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兵 包敏靖
(1. 重庆三峡学院 学报编辑部 2. 重庆三峡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402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民族精神最本质的反映,兼具稳定性和开放性,造就了中国人独特的精神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结合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选取适合学生思想特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转化应用到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为学生思想发展和成长需要提供精神养分,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度,完善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引导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文化和教育在发展中不断交互影响着。一方面,文化影响教育的内容。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就要回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中去。另一方面,教育是文化的反映和具体表现形式,是文化传播与传承的重要途径,文化的价值在教育中得以体现、发挥。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二者在内容和目标方面具有一致性,都是促进学生形成优良的品德、政治素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引导学生坚定不移地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凝聚于政治、经济、社会、道德、法治、哲学、艺术等各领域,汇集成宝贵的精神财富,构成了高中思想政治课中文化教育的重要源泉。如部编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七课“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中爱国主义的自强不息”与《周易·象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意义同宗同源,有助于引导中学生自信自强、砥砺奋进、迎难而上,努力实现人生价值。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的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润泽养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蕴丰厚,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除此之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应用到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在提升课堂的实效性的同时更加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恒久生命力和深刻魅力。
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中思想政治课都是以培养人的思想道德品质为目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健全的人格,促进社会进步。高中思想政治课围绕立德树人出发,引导学生完善道德品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价值引领,培育广大青年学生成长为具有远大理想抱负和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二,二者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环节,共同服务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经济发展、民族团结、文化繁荣中发挥重要作用,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高中思想政治课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关键课程和文化传播的载体,应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教育资源,通过创新性教学转化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双重效果。
高中思想政治课在教学实践中践行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学生对国家发展和执政党的认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完善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吸取时代的新鲜养分的同时保留着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例如高中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治》中有关中国法制史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法家思想的理念与实践、我国法律制度的演变,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程序,结合历史和现实的法治案例的分析,树立法治意识,引导学生遵纪守法;运用承载优秀传统思想的典籍作为素材,引导学生用历史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学习仁人志士为国家大义贡献力量的精神品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运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直观素材传递知识,能够激发学生自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在行动上展现出相应的学科核心素养。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当今世界文化竞争愈演愈烈,青年学生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力军,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带领青年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推动学生在认同和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引导其自觉担当起肩上的责任与使命,延续优良文化基因,警惕和化解西方文化的渗透和入侵,不断提高我国文化的软实力,使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屹立不倒。
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年学生不仅要有人文知识,更需要人文素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多重功能[2],这些功能的发挥可培育、深化发展学生的人文情怀,提升其文化修养,有助于健全学生的人格,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他人、自然、社会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将中华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基础教育在具体培育路径上也要求各学科根据学科核心素养实现“学识”和“育人”的统一。但在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下,部分学校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然过度强调知识目标的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只进行概念、作用等常识性教育,缺乏对其精神内涵进行深入考察,情感价值观的培育方面显得相对弱化。与此同时,部分教师对优秀传统文化转化应用于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契合点了解不充分,生搬硬套知识内容,把教学内容片面化理解为教材内容,导致讲授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不能满足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全面了解的需求,使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和自信得不到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性目标达成度不够。
首先在教学方法层面,部分教师对优秀传统文化模块的教学主要采取课堂理论讲授方式,将传统文化的内容、价值和意义灌输给学生,教学方法模式化,缺乏灵活性和感染力。学生处于比较被动的接收状态,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同时单向互动教学方式不能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也不能使其深切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影响学习效果,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其次在教育载体层面,还存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过多地限于课堂的现象,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衔接不够,使之缺乏足够的体验,不能满足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了解的需求,对活动载体、网络载体和环境载体等有效利用不足。
