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专业“体验+参与式”《环境行为学》教学改革探讨

2022-12-17 08:47张亚琼黄燕赵梓娟罗媛媛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32期
关键词:风景园林教学方式环境

张亚琼,黄燕,赵梓娟,罗媛媛

(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1 教学改革背景

1.1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

2012年中共十八大首次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长远大计。2017年中共十九大报告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加丰富、系统、明确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2018年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国务院行使领导和管理经济工作和城乡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职权,生态文明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1.2 风景园林专业学科背景

风景园林学是承载人类文明尤其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学科,是规划、设计、保护、建设和管理户外和人工境域的学科,核心内容是户外空间营造,根本使命是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1]。现代风景园林学具备公共社会性、自然生命性和科学综合性三大属性[2]。风景园林的社会公共性是以公共社会服务为专业目标,在不同尺度的环境空间领域中运用专业知识与技能开展环境的保护、恢复和创造。风景园林与自然息息相关且不断地与自然产生联系,树立自然与地方文化的专业价值观与审美观是风景园林类专业教育的价值导向。风景园林的科学综合性体现在对植物、动物、水文、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科学知识结构的综合学习,同时还表现为风景园林学科与建筑、城乡规划、农学、林学、观赏园艺、水利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的交叉综合。

1.3 社会人才发展需求

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面对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趋势,城市建设中暴露的各种不正常现象,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探究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之道。如何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科学处理人地关系,正确理解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的性质特征,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始终是风景园林专业教学的重点。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应培养热爱自然、了解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正确自然观,注重启发学生体验感知、探索发现、创新思维的能力。也应关注学生对植物、生态、地理等自然科学知识的掌握,引导学生更好地与自然产生联结。风景园林专业还应重视人文、艺术的培育和规划、设计、工程等工程技术的提升,以应对日益变化的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促进自然科学、人文艺术和工程技术的交叉融合,风景园林方能在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和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2 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衔接不够

环境行为学是研究人与周围各种尺度的物质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3]。其研究领域涉及社会地理学、环境社会学、环境心理学、建筑学、景观学、城市规划学、环境研究等学科[4]。近十年来,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风景园林专业《环境行为学》课程选用的教材为华中科技大学胡正凡、林玉莲编著的《环境心理学》,该教材在2000年、2006年、2012年出版了第一、二、三版,目前选用的是2018年修订后的第四版。第四版《环境心理学》保留了前几版基本理论的同时,增加能反映该领域最新进展的多学科成果,突出相关理论在环境管理和设计专业中的应用,是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建筑学、室内设计、环境管理等专业的教学参考用书[5]。以往《环境行为学》课程遵循以教材为基础梳理相关理论知识的原则,对整本教材中的重点及难点进行分解和剖析。因此,课程大部分的重点落在了纯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上,结果往往是生涩难懂的理论知识对侧重实践训练的风景园林本科生难以发挥指导作用。

2.2 传统教学方式的限制

据2017年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制定并运行的本科教育培养方案可知,《环境行为学》课程为风景园林专业限选课程,共24个理论课时。以往的教学方式主要以传统室内教室为载体,专业老师负责讲授,通过提问和讨论等形式与学生形成互动。传统教学方式虽然能带来教学环节管理、教学质量把控、教学效率提升等诸多受益,同时也无法避免的存在一些特殊课程学习的弊端。风景园林的专业属性要求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逐步发展自我观察、发现、探索、钻研等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在学习“环境—行为关系”的课程中,更应着重突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感恩自然与空间行为研究这方面的培养。而这些重点内容仅靠传统教学方式还无法达到最佳教学目的。

2.3 教学反馈机制不成熟

回顾近五年来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环境行为学》的课程教学,课堂上大部分学生能积极踊跃回答问题或参与热门话题讨论,同时也能较好的完成课程知识点练习中的章节测验。但常见的现象是学生下课后尤其是课程结课后与专业老师的交流互动明显减少,再加上缺乏长期的教学效益跟踪,环境行为学授课老师难以了解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际掌握情况,也难以判断学生在风景园林专业核心设计课程中的“环境—行为”相关知识的实践应用。这也反映出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无法有效获取学生对《环境行为学》的教学反馈,缺乏老师与学生间“教学—反馈—教学”的教学关系链接,成为教学改革的一大难题。

