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爱玲 孙智怡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 100192)
文化建设实践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式,而如何领导文化建设一直以来是党的建设和关乎国家根系命脉的重大问题。党中央在“十四五”时期将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进行部署,彰显出文化建设在党的总体布局中愈发占据重要地位。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是指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建设工作实践的决策部署和推动指导过程,表现在党对文化建设的蓝图绘制、决策部署、体制机制、组织领导等方面,体现了党对文化建设内涵与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总结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是党在新时代丰富人民群众文化财富,构建文化发展新格局的前提和基础,既立根铸魂,又赓续发展。
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中国共产党进行文化建设实践的首要前提就是既有全局观念,对事物发展作出整体把控,同时又有大局思维着力解决主要矛盾,向事物变化核心发力。在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两个大局”,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举旗定向擘画好文化建设实践的宏伟蓝图,科学系统规划好文化建设实践的决策部署,形成了内涵丰富、体系完备的新时代文化建设实践的顶层设计。
历史征程告知我们,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出色的绘图师。面对新的时代考验,党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统筹处理好“两个大局”的辩证关系,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的重要特征,针对新时代文化建设如何布局的重大问题,从明确党领导文化发展的战略目标、基本要求、基本主题及历史使命等几个方面作出系统回答,逐步构筑起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的宏伟蓝图。
第一,明确文化强国作为重要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将“文化强国”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新高度,鲜明地体现出文化强国事业具有的重要现实意义,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过程中发挥引领作用,关乎国家长期繁荣稳定可持续发展。针对文化强国目标,党从文化发展方向、建设道路、核心内容和制度构建等方面定好总基调,把好航船舵[1]。同时,党中央科学考量文化发展环境,对文化强国战略目标实现制定了明晰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首次提出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具体时间,又围绕文化发展阶段性目标作出重点任务部署,为文化强国的实现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线[2]。明确文化强国作为重要战略目标是党面对文化发展问题作出的富有前瞻性、全局性的关键之举,是今后我国文化领域发展的行动指南,表明了党对文化建设实践规律认识不断深化,对实践过程环节精准把控,对实践成果饱含自信。
第二,“三个坚持”是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建设就是:“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3]这“三个坚持”分别回答了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是“为谁发展、发展什么、怎样发展”的问题。其中首要明确的是党领导的文化建设一定是以人民为中心、以社会主义为核心的,这表明了文化建设的基本立场,那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满足人民文化需要,提升人民文化幸福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体现着文化建设要用开放的眼光看问题,包容的心态看世界,这个“花”字就代表各色优秀文化都有机会在中华文化的大地上绽放异彩;而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的首创理论,揭示了文化发展始终离不开“创新”二字,要将文化成果创造性转换,要发展具有创新性的新文化,做好“三个坚持”才能扎实推进文化建设工作。
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建设的基本主题。每一个社会都有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价值观,对文化发展方向和人民思想意识都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出了全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具有科学的内涵和严谨的逻辑,成为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纵向上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三个层面明确界定了价值选择,横向上简明扼要又精准凝练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三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工作始终牢牢把握三大层面问题的科学内涵,以国家为引领、以社会为载体、以人民为中心,利用文化建设的优秀成果进一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解读中国文化,不断凝练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新表达、新范畴、新成果,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谱写出华彩乐章。
第四,“兴文化”是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新形势下党领导文化建设、进行宣传思想工作的核心要义,必须将“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作为使命任务,这五大方面组合成有机整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其中“兴文化”重点强调了新时代下党领导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发力支点[4]312。“兴文化”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核心内容,重要发力点在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机,以文化育新人,用文化意识激发人民群众创造创新的闯劲,用文化建设实践凝聚起人民群众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干劲。“兴文化”作为文化建设的历史使命,是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蓝图的点睛之笔,将会为党的文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支持力量。
