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梅
(广州工商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
20世纪90年代,教师专业发展问题被明确地提出来。高校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与专业化发展成为众多高校关注的重要内容。然而,现实中,一些高校教师由于自我效能感较低,在专业发展中迷失了自我。自我效能感不仅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还影响其专业化发展,已成为现代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自我效能:行为改变的综合理论》书中提出“自我效能”概念,该书认为人的大部分社会行为均为观察学习间接获取的[1]。强化包括外部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都是学习的一种促进条件。它的作用是依据过往经验形成的对后期行为的结果与有效预期,维持刺激行为动机,调节控制行为。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完成既定行为目标所需的行动过程的组织与执行能力的判断。自我效能理论认为,人们通过改变对困难的认知、思维习惯、情绪状态、努力程度、归因方式,以及行为选择、持久性与效率等来调节行为。自我效能感对人的行为和态度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决定人对活动的选择与坚持,影响人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等等。
高校教师自我能效意识是指高校教师对其教学能力的自主判断,是否能够成功影响其教授的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与结果,以及完成教育教学与科研任务的能力的判断。高校教师自我效能感是高校教师个体心理认知机制,是影响教师教学行为的重要变量。如果高校教师意识到其教学受到学生好评,就会有非常强的自我效能感。这种正面积极的感受必将助力于其以更好的状态去工作,最终驱使其向着专业化发展的良性循环。
专业化发展是教师通过理论知识学习及授课技巧的培训与锻炼,在能力、素养、经验和教学态度等方面的优化完善,从理论角度理解和掌握教学与科研实践的过程[2]。教师作为专业化发展的主体,其专业发展的态度、行为方式、努力方向与程度是影响其专业化发展的关键要素。也就是说,自我效能感对于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专业化发展是高校教师个体社会化的重要组成内容。它与教师的职业发展紧密相连,其贯穿于教师未来职业发展持续动态过程。自我效能感是教师的一种内在的自信、专业行为和深层的教育内在动机,这直接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自我期望值和专业化发展。
作为教师内在感受,教师自我效能感影响教学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影响教学科研态度、投入与坚持,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在动力。提高高校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可以重建专业发展,使其不断探索的教学科研行为,优化完善教育观念,提升教学科研能力,深化教学科研实践,推动或落地教育教学改革,从而实现专业化发展与自我价值。通常高校教师自我效能感提升会增强其教学科研信心,强化工作热情度。
在积极的教育信念的引领下,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就能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3]。如果教师缺乏主观意识,只靠外力驱动,是很难实现专业化发展的。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是实现教师自我发展的内生核心动能,影响教师的专业承诺、动机及其行为。应注重提高教师发展的主体意识,使其有充分的主动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教师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树立坚定的职业理想信念,努力成为学科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高校教师从事教学科研既提升其科研能力,创造社会价值,也能够很好地促进其教学工作,提升其职业理想信念,提高其教师自我效能感,进而促进专业化发展。第二,重塑教师自我角色期望,打造良好的教师职业形象,实现教师职业定位的自我突破,成为学生的职业引路人与人生导航者。第三,构建学习型教学团队,高校教师之间应该相互关心、相互学习、相互融合、相互支撑、共同进步、促进教师团队拥有共同的职业认识,坚定专业学科教育信念。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学术互动、实践探索、社会互动等各方面构建教师的积极乐观,面对社会现实的教育环境与外部条件,不断优化革新教育教学观念,进一步提升教育科研实效性[4]。
研究发现,教师的自我能效感与其教学监控能力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自我监控能力高的教师对其能力与结果期望通常较高,自我能效也较高;相反,教学监控能力低的教师自我能效意识较低。提升高校教师的自我能效感,要求教师在教学前中后对教学进行监控反思,对教学的各环节进行多维深度反复思考、科学设计、合理规范与严密控制,并在执行过程中不断总结复盘,查漏补缺,反思优化调整。批判性反思是教师专业化发展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让高校教师遵照既定的计划推动落地,然后,再通过观察反思,循序渐进的螺旋式发展过程,有意识地经常性地对高校教师教学活动进行复盘,提升其对高校教育过程中各类问题的敏感度,同时,可以借助微信、微博、视频图文等工具与载体,作为自我促进与监督的工具,促进高校教师定期来进行系统深度的思考,复盘检视其教学过程与成果,分析总结其教学过程与成果经验,感受体验成功的乐趣但不回避失败的结果,不断提升其自主发展的意识与能力,提升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实力,完善教学教育实践活动,从而提升高校教师的自我效能感[5]。
健康的心理在高校教师的个人和专业化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高校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越强,心理健康水平通常越好,心理调节能力也就更加强大。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师对其工作更加充满信心,也会表现出更高涨的工作热情。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师假如在教学科研中遭遇到一些挫败,他们也可以轻松应对他们的环境。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师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和非常强大的心理调节的能力。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师通常具备克服重大困难的能力感、成就感和满足感。
心理健康是高校教师参与一切活动的前提与基础,是保障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础。高校应采取具体了可以操作落地执行的举措,以更好地提升高校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促进其心理健康,促使其成为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核心保障。高校教师的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是其实现自我效能感的来源和举措。高校教师成功和失败经验的不同,会成为其自我效能感的促成因素,而且还会因为成功与失败的归因不同而出现不同的能效获得感。高校教师若将其成功归功于外在不可控要素,就不会因此而强化其自我效能感;若将其失败归咎于外界因素,则不会减弱其自我效能感。高校教师要有正确积极的归因模式,不刻意规避责任,要努力优化改善其教育科研中不满意的地方,调整优化不合理的归因,更好地体验到因成功而获得的满足与愉悦感,更好地意识到经过努力实践可以取得更大的成果,结果更好。高校教师在教学科研实践中,应该做到客观剖析自己,对自己严格要求,并且做好准确的个人定位,在实践中能够适时调整其心理状态与行为模式,时刻保持着良好健康的心理。
教师所处的外部环境通常包含教育与高校环境。优化教育环境,以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氛围,进一步提升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丰富增加教育资源,重视高等教育对人与社会的发展的积极作用。优化高校校园内部环境,因为高校办学水平、性质以及社会知名度等等对高校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有极其重要的影响。高校要有完备的软硬件设施,让高校教师能够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提升其教学质量与科研水平,从而促进提升其自我效能感。高校可创设更好的教学科研背景,提供良好的教育科研工作环境,使高校教师能够身心愉悦进行教学科研活动。高校要完善教师发展性评价机制,客观科学公正地评价高校教师的教学水平与科研成果,对于那些取得成功与进步的高校教师要能够积极给予褒奖和肯定,建立高校教师坚定的教学与科研信心,进一步增强高校教师的自我效能感。
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激励教师从事并积极投入教师职业的主观因素。它是教师产生和提升专业承诺的重要内在基础和动力。自我效能理论为我们重新审视、思考和寻求促进教师自主发展的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教师应该意识到自我效能感低的负面影响,采取适当的措施提高自我效能感,重建专业发展,从而保持较高的教学积极性,为自我价值的实现提供不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