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 宇,贺文燕 ,白芙蓉,郭天龙*,菅瑞珍*
(1.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31;2.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农村牧区经营管理服务中心,内蒙古 鄂尔多斯 014300;3.呼和浩特市农牧技术推广中心,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猪丹毒菌病又称“打火印”,是农业农村部公布的二类动物疫病,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人畜共患传染病[1]。猪最易感染该病,尤其是怀孕母猪和架子猪更易感。临床多表现为急性败血症型或亚急性疹块型,继而发展成为慢性关节炎、心内膜炎等疾病。猪丹毒杆菌分布广泛,全年均可诱发疾病。有研究表明,人也容易感染猪源丹毒杆菌。受到感染的猪是主要传染源。大约有35%~50%的病猪康复后,扁桃体和淋巴组织中仍然携带该细菌[2]。当细菌的毒力增加或猪的抵抗力减弱时,就会产生内源性感染进而导致疫情暴发[3]。
猪丹毒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无芽孢,菌体呈细长、笔直或杆状的兼性厌氧菌[4]。将新鲜病料直接触片革兰氏染色观察,可见大小约为 (0.2~0.4)μm×(0.8~2.6)μm的弯杆状阳性菌。紫外线、高温、干燥、强酸及强碱等环境均能将其杀灭,并且大多数种类的消毒剂都对其敏感。猪丹毒菌病主要有3种临床症状,即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对猪易感的丹毒杆菌血清型主要有1a型、1b型和2型,其他血清型(3-23型和N型)对猪的致病性不强,故临床意义不大[5]。猪虽然是猪丹毒杆菌最主要的攻击对象,但包括绵羊、家禽、鸟类和野生动物在内的其他动物也有被猪丹毒杆菌感染的风险。猪丹毒杆菌主要感染怀孕母猪和育肥猪,临床症状包括急性败血症、心内膜炎、多发性关节炎和皮肤坏死。患病和受感染的猪是主要感染源,当细菌的毒力增强或猪的抵抗力减弱时,由此产生的内源性感染可导致猪丹毒菌病暴发。
带菌猪和病死猪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在感染猪的骨髓、回盲瓣和扁桃体等组织器官中均可以分离到细菌,患病猪可通过口、鼻或粪及尿等排泄物,污染圈舍、饮水、饲料。除此之外,突然更换日粮、连续生产、垫料和器具消毒不彻底等因素均可增加细菌扩散的风险[6]。
不同年龄和不同品种的猪均易被猪丹毒杆菌感染。有研究表明,快速生长的育肥猪和怀孕母猪高度易感,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加,免疫功能也会逐步完善,易感程度逐渐降低。猪丹毒杆菌的传播途径较为广泛,包括被污染的饲料和饮水,还可以通过蚊虫叮咬或破损的皮肤实现传播[7]。
在南方地区猪丹毒杆菌主要于雨水充沛、气温较高的4—7月流行,北方地区则主要集中在降雨较多的7—9月。除季节因素外,猪场的综合管理水平、消毒措施等也是影响该病流行的重要因素[8]。
该型由于发病急、病程短,通常患畜无明显临床症状即发生死亡。其全身组织脏器衰竭严重,多组织器官发生器质性病变。该型的病死率可达95%以上[9]。
该型的主要症状是病猪体温迅速上升,可达42℃,并伴有四肢无力、呕吐、食欲减退、精神萎靡及不爱运动等症状。同时在耳根、大腿、胸部及颈部等部位出现大小不一的暗红色块,用手指按压会消失,松开后斑块再次出现。通常在发病后4~5 d内死亡。该型的死亡率较高[10]。
亚急性型的症状轻于急性型,感染后2~3 d患畜皮肤出现荨麻疹或菱形斑块。亚急性型发病后,体温持续上升,最高可达41℃。病猪精神萎靡、行走缓慢、采食量低,在背部、胸部等部位出现深紫色、褐色、深红色且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菱形斑块,用手触摸则有明显的热度,斑块干燥后即结痂。皮肤病变可在几天内恢复,除了表面脱皮外,几乎没有其他不良影响。另外,一些类型的皮肤病变如果皮肤表面大面积受损,则预后表现与皮损的程度呈正相关。亚急性型的发病时间通常在7~14 d,虽然没有急性型那么严重,但也不容忽视[11]。