致广大而进精微。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绝不是“讲空话”,在绘制好宏伟蓝图后,党中央进一步对文化建设实践的具体内容进行系统部署,提出了具有全局性、针对性、敏锐性的具体决策部署,科学的决策与系统的部署为文化建设实践过程定好底线、指明方向、发掘力量、铺就道路,使实际的文化建设工作方向上不跑偏,思想上不动摇,行动上不掉队,从顶层设计上全面保障了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工作的稳步进行。
第一,牢牢把握“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习近平强调:“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不仅是宣传思想工作的基本遵循,更是文化建设实践的首要前提[4]311。当前国内外文化思想建设环境复杂多变,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面临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西方价值观的挑战,这要求我们必须切实增强坚持“两个巩固”根本任务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思想铸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聚气,使党领导文化建设长期不断,稳中有进的发展。在“两个巩固”的基础上,党中央在总结历史经验成果中创造性提出“两个结合”与“两个确立”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5](简称“两个结合”)。同时,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在总结奋斗经验时又强调到,“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6](简称“两个确立”)。这两大理论思想的提出代表了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达到新境界,“两个结合”又将文化建设工作的核心内容和重要方法做出清晰指引,“两个确立”则再次证明了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必要性,这是历史告诉我们最伟大的经验。从“两个巩固”到“两个结合”再到“两个维护”,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能力与魄力,为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引和实践方式。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兴文化,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4]311这是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历经数百年岁月洗礼,深挖实践内核探索出来的文化建设道路。在这条道路下进行文化建设必须以先进的思想理论为底,以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题,坚持并发展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等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通过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搭建起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聚阳才能生焰,拢指才能成拳。只有广泛凝聚起人民群众的思想共识,党才能带领人民群众打好第二个一百年的总决战。
高度的文化自信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从文化自省、文化自救到文化自觉再到文化自信的百年文化救国、建国、强国之路,时刻警示我们文化自信所带来的重要力量。文化自信是党在新时代文化建设实践中提出的新思想新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7]。这三个“事关”的科学阐述,全面展示了文化自信对于当今中国发展的重要价值。优秀的传统文化、绚烂的中国精神作为文化自信的丰厚养料,孜孜不倦地孕育着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欲人勿疑,必先自信。”党领导文化建设必须聚能出高度的文化自信,激发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创造力,为建成文化强国集聚奋斗力量,凝聚前进勇气。
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是基本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意识形态工作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一整体中,更加注重意识形态工作、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以及话语权建设。为更有效发挥意识形态工作的政治功能,党中央总结并深化了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的基本经验和规律,提出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宣传的原则[4]314。坚持任何事业、任何工作都由党领导、听党指挥,一直以来是中国打赢各项战役、取得各项成果的决胜法宝。宣传和思想作为“输出”与“输入”的重要闸口,必须由中国共产党集中统一领导,守牢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一元指导地位,传播符合党性、人民性的优秀文化成果,是党领导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长期一贯坚持的基本原则。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面对新时代文化建设实践擘画了宏伟蓝图,提出了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蓝图催人振奋,奋进正当其时。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党领导文化建设工作要将蓝图变为现实,将理论化为实践,通过从文化领域的体制机制、渠道路径及组织架构等方面协同发力,推动文化建设工作稳步落实,不断提升文化建设的时效性和成效性。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全面且具体的,在文化领域同样体现在体制机制、制度规范等的制定设计、组织运行、部署落实之中。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文化建设工作制度建设的统筹性和协调性显著增强,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体制机制,是在文化建设过程中落实党的全面领导的关键所在。从落实责任到扎实工作再到正确引导,系统全面的体制机制永远是党领导推进文化建设实践的重要保障。