3 “体验+参与式”教学改革探讨

3.1 环境行为学教学内容改革

第四版《环境心理学》教材共有十个章节,内容丰富、涵盖面广、涉及多门学科。为更贴合风景园林专业的实践需求,突破纯理论知识学习的枯燥无趣,同时合理安排东方科技学院风景园林专业环境行为学24个理论课时,教学改革从十个章节中重点抽取了环境感知与体验、环境认知与认知地图、感恩自然、空间行为以及环境行为学研究方法等五大基本理论作为学习主线。同时结合理论知识点延展了诸多风景园林设计实践案例,将生涩难懂的基础理论与巧妙生动的设计手法相融合。以环境感知中视觉感知系统的学习为例,在理论层面,梳理视觉观察的特点,点明视网膜中央凹含有最微细的视锥细胞,并具有辨别物体精细形态的能力。在风景园林专业认知层面,该知识点可延伸理解匀质的景观缺乏停顿点,容易引起视觉疲劳,难以凸显重要景观,也无法形成步移景异的视觉观赏效果,进而造成厌倦乏味的消极情绪。从风景园林设计实践上,配以古典园林或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一池三山”的水体空间处理手法和布局要点,进一步说明风景园林设计在视觉感知体系的影响下,避免出现匀质景观,灵活安排开敞空间的节点布置,做到主次分明、疏密有致。与以往单纯梳理《环境心理学》教材相比,教学内容上的改革精准地抓住了该门课程的重点,能够有效激发风景园林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密切理论知识与实践设计的内在关联,也加强了《环境行为学》课程与其他核心设计课程之间的相互作用。

3.2 “体验+参与式”教学方式调整

坚持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为教学主导,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室内教室教学和户外教室体验为载体,进行“体验+参与式”教学方式的新尝试,引导学生体验并感知环境,挖掘自然环境资源,考虑社会人群的不同需求,记录社会环境的行为特征,进而参与到实际绿地空间的现状分析和方案设计(如表1,P146)。“体验+参与式”教学方式改革一方面围绕“体验”主题,开展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体验。自然环境体验依托校园绿地、城市公园、森林、农田、河流、湖泊、郊野等户外教室,感知自然界中的土壤、空气、水、阳光以及各种植物、昆虫、鸟类等元素。通过调动感知系统协同合作,重建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培养观察自然、探究自然、了解自然、爱护自然、尊重自然的自然天性。社会环境体验侧重于城市广场、现代商业街区、古街旧巷、老旧居住区等不同城市空间的感知,在城市环境中观察城市人群的行为特征,思考不同城市空间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理解构成城市意象的五大要素,进而提出科学合理的城市建设意见,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环境行为学“参与式”教学改革包含四项内容:(1)“环境—行为”关系的互动探讨,基于同学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现场记录和真实体验进行讨论与分享。(2)结合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调查现状,思考现实问题的景观解决途径。以当前社会热议的自然、社会问题为切入点,从风景园林专业角度出发,加强学生对专业前沿知识的理解,拓宽专业相关领域的知识视野。(3)环境行为学研究方法应用和公共生活研究实例考察。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田野调查法等规划设计常用的研究方法对公共生活实例进行调查研究,训练学生对科学研究方法的应用。(4)选定不同功能定位的绿地类型,参与实际场地的景观方案设计。围绕不同人群行为特点和活动需求分别开展儿童游戏空间、老年人交流空间、聋哑人户外空间、小学校园活动绿地等景观方案设计。通过参与景观方案设计实践,加深对环境—行为关系的理解,进而加强环境心理学理论知识对景观设计专业的指导作用。

表1 环境行为学“体验+参与式”主题教学

3.3 建立健全教学反馈机制

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环境行为学》课程建立健全教学反馈机制主要从以下三大方面进行构建:首先,使用线上平台开展课程章节测验。线上平台主要依托于学习通、腾讯课堂、网易云课堂等安装便捷、操作简单、用户接受度高的网络平台,依据《环境行为学》教学改革形成的五大章节,在结束每个章节的学习后安排一次线上章节测验,结合测验结果及时查漏补缺。其次,利用“体验+参与式”分享汇报反馈。在前文提及的自然环境体验、社会环境体验及四项参与式教学改革中,合理设置节点进行分享汇报,了解学生的整体学习进度,把握学生理论方法的运用,收集学生各学习阶段暴露的问题和难题,适时解答困惑,合理引导学习方法,同时结合学习情况进行课程方案的局部调整。最后,开展问卷调查获取课程反馈。问卷调查是一种追求普遍性事实,探究机体变量与反应变量之间关系的科学研究方法。运用问卷调查收集学生对《环境行为学》课程的意见和建议是基于普遍性事实开展的课程问题收集和统计,为环境行为学教学改革提供非常好的科学依据。一方面,环境行为学结课后及时发放课程调研问卷,获取学生对课程知识掌握和课程改革建议的一手资料;另一方面,结合东方科技学院风景园林专业核心课程——STUDIO系列综合课程设计,在大三、大四学生中开展问卷调查,主要探究环境行为学理论知识与综合设计实践之间的关联。

4 结语

近年来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对《环境行为学》课程进行了一系列摸索和调整,其目的是寻找满足专业需求的教学内容,创新符合专业特质的教学手段,完善专业实践的教学环节,以期向社会输送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并投身国家建设。与过去对比,“体验+参与式”教学改革使学生能更主动融入理论教学,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课程教师也能更为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应用情况。探寻“环境—行为”的交互作用以及环境心理学在风景园林设计领域中的应用实践是风景园林专业《环境行为学》课程改革的长远目标。

猜你喜欢
风景园林教学方式环境
欢迎订阅2023年《风景园林》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风景园林工程施工技术中常见问题思考
GIS相关软件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
探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构成艺术的应用
探索不同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