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长君
(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社会组织隶属于公共关系的范畴,在公共关系中占有举从轻重的地位。公共关系学理论中将“社会组织”的概念解释为:人们为高效地达到特定目标通过按照一定规则、规章、制度等统一建立起来的共同活动的组织团体。其有清晰的规则,明确的界限,共同的目标,组织团体内部采取明确的分工,目的是协调各成员活动的正式关系结构[1]。例如:国家党政机关、政府组织、企事业单位、各类学校以及教育培训机构等。由于组织团体拥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各成员之间会形成一种凝聚力,通过影响各成员之间的价值概念、职业认同感以及对成员的态度和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2],因而形成了组织成员之间的文化,这就是组织文化。组织文化贯穿于组织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它包含组织成员的信念追求和价值观,依据一定的行为规范以及行为准则[3]。成员特定的基本信念及其价值观,形成特定的行为规范并指导组织成员的组织活动和行为方式;另一方面,它通过影响组织成员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进而影响组织运作,使其成员的行为发生有利于组织目标实现的改变,从而使组织得以有效整合。同时,组织文化有多重功能,对一个组织的影响很大,可将组织的功能概括为指向功能、规范功能、制约功能、聚合功能、协调功能等[4]。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组织文化通过影响文化渗透会促使组织创新,组织文化通过知识渗透与分享和组织创新间接地影响组织成效[5]。
组织文化、工作氛围和人员配置几乎在每个地方都会形成共生关系[6]。学校是一种生活有机体,由于社会、文化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学校的功能在不断地被重新定义。学校作为非营利组织,除了拥有教育价值观以外,对组织价值观、规范、定型观念、传统、标准、仪式和仪式等一起构成了学校组织管理文化[7]。中小学作为特殊的社会组织,也是特殊的文化组织,其文化管理具有复杂性,必须深入了解中小学文化管理文化的现状及存在的困境,探索出如何提高中小学管理文化的有效对策。
有学者提出:在未来社会的发展中,中小学发展的价值取向应该是倾向于“公共责任”为主的价值取向[8]。中小学面临的管理文化的困境挑战包含:私人生活空间与公共组织空间缺乏有效沟通的桥梁,导致构建公共责任根基缺失;组织成员都是负责各扫门前雪,对行动中的超越性因素置之不理;最后不同主体关注的价值构建方式差异较大,以至于各方很难在同一平台上进行有效对话[9]。中小学也是一种文化组织,它有自己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其组织主体、组织内容、中小学的活动及其形式都具有典型的文化个性与文化特色。做好中小学的学校管理工作,必须有一套系统的管理建构体系,能够帮助教育实践工作者更好地把握管理方向和方法,最终切实提高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的办学质量。
笔者通过查阅中小学学校管理文化的相关书籍,发现关于中小学管理的书籍很多,但是专门研究中小学管理文化的书籍不是很富足,同时理论的角度进行阐发与分析学校管理文化理论也相对困乏。笔者希望本研究能够为中小学管理文化提供相应的可靠的理论支撑。中小学作为特殊的组织,其组织主体、组织内容、组织活动及其形式都具有鲜明的文化特性。同时,中小学管理文化建设具有复杂性,其内部包括师生关系、师师关系、生生关系等多种不同层面的组织关系。然而,现实中中小学学校组织变革面临着诸多困局,不同主体关注的价值感和信念追求相差甚远,以至于他们很难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自由对话。
因此,加强中小学管理文化建设是提升中小学管理水平,促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对中小学管理中的这些关系的认识,以及正确处理这些关系,是中小学管理文化建设的关键。教育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如何依托中小学管理文化建设,优化提升中小学组织治理效能,提升教育成效,真正服务于以综合素质提升为目标的高质量教育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最后,笔者希望通过本研究针对中小学管理文化的相关理论探索,实现中小学管理文化的初步理论建构。期待各类学校通过实施中小学管理文化的构建策略,真正形成每个学校独有的个性与特色,不仅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创建,而且可以提高中小学教学质量。
美国组织理论家、心理学家卡尔·维克在《组织社会心理学》中曾指出:双重互动是组织成长和消解过程中稳定的组成部分。双重互动可以组成稳定的“组件”,可以带来适应性行为的保持,促进组织适应性的维系。双重互动最终可以实现稳定组件的功能。“双重互动”旨归在于,在组织中建设一种松散的联合,这一联合能够为组织的灵活性和稳定性提供潜在空间。在这一联合中,双重互动可以适应松散联合的结构,可以为稳定组织发挥作用,从而实现持久的联合的目标。与互动关系相伴而生的是组织内部形成的“不计其数的连锁行为循环”。“循环”是组织内部的稳定形式的呈现,聚合起来的循环“使模糊的意义变得清晰,并将他们转化成为信息、所规定好的环境以及因果地图。”因此聚合规则和连锁行为循环是探究组织行为建构过程的两个重要因素。