第一,落实意识形态工作机制。党深谙只有压实责任不缺位,才能保证质量不懈怠的硬道理。坚持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权,坚决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至关重要。党中央通过出台一系列带有“四梁八柱”性质的党内法规和法律制度,以制度化形式筑牢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系统建设好意识形态工作机制[8],严格要求强化各级党委的文化建设担当,落实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度。在领导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中,各级党委(党组)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规划方案,细化文化建设任务清单、责任清单,同时加强对失责问责的问题处理,切实增强制度执行的刚性[9],全力保障意识形态工作、文化建设工作得到高效落实。
第二,健全共同推进文化建设工作机制。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共同推进文化建设工作机制,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尽可能调动起文化领域各部门各单位、社会群众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工作,形成共谋共建共享的文化新格局,形成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强大合力[10]。党从决策制定、责任落实、监督管理、服务协调到社会参与五大方面搭建起完备的机制模式,抓好文化建设领域各类阵地管理,调动各部门、各团体、各单位积极性和紧迫感,汇聚起在党领导下为文化建设事业奋斗的全部力量,以最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文化建设实践进程中,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发展新格局新面貌。
第三,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新时代条件下舆论引导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关乎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的实际成效,必须牢牢将舆论引导权掌握在中国共产党手中。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将舆论引导问题制度化常态化,形成了逻辑严密、系统可行的机制框架。要求党在领导文化建设实践过程中,不仅要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的原则,还要坚持党管媒体不动摇,筑牢党的政治喉舌、宣传阵地,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工作方针,提升舆论引导工作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效能,不断完善舆论监督责任制度,重大舆情引导机制,着力打造全渠道全媒体传播体系,管好喉舌问题才能让“党的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11],才能让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的认同度、幸福感提升。
事业因人才而兴,人才因事业而聚。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始终离不开人的问题,文化建设同样也是解决人的精神需要,需要有完备且精锐的优秀人才投身建设事业。党将人才纳入组织架构中实行系统化管理,最大程度上发挥党领导核心作用,为文化建设实践聚才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展风采。
第一,文化建设中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中央是大脑和中枢,党中央必须有定于一尊、一锤定音的权威。”[12]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我们党百年来实践证明的最宝贵经验。文化建设作为凝神聚气的重要工程,更加需要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进行,严格贯彻落实党中央部署的文化建设方针政策,有令即行、有禁即止,党中央和各部门各司其职,不断开拓文化建设实践新格局,打赢文化领域发展升级战。同时,各级党委(党组)要自觉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和政治素质,自觉自愿、精准高效学习党中央所提出的先进理论思想,因地制宜地贯彻党中央关于文化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保证文化建设方方面面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进行。
第二,选好配强文化建设领域各级领导班子。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自身能力提高发展,首要的一关就是领导班子建设。在文化建设领域内,选好文化建设工作各级领导班子更为重要,必须保证文化建设工作领导权抓在对党忠诚、对社会主义事业忠诚的人手里。文化建设工作不同于其他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必须要让“懂文化”的人来建,选贤用人就显得尤为关键。党必须始终注重组织队伍建设,尤其在文化领域上,选拔出不仅有丰富的领导能力还要有过硬的文化素养的优秀人才,凭借过人的全局意识和领导能力,自觉担当起文化建设主力军的重任。同时,党必须注重人才的自身能力建设,以文化建设为契机,多渠道组织优秀人才参与到文化素养能力提升培训中来,不断增强文化建设队伍的思想水平、笔锋能力,打造一批信仰坚定、锐意进取、真正有几把刷子的优秀文化建设队伍。
第三,发挥文化建设实践中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党组织在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中始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核心作用,是文化建设工作顺利进行的领导核心。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文化领域坚持保证党组织的覆盖范围,处理好党组织同其他部门机构的关系,逐渐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级党组织定期汇报文化建设进展的工作机制。党委对全局工作通盘考虑,整体谋划,协调好组织好文化建设实践中的职责权属,秉持“总揽不包揽,协调不取代”的组织工作方针。同时,聚焦基层党组织在文化建设实践中的砥柱作用,发挥基层党组织贴近群众、扎根基层的特殊能力,让基层党组织成为党的思想理论和中国文化向群众传播的“第一道”风景线。
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工作如何让人民群众“看得到、摸得着”,创造出具有现实意义的文化成果,这有助于人民群众更直观地享受文化的魅力,体味文化的价值。扩宽建设方式、优化建设路径是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的重要课题。
