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丹阳市华南实验学校(212300) 韦阳广
苏少版美术教材三年级下册《纸版画》一课的内容,在版画系列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从低年级接触肌理、了解拓印,到高年级学习综合版画、木刻版画,是美术系统学习中的一个环节。在纸版画底版制作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只讲解用最简便的材料(卡纸和剪刀),剪贴成具有一定高低层次的版面,导致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难以得到发展,制作出的底版比较单一,肌理变化不丰富。实际上,纸版画底版的制作蕴含多种剪、贴、刻的变化方法。笔者尝试设计开放性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由浅入深,体会知识的来龙去脉,触及知识的核心,即“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使学生在制版学习中绽放思维之花。
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是成功学习的秘诀。创设美术教学情境,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具有促进作用。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挖掘教学内容内在的趣味,充分利用拓印用时少的特点,以变魔术式的形式展现版画作品,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宽松的环境中学习。
例如,教学苏少版美术教材三年级上册《纸版画》一课时,教师通过一张白纸进行导入教学:“老师学会了一个魔术,可以在5 秒钟之内变出一幅画,大家想看吗?请帮老师倒数5个数。”
生:5、4、3、2、1!
师: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出示作品)
生:这是印出来的画,它的底版是凹凸不平的。
……
整个过程,学生仔细观察,注意力被画所吸引,积极探索其中的秘密。看到拓印出来的纸版画时,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发现纸版画的艺术特点,从而自然地进行纸版画的学习。
在美术欣赏课中,教师往往在课始出示范作后便一讲到底,出现教师积极投入、学生漠然视之的尴尬场面,将欣赏演变成了“讲赏”。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观点,根本没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同时,教师这种带有权威性的讲授常常不能被学生所理解。
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学生只有积极参与,才能激发自身的创造潜能。在美术欣赏课中,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也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欣赏版画作品时,教师要让学生仔细地“读画”,用问题引导学生观察画面。
例如,欣赏少儿版画家徐家林的作品《希望》时,教师出示欣赏学习单,引导学生欣赏:“从作品中,你们看到了什么?作品是怎么表现的?(从构图、颜色、肌理、层次等角度进行分析)作品表达了什么?”
师:你们喜欢这幅作品吗?为什么?
生1:我看到了一只美丽的孔雀,作者用各种肌理的纸制作羽毛,表现出了黑白灰的层次。
生2:我觉得作品呈现了孔雀最美的时刻。
生3:我喜欢这幅作品,因为它构图饱满,肌理变化丰富。
师:徐老热爱生活,喜欢版画制作,热衷实验各种绘画材质和技法,创作出折剪、折纸等版画技法。同时,他还自制版画机、滚筒等。现在请大家欣赏徐老的三幅作品。(多媒体出示少儿版画家徐家林的《希望》《清晨的大街》《一起摇摆》三幅作品,教师引导学生经历“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的过程)
师:你喜欢哪幅作品?你的感受是什么?你从作品中看到了什么?
师:这些作品在内容、构图上分别有什么特点?如何在画面中表现出黑白灰的层次?
师:你对自己喜欢的作品有什么看法?
生4:我喜欢《清晨的大街》。这幅作品中有很多汽车,有些汽车形状差不多,但是颜色有深浅变化,从而表现出汽车的前后层次,真实地展现了清晨的街景。
生5:我喜欢《一起摇摆》。作品中有很多人,这些人动作一致,让我想起了大妈们跳的广场舞;画中的颜色也有深浅变化,表现出了人的前后关系。
生6:我喜欢《希望》。在这幅作品中,人张开双臂,抬头挺胸,表现出对生活充满希望;后面淡淡的背景使画面更加丰富。
师:同学们,少儿版画家徐家林的作品都是以生活中的场景为创作内容,通过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
上述教学,教师通过“四步欣赏法”,引导学生感受版画独特的艺术表现效果,以及少儿版画家徐家林在版画创作中的情感,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这里,教师利用少儿版画家徐家林的艺术创作与情感表达过程突出主题,激活了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学生体会版画传达的情感,感受到版画的肌理美。同时,教师让学生结合具体纸版画的技法进行创作。这样通过真实的任务、真切的感受、真情的表达,培养了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态度。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讲解纸版画的底版制作这部分内容时,教师一般告诉学生第一步干什么、第二步干什么,以及每一步如何操作。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学生是被动接受的,他们没有进行思维活动或只进行较少的思维活动。这样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而且思维没有被激活,导致对所学的知识掌握不牢固,记忆不深。虽然学生也能完成学习任务,但基本上是依葫芦画瓢,创作缺乏新意。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先引导学生触摸底版、观察作品,使学生对纸版画的底版有全面、全新的感受和认识;再开展猜谜游戏“底版你来猜”,让学生通过猜谜游戏了解吹塑纸、瓦楞纸、卡纸等不同的纸可以印出不同的肌理效果,感受纸版画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这样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学习重点,进行自主、科学的探究,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印象深刻。学生的每一个发现都应得到肯定和鼓励,这样能使学生在感受艺术美的同时,品尝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学生拿出各种纸,用手摸一摸并说一说感受)
生1:吹塑纸平平的、毛毛的、软软的。
生2:硬卡纸平平的、硬硬的、光光的。
生3:瓦楞纸有点儿起伏不平。
师:我们以前学过剪纸、折纸的方法,回想一下,这些纸是如何表现出凹凸变化的?
