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茜,陆 欢,李嘉韩
(1.成都大学教务处,四川 成都 610106;2.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6)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将价值引领贯穿于知识传授之中,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德育教学理念、方法与体系,在构建高校思政教育体系和教育教学改革中彰显出越来越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收录的与课程思政研究主题相关的1151篇高质量期刊论文为对象,利用Citespace软件对课程思政研究的演进路径、研究热点以及发展趋势进行可视化分析,以期为课程思政的深入研究与实践探索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本研究采用了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分析工具,利用知识图谱展现科学知识的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以“课程思政”为主题词搜集文献资料,对文献资料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聚类分析、时间线分析、突现分析,并生成可视化知识图谱,直观地呈现出我国课程思政的研究热点与发展前沿。
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作为数据来源,以“课程思政”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共得到文献2.04万篇。为保证文献质量,笔者只选择其中的核心期刊及C刊作为数据来源,共得到文献1577篇。“课程思政”核心概念于2014年在上海首次提出,因此,笔者以2014年作为时间起点,共得到文献1511篇,数据最后更新时间为2021年12月20日。
从2014年到2021年,该领域的发文量逐年递增,呈现出典型的“J”型分布。课程思政领域发文量与其自身的发展过程紧密联系,“课程思政”已经开始步入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并行的阶段。
分析课程思政研究领域相关文献的空间分布,可以观察到该领域在学科上的分布与聚集情况。课程思政领域的文献所属主要学科有以下六类: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中等教育、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医学教育与医学边缘学,该领域研究呈现出多学科协同并举的特征。
分析课程思政领域各研究机构的发文量,可以判断各研究机构在该领域影响力的大小。研究发现各个机构之间联系较弱,尚未形成学术共同体。机构中有着明显联系的有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武汉体育学院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武汉体育学院体育教育学院等。即使机构间存在合作关系,也多存在于同一所高校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且共现频次较低。
分析课程思政学术论文的引用频次,可以判断该论文的学术价值及其在学术界的认可程度。研究发现课程思政领域文献被引频数50及以上的共94篇,被引频数100及以上的共38篇,均为期刊论文。大部分文章的引用频次都较低,平均引用频次仅为4.68。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该领域缺乏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通过对数据集中的关键词做共现分析,可以反映出该知识节点在学术界的受关注程度。课程思政是该知识图谱中频次最高的节点。此外,思政课程、立德树人、思政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职院校、思政建设、价值引领、协同育人等关键词的词频也居于前列。与课程思政具有共引关系的关键词包括:教学改革、互联、工匠精神等,其中探索实践、教学改革被引次数最多。思政课作为课程思政的基础居于课程思政研究中心性的首位,而教学方法作为实现课程思政的重要手段,位于课程思政研究中心性的第二位,可见实践研究占课程思政领域研究重要位置。
对课程思政的研究热点进行归纳整理,发现课程思政的学术版图由课程、专业、学校三层面研究构成。
一是基于课程层面的课程思政研究。这类研究着眼于课程思政建设中单一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主要包括聚类图中的#6学科核心素养、#9翻译专业、#10思政教学等,主要关注“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思政理念如何实施,即实现“课程承载思政”与“思政寓于课程”。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1],处理价值教育核心课程与其他课程、不同学科课程的特殊性与价值教育的一般性的关系[2]。
二是基于专业层面的课程思政研究。这类研究着眼于课程思政建设中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主要包括聚类图中的#2教书育人、#3思想政治理论课、#5立德树人。相关研究主要探索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过程和各环节的路径与方法。
三是基于学校层面的课程思政研究。这类研究着眼于课程思政建设中学校总体办学与人才培养定位的研究。主要包括聚类图中的#0思政教育、#2高校思政课、#8思政课。相关研究主要聚焦各高校思政育人体系的构建原则与策略。
第一阶段为2014年至2016年。2014年上海逐步进行高校课程改革活动,提出“课程思政”的理念,但课程思政的概念还未真正形成,相关领域文献大多是以思政课程的面貌出现,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践教学”成为重要关键词。为学界在课程思政方面的探索积累了丰厚的学术成果。
第二阶段为2017年至2018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后,“课程思政”的概念被正式提出并成为研究热点,2017年有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件密集出台、2018年教育部频繁发布加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相关文件。广大高校教师和科研工作者的研究聚焦于该领域,但该阶段对于课程思政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侧重于对相关学术概念的梳理与辨析,尚未形成完整的学术体系。
第三阶段为2019年至今。此阶段可以明显看出各聚类研究内容的深入和细化,表现为关键词数量和方向的增加。2019年出现了“大思政工作格局”“育人功能”等关键词节点;2020年涌现了“思政课改革”“专业思政”等关键词,研究重心向实践路径与效果研究转移。2021年的关键词出现了社会热点词,“‘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3]
课程思政领域学术版图主要由课程、专业、学校三层面研究构成,研究热点紧跟政策变化,具有明显的趋热性特征。随着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实践的不断深入,该领域的研究正在逐步从宏观理论建构转向微观实践探索,更关注现实问题的解决,跟各学科专业联系越加紧密。课程思政研究逐步消弭了思政课与专业课的边界,多学科领域专家的加入将引入更多的研究视角与方法,推动该领域的研究走向深入。相关研究文献数量增长快速,但具备较大影响力的研究成果还较少,研究机构之间的联系较弱,尚未形成学术共同体,机构间需要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