第一,抓好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人民群众最直接、最便利的文化建设成果享受方式,是党和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它将从最低程度上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的文化权益,带给人民群众最直接的文化建设成果,已成为检验文化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党中央高度重视、主动牵头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大财政投资力度,鼓励多元投资发展方式,扩大公益性文化服务供给的覆盖面和服务率,启动专项文化建设服务项目,各级党委政府严格贯彻落实公益性文化建设方案,充分结合传统文化打造地方特色文化项目,将公益性文化事业产业建设纳入评价体系,形成多方监督合力,共同为人民群众带来丰富繁荣的文化体验[13]。
第二,健全现代文化产业发展体系。“文化产业”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多元复杂的,甚至很容易出现行错棋、走错路的重大失误。对于这一问题曾有学者警醒到,“文化产业中的‘文化’成为了产业资本化、旅游化的符号,其文化意义渐渐丢失。”[14]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就是要以正面价值整治现实乱象,提供给广大人民群众真正需要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产品。同时,要协调好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关系。文化产业发展始终和经济问题相挂钩,怎样协调好物质与精神二者的关系这一基本问题,就必须由中国共产党从全局层面把基调,从战略层面做部署,从制度层面谋方案。要着力健全现代文化产业发展体系,探索文化产业发展复合模式,筑牢文化产业发展生命基准线[15]。党通过文化建设实践逐步探索、提炼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才能用科学决策平衡好物质与经济、传统与现代两对关系,撬动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新杠杆,为文化产业发展高质化现代化赋能。
第三,交流中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和羹之美,在于合异。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固步自封只会作茧自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交流借鉴工作,将文化交流与文化建设、对外交往等国家发展重大问题紧密联系,积极推动文化“走出去”。党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法规领导文化走出去步伐建设,创新文化交流的内容和形式,系统部署体制机制,搭建并拓宽渠道平台;各级党委高度重视,以文化走出去为契机,大力培育地方精品文化。用地方文化建设成果拓宽交流内容,向世界展现华彩各异的中国文化。同时,在文化“走出去”过程中不忘“引进来”,交流借鉴不同国家、不同政党文化领域发展的优秀案例,以我为主,为党所用,不断优化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的方式和路径,促进文化建设多元化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的核心内容,在新时代厚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主基调,一是需要持续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在新时代,丰富文化建设内核要求我们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掘新内容、进行再创造。而发觉的第一步,往往又是最重要的一步——保护,要系统完善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增加文化文物保护工作的财政支持力度,积极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意识。同时,要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双创引擎”助燃传统文化,不仅仅将“创新”瞄准在文化产品生产、科学技术助能等方面,更重要的是“内核创新”,做到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马克思主义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结合,守好文化的根,理好文化情,创好文化魂,让传统文化真正在新时代拥有新风采。
二是需要利用红色资源发展好革命文化。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凝结的宝贵文化财富,内容深刻又振奋人心,是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新时代党中央高度重视革命文化发展,大力推进红色文化的建设与传播。因此,要在党的领导下从资源利用上,以革命文化传播为契机,深挖线上线下两个渠道的建设工作,不断进行资源整合,打造具有时代特色的革命文化建设项目,推动红色资源成果实效性转化,充分带动红色文化产业发展;要抓住革命文化无可比拟的教育意义,激发人民群众对于革命文化发展的热情,肩负起弘扬革命文化的历史使命,让革命文化建设成为保护文化遗产的“新契机”,弘扬民族精神的“新动力”,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三是持续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在党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键之举就是巩固全体人民主流意识形态。要在先进文化建设中遵循人民主体思想,维护文化公平,切实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引导人民群众享受科学的民族的优秀文化,提高对落后思想、不良思潮的辨别能力,鼓励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社会团体、各级单位在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前提下,充实先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内容,发扬自我创新自我革新精神,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创造性创新性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汇心聚力。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的题中之义,牢牢抓好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一是要推动理想信念、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理想信念建设、党史学习教育的必要条件就是紧跟党中央工作部署,逐步实现学习教育活动规范化、常态化,将科学有效的制度用书面的形式确立下来,由点到面、由集体到个人再到集体,将理想信念、党史学习教育工作当作是各方面建设的重点和锚点。因此,一方面要从思想教育方面,加大对百年党史内容的学习教育,逐步扩大受众面,创新教育理念、内容、形式和渠道,让理论学习有意义,让组织生活有意思;要严格落实好“三会一课”和党史学习主题日等活动,并将活动落实监督情况日常化、活动优秀成果表彰化。另一方面,要科学运用好基层党组织的带头作用,层层分任务,步步抓落实,最大限度地保证党内理想信念建设以及党史学习教育成效,从党的历史中悟初心、树信仰,从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理想信念中不断汲取前进力量。