生4:吹塑纸可用铅笔刻画,使纸凹下去。
生5:吹塑纸、卡纸可用剪刀剪切,使纸有凹凸变化。
生6:瓦楞纸本身就是不平的,可以直接使用。
师:(出示做好的底版)这个底版用的是什么纸?如何制作的?用了哪些工具?(学生先用手磋磨底版,感受底版中纸的变化,然后回答问题)
生7:吹塑纸可用铅笔刻画出点、线、面的肌理。
生8:吹塑纸可先用剪刀剪出外轮廓,再用小刀刻出纹样。
生9:卡纸可先用剪刀剪出每个部分的轮廓,再粘贴起来,这样就能表现出高低起伏,有凹凸变化。
生10:也可以手撕卡纸,撕出轮廓。
师:同学们听得真仔细!那你们知道哪些制版方法?
生11:我知道刻线的方法,就是用铅笔尖或者笔杆在吹塑纸上刻画,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线的流畅、停顿。
生12:还要注意点、线、面的合理运用。
生13:第二种制版方法是剪贴法。我们可以将硬卡纸用剪刀或手撕外形,所有轮廓分开剪(撕),摆、贴底版时要从大到小一层层叠加。
生14:第三种制版方法是镂空法,先剪出物体的轮廓,再刻画点、线、面,就有图案了。
师:(出示几幅纸版画)这几幅画是用什么纸制作的呢?你更喜欢哪种效果?
生15:我喜欢图3。它是用卡纸剪贴而成的,作品的造型很漂亮。
生16:我喜欢图1。它是用瓦楞纸做的底版,颜色有点淡,如果瓦楞纸和别的纸一起用,可能会有更好的效果。
生17:图2是用吹塑纸刻线表现的,我很喜欢。
……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实物展示等方式,实现人机、生生、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从而巧妙地把动手操作和思维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学生在活动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交流。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教师要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纸版画底版制作的关键——如何制造凹凸变化,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寻找多种制版方法。
师:(出示不同的底版)这些底版的制作方法和前面学的一样吗?它们是怎样制作的?都用了哪些工具?
生1:第1个底版用了两层纸,刻掉上面一层的部分纸,下面一层纸自然就产生了视觉上的凹凸变化。
师:是的,这是一种方法。有的制版可以上面和下面刻的地方不一样,也能产生凹凸变化。
生2:第2个底版用折纸的方法表现凹凸变化。
生3:第3 个底版的轮廓是剪好后折叠,这样既可以表现出手掌的凹凸变化,又能表现出手掌的各种姿态。
师:对。折叠的时候注意不要重叠。那么,纸还可以怎么操作,表现出底版的凹凸变化?
生4:可以先揉一揉纸,然后打开,就能表现出凹凸变化。
生5:还可以利用墙纸的肌理直接制版。
……
这样,学生做在其中、乐在其中、得在其中,对底版凹凸变化的理解也就更加深刻了。
美术源于生活,但不是生活的翻版,它高于生活,是生活的升华。黑格尔曾说:“艺术的美高于自然。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心灵和它的产品比自然和它的现象高多少,艺术美也就比自然高多少。”创作时,教师不能只让学生对现实生活做客观的临摹,而应当引导学生多思考自己的意愿和对生活的审视,基于认知与感受对现实生活素材进行提炼、加工和创作。
课堂中,教师展示学生课前收集到的美好生活的照片并提问:“这些照片,你最喜欢哪一张?你选择这张照片的理由是什么?照片中的什么内容最吸引你?你觉得照片的构图怎么样?照片中表现了什么情景?”
生1:我选择第一张照片。照片中跳绳的人的动作吸引了我,他们跳得很开心,创作时我会把这几个人放大,突出他们。
生2:我选择第三张照片。照片中人的表情吸引了我,我在创作时会把他们的表情画得更夸张一点,还要在对角线构图的左下角添一两个人。
生3:我准备画第二张照片,用竖构图的方式画一组跳山羊的人,旁边画一些观众。
师:你们会选择哪些纸表现?为什么?
生4:人物的头和身体用吹塑纸制作,四肢用瓦楞纸制作,因为瓦楞纸表现的四肢有弹跳力。
生5:我选择卡纸,先剪出人的外形,再用折纸的方法,折出人的动作。
……
生活千姿百态,自然变化无穷,美术作品也丰富多彩。艺术源于生活,是生活的提炼、加工与创造。学生将感受到的生活之美运用到艺术中,充实生活,表现生活,能让生活更加多姿多彩。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满足学生探索和尝试的欲望,为学生提供畅想的空间,使他们在参与中深化理解,实现创新。