慢性感染最常见的症状是病猪的体重逐渐下降、皮疹部位皮肤坏死、关节肿胀、呼吸困难和心率加快等。在绵羊和羊羔中可引起多发性关节炎,导致关节出现不同程度的僵硬和增大。慢性疾病的发生时间比较长,对机体的影响比较小,大多会因治疗不及时、用药不科学等原因诱发局部关节炎或心脏增生性心内膜炎,一旦出现慢性症状,就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10]。
解剖急性和亚急性型病死猪可见明显的全身性损害:脾急性肿大,呈暗红色,质地稍柔软松脆,切面在白髓周围的颜色深于红髓,有由密集的红细胞所形成的圆形“红晕”,此可作为急性型猪丹毒菌病病理诊断的一个指标。再者,病猪全身淋巴结肿大,切面多汁且有炎性细胞浸润。消化道出现卡他性炎症及出血性炎症,肠系膜淋巴肿胀、充血和出血[11]。慢性型主要表现为关节炎、关节肿大、心内膜炎等,肉芽组织纤维性增生,关节部位有大量的浆液状纤维和渗出物[12]。
对猪丹毒菌病主要是通过临床表现来进行初步判断的。临床上猪体温升高、皮肤出现红斑、疹块,猪拒绝采食,喜欢趴在地上,发生关节发炎,全身淋巴结通红、肿胀等均为特征性表现[13]。
5.2.1 血清学检测。血清学检查主要是检测血清中的抗体和血清免疫水平,凝集反应试验对病死猪的脾脏的检出率可达100%。补体结合反应诊断技术是一种基于V型微量测试仪的补体结合试验,能有效区分猪丹毒杆菌的疫苗株和野毒株。采用琼脂扩散法对动物体内的猪丹毒抗体进行检测,可以对感染菌株的菌属及水平进行鉴定。自ELISA抗原抗体检测法在我国问世以来,凭借其检测准确、灵敏度高及检测速度快等优点,已逐渐得到普及[14]。
5.2.2 细菌学检测。采集猪的耳静脉血,也可以剖开病猪的皮疹,挤出血和渗出液制成涂片。一般采用吉姆萨或瑞氏染色法染色镜检,镜下可见大部分的猪丹毒杆菌在血细胞中分布呈簇状,嗜中性白细胞聚集在其周围。将病猪的脾脏、肾脏及淋巴结等组织触片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革兰氏阳性、略微弯曲的丝状菌。将病变组织接种于血琼脂平板,37℃培养24 h后观察,可见表面光滑、边缘整齐的蓝色菌落[15-16]。
加强日常管理,切实提高管理水平是防治猪丹毒菌病的重要途径。猪场管理者要不断改进和改善饲养管理方式,尽可能地采用同步生产、多点饲养的方式,针对不同用途、品种和日龄的猪给予不同的营养搭配,保证维生素、矿物质及蛋白质的均衡,合理配制全价饲料,促进猪群体质的全面提升。同时,在养殖过程中,严禁使用发霉、受污染的饲料,减少噪声、病原菌的污染,减少换料、转群等应激因素。严格执行各种消毒措施,营造优良的养殖环境。在养殖后期,要按照“全进全出”的原则开展生产[17]。
通过给健康猪群接种丹毒疫苗可以最大限度地控制该病的传播,利用定期接种可以达到预防猪丹毒菌病的目的。每年春秋两季接种2次猪丹毒弱苗或猪丹毒三联疫苗,均能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对已经感染的猪只禁止接种疫苗,需要采用抗生素进行治疗。有条件的养猪场可以在接种后2周左右进行血清抗体检测,对抗体水平不高的猪只及时进行补种[17]。
猪丹毒杆菌对大部分消毒剂均有一定的敏感性,建议定期对圈舍进行全面消杀。对外部环境可以选用杀菌谱广、成本低廉且原材料容易购买的生石灰或火碱进行灭菌。对器具耗材可使用新洁尔灭溶液、过硫酸氢钾溶液和84消毒液等具有较低刺激性和较高安全性的消毒液进行消毒[18]。对进出车辆及人员在进入前应进行严格的消毒,使用的消毒剂可以是刺激性较低和杀菌谱较宽的戊二醛甲溴铵溶液。必须将猪的排泄物运至远离生产区的地方进行堆肥和发酵,利用生物热法灭菌。育肥猪出栏后,要对舍内每一个角落进行全面清理和消毒[18]。
6.4.1 血清治疗。于猪的耳部静脉或皮下注射猪丹毒高免血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6.4.2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也有良好效果。组方为:浮萍草 500 g,蒲公英、柳枝各 250 g,葱白、石膏、白矾各 100 g和雄黄 50 g,水煎服,每天 1次,直至痊愈。
6.4.3 西医治疗。在急性期一般采用青霉素、头孢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进行治疗,每天给药2次。在发病初期按照说明书推荐用量的两倍用药,2~3 d后病情将有所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