二是要用中国精神、中国价值铸魂育人。一方面,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弘扬中国精神是党领导文化建设最具时代价值的篇章,中国精神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进程中,要深刻学习中国精神谱系内涵,将党史学习和理想信念、价值观教育等融入到伟大建党精神体系脉络中来,逐步凝聚起精神合力,起到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中国价值即核心价值观始终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基本准则,更重要的是要在文化建设中实现“贯通”发展,将传统文化中的美德、革命文化中的品德、时代塑造下的精神融入到价值观培育工作中来,用文化建设多元开放的渠道提升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成效,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增强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出良好人文环境。
三是要思想先行,素质领航提升精神文明素质建设。提高中华民族文明素质是实现文化强国建设的迫切需求,是在培育核心价值观基础上的延伸与拓展,更加关注于个人身心全面发展,刚性约束较少。因此,党领导文化建设要从制度层面入手,对于基本文明行为进行规范与宣传,如北京市制定了《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各级党委(党组)要重视文明行为宣传条例的实施与推广,学习借鉴相关理论成果,确保文明行为建设的“思想先行”,同时要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对于优秀集体和个人给予精神或物质奖励,打造文明素质模范标兵,形成崇尚文明、践行文明的良好社会风尚[16]。
文化领导能力关乎党对文化建设工作的整体部署和系统把控,提升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能力,一是要推进文化建设能力现代化。党在对新时代文化发展现状做出精准判断的基础上,守正创新,不断升级优化文化建设方略,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到常态化、法制化建设。要不断深化党对文化建设工作实践的认识规律,以全局视角看待问题,以新时代战略思维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对未来文化发展环境的预测,对文化发展历史经验的反思。带着问题意识与反思思维发现文化建设过程中的痛点与难点,用创新精神构筑文化建设实践新格局,用实干效能塑造文化建设新发展,全面提高党领导文化建设谋篇布局、领航把舵的政治能力。
二是要重视主流媒体相关建设。要注重在文化建设中坚持党管媒体的方针原则,坚持党媒姓党,牢牢掌握文化思想传播话语权,坚持隐性与显性相结合、正面引导与合理批判相结合、灌输与疏导相结合的方法传播正确价值理念。同时,要注重主流媒体网络阵地建设,加强主流媒体的网络竞争力,把握主动权,管好大数据。要广泛利用好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尖端科技,积极创造网络文化产品、设置网络教育宣传窗口、建设网络信息发布平台等,构建交互快捷、全渠道覆盖的传播体系,占领虚拟世界里的文化建设高地,形成网络文化建设实践新天地。
三是要锻造素质过硬的人才队伍。文化建设工作一方面是做人的工作;另一方面是绝不可能一朝一夕完成,必须长期坚持。这就要求建设者不仅要有真材实料的本领,还要有持之以恒的韧劲。党领导文化建设应以高标准、严要求来选拔人才,组织构建一批具有专业素养的精锐团队,“专人专办、专人专管”的工作机制也应落实到文化建设中来,尤其是部分地方基层党组织,更要加大人才挖掘和组织力度,锻造出具有地方特点的专业化文化建设队伍。同时,还要兼顾对现有文化建设工作队伍的培养,全方位开展队伍的文化素质能力培训,从建设能力到文化素养,从政治站位到理论宣传,精心打造出服务群众、本领过硬的优秀文化建设团队,培育起干事创业的文化建设接班人。
文化软实力提升与否是党和国家文化建设成效的评价指标之一,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就是要在文化创新中发掘潜力点、提升软实力,助力中国文化昂首阔步地“走出去”。
一是要深耕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党要做好新时代下文化事业领域的顶层设计,发挥文化建设体制机制的核心作用,从财政到政策上双向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发展,科学合理建设公益性文化事业孵化平台,创新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思维定式,多元整合各类公共服务战略资源,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等公益性文化活动场所建设为重要实践内容,以志愿服务等形式组织引导广大社会主体参与其中,提升精神文明工作创建水平。
二是要创新赋能文化产业建设。首先,要科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算法推送、云技术在文化产业上的使用,注重科学技术带来的巨大效能。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要将“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他认为这将延长文化产业链的生命周期,让文化业态全新升级,同时还能大量集聚创新型创造性人才,达到1+1>2的效果。例如,博物馆用新的技术为观众呈现文化内容,用直播的形式呈现文艺演出活动等,通过新技术不断丰富文艺的形态与内容,逐步形成良性发展的沉浸式文化产业生态环境。其次,用创新创业推动文化产业跨境发展。文化产业跨界发展是多种社会资源的集中整合。要在规模布局、项目质量、产业结构、人才支持、政策匹配上持续发力。通过富有特色、保有新意的创意设计制造,把独特文化资源背刻在文化产品上,让特色文化、魅力文化通过产品进行大范围传播,降低文化传播的时间成本,扩大文化输出的受众范围,提升文化传播的质量与速度,真正做到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双车道”并行发展,让文化艺术实现跨界、破界融合。
三是要让文化在交流中实现双赢。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过程中,文化交流是应有之举。一方面,面对世界文化环境复杂多变的大环境,进行交流的前提是守正本源、坚定立场,只有摆正文化交往的立场,领会好党的文化建设思想精髓,才能在文化交流中保持真我,才能在思想交锋时辨别黑白。另一方面,要持续推动文化“走出去”的力度和深度,积极搭建起文化对外交流平台,举办文化交流、思想交汇的特色活动,各级地方党委政府要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贯彻落实好文化交流借鉴政策条例,同时也要让地方本土精品文化得以借此机会“走出去”,激发各主体、各平台的文化产业招商主动性,打造多地区、全渠道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让人民群众更快速、便捷、高质量地享受到产品和服务带来的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