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22-04-07 09:52:48张勇帅高俊丽
文教资料 2022年21期
关键词:中华育人政治

张勇帅 高俊丽

(渤海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论述为我们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多方面探析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层次挖掘其中蕴含的育人价值,全方位打造其融入路径,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以文育人”功能,是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

一、融合逻辑: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

(一)教育内容上具有相通性

儒家“仁义礼智信”思想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德育价值意义深远。所谓“仁义礼智信”,就是指在处理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利益冲突时,要做到舍己为人,克己奉公;在与别人交往时,要做到以礼待人,诚实守信;在大是大非面前,要明辨善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高校在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时候,强调要胸怀天下,心系社会,创造价值,遵守社会公德,践行家庭美德。两者之间所蕴含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高度契合。在家国情怀和社会理想方面,传统文化强调“天下为公”“克己奉公”等等,其中渗透着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思想,这与如今的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在德育方面,优秀传统文化倡导与人友善、修身齐家、济世为民的道德风尚;主张贫贱不移、淡泊名利的人生气节,这与当前道德观教育的价值取向是相通的。现代的道德观教育内容主要体现在集体主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方面,通过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情感、良好的社会公德、优秀的职业道德品格以及家庭美德,引导学生树立牢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二)教学目标上具有相近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德育目标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标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立足的经济基础不同、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但二者所追求的培养理想人格和高尚道德品质的目标是相近的。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把培养“君子”作为育人的核心目标,即做人要达到德才兼备、文质彬彬。教育的目的是要积极宣扬美好德行,学习并应用于生活。古代仁人志士所不懈追求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理想,不断浸润着万千先贤的内心世界,塑造着他们积极进取的人格。正因如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呈现的“君子”这一人才培养目标成为人们所向往的崇高的道德追求和人格风范。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打造学生人格、培育学生品德、促进学生发展的育人铸魂工程,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和造就“四有”新人,让学生拥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具备强烈的使命感,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做合格的接班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程中不断地发挥自己的作用,贡献自己的力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本质要求。二者在育人指向上是一致的。

(三)教育方法上具有相似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德育实践中凝结出了很多质朴无华但具有实用价值的教育原则和方法,尤其是儒家的伦理道德教育方法,形成了完备的系统和指导体系,例如教育灌输、身教示范、践履笃行、自省克己,其中蕴含的教化思想彰显出独特的魅力。传统文化特别重视知行合一、躬身实践这一教育方法,提倡要亲自去实行或者体验,这样不仅可以锤炼自己的品德修养,还能获得对知识的深刻理解。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深度结合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时代性、民族性。使用的教学手段主要有理论灌输、自我教育、实践锻炼等等,通过这些方法传授学生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并且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巩固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这些教学手段和古代道德教育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各自存在的环境基础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场域,在文化内容和德育模式方面也有差异。[2]但德育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历史现象,与其相联系的方法和内容必定会存在历史继承和发展,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古代德育方法也会存在某种联系,在长期潜移默化之下,两者之间呈现相似之处。

二、价值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们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育人资源,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独一无二的价值。

(一)锤炼学生品德修养,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在青少年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促使优秀传统文化哺育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发自肺腑地尊崇优秀传统文化。学生在其滋润下成长,逐渐提高自身修养,完善精神境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祖国的需要、时代的需要。大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中积极学习并自觉认可其中的价值理念,不断从中选取自己所需要的内容,汲取力量,厚植民族情感,提高精神层次,激发强烈的归属感和历史荣誉感,增强对民族、对社会、对国家的文化认同,通过文化认同感唤醒内心深处的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积极地投身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队伍中去,更加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文化体系,其中的道德观点、人文精神、哲学理念深深地镌刻着本民族的文化符号。积极乐观的人生哲学,“天人合一”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诚信仁爱的道德准则,重义轻利、大公无私的价值取向,以人为本、追求和谐的人文情怀等作为文化源泉不断地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效地挖掘并充分吸收传统文化中的育人元素,可以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同时为了真正做到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亟须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优化,传统文化中关于教育的方法和原则为其提供了有益借鉴和方法论指导。汲取古代道德教育方法的精髓,做到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更加行之有效,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

(三)涵养核心价值观念,应对多元文化挑战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方面,西方国家打着“自由民主”的旗号进行文化渗透;另一方面,网络世界各种碎片化信息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因此,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现实之所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源头活水。“崇尚和合,天下一家”的思想和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薪火相传;“依法治国,推崇正义”的理念和社会层面的价值追求大体相同;“兼济天下,仁义诚信”的精神和个人层面的价值取向一脉相承。[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我们要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块丰厚的理论沃土之上生根发芽的,它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崭新诠释和升华。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滋养下,夯实思想防线,提高思辨能力,自觉应对多元文化的挑战。