组织文化的形成是组织领导者和组织个体共同作用的结果。埃德加·沙因是组织文化研究领域中比较著名的学者,作品多关注研究组织文化相关领域,其中在他的著作《组织文化与领导力》中对组织文化的定义也进行了论述。他将组织文化概括为各组织成员遵循一套共享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依据一定的行为准则,实践效果良好,同时运行高效,因此它被作为对相关问题的正确的认识、思维和情感方式授予开创者[10]。按照沙因对组织文化的定义以及划分,可以总结出组织文化主要体现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因此中小学组织文化也可以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以组织行为“双重互动”理论来审视当前中小学教育组织行为,这一组织可以视为多元行为主体间的互动平台,通过对学校组织内部的聚合规则以及连锁行为循环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其组织行为及其建构的应然路径,促进学校管理文化实现以“公共责任”为主导的价值范式转向。
教育组织是以服务于人的成长、服务于社会发展为根本目标的特定组织,教育组织的价值范式、行为方式、过程均具有特定的指向性和基本遵循要求。
首先,应遵循以“公共责任”为主导的价值范式。在公共责任价值层面遵循服务于国计民生,促进学生发展,促进社会发展等指向的“道德使命”,在组织内部不同主体之间(一线教师与校长为代表的管理者、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学生等)凝聚共识。以“公共责任”为主的价值范式成为中小学校组织变革的参照依据,需要首先明确该领域存在的困局以及这些困局产生的缘由,以便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做到有的放矢。
其次,应遵循以教育发展规律为主导的运行规则。在教育组织行为发展层面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的特殊要求,举例来说,教育发展要与社会发展规律相适应,教育发展要有经济发展规律相适应,教育发展要与本国的文化发展相适应[11],本国教育与国际教育协同发展的规律,学生身心协同发展的规律,以及办学条件协调发展的规律等。按照此规律开展教学服务育人、协同教育发展理念、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设备改善、教学环境优化等等,使其相得益彰。
维克指出,在组织行为过程上应承认每一个因果关系都是循环的,而非线性的。组织行为的循环包含了双重互动,循环的过程是双重互动的组合。通过循环演变成稳固的集团结构,即形成稳固的组织结构行为。依托循环建立一组连锁行为,通过循环促成稳固的集团结构。在循环中实现教育组织行为的建构。现实中主要依托内外双重维度来实现:
首先,在组织内部的行为,主要关注组织内的目标差异。中小学组织内部是由拥有多样化目标的成员构成,如学校领导、专任教师、班主任、学生以及家长,各个成员具有的行为方式具有多样性,行为方式与组织规范之间可能存在较大差异,行为方式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关注度不够。充分认识“连锁行为”方式变得尤为重要,需要尽力做到尊重不同成员目标差异,在此基础上创造条件促进追求多样性目标实现,进而促进多样性到共性的转变,如在教育结构、教育规范、教育行动、人际交往等方面增强成员间相互依赖性,凝聚共识,力求形成同向的教育目标。
其次,针对组织外部的行为,强调社会性的互动关系建构。“组织行为”一词将注意力转向了一个地点,一种层级结构,一段有始有终的时间,某种输入与输出产物,某些转换的过程,精力的付出,某些控制、财政以及竞争。教育组织行为的有效建构离不开对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等互动关系的关注。
互动关系中行为方式具有多样性决定了教育组织结果的是互动关系的模式。考察组织中存在的关系时,需要寻找相互依赖变量、因果环路以及是否存在着控制机制。具体到中小学教育组织,力求实现一种特定的行为建构,如实现以“公共责任”为主导的价值范式转向这一目标,主要执行手段在于“依托学校管理”这一互动关系模式。因为学校的参与者包含学生、家长和教师,这些成员作为行动参与的主体对他人产生影响主要是通过“依托学校管理”来实现的。
首先,确立价值范式,使其成为学校组织内师生共同体的情感生发、行为处事的基本价值遵循。比如确立以“公共责任”为主导的学校管理文化的价值取向,明确在学校管理文化过程中存在的困境以及产生这些困境的缘由,以便在实践中探索到优化的解决对策和方案[12]。基本价值遵循可以视为学校组织文化“共同释意”的基础。
其次,中小学应关注行为方式,使行为方式成为学校组织内师生共同参与组织文化建设的动力,同时需要深刻认识到各个组织成员在组织行为运行过程中是存在目标相同性和差别性[13]。以中小学学校组织为例,学校中校领导、专任教师、学生乃至家长,这些群体的行为方式具有多样性,行为方式与组织规范之间可能存在较大差异,成员之间对彼此行为方式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关注度不够。因此,维克提出,充分认识“连锁行为”方式的重要性,尊重不同成员目标差异,在此基础上创造条件促进追求多样性目标实现,进而促进多样性到共性的转变。
再次,促进过程建构,使其成为学校组织内师生共同体实现文化发展的有效载体。维克指出,组织行动是社会活动,不是一场“独舞表演”。教育组织行为的有效建构离不开对教育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等互动关系的关注。因此,需要各方的行动者积极创设一种使组织行为与外部环境之间形成一种相继相互依赖情境,即促进学校文化发展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之间形成同频共振,以此推动学校文化建设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