一是部分师生相关知识储备不够、素养不足。部分教师对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显示出的价值目标认识还不够清晰,没有深入分析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成长发展的价值作用;在处理传统文化与社会现实的关系上没有辩证地看待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因此在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教学上难以深入甚至存在“失真”倾向,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作用认识不清的问题。部分家长存在的重智力教育、轻人文教育思想也是消解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性和认同感的重要因素。二是错误思潮的传播影响着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网络信息良莠不齐,高中学生网络信息筛选判断能力不足,容易盲目跟风,“享乐主义”“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潮正侵入学生的思想,一定程度上消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兴趣,甚至出现文化虚无的思想,最终造成了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信仰和情感认同度不高的现象。
教师拥有充足的文化素养是将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转化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资源的先决条件。为此,一要更新教师教育观念,使之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和创新转化任务,明晰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运用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学生的道德品质,引领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文化氛围中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二要提升教师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储备。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只有深入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不断更新知识结构,继续拓宽教育视野,将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常态化,才能将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与精神意蕴输出给学生,内化为学生的自我知识。三是学校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加强相关培训,提供多样化交流平台,通过举办研讨会、学术讲座、教学竞赛等,提升教师的知识储备和能力,探索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途径。
首先,教材是课程讲授的重要资源,也是学生进行预习、系统学习、课后复习的重要材料。教材展现了时代发展方向以及国家育人目标。教师要深度挖掘价值内涵,注重把握教材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联,用与时俱进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但是不能将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片面地理解为教材内容,也不能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作用局限于教材,更应关注二者之间的关联性和一致性,拓宽教育教学内容面,深度挖掘具有价值引领作用的事物,实现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例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学中通过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创造的革命文化、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学生明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指导思想,引导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理想和信心。在《经济与社会》学习中带领学生理解我国的国家性质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形成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制度也是文化观念具象化的表现,彰显了文化对制度形成的推动作用;社会保障也与传统儒家文化中的仁政、民本思想相通。在《政治与法治》中注重引领学生了解我国的政治法治思想与制度及其对当前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启发、借鉴价值。在《哲学与文化》中则引导学生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与传统文化中的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朴素辩证法、民本思想具有契合性,辅以古诗词以及名言警句进行概念解读,在了解文化知识基础上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其次,地域文化资源丰富了思想政治课程资源。[3]中国地大物博,各地在几千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结合独特鲜明的地域环境形成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现实表现形态,反映了当地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精神文化生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人们对本国文化认同的精神纽带。学生在本土地域文化的浸润下成长,对本土地域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教师以本土文化和风俗习惯为切入点讲授传统文化内容,拉近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的距离,再现形象生动的生活场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情感共鸣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教材的知识点,实现德育与智育的双向发展。
符合学生接受能力水平的教学方法,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一,课上可采用议题式教学法展开陈述课堂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在解决议题的步骤中构建知识框架,课前段创设情境,利用寓意丰富且深刻的史学典故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中段播放优秀传统影像、视听资料,抛出问题,积极组织自主思考与合作探究,将传统文化内容和表象直观展示给学生,拉近学生与传统文化的距离;课后段议题总结和情感升华,将教材内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及青年学生的文化使命担当融为一体,将个人置身于对优秀传统文化前途命运发展的现实思考之中加深学生的知识理解,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和文化传承要求。其二,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许多教育教学方法,包括知行合一的实践教育方法、为人师表的榜样示范法等。教师合理借鉴运用教育教学方法,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在知行合一实践教育法运用过程中,教师要带领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真正信仰和践行,实现品德和行为向好发展;在应用榜样教育法过程中,要注意的是榜样人物的典型性和行为代表性以及对榜样行为的分析与引导,教师还要以身作则,强化学生的道德行为。同时,在课后建立新型文化交流平台,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学习交流相关内容,在交流中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引导其从系统性的框架知识中辨别文化信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其三,多渠道增加课外实践体验。一是丰富课堂活动形式,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新课程标准提出将高中思想政治课打造成活动型课堂,为此要结合师生研讨、生生合作等方式丰富课堂活动形式,推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形成乐于求知、善于探究的积极态度;同时在教室和校园里创建文化角,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行组建书法、绘画比赛、诗词接龙、参加文化社团等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助力学生在体验活动的过程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完善品德。二是积极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将抽象的概念映射在实物中,增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组织学生参观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楼堂馆舍,在驻足观看的过程中真切感受精神文化,深切认识到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对现代生活与重要精神的支撑和价值引领作用,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增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