(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优秀文化发展

文化的弘扬与发展和教育息息相关。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赓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并且不断为其在新时代熠熠生辉、彰显自身价值提供动力。一方面,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不断被弘扬,可以促进在高校传播的广泛性,学生在文化熏陶中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传播好中华文化的声音。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为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当代风采创造机遇。在马克思主义视角下推进二者有效融合的过程就是优秀传统文化守正创新的过程,这个过程为其转型和提升注入新元素和新理念,部分内容得到新的诠释和转化,结合时代要求和学生实际被赋予新的含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出来,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我们要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的立场,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三、路径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探索

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实现途径表现出多样化趋势。在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其在青年群体中的影响力,可以从学校、载体、教师、学生四个不同的角度共同发力,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学校高度重视,强化制度保障和创建校园文化并举

完善好顶层设计是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和发展的基本保障,学校应高度重视这项使命。首先,要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体制机制,加强组织保障,做好领导工作,有组织、有系统的制度是保证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实现的重要措施。其次,要积极引导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结合,打造科学切实的结合路径,整合二者的优势资源,活用教育资源,构建传统文化教育体系。最后,校园文化建设是重中之重,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熏陶和塑造有直接影响。学校要创建和谐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多融入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为师生打造一个充满人文性的校园文化环境,要做到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相结合。一方面,积极开展传统文化活动,举办各具特色的社团;在一些产品形象设计中突出传统文化因素,彰显其中的人文价值,刺激学生的感官体验。另一方面,发挥文化影响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在学生点滴生活中逐渐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使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之下更好的成长。

(二)创新教育载体,充分发挥学校思政课主渠道功能

新时代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全方面、深层次发展,需要不断创新优化教育载体。首先,完善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建设,开发特色教材。学校要结合自身优势和当地独特文化资源,编纂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材,让学生充分了解周围的特色传统文化。学校要把传统文化教育和思政课相结合,和专业课相对接,积极开设传统文化通识课程,在其他人文社科专业相关课程增加传统文化内容,设立传统文化选修课程,打造多领域的育人格局。[5]其次,要加强各级校园网络平台建设,善于利用网络载体和新媒体技术,要主动占领互联网阵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利用自媒体和校园论坛等平台,推送优秀传统文化专题文章,对学生舆论做正向引导。通过新媒体技术把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的名人事迹活灵活现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增强学生的视觉感受,加强学生的体验感。最后,要重视课堂主渠道的功能。课堂教学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义不言而喻,把传统文化课程和开发的校本教材与课堂教学紧密融合,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提高传统文化教育频次,让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学生的学习生涯。

(三)教师身体力行,做到文化育人和自我修养相互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6]教师文化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价值的实现与否。通过不断锻造教师传统文化之魂,培育高尚道德风范,更好地践行以文育人理念。首先,教师除了具备马克思主义专业素养之外,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传统文化修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积极参加传统文化课程培训,拓宽教育视野,理解并且认同优秀传统文化,做到真正地尊重和热爱,让优秀传统文化理念充盈思想,提高自己的传统文化素养。其次,教师在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要注重人文素养教育和传统文化学术研究,积极探索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教学方式,善于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提高课堂教学的感染力;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坚持以德育人和以德律己相结合,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

(四)学生躬身实践,打造优秀传统文化活动育人格局

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感悟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重要途径之一。首先,学校要认真组织、细致指导,深入创办形式多样的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浓郁的活动氛围中升华认识、滋润心灵。要抓住传统文化节日这个重要载体,深挖其中的价值,广泛宣传其中的核心理念,提高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同,释放传统文化节日的育人功能。其次,学生应该主动走出校园,实地走访文化宫、博物馆等实际场景,增加沉浸式体验,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蕴,感悟民族的文化气质和文化面貌,汲取中华文化智慧,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最后,要全力打造优秀传统文化活动育人体系,其中校园文化活动是核心,社会文化活动和网络文化活动是两翼。以文化活动为介体渗透优秀文化理念,熏染学生的思想,校园、社会和网络三方面共同发力,让学生徜徉在优秀文化的海洋之中,建立起优秀文化活动育人格局。

四、结语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前进,激发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展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魅力,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支撑。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师生需要勇担重任,共同努力,不断探索,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要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视角去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德育价值,做中华文化坚定的支持者、自觉的传播者、勇敢的创新者。

猜你喜欢
中华育人政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政治攀附”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政治不纯”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当代陕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4:06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5:02:00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2:17:28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6:22:44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0:0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