,以及昆虫、老鼠、蚊蝇和野鸟等也可成为间接传染源。
兔球虫病的易感动物是家兔,各品种及年龄的兔均易感染,而且母兔比公兔易感,幼兔比成年兔易感,1~3月龄的幼兔最易感染[3]。
兔感染球虫大致有2种传播途径。第1种是接触传播。健康兔只通过食入含有孢子化球虫卵囊的水或饲料,或直接接触被病兔或带虫兔污染的衣物、母兔乳房、粪便、器具、笼舍、车辆及土壤等而被感染。第2种是经虫媒机械性传播。健康兔只通过昆虫、蚊蝇、鸟类和老鼠等动物机械性搬运球虫卵囊而被感染。
兔对球虫的抵抗力较弱,各种年龄的兔均可以感染,1~3月龄的幼兔最易感染,而且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成年兔一般不发病,但却是球虫病病原体的携带者和散播者。另外,该病的发生主要受饲养密度、环境卫生、营养状况和温湿度等因素的制约[4]。
兔球虫病的潜伏期一般为2~3 d,病兔主要表现为被毛粗乱、精神委顿、食欲不振、卧地不动、消瘦及排尿次数增多,尾部常有脏污。根据球虫的寄生部位不同,可分为肝型(球虫主要寄生在肝脏、胆管上皮细胞)、肠型(球虫主要寄生在肠管上皮细胞)和混合型(肝型与肠型混合感染)[5],日常生产中混合型较为常见。
兔只感染肝型球虫病后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靡,食欲减退,虚弱,消瘦,贫血,四肢无力,腹泻,肝部腹水,肝肿大,肝腹围增大和下垂,肝区触诊有痛感,眼结膜可见轻度黄疸[6]。
兔只患肠型球虫病后常呈急性经过,有的不表现任何症状而突然倒地,蹬腿仰脖,发出尖叫声,短时间内死亡[7];有的出现不同程度的顽固性腹泻,或便秘与腹泻交替发生,渴欲增加,最终因脱水或继发性感染而死亡。
混合型具有肠型和肝型的临床症状,患病兔只出现神经症状,表现为四肢麻痹或痉挛,头后仰,发出惨叫声,迅速死亡,病兔治愈后长期发育缓慢。
对病兔进行剖检,观察病理变化,可发现病变主要在肠道和肝脏部位。肝表面或肠黏膜上可见白色结节性病灶[8]。
肝型球虫病的病理变化主要在肝脏,表现为肝脏肿大,肝表面及切面有许多蛋黄色或白色结节,结节内含有大量浓稠黏液;胆囊充盈肿大,胆汁浓稠色暗;腹腔内充满大量液体。
肠型球虫病的病理变化主要在肠道,表现为十二指肠扩张、增厚,肠壁充血;肠腔内充满气体和水样带血黏液;肠黏膜充血且有片状或散在出血点与卡他性炎症;肠系膜淋巴结肿胀。慢性病例可见肠黏膜呈淡灰色,有许多大小不等、形状各异、小而硬的白色结节(内含卵囊)和化脓性、坏死性病灶。
混合型球虫病既有肝型的病理变化也有肠型的病理变化。
对兔球虫病的诊断可以通过发病季节、兔场环境、患病兔龄、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做出初步诊断,进一步确诊需要采用实验室检测方法,即血清学检测和病原学检查。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通常情况下需要相互配合使用,相互印证,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率与可信度。
6.1.1 保持兔舍清洁卫生。每天按时清扫粪尿及其他污物,防止饲料与水槽被污染,保持兔舍内、场区内外的干净整洁及舍内地面干燥;及时更换饮水,保证清洁水源。
6.1.2 加强日常管理,落实消毒制度。严格按照消毒制度,每周对兔笼、料盒、水槽、笼具、兔舍内外场地以及进出兔场的车辆和人员进行定期消毒,每月进行彻底消毒,确保将消毒工作贯穿于兔只饲养的各个环节,将消毒制度落实到位,彻底切断病原的传播途径。
6.1.3 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定时给兔舍通风换气,确保空气新鲜;维持适宜的温度与湿度,确保冬季温暖,夏季凉爽,全年不潮湿;减少噪音,保持舍内安静。
6.1.4 强化兔场的生物安全。禁止外来车辆及人员进入兔场生产区,禁止饲养人员舍内串岗;兔场生产区与生活区严格分离,做好病死兔无害化处理工作;定期对蚊、蝇进行消杀,同时防止狗、猫及野鸟等动物进入兔场。
6.1.5 做好饲料调控工作。根据不同日龄兔对营养的需求不同提供营养均衡的优质饲料,确保兔只获得良好的营养,进而提高其健康水平。同时,严禁饲喂过期、发霉和变质的饲料。
6.1.6 做好种兔引种工作。养兔场最好坚持自繁自养、全进全出的生产模式,非必要不引进种兔,防止外来种兔带虫传播给幼兔。如果必须引种,应选择健康无疫病的种兔,并附有动物卫生监督部门出具的检疫合格证明。对引进后的兔只进行多次粪便检测,确保无球虫病,同时隔离观察30~45 d,无异常情况发生方可混群饲养。
目前,市场上还没有防治兔球虫病的有效疫苗,因此药物预防是关键。从兔断奶至3月龄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抗球虫病药物,如抗生素类的莫能菌素、马杜拉霉素、盐霉素等,化学合成类的地克珠利、氯苯胍,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类的白头翁、大蒜素、青蒿等。不可选择一种药物长期使用,这样很容易产生耐药性,可采用轮换用药的方式。用药时要按照商品规定严格执行休药期,同时注意少用比较敏感或者安全系数较低的药物。
坚持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在日常生产中要勤于观察,一旦发现兔子患有球虫病,要采取紧急隔离措施,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